“您看看!”
杨晦懂法语,还翻译过罗曼罗兰的作品。提起罗曼罗兰,大多数人都会想起那句“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杨晦的夫人笑着洗了一个苹果递给了刘一民,旁边的杨诲拿起书认真地看了起来。
等严家炎下课来到燕东园,期间杨诲竟然没说一句话,看的极为认真。
严家炎笑着问杨诲觉得怎么样,杨晦撅着胡子说道:“没看太懂!”
严家炎讪讪一笑,让他再多看看,带着刘一民离开了燕东园。
“有两套房子,一套是120的,一套是160,你想去看哪套?”
“160的吧!”
“那我先给你说好,那可贵了!”严家炎笑道。
“老师,您放心!”
“好,走吧,咱们过去看一看。这一套房子是一个华侨教授的,他在燕南园有住宅的,这套房子是给自己的儿子买的,可惜他儿子,住了一个月后就去南洋了,中间回来几次也都是住在燕南园,可以说是新房,但是长时间没人住,老两口偶尔会去打扫一下。”
刘一民内心大喜,这样的房子最好,买不到新房,次新房也可以!
到了燕南园,接上这位华侨教授,这位华侨教授教的是理工科,马来人,头发已经花白了,在国内任教已经四十余年。
对方十分健谈,一直跟刘一民聊文学,聊刘一民的作品。聊得最多的是《狼烟北平》,他讲了以前自己在北平的所见所闻。
“这部小说老北平的味道很浓啊,看着的时候不自觉的就想到了以前。文学作用于人的思想,技术作用于物质,两者缺一不可!我算是二代南洋华人,父辈木船出海,刚开始步履维艰,终于闯下一番天地,我才有机会入学.”
老教授回忆起祖辈和自己筚路蓝缕的历程,又是一部南洋华人踊跃报国的历史。
学成之后,回到祖国,准备教授更多的青年,以科学报国等等。
“梁教授,几十年回首一望,走过的路可真不简单!”
“一民啊,你说的不错。国家从乱到治,我是都经历过,真希望以前那种事情,不要再上演。”
到了华侨公寓,梁教授带着刘一民走到北楼的四楼,走进去后,屋子里的家具上落了一层浮沉,不过并不厚,估计打扫应该在两个月左右。
打开门,就能够看到阳光铺满了整个客厅,华侨公寓做的都是大阳台,宽大的阳台和客厅同宽,采光特别好,而且是多面采光。
入户门的宽度和进深设计的非常舒服,完全区别于苏式设计,是正儿八经的西方公寓。
下面基层因为绿化树越来越高,光线很容易被挡住,四层采光最好。
但就是四层屋子和楼顶直面太阳,夏天的时候特别热,没有空调的话很难生活,到时候还得买几台空调。
国内六十年代开始造空调,实际上不单是农村,城市很多人目前也没听过这新鲜玩意。
里面五室一厅的设计,餐厅和客厅一体化,有两个卫生间,洗澡对方装修了浴盆,刘一民倒是不太习惯浴盆,地板是进口的木地板。
还有暖气片,冬天住起来,再也不用闻煤气了。
严家炎感叹了起来,这房子住人就是舒服。刘一民调侃道:“严教授,学校的别墅不比这个舒服?还有花园!”
“哈哈哈,各有千秋!”
房子对方自己也稍微装修了一下,不过没有大装修,这设计如果不考虑外立面的老化以后会显得破旧的话,户型二十年内不会过时。
第264章 试试床软不软
梁教授还向刘一民演示了一下洗澡间和马桶,示意他用起来没有任何的问题。
“我们从南洋来,所以一些家具和装修,也用了一些南洋风格。比如这个床,你看看这样式.”梁教授指着床说道。
床是现代化的样式,刷着白漆,厚厚的床垫就是大家常说的“席梦思”。
梁教授指了指角落里卷起来的东西:“这是地毯,因为没人住,所以就卷起来了。这买回来就没用过,都是新的。”
刘一民过去看了看,还真是这样!
“这床垫?”
“我们用不着,刘一民同志,给你留下!”
梁教授叫刘一民为刘一民同志,意思是要生意归生意。
“书房的这个书架,是当时我从清华的一个老教授那里淘来的,当时花了二十多块钱!这书桌,椅子都不简单。当时想让犬子在国内多待一待,谁知道人家并不领情,偏喜欢跟着他二叔做生意。”
梁教授的家里在南洋经商,做什么,他并没有说。
“梁教授,你这房子怎么想着卖了?”严家炎问道。
“嗐,我越来越老了,过来打扫一趟也不容易,索性转手,也是不让资源闲置,闲置就是浪费。”
等一切看完之后,刘一民非常满意,他还跑到楼顶看了看,厚实的墙体,显示六十年代建造的时候真舍得用本钱。
要真是在上面烧烤,还是个好选择。当然,前提是邻居不管。
等一切都看完了,到了最重要的谈钱环节。严家炎替刘一民问买下需要多少钱,梁教授沉思了一下说道:
“当时我们买的时候是一百五十块钱一平,现在国内的物价开始上涨,按两百块钱也不多。家具之类的所有东西都赠送,但是考虑到目前国内的消费情况,按照一百八十六一平算房价,严教授,一民同志,你觉得怎么样?”
梁教授也不用计算机,心里面快速地计算着。
严家炎一算数字,吸了一口凉气,差两百四十块钱就三万了:“老梁啊,这三万块钱国内多少人能拿的出来呢?我看你还是想以后拄着拐杖过来打扫!”
“一民同志,你觉得呢?”梁教授问道。
“梁教授,确实有点贵,我还只是个学生,这钱有点吃力!”刘一民杀价道。
“哈哈哈,你这个学生不简单,比校长都能挣钱。其实你敢看房,就是有心理准备的!”
不愧是商人家庭出身,梁教授甚至把刘一民的收入都考虑的清清楚楚的。
“团结湖的华侨公寓才180块钱,那可是新房!”严家炎说道。
“咱这儿位置好啊!”梁教授不松口。
“位置好什么好?还没团结湖靠近市区!”严家炎说道。
“那不能这样算,老严啊,你太文人气了。这房子啊,不只是看在哪儿,还得看是不是需要。咱这儿离燕大近,你瞅瞅,这光线也好,这采光在南洋也都是算钱的!”
“阳光也算钱?”
“那是自然,老严啊,这就是经济课。你看看吧,未来国内肯定也会这样学。除了物业费之外、西方转卖还有转让税、还有房地产税.”
“这些我们才不学!”严家炎说道。
“哈哈哈,你看着吧!”
梁教授给严家炎普及了一些金融知识,让这个习惯象牙塔的老教授深受震撼。
最后刘一民跟严家炎联手,将价格压到了一百八一平,跟团结湖新修建的花钱公寓价格打成了平手。
“嗐,我终究不是生意人,做不到生意归生意,一民,谁让我喜欢你的小说呢,一平再给你便宜五块钱!”
梁教授拍了拍刘一民的肩膀,转了几圈后,房子彻底易主。
两个人在严家炎的见证下,签订了合同,先去改了登记人的名字,才去银行取钱。
至于怕签完合同改完名字赖账,根本不可能,严家炎还在这儿呢,另外以后刘一民还得在燕大混呢。
从银行里,将两万八千块钱交给了梁教授,对方也顺手存了进去。
严家炎看着刘一民拿出来了这么多钱,两万八千块钱,总共两千八百张崭新的大团结,摆在几人的面前时,严家炎用手掐着大腿吸了好几口气。
心里面默念着老子《道德经》里面的清静无为、清心寡欲的句子。
走出银行,梁教授对着严家炎说道:“老严,我说的没错吧,他已经不是一般的学生了!”
严家炎转向刘一民问道:“你小子怎么来的那么多钱!”
“严教授这都是我一个字儿一个字儿的写的,写了几年才存了这么点!”
“才存了这么点?老梁,咱们回学校吧!”严家炎是一刻也不想在这里待了。
严家炎和梁教授回到了学校,刘一民又到华侨公寓里看了一遍。
上次看房遇到的门卫换岗,看到刘一民刚想问她又来看老师,刘一民手里面拿出了华侨公寓的住户证明。
等刘一民进去许久,门卫依然没想明白,刘一民怎么成住户了?最关键是这家伙,没给自己递牡丹烟!
刘一民回去检查了一遍,一切都挺好才放心,毕竟是两万八千块钱的交易。
没给严家炎开玩笑,自己的积蓄都在这儿了。这里面就有《家园三部曲》和三部曲单本的版税,下次再想收到如此大额的版税不知道什么时候了。
兜里面只剩下几百块钱,够找人把锁换一换、房子清理清理了。
好在是秋天,不需要装空调了。要不然,这又是一大笔开销。
找人把房间里面的新锁换了,骑着自行车回到了四合院。
燕大,燕东园杨诲别墅,严家炎和杨诲两个人研究起了魔幻现实主义,严家炎不懂法语,在旁边急的团团转。
杨诲时不时地蹦出几个词汇,一边看一边做着笔记。
上面写了很多个人名,用箭头表明人名与人名之间的关系。
严家炎光看人名与人名的关系都觉得头疼:“难怪一民说读懂这两本书,最难的是人名儿!”
“一般人拿着法语本还真不一定能看懂!”杨诲得意地说道。
“老师,还是您的法语好,找您是找对人了!”
“一民到时候讲课,我也去听,记得给我留个位置。”
朱霖看到疲惫的刘一民骑着自行车回到四合院,好奇地询问他干什么去了。
刘一民将一串钥匙扔进了朱霖的手里,示意她看一看。
“钥匙?什么意思?”朱霖不解地问道。
刘一民喝了一大口水,喘口气说道:“新房子的钥匙!”
“新房子?刘老师,你又买院子了?”朱霖也不知道自己该高兴还是该无奈,怎么刘老师是跟院子结成亲戚了,有点钱就去买院子。
“这不是院子,这是公寓房!”刘一民得意地说道。
“公寓房?哪里的?”
“花园村华侨公寓的,怎么样?”
“真的?”朱霖声音提高了几个分贝,吓得三花从角落里飞出了厨房。
“这不是钥匙嘛,还能是假的!”刘一民锤了锤自己的肩膀。
朱霖见状,轻轻地帮刘一民按了起来。
“那里的房子很贵吧!”
“两万八,付完之后我就是个穷光蛋了。”
朱霖笑着说道:“放心,刘老师,还有我呢!”
两个人吃着饭,刘一民将明天准备过去找人把房子收拾收拾。他不打算找六子他们了,不是不相信他们,有时候财还是不能太露了。
“明天是周日,刘老师,我给你一起去,不用找人,咱们两个就可以。”朱霖说道。
“我还以为你说要把你室友都找来呢!”
朱霖抿了抿嘴,没有说话,以前可以拉一群人来,现在嘛,还是不麻烦她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