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195节

  傍晚的时候,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李书找到了刘一民,这家伙搞得比刘一民还累。

  “老李,你是编辑,不知道的还以为你去挖煤了!”刘一民笑着道。

  “跟挖煤也差不多!”李书猛灌了一大口水:“我知道你一大早去了燕大,就跑到燕大找你了,到了,发现你不在。这几天我去了津城一趟,要不然早来找你了,《纽扣》单行本,你还没签出版合同吧!”

  “没呢,老李啊,咱俩啥关系,《纽扣》就等着你呢,老黄要了,我没给!”

  李书长吐了一口气,仿佛吐出了数月的郁结,感动的说道:“一民啊,啥都不说了,签合同!”

  签完合同,问刘一民有酒没有。

  “怎么了?还喝酒?”

  “一民,我心里苦啊!”

  喝酒的过程中,李书讲了一大堆辛酸事,比如韦君怡在知道他没拿到出版权后,如何如何的训斥,如何如何的辱骂,简直将韦君怡描绘成了一个女魔头。

  “行了行了,咱谁不知道谁啊,别给我这儿抹泪!”刘一民无奈地说道。

  “你觉得呢?”

  “哈哈哈,下次我演的真实点。”

  李书搁这儿跟自己搞悲情营销呢。

  “老李,尽快出版,我最近有点缺钱!”

  “你还缺钱?”

  刘一民告诉他自己买房子把钱花完了,李书是编辑,以后少不得要往华侨公寓跑,所以刘一民直接把自己买房的事情告诉他了。

  李书喝了一杯酒,指了指自己的眼泪说道:“现在这是真泪!”

  临走的时候,李书想明天帮刘一民收拾房子,顺便认认门,自己先知优势,以后方便堵门要稿。

  可惜被刘一民给拒绝了,只说心疼他,让他周日好好休息。

  一大早,朱霖便站在了刘一民的窗前,将他给喊了起来,准备去华侨公寓整理房子。

  朱霖很是兴奋,她倒要见识见识所谓的“华侨公寓”到底有多好,从小在燕京长大,没少听大家侃。

  什么,大会堂剩下的料子盖了华侨公寓等等。

  一路上朱霖蹬的飞快,到了之后,看到大门了,竟然刹住了车,将目光望向刘一民。

  “往里进,没事!”刘一民跟门卫打了一个招呼。

  门卫摆了摆手,看着背影,默默记下,今天亦没递烟。叹了一口气,看来以后都不会递了。

  走进去,朱霖看着房子,一股不真实的感觉,转了几遍之后,才冲着刘一民感叹了一句:“这就是华侨公寓啊,有钱人可真会享受!”

  说着开始干活,刘一民找了几个人帮忙打扫房间,从里里外外,床下面也都打扫了一遍。

  欧式的窗帘也摘了下来,准备仔细地清洗一遍。

  一个工人五块钱,总共四个人,包了一个上午加中午的时间才全部忙完,垃圾也帮忙清理了出去。

  一些旧被子之类和用不着的东西,刘一民让他们看看,择需而取。

  最后清理的干干净净。

  四个人骑着三轮离开,在讨论着华侨公寓的奢华。

  “我表叔家的孩子想跟咱一起干,我拒绝了!”

  “当初回城的时候穷的饭都吃不起了,穷的活不下去了,但凡他能借我点钱,现在就带着他干了。”

  屋子里面拖了一遍之后,水还没干,朱霖撒了点花露水,让屋子里味道变得清新了不少。

  “刘老师,这房子跟拍《庐山恋》的时候进去的别墅一样,能洗澡,还有马桶,真方便!”

  朱霖忙活了一上午,丝毫不觉得累,不断地感叹道。

  如同巡视自己的领地一般,朱霖再次巡视了一圈,问刘一民是不是要把家搬过来。

  “不用,那个院子也是要住人的,那里离人艺近,你又在人艺上班。”

  朱霖笑着说道:“搞得好像跟以前的东都西都似的,刘老师想住哪儿就住哪儿!”

  “没办法,谁让人艺附近没什么公寓。要是冬天上课,从四合院到燕大,我得冻成冰雕。”

  刘一民压了压席梦思床垫,对着朱霖说道:“你瞧这床垫软不软?”

  “有点太软了,这躺上去睡不着啊!”朱霖试了一下说道。

  “那试一试!”

  刘一民笑着冲朱霖张开了怀抱,朱霖推了一把没推开,反而抱的更紧了。

  两个人友好的交流一番后,刘一民无奈地说道:“太软了,使不上劲儿!”

  朱霖锤了一下刘一民的肩膀,让他正经点!

  两个人洗个澡,走出华侨公寓,到外面的国营饭店吃起了晚餐,刘一民将朱霖送回家后,又回到四合院住了。

第265章 山呼刘教授

  10月中旬,燕大中文系贴出了通知,将于10月30号,同时举办两节学术课,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参加的学术课。

  燕大中文系78级刘一民授课《西方文学思想对本土文学思想的冲击,本土文学的坚守和吸纳》;

  中文系讲师陈国安授课《古典文学作品与现代文学作品比较——‘三国演义’》;

  严家炎让陈老师看了刘一民的题目后,最后不得不听从严家炎的建议,改了授课的题目。

  如果讲十七年文学,也就是解放后十几年的文学作品,是真的打不过啊。

  十七年文学本身就是学生经常要学习的课程,平常都听了,谁还听你专门讲啊!

  于是赶紧改题目,并找了一些老教授作为指点,增加了许多非常有意思的内容。

  中文系在通告的时候刻意淡化了比试的意味,但是学生依然津津乐道的将比试挂在了嘴边。

  大学生是喜欢凑热闹,也爱传,于是中文系的这场热闹,慢慢地让全校都知道了。

  中文系门口的小黑板上,自从公布后,经常有过来围观的学生指指点点,顺便问问对同学对哪个更感兴趣。

  刘一民除了偶尔去中文系上一堂课外,基本上没怎么太关注这件事情,一心挣钱准备买摩托车改善交通条件。

  朱霖忙着排练定版,争取早早的首演。

  中间八一电影厂的李俊找到了他,李俊现在导演《狼烟北平》,目前剧组正在积极的筹备选景。

  卫廉通过在会议上的发言,成功离导演近了一步,成为了李俊的副导演。

  李俊找刘一民是想让他看一看自己拍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李俊拍完电影后,回来八一电影厂已经着手剪辑,到了如今,第一版已经剪好了。

  北影厂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已经准备上映了,王严回来后,也拉着刘一民去看了一遍。

  李俊可能知道刘一民跟王严的关系,也知道他去看过了。想提前拉刘一民过去,让他评价评价谁拍的好。

  另外就是加深一下他跟刘一民的感情,毕竟是编剧和导演,另外刘一民手里面的作品,改编成电影的剧本可能性太大了,打好关系准没错。

  在八一厂的电影审片室里面,看完电影,李俊期待地看向刘一民,希望他讲一讲到底哪部更好。

  刘一民不管怎么讲,对李俊来说似乎都有点残忍。

  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斟酌了几句刘一民说道:“李导啊,我知道这电影就跟你的儿子一样。你跟王严拍的各有千秋,你们的拍摄切入点其实是不同的,叙事的风格和演员阵容不同,其实没办法比。

  北影厂早上映,八一厂这点吃了亏。不如我们把这一切交给时间,让时间和观众替我们去检验这两部电影到底谁更好。”

  李俊愤怒地哼了一声,又无奈地说道:“那就听你的,将这一切都交给时间去检验吧,让历史去说吧!”

  走出审片室,李俊将演员的名单给刘一民看了看,刘一民扒拉了一眼说道:“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儿,拍戏您比我专业,您看着来!”

  李俊第一次听到编剧这样说,短暂的愕然之后搂住了刘一民的肩膀:“还是你有胸怀,要是领导们都像你,那就好了!”

  临走之时,刘一民告诉李俊,等有时间自己带人去参观一下他们电视剧拍摄。

  “临来前跟我说一声就行,一民,你要带谁来?”

  “也是一个导演!”

  “不会是北影的吧,他们可不兴来!”

  “不是,人艺的导演,她想看看电视剧的拍法!”

  “那没问题。”

  晚上,八一电影厂离华侨公寓近,刘一民直接住进了华侨公寓。

  10月下旬,陆遥的《人生》单行本正式上市,人民文学出版社替陆遥给刘一民送了一本样书。

  看到陆遥的《人生》顿时乐了,上面不仅仅有刘一民的序,还有陆遥的自序。

  上面讲了自己的小说如何投递了几个杂志社都没有人要,刘一民和《人民文艺》如何慧眼识珠等等,以及后来《人生》这本小说里面,刘一民给的帮助。

  另外还把两人一起去公园挖竹子的事情给写了出来,刘一民第一时间就想到这个大嘴巴的,这不是妥妥的不打自招嘛!

  不过书跟读者见面之后,非但没有人骂刘一民,反而把他们当成了作家交往的美谈在谈论了。

  不少人还因此觉得,作家跟他们也一样,不是什么高高在上的,反而是有血有肉。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名人”放个屁都是香的典型案例了。

  很多人后来开始编排公园管理者亲自上门把竹子钱给要了回去,实际上确实来了,不过不是要钱的。

  而是对刘一民说,以后没竹子了尽管找他们光明正大的挖。

  “我们也理解,以前啊,就是没地儿买,要是有地儿买,一民同志,你才不会大冷的天去挖竹子。”

  刘一民笑着送走来人,转身回到书房里给陆遥回了一封亲切问候的书信。

  在大家都引为美谈的时候,浙省嘉兴的一名小伙子看到了机会。

  余桦的父亲看到余桦再次收到邮递员从围墙外扔进来的退稿信后,劝他专专心心的做一名牙医。

  余桦没有丧失信心,而是拍了拍邮件上的灰尘,仔细撕开读了起来。

  读完后,对着他父亲说道:“有进步。而且我已经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了!”

  “什么地方?”余桦的父亲问道,接着又摇了摇头:“这话你都说了多少遍了,我看还是写的不行,当个牙医多好的事儿!”

  “不是,是因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啊,现在我找到伯乐了。”余桦说完,拿起了陆遥的《人生》,翻到了序言的一页,让他父亲看了起来。

  “瞧,这个姓陆的写的跟我差不多,甚至我略胜一筹。他为什么发表了,我没有?你瞧瞧,我们之间缺了啥?”

  “缺了啥?”余桦的父亲看了半天,愣是没看出来缺了啥。

  “缺了伯乐刘一民同志啊!要不是刘一民同志,这姓陆的也发表不了。我不寄给杂志社了,我寄给刘一民同志,请他帮我推荐!”

  余桦的父亲看着自信满满略带着张狂的儿子,长长的头发看的他火大,一阵风吹过,看着跟门口的狮子狗似的。

  “人家会给你推荐吗?”余桦的父亲觉得十分不靠谱。

  “爸,这你就不懂了,我们这些作家看到好作品都是惺惺相惜的,肯定会!人家现在是青年作家的领袖人物,他们这种人,最喜欢提点的就是后进!”余桦觉得不推荐的概率几乎为零。

  余父反讽道:“倒是没看到惺惺相惜,只看到了文人相轻,《人生》写的多好,你说写的跟你差不多!”

  “本来就差不多,算了,给你说了你也不懂,你不懂文学!”

首节 上一节 195/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