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208节

  过了一会儿,八一电影厂的张厂长走了进来,也说了同样的话。

  “首长,我了解前线的情况。我们的战士很英勇,可以说如同几十年前,不惧白刃战,不惧抗炸药包。但是我们也要承认问题,这才是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这才是我们改善工作的第一步。”

  “好,老张,你这样说我就明白了。你们到总政聊一聊,不能让争议毁了一篇好作品。军旅作品,是我们宣传工作的一部分嘛,怎么说,我都觉得这比一些杂七杂八的作品好!”

  燕京军区首长说完,魏巍和张厂长离开了办公室,朝着总政走去。

  实际上八一厂的张厂长就担任着总政文化部的领导职务,只不过是副职。

  魏巍两人到了总政,开始跟相关部门的领导谈论《凯旋在子夜》这部作品。

  “我们以前的军内小说只局限于军内,孤立的谈论军营文学,擅长树典型,找英雄。但是我们士兵并不是生下来就在军队里,他们在地方上有亲人,跟地方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一起。

  我们要敢于将军队和人民、军营和社会、战士和爱情联系在一起,勇敢的揭露矛盾。这样才能体现出,我们战士的可爱之处,体现出他们的坚韧顽强,对祖国和人民的赤诚之爱!展现出我们中国军人,他们对国家的爱,已经超越了个人的利益,是一种崇高的,无私的爱!”

  魏巍越说越激动,领导赶紧给魏巍倒了一杯水,让他慢点说。

  “老魏啊,老张,你们说的情况,我都知道,总政的同志们都觉得这是一部好作品,我们也在等!”

  说话间,电话再次响起,领导对着电话点了点头,挂断之后说道:

  “首长问为什么这么好的作品不是出于军内作家之手?要求军报全文转载,并命令总政购买一批《收获》杂志,送到前线战士们手中!”

  “好啊好!”魏巍大笑道。

  张厂长说道:“我们还要把它拍成电影,八一厂这就去找刘一民同志签改编合同!”

  “老张,你别急,这么好的小说,涉及到军内,想拍已经不是你们八一厂的事情了。总政还要考虑一下,要拍,就要拍成经典!”

  “我们八一厂一样能拍成经典!”

  “老张,不要急嘛!我们跟电影局那边商量商量!”

  “我们燕京军区战友话剧团,也得排成话剧!”魏巍说道。

  “这个我可管不了,你们燕京军区排,总政话剧团也可以排,咱们比比看,到底谁排的好,到时候在军内汇演比赛一下。

  但是老张,拍电影这件事情,希望你要有大局意识!”领导笑着说道。

  走出总政,魏巍脚步加快了不少,准备回去就开始让燕京军区的战友话剧团进行话剧排练的准备工作。

  张厂长跟着魏巍的脚步,无奈地说道:“老魏你等等我,你是开心了,我到头来白忙活一场!”

  “老张不能这样说,要有大局意识嘛!总政和上面肯定想要好电影,你们又不是一定争不到拍摄权!”魏巍笑道。

  “基本上已经没可能了,要是信任我们八一厂,早就给了。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唉,回去到厂里,怎么交代!”

  “哈哈哈,不管是哪个电影厂拍,都是给我们部队拍的,老张不要那么小气!”

  翌日,军报在领导的指示下,将《凯旋在子夜》整版全文向全军印发,彻底堵住了悠悠之口。

  写军队的,军队都没说话,你们瞎叫什么?

第277章 麦积大队致富之路

  麦积大队,刘一民同时收到了人艺和魏巍拍来的电报,都是关于《凯旋在子夜》话剧剧本改编的。

  魏巍代表的是战友话剧团和总政话剧团,在电报里面魏巍讲了讲了讲领导对于这篇小说的评价,除此之外还讲了自己的几点意见。

  问刘一民是如何写出这么震人心魄的作品的,军内的文艺工作者对于这篇小说都是一致看好。

  大家私下里在讨论,如何转变军事题材作品的写作思想,写出新时代的战争作品。

  看着电报上的文字跟写信一样,刘一民感叹了一句财大气粗。

  人艺的就简单了许多,几个字儿就把事情给讲了。

  拿到这两封电报,刘一民泛起了难,到底把话剧剧本先给哪家?

  以往的剧本都是先给人艺,其他的话剧团想要演出的话,都是从人艺买版权,版权的费用由人艺和刘一民五五分。

  本子一本多卖,搞不好两家都有怨言。

  刘一民写了两封信,先说明了情况,另外自己开始了《凯旋在子夜》的话剧剧本改编工作。

  “刘老师,你想把剧本给哪个话剧团?”朱霖望向纠结的刘一民。

  “这个话剧剧本给军队来演出应该是最合适不过,当然,人艺要是演出的话,人艺的演员肯定也能演好,而且观众也不会少。”

  毕竟军队的话剧团,主要还是面向军队内部的。普通的民众想要看话剧,还是得到各地方的话剧团。

  朱霖点了点头说道:“这倒是!”

  “反正也不急,等来年到了燕京再说!”刘一民笑着说道。

  两个人说了一会儿话,刘一民笑着问道:“已经连着下了几道金牌了?还不准备回去,还真等着十一道金牌呀!”

  朱霖的父母已经拍了好几封电报,询问她什么回去,马上就要过年了。

  “哎呀,刘老师,我舍不得你!”朱霖嘿嘿一笑:“另外,你们大队,人都还挺好的,叔叔阿姨也对我好,大嫂还说准备教我做几道你们这儿的菜呢,以后到了燕京给你做。!”

  “你再不回去,叔叔阿姨该担心了!”刘一民轻轻地揉着朱霖的手,笑着说道。

  朱霖叹了一口气,准备中午吃饭的时候就跟刘父和刘母说一声,再不回去,估计自己爸妈在燕京这个年都过不好了。

  吃饭的时候,朱霖笑着将要回去的事情给刘父和刘母讲了讲。杨秀云这才想到,朱霖来家里已经有一阵子了。

  拉着朱霖的手,不舍得说道:“一会儿我跟一民他爹收拾点东西,你回燕京带给你爹娘!”

  “不用,阿姨,我家什么都有!”朱霖笑着说道。

  刘福庆说道:“那不一样,这些是自家的东西!”

  下午,刘一民和朱霖到了汝县买了一张火车票,两个人在城里面转了转,拐着拐着就到了文化馆。

  文化馆还没放假,但基本上大家的心思也都没放在工作上了。现在馆里谁来了不重要,谁没来也不重要,只要有理由就行。

  哪怕你说,你要到集市上采风,最后背着大白菜回家也没人管。

  走进去后就看到了熟人,一打招呼,立马一声响亮的“一民”脱口而出,文化馆来上班的人都探出了脑袋。

  拉着刘一民和朱霖走进屋子,馆长老张出来迎接,手里面捧着的大茶缸还没来得及放下。

  “咦,这不是小朱同志嘛!”老张赶忙伸手和朱霖握手,又热情地拍了拍刘一民的肩膀:“一民,看来你们两个好事将近啊!”

  文化馆里,刘一民和朱霖坐在一条板凳上,旁边坐着老张等人,中间围着的是煤球炉子和大铁壶,壶嘴“咕噜咕噜”的冒着热气。

  “《凯旋在子夜》我们看了,正准备去找你聊聊天呢,反倒是你先来了!”老张笑着说道。

  旁边老李拿出一本杂志,递给刘一民让他瞧瞧自己的写的文章:“这是年初跟着你麦积大队采风,当时有所感悟,写的这篇《老刘的土地》,在咱们省的文学杂志上发表了。”

  “这篇文章可把老李给得意坏了!”馆长老张笑着说道:“这是我们文化馆近年来除了你之外在省级杂志发表的

  以前文化馆最厉害的一篇稿子,就是老李那收到改稿信却最终没有发表的文章了。

  因为此事,他也总是在文化馆里面阴阳怪气,自持才高,但没发表一直是他心里面的痛。

  刘一民看了看,讲的是包产到户后,农民积极劳作,但是也伴随着一些新的矛盾涌现,是一篇中等水平的乡土改革文。

  不过这名字为什么叫“老刘”的土地?

  “老李同志写的不错嘛!”

  刘一民看完之后夸了一句,老李顿时高兴地眉飞色舞,并趁机宣布自己接下来要向国内《十月》《收获》之类的杂志冲击。

  听到刘一民以后就要留到燕大当老师的时候,馆长老张既替刘一民高兴又惋惜地说道:“省作协的领导还提过要让你到省作协工作,并大力培养呢!”

  刘一民抿嘴一笑没有说话,国家作协也是这样讲的。

  在文化馆待了没多久,朱霖和刘一民就从文化馆出来了。

  等他们走后,老张对着大家说道:“我没说错吧,小朱同志跟一民站在一起才般配嘛!”

  “可惜老孙没来,艺红这姑娘是不错,可是跟小朱同志比起来,那可就差得远了。”老李笑着说道。

  回到家里,杨秀云和刘福庆已经给朱霖准备了一些回去的带的土特产,自家的粉条和买的香油。

  “这些东西不是多好,可千万别嫌弃!”杨秀云说道。

  “阿姨,您说哪里的话,这都是好东西,这香油盖子不打开,就能闻见香味儿!”朱霖夸赞道。

  刘福庆高兴地点头说道:“那就好,那就好!”

  隔天,朱霖拿着行李正式出发,刘家人全体出动,将朱霖送到了火车站。

  临走之时,杨秀云拉着朱霖的手说道:“好孩子,回去问你爹娘好,要是一民欺负你,你就写信回来,我替你教训他。”

  “阿姨,您不用担心,刘老师不会欺负我的!”朱霖笑着摆了摆手,走上了火车。

  “到了燕京就拍电报报平安!”刘一民说道。

  “知道了,刘老师!叔叔阿姨,大哥大嫂,再见!”

  火车伴随着“呜咽”的汽笛声离开了车站,直到看不到火车的尾巴,杨秀云和刘福庆才依依不舍地将目光移到刘一民身上。

  “走,回家吧,霖霖这孩子,我是真喜欢!”

  刘一民笑嘻嘻地说道:“我也喜欢!”

  杨秀云愣了愣,拍打了一下刘一民的肩膀,笑骂道:“你这孩子,没羞没臊的!”

  刘福庆爽朗地笑了几声,喊着大家回家过年。

  朱霖走后,李兰勇和田庆平两个人就缠上了刘一民,李兰勇想让大队富起来的愿望跟田庆平这个公社干部不谋而合。

  两个人都想着做点事情,李兰勇在燕京学习,又听了刘一民的意见,有了初步的想法,但是觉得又不成熟。

  跟李大山聊了聊,李大山觉得他瞎折腾,让他先把自己的婚事操心操心,其它的事情,等他当了支书再说吧!

  三个人沿着麦积大队行走,刘一民说道:“看起来政策是活了,但是咱们农村的任务还是得先完成国家的粮食统购任务。”

  粮食统购统销,每个县都有征购标准的。

  “那是当然!”李兰勇说道。

  “如果能够满足粮食征收任务,另外确保大家都有口粮,就可以多种点经济作物,比如棉花,这东西挣钱!”

  豫省这么多的绵厂,一旦棉布的统购统销取消,对棉花的需求量将会大大增加。

  统购粮价格低,种棉花无疑是更划算。

  田庆平算了算统购任务,摇了摇头:“棉花是挣钱,但是种的少也不顶用!”

  “那至少能多少卖点钱!”李兰勇却觉得能多赚点是点。

  “其余挣钱的方法,我在燕京给你说过了,就是建造一些厂子!建筑材料、种瓜子,炒瓜子,一些简单的零食和日用品,都是能挣钱的地方。”刘一民对李兰勇说道。

  三个年轻人从山坡上到山下,一直都在畅谈着将来如何如何。

  田庆平认为有一些想法挺不错,准备回去跟公社的领导讲一讲。看能不能从公社甚至是从县里开始,有规划的改善一下当地的种植结构,提高一下经济作物的比重。

  田庆平走后,李兰勇拉着刘一民到他家里面,跟李大山聊。

  李大山抽着旱烟袋琢磨道:“种棉花是好事,可就是怕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个人不够吃!”

  “爹,现在粮食慢慢够吃了,可大家还是没有钱啊!衣服啥的,还是买不起!”李兰勇说道。

  “一民,你觉得这样做能行?”

  “让村民开荒、地多了,粮食产量就高了,国家的任务也能完成,另外的闲地可以种棉花这种能卖钱的东西。以后,兰勇还想着开厂子,带着咱们大队致富呢,我看只要路走对,都能富起来。

  叔,咱们不能只盯着麦积大队的一亩三分地,还得看看外面有啥挣钱的活计。开厂子私人干着有风险,但是集体干,绝对是没问题。”

首节 上一节 208/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