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23节

  自从教授收养了这只秋田犬后,这只秋田犬每天在清晨送主人上班,傍晚准时在车站迎接主人。直到有一天,主人上课的时候突发脑溢血离世,这只狗依然每天在车站等待。

  即使被送养了多人,但每次都能成功逃到车站。车站小贩和周边商户、路人被他的忠诚打动,自发喂养照顾直到死亡。

  这件事情经过《朝日新闻》的日本记者报道,被大家所熟知。在1987年的时候,编剧对这个故事进行改编后改成了电影。

  电影不仅打动了整个日本,也打动了全世界。这种电影不含政治背景,在文化输出方面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即使持有不同政治立场的观众,也能接受它。

  不过小日子刚开始对八公进行宣传,可是有政治意味的——恩情、忠诚!

  刘一民对《忠犬八公》进行了改编,将故事里面的主人公和故事的发生地和情节都进行了替换,让它更适合目前这个时代。

  主人公名字为老薛,一名从战场上下来的老兵,当他得知家乡正在组建林场,准备大面积植树抵挡风沙的侵袭的时候,他毅然放弃了组织上的安排,决定从事植树造林的工作。

  走出火车站的时候,发现了一直被其它大狗追逐咬打的小狗,心地善良的他抱着狗回到家里,并将狗命名为“小八”!

  因为他把狗当作他带过的第八个兵!

  当他说出要到林场种树的时候,媳妇儿十分不理解。他毅然决定一个人背着铁锹来到林场,到了才发现,林场总共十几个人,而他要独立负责一个山头。

  这里离林场总部很远,连木屋还没有建成。他二话不说,一人一狗开始了护林植树的工作。山的这边有灌木还有稀疏的林木,山的另一面则是光秃秃的黄沙。

  他带着狗苦中作乐,唱军歌的时候,狗还会坐着认真听。有时候惹他生气,还会骂狗为“小八嘎”!

  一年后,老薛的老婆也来到了林场。老薛种树中午不回来的时候,老薛的老婆会做好饭,将饭挂在小八的身上带去。

  一人一狗吃过饭,老薛种树,小八则单独巡林,遇到偷伐的人则大叫,吓不走的则由老薛赶来护林。

  三年后,林场为了照顾老薛,送来了一匹马,从此小八又多了一个玩伴。有一天,老薛种树的时候因为风沙太大,被埋在了沙漠里面,小八疯狂的用爪子将他挖了出来。

  老薛宠溺地摸了摸小八的头:“以后再也不叫你小八嘎了!”

  直到有一天,老薛累倒在了种树的路上。组织上给老薛召开了追悼会,老薛的儿子也把老薛媳妇儿给接走了。

  走的那一天,老薛的媳妇儿到处找不到小八,还以为小八离开了。

  其实这时候的小八,正和平常一样,在灌木和稀疏的树林中护林。附近的人们听说了老薛的事情,没有人再上山砍树,小八再也不用和人争斗了。

  直到几月后,新一批的植树队伍走进林场,他们是一群精力旺盛且有技术的林业大学的学生,他们到了之后巡林的时候发现,小八仍然像往常一样巡林。

  小八和老薛的故事被大家所熟知,这群年轻人种树的时候会给小八带点饭,但不管怎么做小八就是不愿意和他们亲近。

  当这群年轻人被野兽追逐的时候,小八勇敢的上去跟野兽争斗,最后失血而死。

  小八死前望着木屋的方向,这群年轻的学生已经跑了回去,隐约中他看到老薛正背着行李向它走来,脑海中响起老薛种树时给他讲的那句话。

  “小八,你护林偷懒了没有?”

  刘一民讲故事的大概跟崔道逸讲了讲,讲完后发现崔道逸的眼角闪烁着晶莹的泪花,不过被他掩饰的非常自然。

  “很感人的一个故事,一民,我看过各种各样的稿子,能让我忍不住流泪的不多,我相信这篇小说一定能打动所有的读者。”崔道逸拍了拍刘一民放在膝盖上的手。

  刘一民心想,我要的是打动全世界。

  他改编这篇小说不仅仅是讲老薛和小八之间的故事,更是想传递出这个时代的中国人对责任的重视和不怕牺牲、不顾私利的精神品格,以及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文化产品(书、电影等)是文化输出的主力,也是最容易被外国人所接受的一种宣传方式,爱和忠诚容易引起情感共鸣。

  保护环境则在21世纪后越来越受到大家重视,外国总是指责中国破坏环境,刘一民要通过这本书告诉世界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所做出的努力,破除我们受制于西方叙事的困境。

  “这篇文章一定要给我们《人民文艺》!”崔道逸一副刘一民要是不答应,他就不走的样子。

  “师兄,好,我答应你,等写完后立即拿给你看看!”

  “那咱就说好了!你在《诗刊》也没什么事情,去我们《人民文艺》转一转?”崔道逸趁机邀请道。

  “师兄,改天吧,邹获凡同志邀请我去《诗刊》坐一坐?”刘一民迟疑道。

  “行,不过你的写作重心还是要放在小说创作上来,小说更能体现我们作家的思想和完整的实现我们的想法。”崔道逸生怕刘一民因为诗歌的创作,耽搁了小说的创作。

  外面邹获凡的声音响起:“老崔,我可从来没有说过你们《人民文艺》的坏话啊!”

  “什么你们《人民文艺》?我们都是作协下面的,一家人。老邹我还没说你呢,不地道啊,一民到燕京的消息自己捂着,跟金屋藏娇似的。”

  邹获凡丝毫不相让:“我捂着?捂着你不照样知道了,要是没捂着,其他的杂志社早就过来了,还轮得着你?”

  读者老爷们,求月票!本身看电影,书啥的就容易哭,我也写哭了。

  明天追读对推荐很重要,希望大家明天可以追读一下谢谢!

第51章 朱霖

  崔道逸一想还真是,要是消息传了出去,不说别人,就说《燕京文艺》的周燕如早就跑过来了。邹获凡走进来拿起桌子上的稿子,看了一眼故事的大概剧情,笑着看向崔道逸:“看来又是一篇好稿子!”

  “那是当然,我们燕大中文系,什么时候让人失望过!听说昨天一民还给你们写了一首诗,咱们是扯平了,这个306房间,咱们共用。”

  邹获凡淡淡地说道:“那能一样吗?一首诗歌多少字,一篇小说多少字?”

  “嘿!我说你这老邹,也太贪心了!你还打算让一民给你们写几万字的诗歌?再说了,一首诗歌几块钱,撑死也上不了一百块。我们编辑部给一民的稿费,哪次不是两三百块钱?”

  崔道逸这话算是说到了刘一民的心窝里面,诗歌出名快,小说挣钱快。

  写小说夹杂着诗歌,那是快上加快!

  “小说写的时间还长,费精力费纸费墨水,多给点钱也是应该的。”邹获凡不服气地说道。

  “老邹,你还真以为谁的灵感都跟一民一样快,大部分人写小说和诗歌所用的时间差不了多少。”

  邹获凡没办法反驳,最后梗着脖子说着什么诗人的事情怎么能用钱衡量等等。

  崔道逸开心地走了,不仅10月的第一天已经找到了一篇优秀的稿件,还因为怼的邹获凡无话可说,

  走出招待所的那一刻,他浑身充满了干劲……

  他走后,邹获凡郑重地对刘一民嘱咐道:“一民,可别听他瞎说,你要知道,我只听说过有人当街朗诵诗歌的,可没听说过有人当街背小说的,小说的传播速度可比诗歌差远了。”

  刘一民点了点头,啊对对对,你们说的都对!

  崔道逸走后不久,刘一民跟着邹获凡来到了《诗刊》的编辑部,通往编辑部的走廊里扔着一个个的麻袋,邹获凡告诉他这些都是投稿信,走廊的另一头做着标记的都是废稿。

  “跟小说相比,大部人都觉得诗歌创作门槛低,只要感叹几句就能成为诗人,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诗刊》接到的稿子要比《人民文艺》多得多。《诗刊》复刊以后,发表的诗歌在国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现在投稿的信跟雪花一样,很多都来不及看。”

  邹获凡介绍道。

  “看来我还是比较幸运了,投稿信没有泯然于这些信之中。”

  “锥处囊中,锋芒自露。你的诗歌就算是我们没看到,其它的杂志也不会放过。这些就不一样了,我们看不上,别家也看不上!”

  邹获凡一边说一边走进编辑部,笑着向大家介绍刘一民,一时间不少人冲着他打招呼。

  “这是我们主编严晨、副主编邵燕向.”

  “大家好!”

  “年轻人,年轻的诗人,文坛就需要一民这样的人。”严晨右手握手,左手拍着刘一民的肱二头肌,对着编辑部的众人夸奖起来了刘一民。

  众人熟络之后,严晨笑着问起了刘一民如何看待当前及未来的诗坛。昨天邹获凡给大家讲了刘一民的几句话,都觉得刘一民对当前的诗坛的看法很有参考意义。

  于是,才有了今天严晨的提问。

  “严主编,我就是班门弄斧。你们对诗坛的了解肯定比我更多,我只是从最近几期《诗刊》上的诗歌作者和表达进行了分析。诗坛现在有两种诗人,一部分是年轻人、一部分是从十年中甚至是新中国成立后走过来的诗人,他们的诗歌创作的思想必然是不一样的,所以分歧是必然的。”

  以艾清为首的归来派诗人和以北島、舒婷几人为代表的朦胧派,在八十年代争夺诗坛的主流地位。“朦胧派”这三个字,大家不仔细去研究出现的背景不会发现,实际上这是一代老诗人对这些年轻诗人的批判,认为是“晦涩怪异,畸形的产物”。

  80年《诗刊》第八期发表了《令人气闷的朦胧》,所以朦胧派以此得名。

  刘一民没有讲太多,把话题转向了如今的燕京诗坛,老乡葛落开始向他介绍如今的诗坛现状。

  “一民整体上讲的是对的,我们都有这种感觉,不过这才符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北島和芒可他们估计过不了多久,也知道你来燕京的消息,他们可急着见你,现在燕京诗坛.”

  燕京西单,一套摆设简约但整理的十分干净的房子内,一名教授模样的男人正坐在沙发上翻看杂志。房间内普通人家寻不到的一些电子物件,在这里都可以看到。

  大厅内的桌子和房间内,各种物件摆放的整整齐齐,入户门的后面木质挂钩衣架上挂着几件衣服,还有刚洗好的白大褂,屋子内定然有一名主人是一位医生。

  男人看杂志的时候一丝不苟,甚至有的地方要反复琢磨一下,遇到不好的文章还会轻声文明的咒骂一下。

  翻看到下一页的时候,忽然眼前一亮,读了许久后冲着另外一个房间喊道:“霖霖,今天《人民文艺》有一篇文章写得不错!”

  房间内传来一声略带慵懒且疲惫的声音:“爸,什么题材的?”

  “关于高考的,名字叫《高考1977》!”

  房间内,正在看医学专业书籍的女孩儿疲惫的揉了揉眼睛,头也不回地说道:“你看吧,我上大学又没有通过高考,不看!”

  女孩儿手里握着钢笔,遇见不懂的还要标出来,白嫩的手指因为握笔挤压多了几分红润,她叫朱霖,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学生。

  “刘一民写的!你真不看?”

  朱父说完刚抬头,就发现女儿已经出现在自己的眼前,眼睛紧紧地盯着他手中的杂志。

  “AUV,刘一民这三个字比你爸爸我都好使,这是他第三部作品了吧,写的真快,我刚看了几千字,写的非常不错,来,咱们父女两人一块看。”

  “爸,你说错了,加上诗歌是第四部,《诗刊》封面上的《一代人》你是不是忘了?还有他不仅快,质量也高!”朱霖说完,便认真地看了起来,窗外的阳光通过斑驳的玻璃落在她长长的眼睫毛上。

  一边看书,还不忘偷偷地从兜里掏出一颗奶糖放进嘴里吸吮。

  《诗刊》编辑部内,刘一民刚从编辑部出来,迎面走来了几个人,嘴里嚷嚷着:“刘一民同志在哪里?”

第52章 拒绝加入《今天》杂志

  《诗刊》编辑部门口的走廊本来就拥挤,来了几个人之后更是挡的严严实实。为首的一个人不苟言笑,一副忧郁的样子,旁边的几人嘻嘻哈哈,最后面也吊着一个人,像是一伙又不似一伙。

  为首的人穿着藏青色的中山装,双手插在上衣的上衣的口袋里,打量了一下刘一民后笑着问道:“你就是写出《一代人》的刘一民同志吧?”

  “我是!你们是?”

  “你真是写出《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刘一民啊,看起来比老赵精神多了!”芒克说道。

  北島确认眼前的年轻人就是刘一民后,指着身后的几个人说道:“你好你好,我是赵振凯,他是姜世卫、黄锐、刘雨,最后面那个是郭路升也就是食指。”

  编辑部门口挤了一大堆人,自然让编辑部里面的这些老同志坐不住了。纷纷走出来跟杂志的主要投稿者打着招呼,不过这些编辑今天看他们的眼神都怪怪的。

  北島不知道怎么回事,不过也没有多想,而是邀请刘一民出去逛一逛燕京。

  这些编辑们刚才听了刘一民的话,都在想今后这群年轻人在诗坛能够引起多大的动静。

  看着打成一团的刘一民,暗道,刚才还在说年轻一代,刘一民自己不就是年轻一代吗?

  “几位来的可够整齐的,带稿子了吗?”邹获凡调侃道。

  芒克笑道:“老邹同志,不要那么急迫嘛,一民同志来燕京了,你们还会缺稿子?”

  邹获凡不置可否,看向刘一民道:“一民,早点回来,晚上还想跟你下两盘。”

  “老邹同志,拐不跑,放心吧!”

  平常不苟言笑,总是心事重重的北島开起了玩笑。

  拉着刘一民走出了编辑部,几人都是骑自行车来的,北島邀请刘一民坐在自己的后座上,一边骑自行车,一边向他们介绍燕京。

  食指一如刚才一样,骑着自行车跟在大家后面,只是偶尔会打量几眼刘一民。

  “这是南锣鼓巷、前边是鼓楼,你往南边看,老佛爷她老家!”

  北島带着刘一民来到了鼓楼附近的一处大杂院,听他们介绍这是张鹏止的家。推门进去,张鹏止正将椅子和桌子摆好,看到几人进来后,高兴地说道:“这就是刘一民同志吧?”

  “准备好了没有?”

  “准备好了,刘雨带来的茶叶都泡上了。刘雨,不愧是北影厂的,你爹喝的档次够高的!”张鹏止用手在鼻子前扇了扇,示意大家闻一闻味道。

  “滚蛋,这不是我的,是田庄庄他爹的,我爹哪能跟老厂长一个档次?”刘雨笑骂道。

首节 上一节 23/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