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241节

  “这名字有那么点意思!”吴组缃说完就不再言语,开始认真的朝下面看去。

  这屋子除了刘一民,其余的都是老教授,年纪大了就畏寒,煤球炉子早早的就开始点上了。

  不过这时候还会时不时打开通风,所以屋里面味道不是那么浓,等到屋子里煤气冲天的时候,刘一民估计平时就不会坐在这里了。

  煤球炉子的味道哪儿有暖气舒服啊!

  吴组缃看稿子的时候,刘一民开始写《绿皮书》的话剧剧本。等到几个小时候,吴组缃才从座位上站起来,笑着说道:“好作品呐,和《凯旋在子夜》一样的好作品。”

  其余的几个教授看到这个情况心里面痒痒,也都走了过来,询问是什么作品。

  “也是写前线的,不过这人物主题跟咱们大学很符合啊!一民,你这思路,好像永远不会枯竭!”吴组缃感叹道。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嘛,在前线待了几个月,总的有点想法。别看咱们恢复高考才几年,前线已经有许多的大学生啦!”

  刘一民起身给自己的茶杯倒了一杯热茶,站在办公室中间说道。

  王瑶说道:“是啊,年轻人永远是一个国家最热血的群体!”

  “老师,我听学生们讲,一民在课堂上讲了一句话,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在改革开放之时,年轻人是接受外部信息最快的一个群体,但同时也是最迷茫的一个群体。”教授孙玉石说道。

  孙玉石教授是王瑶60年代教过的研究生,平常一直称呼王瑶为老师。

  “有点意思,年轻人热血,也不妨碍他们迷茫。一个群体,是有多样性的。”

  王瑶说完,开始拿着刘一民的手稿看了起来。

  “《雷场相思树》,名字是既豪壮又婉约啊!”

  几个教授相视一笑,有人说道:“这是辛弃疾和李清照的合体呀!”

  吴组缃接话道:“李清照的婉约,可是婉约里面带着男子气概,柔情中有轻狂、婉约中见豪放。要是一位男儿,不能成为岳飞,也能成为一报国将领。”

  老教授们讲话的时候,时不时的就要引申。吴组缃看完了,乐呵呵的拉着刘一民聊宋词,其余的几个人研究小说。

  《雷场相思树》讲的是五位不同背景的地方大学生到前线参战的故事。他们跟着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生一起,来到了战场上,经过临战训练后,一起走上了前线。

  临战训练的教官跟其他不一样,对战士的生命极为重视,注重锤炼大家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

  临战训练之后,大学生邱原被留在了团指挥部,其余的四人——唱歌王子默涛、季刚、医学院的丛培民和农学院的刘国政四人都上了前沿阵地。

  其中素质最强的季刚直接成为了侦查排长,这是一个死亡最高的岗位,前任排长不到三个月就牺牲了。

  季刚觉得只要能拿到指挥权,哪怕是一个排,就算牺牲自己也认了。其余人都作为见习排长,被分配到了无名高地。

  这个高地跟刘一民所在的高地一样,生活物资的运输都极为艰难,平日生活在潮湿闷热的坑道。

  因为大雨,军工长时间上不来的时候,战士们只能吃老鼠来生存。

  在高地的白眼狼偷袭战斗中,我军因为人数问题,伤亡较大。炮火支援之后,阵地才保住了。

  刚成为排长的丛培民在通话中愤怒的向指挥部发泄着怒火,副连长牺牲,军工上不去,重伤员抬不下去。

  年轻的丛培民成为高地上的最高指挥员,最后受伤截肢。

  为了救援无名高地,指挥部派出成为参谋的邱原带队攻击359高地,并派出刘国政所在的部队同时进攻,进行围魏救赵。

  农学院出身的刘国政带着士兵排雷,因为爆破索用完,刘国政情急之下,朝着雷区跑去,用自己的身体为战友们蹚出一条路,最后壮烈牺牲。

  刘国政农村出身,好不容易读完了大学,想成为家庭的骄傲,最后牺牲在了战场上。

  邱原和侦查排长季刚一起拿下了359高地,同时冲上来的还有默涛。

  默涛在坑道里,看到了白眼狼留下的吉他,喜欢弹吉他的默涛见猎心喜,最终触发了绊发雷。

  一个喜欢唱歌和弹吉他的年轻人,将生命献给了国家,死在了战场上,死在了吉他前。

  吉他隐喻着年轻战士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最终却因为战争拿起了枪。

  团参谋邱原因为是大学生又立下了军功,师里面让他回到指挥部,接受新的命令。

  季刚亲自送邱原走下高地,回去的路上。邱原想起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拼命地跑回战场,被季刚给追了回来。

  黑夜中,除夕正式来临,一边是国内百姓升起炮竹庆祝新年的到来,一边是从头顶飞跃过的火箭弹。

  这极具反差的一幕,让两人痛哭流涕。他们身前是战场,身后是万家灯火。

  从这个场景,也让大家明白,正是因为有他们,才有了万家灯火。

第309章 访美代表团

  几名老教授看完,一个个都拿出手巾,轻轻地擦拭着眼角的泪水。

  一面为年轻的战士们哭泣,一面似乎是想起了自己的少年时代。那时候的自己奔走在救国抗争的最前线,虽不曾献出自己的生命,但那时也已做好了死亡的决心。

  王瑶、吴组缃两人,都曾参加过各种各样的救亡活动。

  王瑶感叹道:“国家有这样的年轻人,如何不兴旺啊!当时从燕京困于家乡之时,我就应该像他们一样,弃笔从戎。想到这里,惭愧啊惭愧!”

  刘一民看几个伤感的教授,赶紧给每人倒了一杯茶,让大家缓解一下心情。

  几个人讲着讲着讲到了自己年轻时候,王瑶讲起自己参加反对“华北自治学生运动”,吴组缃讲起跟老舍一起起草《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宣言》。

  刘一民找了个空隙就溜了,骑着摩托来到了《人民文艺》,将这篇小说交给了崔道逸。

  崔道逸一边看稿子一边说道:“《人民文艺》这一期的销量已经到了百万册,《绿皮书》争论大,看的人也多。支持的同志也不少,很多人认为,这样可以破除对美西方的迷信。”

  83年的时候,国内还吹起一阵去除污染的风,只不过很快就结束了。

  刘一民喝了一口茶,没有说话,许一给他取来了几封读者来信让他读。刘一民粗略的看了一下,寄到杂志社的读者来信,大部分还都是支持态度。

  骂刘一民的,早都跑到报纸上去了,在杂志社骂,哪里有人看嘛!

  崔道逸看完《雷场相思树》之后神色激动,心里面想这篇小说能不能复制《凯旋在子夜》的销量奇迹,至少让杂志销量达到两百万册。

  “师兄,你别激动,你还要看看适不适合你们《人民文艺》嘛!”

  “适合,哪能不适合,不可能不合适!”崔道逸大笑一声,拿着朝着张广年的办公室跑去。。

  颇有一种,终于轮到我了的感觉。

  张广年看完之后,觉得完全没有问题。毕竟《凯旋在子夜》都发表了,还赢得了上级领导的表扬。

  这篇《雷场相思树》不可能不适合发表,谁不想受到上级的夸奖呢!

  “这篇小说只能等到一月份再发表了,到时候首印直接印一百五十万册,库存搞得多多的,争取我们《人民文艺》的月销量在全国率先冲到两百万册。”张广年气魄十足,仿佛已经看到了《雷场相思树》热销的场景了。

  刘一民在《人民文艺》又呆了一会儿,准备走的时候崔道逸叫住了他,准备把这阵子积攒的读者来信拉到刘一民的四合院。

  “好,反正我今天没课!”

  崔道逸羡慕地说道:“当大学老师就是舒服,你这个研究生也是舒坦,一节课不用上!”

  “等过几年,师兄报一下我的研究生?绝对更舒坦!”刘一民调侃道。

  “你别激我,我真干得出来。研究生的文凭啊,谁不想要?我能涨一二十块钱的工资呢!”崔道逸一边搬读者来信,一边说道。

  许一开玩笑道:“一民,我提前叫你一声老师?”

  “哈哈哈!”

  读者来信装了一三轮车,但是仍然没有装下,刘一民只好让崔道逸下次再搬了。

  “师兄,有时间再帮我找个院子!”

  崔道逸听到后,半天没说话,过会儿才哼哧的说道:“怎么又要买?”

  “师兄,这读者来信以后多了,不得找个地方放,以后装读者来信的地方还得分区。中国区、欧美区、日韩区、东南亚、非洲区,你说我说的对不对?”

  崔道逸一想也是,现在一民国际读者越来越多了,万一他们也有写读者来信的习惯呢!

  “不过,你这一个院子足够了!”崔道逸劝道。

  “师兄啊,这就是另一方面了。这两年通货膨胀多严重,物价上涨,钱越来越不值钱,得把钱转换成其它东西才行!买了院子,以后卖出去肯定不是这个价,你说是不是?”

  崔道逸和刘一民关系好,一般人刘一民才不讲这个。

  崔道逸仔细一想,还真对,物价确实涨的厉害。78年到80年的时候,物价涨的快,国家还专门出台了政策严控物价,去年才控制住,今年好了点,但依然在涨。

  “希望国家能控制住,这两年什么都在涨,就是工资不涨,我还是那几十块钱工资,再涨下去,真养活不了一家子了!”崔道逸摇了摇头,无奈地说道。

  崔道逸想了想,自己家里面那点存款,是不是也要干点啥才行!

  这两年是控制住了,可是到85年又开始了,85年刚控制住,87年又开始了。

  90年控制住,94年又开始了

  “行,我留意一下,我们编辑认识的人多,想卖四合院的也不少。不过你确定这四合院未来真的能挣钱?”崔道逸问道。

  “这地儿位置好啊,我去巴黎,巴黎城中心的房价高的不得了。师兄你想想,离市区越近是不是越方便?越方便想住的人就多?但房子有限,那价格不就上涨了?”

  崔道逸没学过经济学,但是也懂得物依稀为贵的道理:“照你这样说,现在住在这巴掌大的地方的人,以后都是有钱人!”

  “也不能完全这样说,还得看卖出的时机。另外,巴掌大的地方,未来卖也不好卖,就是去故宫方便点!”

  “行啊,看来我以后得到燕大听听经济课!”崔道逸笑眯眯的走了。

  不过出去后就基本上忘了,心里面最高兴的还是拿到了《雷场相思树》。

  另外,家里面的那点存款,想买点啥也买不起。

  82年,四合院动辄就要一万以上了,再想几千块钱买到三进四合院,无异于痴人说梦了。

  也就是说,刘一民手里的这俩四合院,已经赚了一倍了。

  文化部,周杨和夏言坐在刘一民的面前,笑着递给了刘一民一份名单。

  “我们准备以你获奖为契机,向美国派出代表团,这次主要是文学界和出版界的同志,向美国学习先进的出版经验,顺便参加一下你的获奖典礼!”周杨说道。

  夏言说的就更通俗了:“我们呀害怕你一个人出国受了欺负,毕竟二十篇获奖作品里,就你一个中国面孔,我们娘家人得去给你撑撑场子对不对?”

  刘一民看了一眼名单,心情舒畅,一个人去美国是有点无聊。跟着文化部团出去,各种事情也都方便许多。

  “早知道我就不一个人去办签证了,让部里面帮忙办了!”刘一民说道。

  “哈哈哈,我们也是临时决定。听说欧.亨利文学奖的评奖委员会会把所有的获奖作品放在一起出版,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思路。

  每年鲁迅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是不是可以放在一起?茅盾文学奖四年一次,是不是也能放在一起?”夏言说道。

  文化部给的名单里面,有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社长韦君怡、商务印书馆的总经理陈元、还有刘一民的老熟人徐驰,徐驰精通英语,其余的人需要他来当翻译。

  其余的随行人员还在选,12月初正式选出来。

  “多谢领导的关爱,有了娘家人撑腰,我到时候就更有底气了!”刘一民客气地说道。

  周杨笑道:“哈哈哈,也要注意一点,咱们现在毕竟跟美国的关系在上升嘛!”

  “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刘一民暗道,这意思更像是找了几个人按住刘一民,不让他太过放飞自我了。

  夏言说道:“老周啊,一民向来是有理有据,又有大局意识,放心吧,不会乱来的!”

  “两位领导都说到这地步了,我尽量,我尽量!”

  “当然,克制不是示弱,不找事也不怕事!”

  周杨说完,刘一民和夏言起身离开了他的办公室。

  夏言笑呵呵的对刘一民说道:“其实啊,这件事不仅是部里面决定的,徐驰同志也给部里面说了。

  咱们中国的各级干部和学者出国,不免遇到各种各样的刁钻问题和突发情况,有几个老同志在,会好点。韦君怡同志和陈元同志都是文艺战线上的老人,有很多的熟人,能处理不少的问题。

  就算是出了事情,你是个年轻人嘛!”

首节 上一节 241/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