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身上的美元有限,给是真心疼。刘一民身上最多,也只有一千多美元。
没来过的不知道,来过的装不知道。
走出去后,张广年好奇地询问刚才服务员的眼神是怎么回事。刘一民第一次来美国,自然不好说是怎么回事。
王濛向张广年解释了一下,张广年才反应过来,脸上闪过一丝尴尬:“哎呀,对不起那位服务员了,以后啊,还是少出来吃为好!”
回到宾馆,大家拿着几份报纸开始讨论,遇到刁钻的问题应该如何回答。
第312章 重操旧业
晚上,一行人在尼琪.诺伊斯的带领下来到她父母的家中,见到了她的父亲亨特和母亲哥特,还有他的哥哥科.诺伊斯。
他们家是一栋乡间两层别墅,周围都是树,看不到其它的人家,兴许是住的有点远。
“亨特先生,咱们终于见面了!”
“你好,张广年同志!”亨特用一口流利的汉语跟大家打招呼,声音里面只能听到极少的粤语味道。
亨特虽然是在中国出生,中国长大,但八岁就离开了中国。要说一个八岁的孩子对中国有特别深的具体印象、和几十年后依然刻着中国的印记,刘一民觉得有点不大可能。
这中文,估计是后来被各种各样的华人改造过。
“你好,刘!”
“你好,亨利先生,感谢您为中美文化交流所做的贡献!”
“中国也是我的家乡!”
亨利和哥特带着几人到家里参观了他的书房,书房里有当时亨利小时候在中国的照片,灰色的照片上,一个洋人面孔的小孩正蹲坐在教堂旁。
其余的则是当时亨特成立中国书刊社时候的照片,亨特买了一张几十美元通行美国全境的灰狗巴士车票,背着行囊开始了在全美推销中国书刊。
书架上还有各个代表团送给亨特的礼物,张广年拿出了一艘代表友谊的木船赠送给了亨特。
夫人哥特笑道:“你们实在是太客气了,对于我们来说,你们就是最大的礼物!”
“Yeah,这个年轻人是小甜点!”亨特把手搭在刘一民的肩膀上笑道。
“哈哈哈!”
大家坐在餐厅,亨特很贴心,找人做的中餐,另外还有三明治和烤牛肉。
“来,我们为中美友谊干杯!”亨特举起手里面的红酒杯,笑着看向众人。
等到吃完饭,亨利讲起《绿皮书》在美国的影响力,认为这次获奖是实至名归。
“我虽然是白人,但我不是种族主义者,我希望美国社会的裂痕可以弥合!”亨利说道。
聊到大约十点钟,一行人才回到酒店休息。
第二天一大早,加州的报纸放到了刘一民的桌子上,上面写着《那个年轻人已经抵达旧金山》,上面放着刘一民的照片。
“这份写的更过分。说什么中国访美作家代表团流连于旧金山街头,眼中尽是羡慕。”徐驰气得用手指戳破了报纸。
“这美国媒体怎么这么下流?”
“拍都拍了,还能怎么办?接下来咱们注意就行了!”
他们在旧金山待一天,韦君怡和陈元他们去参观了一下中国书刊社的总部,又跟旧金山的美国出版界人士碰了个面。
张广年带着刘一民他们参加了一个跟美国当地华人协会的交流会,交流会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就是大家叙叙旧,讲一讲国家,讲一讲美国。
这次访问基本上都是官方行程,张广年跟巴金不一样,巴金在法国有很多老朋友,张广年在美国并不多,其余的人更不用说,所以聊天聊的都不深入。
“你好,刘?听说你们昨天在街头迷恋上了旧金山的景色?我相信每一个中国人来到旧金山都会迷上它,毕竟它有如此多的高楼,大陆肯定没有,其实旧金山最漂亮的是晚上”
“为什么最漂亮的是晚上,因为白天见不得人吗?”刘一民毫不客气地说道。
这家伙是一个华裔,听语气应该是岛上的。见对方没回过神,刘一民也没有再跟他废话。
协会的交流会之后,大家在酒店简单的收拾了一下行李,开始飞往纽约。
尼琪.诺伊斯随同大家一起前往,并带了许多《凯旋在子夜》的样书。
旧金山和纽约分别在美国的东西海岸,坐在飞机上,倒是可以好好的看一看美国的全景。
“聂华令女士准备在纽约跟咱们见面,同行的还有她的丈夫。聂华令女士为中美交流做了很大的贡献,咱们可不能怠慢。”张广年坐在飞机上,低声嘱咐道。
爱荷华国际写作训练中心就是聂华令提议设立的,自从设立以后,这里成了世界各地作家经常参加的交流项目,中国作家也不例外。
改革开放后,大量的国内作家来此学习、演讲。几十年间,王濛、徐驰、冯继才、张贤亮、余桦、汪曾琦、莫言都先后到达过这里。
许多作家第一次出国,就是受邀参加这个计划,费用由爱荷华大学承担。
所以聂华令在国内的文学界,十分受尊重。
飞机穿过美国,最终抵达了纽约机场。当地的华侨协会,给他们安排好了住宿,一行人住进了一处公寓。
尼琪.诺伊斯住在了旁边的酒店,她要去联系纽约的媒体,到时候签售会就在纽约举行,在颁奖前,营销就该开始了。
到达了纽约的当天,欧.亨利文学奖的评奖委员会就派人来跟刘一民联系。
“果然是个年轻人,你好,我叫爱德华,是评价委员会的联络人,刘,很高兴你来到美国!”
爱德华递给刘一民一个流程单,上面详细的写着到时候颁奖大会的流程,还有一份授权文件,那就是授权他们出版《绿皮书》。
“文学奖的合集并不以盈利为目的,我们给获奖作家的版税分成都是一样的,是15%。”爱德华解释道。
15%,比中国书刊社给的高。刘一民看了看条款没什么问题,又找徐驰核对了一遍,确定无误后正式签下了合同。
“您好,爱德华先生,我是访美代表团的团长,张广年!”
爱德华打量了一下张广年,从皮包里面抽出了几张门票递给了他:“我代表协会邀请中国代表团的诸位先生参加这一盛典。”
“谢谢,到时候我们准时参加!”张广年就是想要几张门票,要不然到时候大家进不去就尴尬了。
爱德华冲着刘一民说道:“刘,现在很多美国记者对你感兴趣,你要不要见一见?或者给他们写几篇文章也行!”
闻言,旁边的徐驰眼神一亮,这是个好机会呀,家里现在缺个洗衣机!
刘一民跟徐驰对视了一眼,重操旧业!
第313章 美国并不美
他们入住的公寓是一栋老式公寓,条件并不是很好。文学奖的组委会的招待部门给获奖的作者安排的有专门的住宿,不过刘一民觉得没必要自己单独折腾,于是也就住在了这里。
公寓的楼下有一个咖啡厅,在爱德华的带领下,刘一民跟当地的几个记者见了一面。
咖啡厅内,爱德华向刘一民依次介绍:“这位是《纽约时报》的记者琼克、这位是《经济学人报》的记者尼拉、这位是《华盛顿》邮报的记者艾德、这位是”
刘一民一一跟这些记者握手,并笑着跟他们打招呼。
“刘,感谢你为美国人带来了精彩的文学作品,小说里面的和解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美国人学习。你来到美国,感觉美国怎么样?”《经济学人报》的记者尼拉笑着问道。
“美国当然是一个很好的国家!”
“对比中国呢?”
“中国对我来说当然更好!”
《华盛顿邮报》的记者艾德笑道:“哦?可是中国的经济还很落后,很多中国人来到美国之后,他们都不想离开了!”
“我相信更多的中国人想的是如何学习先进的经验回去建设祖国。我们现在物质跟美国有差距,但是我们的精神非常富足,我相信有一天,我们的精神和物质都会得到极大的丰富。
等到那个时候,我们希望美国人民的精神也能够富足起来!”
刘一民淡淡地说道。
爱德华见状,插嘴道:“我见过很多来美的华人,他们比美国人勤劳,一些学生学习也更为刻苦。嗨,伙计们,你们不是要约稿吗?”
几个记者纷纷提出自己要约的内容,《经济学人》和《华尔街日报》更关注的是目前国内经济方面的开放政策和营商环境。
《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关注的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及刘一民来到美国的感受。
几个人纷纷留下了电话,并提供了各自报社的特约稿件标准,最多的《纽约时报》给出了千字150美元的标准。
送走了几个人后,爱德华看向刘一民说道:“刘,听说你到过战场?”
“爱德华,你怎么知道?”
爱德华耸了耸肩:“我跟尼琪可是老朋友了,很早以前,我家就是中国书刊社的忠实订阅用户。我的父亲曾经参加过你们中国举办的运动会?”
“运动会?”刘一民想了半天没想到是什么。
“北韩!”爱德华提醒了一下。
刘一民才恍然大悟:“你父亲在朝鲜参过战?并成功加入了中国志愿军举办的战俘营是吗?”
“哈哈哈,刘,你很有趣!是成功加入,我们称那个地方是北韩!”
“我们称朝鲜!”
“不影响,不影响。我的父亲说你们的战士有钢铁般的意志,他在战场上每到晚上就睡不着觉,总觉得两旁的山坡上会冲下来无数的中国军人。后来到了战俘营,反而睡的很好。你们对敌人很凶狠,但对战俘,又很友好,你们的战士似乎有两副面孔。”
爱德华又要了两杯咖啡,想要跟刘一民好好聊聊。
“不,我们的战士只有一副面孔。是因为你们的身份变了,从敌人变成战俘。我们的战士,是拥有慈悲心的钢铁战士,他们热爱和平,但他们也从不畏惧死亡!”
爱德华沉思片刻后,点了点头:“我父亲一直期待着你的关于现在这场战争的小说,他想很知道,几十年过去了,不知道中国军队是否还有钢铁般的意志。”
“在这场战争里面,我们不仅有钢铁般的意志,更重要的是,我们也有了钢铁!”
没想到,本应该坐在这里聊文学的两个人,现在开始聊起了战争。
一杯咖啡结束,爱德华起身说道:“刘,我父亲准备举办一个二战老兵的聚会,希望到时候你们能够参加。当然,这只是一个闲聊的聚会。你知道,他们晚年很无聊,他们的生命跟部队和该死的战争联系在了一起。”
“具体时间是什么时候?”
“看你的时间!”爱德华笑着说道。
“那咱们接下来再沟通!”
爱德华和刘一民一起走出咖啡店,看着四周的高楼和来往的车辆,爱德华转头对刘一民说道:“希望能在报纸上看到你的稿子!”
“再见,爱德华!”
送走爱德华,刘一民转身走回公寓。公寓的楼梯很暗,墙壁上有很多的涂鸦,楼梯里散发着难闻的味道。
走回楼上,客厅里面多了两个人,不用介绍,刘一民就知道是聂华令和她的丈夫。
“一民,这位是聂华令女士,这位是她的丈夫保罗!”张广年的声音刚落下。
聂华令和丈夫保罗就从沙发上站了起来,热情地跟刘一民打着招呼。
“你好,一民,很高兴能在纽约见到你。因为《绿皮书》,我才知道国内还有你这样一位年轻的作家,我跟国内的朋友通信时,特意向他们打听了你。”
聂华令今年已经五十七岁,看起来没有那么多苍老,头发被烫成了波浪形,因此能够更清晰的看到她脸上的表情。
热情真诚,身上又透露着文气和柔和。身上穿着风衣,打扮也符合她在大学工作和作家的双重身份。
“您好,很高兴见到您!”刘一民热情地笑道。
聂华令跟刘一民握手之后,与自己的丈夫保罗说了几句英语,保罗热情的伸出双手,跟刘一民拥抱。
保罗跟聂华令生活多年,但是并不会中文。
坐在沙发上,张广年感谢聂华令为中国作家在国家上的交流所做的贡献。
“我是一棵树,根在大陆、树干在岛上、枝叶在爱荷华。枝叶当然要为根和干做点什么,当然来爱荷华的,除了华人作家,还有各种肤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