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265节

第335章 中美剧作家的碰撞

  回到公寓,刘一民还没有坐下休息一会儿,魏巍电话打了过来。

  “你可算是到家喽,我已经打了三个电话了,没事吧?”燕京军区办公室内的魏巍松了一口气,试探着问道。

  刘一民躺在沙发上说道:“让您担心了,没什么事情,我们就是随便聊了聊,让我为军内的文艺宣传再多做点贡献。”

  魏巍看了看手中的表,聊了三四个小时,这可已经不是随便聊了聊,这倒像是相见恨晚。

  作为一个军内的老文艺领导,他知道肯定是首长交代了什么,但刘一民不说,他也不会主动去问。

  “你是得多为军内文艺做贡献,有这么好的笔杆子,东西南北中,D政军民学,你都得涉及,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你尽管开口。一民,军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你写更深层次东西的时候,一定要把握住了。

  除了这件事还有就是《雷场相思树》的剧本已经交给魏团长了,魏团长想给剧本增加点男女之情,毕竟是‘相思树’,你觉得呢?”

  刘一民从沙发上坐了起来,调整了一下气息,中气十足地说道:“请您帮我转告魏团长,这里不用改正。我知道他是看到了《凯旋在子夜》的成功,将‘美好的爱情’跟‘残酷的战争’联系在一起能够震憾人心。

  但是情感的迸发,不应该只有这一条路。战场上的那棵‘相思树’,是代表了爱,但也不仅仅是情爱也是家国之爱。这群对爱情抱有向往的年轻人,生未尽兴却义无反顾,这才是感动我们的地方。”

  听到刘一民语气的变化,魏巍就知道已经没办法变了。如果是话剧团自己的编剧还好说,关键是这剧本扔出去各个话剧团都在抢呐。

  魏巍说道:“那好,我一会儿直接转告他,还有什么需要修改的地方,我让他直接跟你沟通。你知道这本小说我最喜欢的人是谁吗?”

  “刘国政!”

  “你怎么知道?”

  “我也喜欢啊,一个想要通过大学光耀门楣的农村兵,从怯懦到英勇的转变,这是多少的心路历程,没有人生来就是敢于冲向地雷阵的。”刘一民解释道。

  魏巍道:“我也是出生于贫民家庭,我知道一个大学生在贫穷的家庭里,有着什么样的地位,他肩负着的是家庭甚至是家族光宗耀祖的任务。”

  刘一民当然知道,即使是在学历贬值的21世纪,农村出现一个普普通通的本科生,也是村里津津乐道的事情。

  结束通话后,魏巍当即给魏团长打了一个电话,魏团长听说刘一民不改之后,面露为难之色。

  魏团长试探着问道:“老魏,剧团自己改,怎么样?”

  “呦,你魏团长厉害啦,学会改剧本喽,你可以改,这是你剧组的权力嘛,但是你要是改了,到时候刘一民同志不认账,我看你这张老脸往哪儿搁。

  我记得以前人艺改老舍先生的剧本,老舍先生看完之后默不作声地离开了人艺,后台都没有去,你魏团长是想到时候让刘一民同志在一众首长面前给你难看吗?”

  魏巍这边翘起二郎腿,似笑非笑地讥讽道。

  魏团长脸色当即成了苦瓜脸,不过还是硬着声说道:“老魏你说就说,夹枪带棒的干什么?我知道你们是老乡,用不着在我这里上演老乡情深。我实话告诉你,这剧本我还真就……不改了!”

  魏团的话说到最后,瞬间软了下来。

  魏巍嗤笑一声:“哎呀,你魏团改一改嘛,说不定改的好,直接到总政当文化部部长喽!”

  魏巍的话说完,魏团当即挂断了电话。不料电话再次响起,魏巍说道:“接下来有什么需要改的,你直接跟一民沟通,你别把我这里当成转线的总机了!”

  “行行行,我还怕你瞎传呢!”魏团再次挂断了电话。

  冷静下来后,魏团重新看了一遍剧本,拿起电话跟刘一民拨了过去,聊了大概四十分钟,魏团长全程没有提改剧情的事情。

  两人就这样,将改剧情的事情给抛之脑后了,都心有灵犀的没提。

  晚上朱霖回来,得知刘一民去见钱老了,一个劲儿地追问两人聊了什么。

  刘一民跟钱老的聊天倒是没什么秘密可保,不过有些还是没有跟她讲。

  “想不到钱老一个搞科学的,对文学和哲学也这么了解,博学啊!”朱霖听完后,感叹道。

  “钱老是在换一个思路去指导整个国家的科学战略,战略的问题,已经不是公式问题了。再说了,咱爸是理工科的教授,不也喜欢文学嘛!”

  朱霖捶了捶自己的后背略显心累:“我爸对我的文学启蒙至关重要,但是嘛,可能影响也仅限于启蒙了。你也看了,他写的那点东西。我妈常说,他要是将精力放在自己的专业上,早就成科学家了。”

  “你倒是帮理不帮亲!”

  “我也得实话实说啊,当然当着我爸的面我肯定不敢,老人家的自尊心也得照顾到。”

  朱霖说完,眯眼看向刘一民:“刘老师,你该不会当叛徒拿我讨欢心吧!”

  刘一民顿觉受到了侮辱,将朱霖按倒狠狠地抽了几巴掌:“我是那种人吗?你才是我心头的欢喜啊!”

  朱霖反身欲张牙舞爪,听到最后一句话时即刻偃旗息鼓,笑脸盈盈搂住刘一民的脖子:“刘老师,开个长会努力一下!”

  “饭还没吃呢!”

  “饭后还有事儿呢!”

  燕大新学期第一天,刘一民骑着摩托车来到学校。一寒假没见的学生不顾西北风的寒冷,站在校园的各个角落里聊天。

  刘一民看到这场景摇了摇头,去年还能跟大学生一块凑热头,今年只能抱着老教授说新年快乐了。

  “吴教授,春节过得可好啊!”刘一民热情地问道。

  “过得好的很,报纸上是你、杂志上是你、这电影院里还是你,你说我到哪儿都能听到你,是不是应该高兴?”吴组缃和刘一民来了一个拥抱,笑声传遍整个办公楼。

  孙玉石教授走到王瑶前面,老老实实地喊了一声:“老师好!”

  “吴教授好、谢教授好、一民过年如何?”

  办公室时不时进来一个新人,依次跟大家打着招呼。

  刘一民将从家里带来的炒花生放在了办公桌中间说道:“各位教授,尝一尝我爸妈炒的花生,都是自家种的,各个都圆润饱满。”

  各个教授伸手都抓了一把“磕巴磕巴”的吃了起来,一边吃一边摇头晃脑地说道:“这是改革开放的硕果啊!”

  “一民,你今年又带了大三,有没有感觉到压力?”吴组缃关心地问道。

  “压力自然是有的,但是各位教授坐在四周给我出谋划策,到时候我讲起来肯定是四平八稳。”刘一民从吴组缃的手里,将他的寒假所写的中文系教学思想接了过来。

  “哈哈哈,其实咱们燕大的学生,大三尽管比大二早入学一年,可不一定这水平就高,加上又是基础内容,肯定没有问题,就是稍微累一点。但是一民年纪轻轻,多加几节课又有什么问题呢?我看就算是一周满课也没事儿!”朱光遣恰好从办公室门口路过,于是插嘴道。

  “朱教授,您这是夸我还是损我呢?”

  朱光遣笑道:“当然是夸你,年富力强的好同志嘛,担子多挑一挑!”

  过了一会儿,大三的闫真走到办公室门口轻轻地打了一声“报告”,走进来后直奔刘一民:“刘教授,您叫我!”

  刘一民“嗯”了一声,将手中的讲义递给了闫真:“这是西方现代文学思想的讲义,你带几个学生到油印室油印出来发下去!”

  “好的,刘教授,同学们从寒假前知道你要给我们讲课,都激动了一个寒假,刚才碰到同学,还问我这学期的课表呢!一个星期只排一节课,我们都觉得少,准备找严家炎教授讲一讲!”

  闫真翻看着讲义,激动地说道。

  “系里有系里的考虑,吴教授的课讲得好,是不是也要增加?孙教授、王教授呢?你们要是都去找?其他老师还上不上课了?”刘一民板着脸说道。

  刘一民的话给闫真泼了一盆冷水,他支支吾吾了几句赶紧跑到去干活去了。

  吴组缃笑着说道:“这小子当着我们面说这话,有没有把老同志放在眼里?”

  “闫真这孩子在大三里面,算是个不错的苗子。当然跟一民比有很大差距,他只是个地委文科第一。”

  几个老教授聊到哪个学生有潜力,是真的来劲,他们聊出来最好的学生,大概率到时候会被邀请留校。

  闫真的实力是有,但是目前来看留校燕大希望渺茫。所以后来去了湘省师范当助教,跟刘一民一样,在任教的学校上了研究生。

  “一民,现在大家都开始印教材了,我看你得想办法,把你的讲义完善一下经过审核,印成教材。要不然只是讲义,太局限了。”吴组缃建议道。

  “吴教授,我也有这个打算。只是教材急不来,我手底下也没个人用,要不然各位教授,借我几个研究生用用?”刘一民苦恼地说道。

  孙玉石调侃道:“你自己不就是研究生?”

  吴祖缃听到后笑道:“哈哈哈,倒是没问题,正好让他们向你学习学习,我那两个,你要想用随时用!”

  “我的也可以!”

  刘一民一一谢过记下,准备等下次找严家炎聊一聊这个事情,申请一笔教材编撰经费。

  教材跟讲义可不一样,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今天刚开学,严家炎事情很多,在校办开了半天的会了,只有来的最早的吴组缃见到了他人。

  三月初,快到了《绿皮书》首演的时候了,刘一民骑着摩托车飞快地来到了人艺。

  跟人艺的工作人员边打招呼,边走进了人艺的排练室。

  排练室内,下面不仅坐着蓝天野和朱霖,中间前三排几乎都坐满了人。

  刘一民走到前排,夏淳看到后立马冲刘一民招了招手,示意他坐过来。

  旁边的人艺导演、编剧、翻译集一身的英若诚,侧头冲着旁边的一名外国人介绍了一下刘一民。

  “英,我认识他!”

  曹禹问道:“米勒先生,你认识我这个学生?”

  英若诚旁边坐的正是号称美国20世纪三大剧作家之一的米勒,带着他的成名之作来到了人艺。

  “万先生,你忘了我住纽约。当时颁奖典礼,我也受邀坐在了台下,那时候我还不知道他是你的学生。我在台下,领略了你这位学生的风采。”

  曹禹得意地笑了几下,对着走过来的刘一民说道:“一民,这位是米勒先生,昨天到的中国,他对《绿皮书》很有兴趣,我就带他来了。”

  “你好,米勒先生!”刘一民大大方方地伸出手说道,脸上带着笑意,语气却很平静。

  “年轻人,你很不错!”

  “米勒先生,您也很不错!”

  米勒这样说话明显带着长辈和教育的口吻,刘一民回复不软不硬,让旁边翻译的英若诚愣了一下,不知道该怎么翻!

  “英老师,我可听得懂英语呀!”刘一民说道。

  于是,英若诚只能老老实实的给米勒翻译了,米勒将身体后仰了一下,认真审视了一下刘一民,略带着一丝无奈地说道:“你跟你老师还真一样!”

  曹禹冲着刘一民说道:“坐下吧!”

  米勒笑着讲起自己在78年第一次来到中国的时候,曹禹作为东道主陪同,他自以为自己在中国名气很大。

  当时曹禹直接贴脸开大:“你是美国的剧作家?我可从未听说过你!”

  一时间,让现场的人都很尴尬。

  米勒讲完又说道:“你跟你老师一样,不太会照顾客人的感受。”

  “米勒先生,我的老师知道说真话的重要性,因为照顾你的感受,而让你受到欺骗,这才不是待客之道,中国人主张坦诚相待!”

  旁边曹禹没有说话,不过坐在椅子上的上半身挺的笔直,目光巡视四方,一副高人之象。

  啊——

第336章 美鱿?怎么还急眼了?

  旁边的几个导演听到两个人你来我往,心里面暗暗叫喜。这个米勒从美国来到人艺,就开始各种挑毛病,让很多导演心里面都憋了一口气。

  偏偏曹禹作为东西方大师的身份,只能明里暗里讲几句。刘一民出来讲正好,既然米勒讲刘一民是“年轻人”,那这位大师不会跟年轻人生气吧!

  两人讲着讲着,台上的表演好像已经在其次了,大家都在听两个人辩论,声音越来越大。

  “刘,说实话你在美国的发言我看了,《绿皮书》我也看了,你在中国的一些剧本,我大概看了四本左右。说实话,我觉得你的东西有文学价值,但缺乏艺术价值。”

  刘一民淡笑道:“米勒先生,请指教!”

  “我看了,你的内容大部分是在歌颂,而不是批判。我觉得艺术价值高的文学作品,恰恰是在于批判。即使是《绿皮书》,里面的批判性也是不足的,最后的和解消解了种族主义歧视的残酷。

  你的其余作品,跟其他的中国作家一样,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歌颂,你的《山高水长》和《红河谷》我都看了,还有那个《驴得水》。

  前两部都是歌颂,《驴得水》是批判,但是它的艺术价值显然没有那么高。年轻人,你应该承认这个问题,而不是在心里面想着反驳的词汇。

首节 上一节 265/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