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完床,刘一民准备去买点东西。喊上刘振云一起,刘振云是没什么买的,不过寝室里面就他们两个老乡,也想好好的攀攀关系。
在燕大的供销社,在刘振云不可思议地目光中,刘一民买了肥皂、镜子、水壶、暖瓶还有牙膏等、毛巾等日用品。
有些票多亏了老邹同志。
“同志,再来一盒海鸥洗头膏。”用肥皂洗头,刘一民总觉得不舒服。
刘一民买了两盒雪花膏,送了刘振云一盒,非得推辞不要,但刘一民执意让他收下。不知道70年代宿舍啥规矩,但21世纪的男生宿舍,你的洗漱用品不是你的,是大家的。
刘一民不想跟别人共同使用一盒雪花膏,另一方面,他也挺喜欢刘振云的。
“老乡,你可真有钱,你怎么买这么多东西,有这个钱买几本杂志多好?”
刘一民回头看了看他,笑的更开心了,买杂志,这四舍五入刘振云还算自己的客户。
刘振云觉得,自己上大学的第一课是刘一民教的,看到旁边女同学不断地嚼着东西,刘振云死死地盯住看了几眼,小小的眼睛里大大的疑惑。
追上刘一民的脚步问道:“燕京的女生怎么跟生产队的牛似的,嘴里面一直嚼?”
感谢大家的月票和推荐票,顺便求票!祝大家周末愉快,谢谢各位抬爱!
第59章 新生里有个大作家
“跟吃糖一样将外面的纸剥了,放在嘴里面嚼,刚开始这味道跟糖差不多,嚼到最后糖味没了先不要吐,一会儿我再教你!”
刘一民手里面拿着一盒泡泡糖,正在教刘振云如何吃。刚才那名燕京的学生吃的是口香糖,刘振云没有见过,他觉得嘴里一直嚼东西是老家的牛棚里才会出现的事儿。
刘一民看了一下女同学手里面拿着的盒子,发现是口香糖。转头回去问售货员,结果只有沪市生产的天山牌泡泡糖,一盒要三块钱,里面有100个。三块钱能在燕大吃一星期的饭了,妥妥的贵族商品。
刚才已经觉得刘一民很阔了,刘振云现在才发现刘一民是真阔。三块钱拿出来眼睛都不眨一下,掏钱的动作感觉自己一辈子都学不会。
刘一民在家里买完自行车后还剩下两百块钱,《高考1977》这篇五万字的小说,千字六块的标准,总共三百块钱的稿费。兜里一共有五百块钱,来燕京的时候给家里留了一百块钱,买了一些日用品还有其它花费,现在兜里还有三百七十块。
兜里面的自行车票最近就打算将它兑成实物,买完手里面就剩不到两百块钱了。刘一民感叹道他挣钱已经很快了,但花钱的速度也快!
回到宿舍,室友陈大志正在宿舍里面哐当哐当,手里面拿着小锤,嘴里面噙着铁钉。李学勤告诉他们,这是隔壁宿舍的桌椅,中文系的老师刚才来看新生,发现一些桌椅和床板没修好,陈大志刚好是木匠出身,于是拉着他给大家修。
刘一民将泡泡糖给大家尝了尝,大家都没见过泡泡糖这新奇玩意儿,只在沪市、燕京这种大城市才有。生产口香糖和泡泡糖的企业少,一是产量低,第二是相当一部分的产量直接被民航局给预定了,极少一部分流入各大商场和供销社。
改革开放后倒是上来了,但是这些工厂又承担了创汇的任务,大部分出口了,国内依然稀缺。眼睛一直盯着国外,转身一看被偷家了,国外的糖企打进来了。
接下来整个宿舍都在刘一民的带领下吹泡泡,陈大志本来嘴里面噙着铁钉,现在也变成了泡泡。等中文系的老师满头大汗地又拿着一包铁钉进来的时候,看到此起彼伏的泡泡笑出了声。
“哪位是刘一民同学?”中文系的老师看了看刘一民和刘振云,笑着问道。
“老师,我是刘一民!”
中文系的老师热情地伸出手说道:“欢迎你来到燕大,刘一民同学。”接着看向刘振云说道:“那你就是刘振云同学了?”
刘振云本来是靠在铁架子上跟大家聊天,赶紧直起身子点了点头。
“你们这个宿舍了不起啊,不是全省文科第一,就是地区文科第一。尤其是刘一民同学,咱们中文系是燕大招生分数最高的专业,刘一民的分数在咱们系是最高的。据我所知,咱们校也没听说有比刘一民同学高的。
不知道你们熟悉了没有,刘一民同学不仅仅考的好,写作水平也好。他是《驴得水》和《高考1977》的作者。李学勤你别瞪眼,你手里不正拿着这期的《人民文艺》吗?”
中文系的老师从李学勤的手里面拿过这期的《人民文艺》,并将他翻到《高考1977》这一页,指着上面的“刘一民”三个字让大家都瞅了瞅。
“咱们中文系不培养作家,培养文学评论家,因为真正的作家是没有办法培养的。但对于一名作家来说,上北大中文系对于他文学水平的提高将是十分重要的。你们几个要多向刘一民同学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咱们燕大的吴组缃教授、朱光遣教授、杨诲教授等等,随便推出来一位都是大师级的人物,希望你们在燕大有所成长。”
中文系的老师将杂志递还给李学勤的手里面,关心地问陈大志能不能修好,不能的话只能明天找校工了。陈大志擦了擦汗,信誓旦旦地保证一定能够修好。
中文系的老师满意地离开了,等走后宿舍开始沸腾了起来。原来宿舍上铺这位刘一民就是杂志上的这位刘一民。
他们作为文学青年,杂志上但凡出现一名有名气的作家,他们都要仔细地研读一下作品。
刘一民的连着两期都出现在《人民文艺》上,《诗刊》更是一期刊登了两首诗歌,他们研读的更为深入。
刘振云看着刘一民,暗道难怪这小子那么有钱,原来都是挣的稿费,心里面想写小说的念头达到了顶峰。刘振云虽然是知名作家,但在中文系的时候还是处于发育阶段,直到1987年开始发育完成。
他在《人民文艺》上接连发表几篇小说引起强烈的反响,这才让大家知道原来中国文坛还有个刘振云。
李学勤拿着杂志,凑到刘一民旁边,笑着问道:“一民,我一直有个问题很好奇,为什么在《高考1977》里面,潘志友不通过考大学回城?如果是我,肯定选择考上大学。”
“因为通过潘志友在农场的表现可以看出,这个人具有很复杂的性格。他对国家和社会的思考很理性,他有时候明白问题所在,但他依然选择忠诚的接受上级的指挥,带着大家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务。除此之外他能在职责范围内照顾农场的知青,这体现了他身上温暖的一面。
在爱情面前他表现得很执着,为了陈琼可以牺牲掉自己,这是牺牲精神。这个人的复杂性格可以增加故事的深度和揭露了人性的复杂,并不是千篇一律的脸谱化人物。”
“《一代人》我很喜欢,一民最近有没有新的诗歌?”陈大志问道。
“有,《诗刊》的下一期发表!”
“啧!”
一群文学青年在一起怎么能不聊文学,很快整个宿舍的氛围都调动了起来,从刘一民的小说聊到最近很火的《伤痕》。刘振云开口是托尔斯泰,闭口则是普希金。
几人的聊天很快被外面路过的学生听到,在门口偷听了一会儿后加入了大讨论。
“听说咱们学校的三角地很热闹,大家都在那里讨论文学,到时候一定去见识见识!”
随着宿舍里面的人越来越多,整个中文系的新生都知道了,他们这一届的学生里面有一个了不起的新生,是一个大作家!
他叫刘一民!
感谢天下纵横有我大佬的五百点打赏!
感谢书友20230711121533922大佬的五百点打赏。
求月票、推荐票,谢谢各位读者老爷,您吉祥!
第60章 中文系之宝树
燕大中文系分为三个专业,分别是新闻专业、文学专业、古典文献专业。三个专业中以文学专业最为闪耀,人人都像是大文学家,开口闭口就是文学理想。
其次是新闻专业,新闻专业在这时代是保密专业,学生个个都像记者;古典文献专业的学生是闷罐子,一心只做研究。
三大专业前两年上的课程是一样的,都是在一间公共教室里面上课。
在大教室里面,新生一个个止不住兴奋劲儿,都想往前面坐。刘一民坐在第五排,旁边是刘振云和几个舍友。
在等待上课的期间,不少新生将目光放在刘一民身上。外向的学生会来跟刘一民打个招呼,平时比较内敛的则跟旁边的同学偷偷谈论。
他们到燕大的第一堂课是严家炎先生的课,严家炎主要研究领域在文学现代史,但他讲的《水浒》也非常有意思。可能因为《水浒》,他后来对金庸小说表现出较为开明的态度。
率先将金庸的小说进入大学的课程,慢慢地金庸才被中国文学的学界所接受。
“同学们,欢迎大家来到中文系,今天给大家讲《水浒》!”
严家炎讲课颇为严肃,被调侃为“严上加严”。讲课的时候基本不看讲义,目光总是在下面不断地巡视,讲到开心的地方,情不自禁地在讲台上挥舞着双手。
他讲水浒喜欢讲林冲,认为林冲的一生是不断地被逼迫的一生,他被逼迫上梁山,又被王伦逼迫下梁山。因为老婆被逼上了梁山,因为手艺被王伦所妒。
接着又讲起《水浒》里面几对可以生死相托的兄弟,鲁智深和武松、鲁智深和林冲、杨雄和石秀等。
严家炎有时候讲课毫无规律可言,正讲着《水浒》,话题一转就是大家刚来中文系,如何在中文系交朋友的问题。看似毫无规律,又跟课堂内容紧密相连。
“交朋友是你们一生都要学会的课题,错交朋友的后果在《水浒》里面讲的一清二楚,林冲错交了陆谦最后被逼上了梁山;卢俊义错交了吴用最后家破人亡,最终也上了梁山。
第五排长得像燕青的同学,起来回答一下,你觉得如何交朋友?”
嚯!刘一民正在认真听讲,没想到严家炎直接就开始了提问。按了一下左右跃跃欲试的李学琴和刘振云,老师提问的是浪子燕青!
李学勤还想表示一下不满,讲台上严家炎笑着道:“没错,就是站起来的这位同学。”
刘振云挪了挪屁股,暗道幸好自己刚才就是想调整一下坐姿,自己可根本没有想站起来的意思。
“老师,在张岱的《陶庵梦忆》卷四《祁止祥癖》里有讲过,人无癖不可与之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之交,以其无真气也!告诉我们交朋友要交有血有肉的朋友,也不要对朋友有过高的要求!”
张岱的意思是说一个人没有癖好是不值得交往的,因为他对任何事情都没兴趣,如此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的人,交往寡淡无味,他的生活有你没你都一样。
一个人没有瑕疵,他就不是真实的人,生活中善于伪装自己,一个处处伪装自己的人怎么可能会付出真心来交朋友。
“说的好,鲁智深虽爱憎分明,却粗莽狂暴,有时还贪小便宜。但能够跟林冲和武松成为朋友,且为了朋友可以出生入死。所以交友,不要因为一些缺点而敬而远之。
古往今来,但凡名士,都有癖好。袁宏道说:‘世人但有殊癖,终生不易,便是名士’,一些为常人不能理解的癖好,一旦一辈子终身坚持,便成为后人的美谈。你读过《陶庵梦忆》?”
“读过一遍,里面的一些名句有印象。”
“那你你如何看待张岱的《陶庵梦忆》?”严家炎带着几分考究的意味。
“张岱写了那么多感念前半生,从书里感受到的是故国的繁华犹如黄粱一梦,他梦醒之后的无奈和悲凉!”刘一民说了大致的想法,没有展开细讲。
“我给大家讲一下!”
严家炎通过刘一民的话引申了许久,才想起问刘一民的名字。
“你就是刘一民啊?”严家炎嘴角一勾,身体前倾,想要看清楚刘一民的长相。学生还不知道“韩愈”是谁的时候,他已经读过且能引用《陶庵梦忆》里面的句子,文学积累已经高出大家一截了。
严家炎笑着夸奖道:“《驴得水》写的不错,今天一见你人也不错,那就是不错不错!”
严家炎的幽默让整个大教室里面的学生都笑了起来,没想到刚才还“严上加严”的教授有这幽默的一面。
“下一节课,咱们不分析《水浒》,咱们分析《驴得水》这篇小说,杂志上和报纸上都有关于这篇作品的评论,可以参考也可以全抄,只要你好意思。刘一民同学不需要准备,就听听大家怎么讲!”
严家炎从课堂上潇洒离去,教室里面死一般的沉默,第一堂课的课后作业就这么有难度,很多人还不知道如何对小说进行分析,严家炎也没有教分析的方法。
一个个耷拉着脑袋走出了教室,也有的先人一步朝图书馆跑去,准备搜集资料。
严家炎回到办公室,不少教授好奇地问他对78级学生的整体观感如何?
“老谢,考你个问题。你祖上谢安曾问:'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当时谢玄是怎么说的?”
“老严,就这?当时谢玄说'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中文系教授谢冕说道。
严家炎喝了几口水后优哉游哉地说道:“中文系整体跟上一届差不多,但那个写出《驴得水》的那个刘一民,就是咱们中文系之宝树啊!”
目前刘一民写了《驴得水》和《高考1977》两篇小说,在一定程度上《高考1977》引起的反响更大。
但在这些教授眼中《驴得水》因为他的批判性,才是最有价值的作品,是批判性和思想性俱佳的“雅”文学作品。
严家炎一句话,刘一民就又多了一个“中文系宝树”的绰号。
刘一民正在图书馆里面写作,有人告诉他《人民文艺》的编辑崔道逸正在外面等他。图书馆适合写作,宿舍只有一张桌子,刘一民也不好意思长时间霸占。
崔道逸今天来是为了看稿子,生怕一不小心就被别的杂志社给抢走了。一篇好的稿子,编辑是从头到尾都要关注着,就这还经常出现自己怀胎十月,孩子被别人抱走了的事情。
他挎包里面装着十几封读者来信,准备一并交给刘一民。读者来信比较多,这是他们挑出来的。其中一封比较有价值,他准备下期刊登并附上刘一民的回信。
PS:今天睡觉一直断断续续醒来,导致头比较疼,先发出来,我再慢慢的修改。谢谢大家的票,顺便再求一波!
第61章 这人生的参差啊!
燕大图书馆位于整个燕大正中心,南边是大饭堂,也就是后来燕大百年纪念堂。顺着图书馆往北走,则是未名湖。
在通往未名湖的一段凉廊内,崔道逸在这里等着刘一民,凉廊的柱子上缠绕着翠绿的扶芳藤的藤蔓。
崔道逸坐在一旁认真地拿着刘一民的草稿读了起来,他已经写了两万字左右。
目前的剧情到了老薛遭遇沙尘暴,小八奋力相救。狗先是将老薛的脑袋和一只胳膊扒了出来,接下来老薛和狗合力从沙堆下面把自己挖了出来。
如果单是一只狗将整个人都给挖出来,那就太过魔幻了。
等老薛脱困后,狗累的躺在地上一动不动,老薛一度认为狗为了救自己累死了。
“一民,我有个问题,在前面两万字的剧情里,大部分的笔墨落在人和狗的日常相处上,关于狗护林和老薛跟偷伐者做斗争的笔墨却很少。先是寥寥几笔讲述有这种现象,接下来仅仅出现了一幕与偷伐者做斗争的情节,这是你故意安排的吗?”
崔道逸看完后,忍不住皱眉问道。在他的印象里面,大部分作家都会将笔墨放在与犯罪分子作斗争的情节中,以彰显主人公的英勇形象。尤其是在十七年文学的作品中尤为明显。
十七年文学指的是49年到66年之间的一个文学时期,不管是知名作家还是普通的作家的作品里面都蕴藏着高昂的革命精神,政治性是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