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
“老首长,你不会是想检查我的工作吧?”
此时,张同志还是科工委的副主任,85年在任上退休。
“哈哈哈,去看看咱们科工委的爱平主任。”
爱平主任也姓张,主持过核建设,后来为国家航母建设东奔西走十几年,被誉为航母之父。
从西郊军用机场出来,抵达国防科工委只需要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
因为没有提前通知,等他们走进大楼里面,才有人急匆匆的从楼梯上走下来。
“老首长,您刚回来可就来检查工作了?”爱平主任笑着说道。
“怕你们偷懒啊,你偷懒不要紧,进度可不能偷懒。这是一民同志,我们主要是来听曲儿的!”
老首长侧了一下身子,将后面的刘一民露了出来,刘一民笑道:“首长好!”
“你好,小同志,你的这首歌词刚传到咱们科工委电报室,很快就传遍了整座大楼。一首好的歌,顶得上我做一年的动员工作。”爱平主任热情地走上前握住刘一民的右手,又用左手拍了拍刘一民的肩膀。
爱平主任体型和脸庞都偏瘦,威严中带着几分慈祥,川省口音特别明显。
“看这样子,就知道是从二十一回来的,不错不错!”
寒暄过后,一行人走进文艺干事的办公室询问进展。
“首长,谱好了,我找两名同志唱一唱。”
“好。”
几人坐在会议室里,静静地听着文艺干事指挥演唱。听到一半,老首长低声对着刘一民说道:“壮烈是有,但是少了那一分苍茫和默默奉献的精神,看来干文艺的同志,应该到基层部队走一走。
李秘书,把春雷文工团谱的放一遍。”
“是!”
李秘书不知道从哪儿拿来了录音机,当着众领导的面儿放了出来。
一边听一边跟着唱,听完后,爱平主任从说道:“不错,谱的好啊。596的同志们应该很喜欢吧!”
“他们很喜欢,我们走的时候大家都在唱。以此为蓝本,看能不能再修改一下,修不了的话就是它了。”
老首长说完后,率先起身离开了会议室。
走廊里,迎面走来了一名女军人,冲着老首长敬了一个礼后看向刘一民:“首长,这位就是刘一民同志吧?”
“你找刘一民同志有事情啊?”
“没有,这文章写的好,歌写的更好,我来看看歌的主人。”
“好了,你见到了,可以去工作了!”
“是!”
爱平主任不满地说道:“老首长,您已经不是科委主任了,这是我的地盘,你不要对我们的科学家太严厉嘛!”
“哈哈哈,你不要将我的军!”
走了一段后,张同志低声说道:“那位女科学家同志是老首长的女儿,也是研究导弹的。老首长的女婿,更是一位了不得的科学家。”
听到张同志的话,刘一民才反应过来,那位应该是聂-丽同志。
刘一民想去看望一下钱老,可惜此时钱老不在科工委,只能作罢。
老首长贴心地将刘一民送到华侨公寓门口,临走之前打开车窗说道:“我等你的小说,写好之后给我打电话。”
“是,首长!”
“放轻松,这不是军队,你也不是军人,有什么事情记得跟我打电话,有些苍蝇嗡嗡乱叫也不要太放在心上。”
车子离去之后,刘一民提着包往华侨公寓走去。门口门卫看刘一民的眼神都变了,平常不是骑摩托吗?什么时候坐上轿车了?
门卫好奇地走到刘一民面前,刘一民下意识地摸了一下口袋,没烟给了。
“同志,这是军牌啊?”门卫试探着问道。
“是吗?光坐了,没看是啥牌!”
“我看里面的人穿军装,还是老干部,你关系可够深的。”
刘一民笑眯眯地说道:“别瞎猜,这都是军民鱼水情!”
7月中旬的燕京,将公寓楼都给晒穿了。打开门的一瞬间,刘一民就感觉到一股热浪朝自己喷涌而来。
和客厅同宽的阳台平时采光好,夏天可就遭老罪了。刘一民先把卧室的空调打开,然后到浴室冲个凉。
睡了两个小时左右,刘一民起身来到书房。书房的桌子上摆放着报纸和杂志,看摆放的位置就知道是朱霖特意放在这里了。
杂志是最新一期的《人民文艺》,封面上写着“《美国行记》——青年作家在美国的二十个日夜见闻”。
《美国行记》的论文在散文栏目的第一页,刘一民简单的翻看了一下就将杂志收了起来。
接着拿起报纸,报纸分为两摞,一摞以《人民报》、《中青报》等严肃官媒为主。
另一摞则是一些小一点报纸,以一些晚报为主。
刘一民还以为是按照报纸大小分的,两摞都看完才知道,这是按照赞扬还是批评分的。
小小的一张书桌,还有赞成派和反对派,朱霖的贴心让刘一民心中一暖。
《中青报》和《人民报》这类的官媒延续了上次树立典型的正面宣传口径,并加入了对散文内容的见解。
比如《中青报》于佳佳写了一篇评论《通过刘一民同志的视角——当今青年如何正确的去看待西方?》
大官媒除了“不可抗力”外,自然不可能去过稿反对的文章,但一些小报给了这些“反对者”的机会。
也不知道朱霖从哪儿搞来这么多的小报。
刘一民看完这些文章之后,心里面只有一个评价,那就是“就这?也不行啊!”
攻击力远远没有以前那么强了?怎么随着时代的变化,反对者老了?喊不出来了?
《心离美国太近?这是对当代青年的污蔑!》
《'美国行记'?这不是为客之道!》——就像是彬彬有礼的主人邀请你去家里做客,你却乱吵乱叫,打碎了桌椅搅乱了聚餐。
《作家代表团成员出访,需注意自身形象!》
朱霖用红笔将标题和作者一一标注了出来,这十几个作者没有一个认识的——都是无名之辈。
当然,也不排除有些人被刘一民骂出心理阴影了,只能换一个笔名来骂。
刘一民没有将这些放在心上,把报纸往旁边一放看了看时间,骑上摩托朝着人艺骑去。
83年上半年随着周杨被批评,官媒上已经能看到一些端倪。下半年,随着清除西方思想毒瘤的运动一出,估计骂刘一民的这些人日子不会好过喽。
还是小阁老的那句话:“奸臣已经自己跳出来了!”
到了人艺,苏民看到刘一民后急忙上前:“你小子去非洲了?咋晒成这个样子?”
《雷场相思树》7月9号首演,苏民很想让刘一民到现场看演出。
但是朱霖告诉他,刘一民出差了。去哪儿?不知道!
苏民就纳了闷了,一个大学教授出差都到保密级别了?去美国都不保密,咋着,你还能上天啊?
要不是知道两人平常的关系,还以为小年轻吵架了。
不甘心的跑去问曹禹,曹禹也说不该问的别问。
“苏导,就算是去了一趟非洲,你也不用这么热情吧?”刘一民笑着说道。
“你到底去哪儿了?”
“老同志,不该问的别问。”
苏民:“.”
“苏导,朱霖同志在哪儿?”
“不该问的别问!”苏民故意说道。
这老头儿脾气还挺大!
不过下一秒,苏民便说道:“跟天野出去了一趟,估计要到下班才会回来。”
“那我先去万老师办公室等着!”
“去吧,家宝公要是知道肯定会很高兴!”苏民郁闷地摆了摆手。
敲开办公室的门,曹禹正在办公室里面打太极,看到刘一民后仍然不急不慢地做了一个收功的动作。
“老师,您练这是气功?”刘一民打趣道。
“什么气功?这是你师娘觉得我身体不太好,特意让我练的,别说这玩意儿,还真是有点用处。”
“什么用处?”
“这马步一扎,别人还以为我是个高手!”
曹禹用湿毛巾擦了擦汗:“看你晒的,快掉一层皮了,这一趟收获怎么样?”
ps :下一章被审核了,审核是真敏感啊!
第361章 让子弹飞一会
刘一民在马兰呆了十七天,大漠戈壁风吹日晒,脖子和脸被戈壁的太阳晒的通红,脸没有起皮,但是被晒出了形状和大小不一的褐色斑,嘴唇有点干裂脱皮。
“此行开了眼界,收获满满!”刘一民说道。
“说说看,收获了什么?”
刘一民刚准备说被曹禹制止了:“先想想什么能说,我只听生活相关的。”
“老师,您看您慎重的!”
“我老了,知道的越少操心的越少。”
“老师,我记得您去过迪化(WL木齐市)啊。您去的地方可比我多了,经武威、张掖、酒泉数地,出嘉峪关,到玉门油田,后来深入疆省,西北的风景都看过。”刘一民想到以前看过曹禹在玉门油田写过的诗歌。
“我那都是四五十年代的事情了,后来最远去的是蒙省。再说了你到的地方,跟我到的还不一样。”
于是刘一民就跟曹禹讲了讲,主要讲了讲生活以及曹禹没有见过的博斯腾湖。
“沙漠里竟然有如此大的淡水湖,简直是大漠江南啊!”曹禹感叹完后,问刘一民写作的情况。
“我本来已经写了一部分,给我半个月时间,到八一之前一定能写出来!”刘一民信誓旦旦地说道。
曹禹问道“你跟首长保证了?”
见刘一民点头,曹禹说道:“尽量吧,以后啊,不要瞎保证,万一因为有事情晚了呢。”
“知道了,老师。”
“你在里面半个月,估计没看到外面的消息,你看看这几张报纸。”
曹禹将报纸递给刘一民,这几份的内容跟朱霖放在书桌上的差不多。
“老师,我其实来的时候已经看过了。”
“什么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