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29节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陈大志用一口浓郁的晋城普通话接道:“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好了,闭上嘴巴,春天还没到!”刘一民将照片塞进信封里面,紧接着看其他的信。

  三人齐声说道:“冬天快要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最后看到的是朱霖的信件,这是崔道逸标记要回的,打开之后,上面写了密密麻麻的两页纸,字迹娟秀,直接在来信上表明自己是一位工农兵大学生,没有参加过高考,但是想谈一谈自己对高考的看法。

  难怪崔道逸挑选这样一封信选择回复,实在是因为视角太过独特。高考恢复以来,学校里面的工农兵大学生和高考上来的大学生在学校泾渭分明,两个群体不说势同水火,也算是敬而远之。

  高考上来的这群人看不上工农兵大学生,觉得他们没有真才实学。加上报纸上不断地批评各种阻碍高考的血统论,放宽政审政策,这个群体目前受到很大的压力。

  【尊敬的刘一民同志:

  你好,我是一名工农兵大学生,没有参加过高考。我们是国家在特殊时期大学生,自从高考恢复以来,我跟我身边的同学能够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我决定谈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工农兵大学生是国家在中断大学招生后的一次尝试,也可以说是一次实验。从一线的农民、工人和军队里面选拔优秀能干的年轻人上大学。采取的是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并非不考试,文化水平也是重要的一环。这些从一线出来的工农兵学生往往更能吃苦,更能奋斗、最重要的是他们有很深的一线工作经验和建设情结。

  我这样说可能很多人会反驳我,但我也当过知青。当地的社员跟我们知青比,谁更能吃苦呢?我想是当地的社员。从正面看,一线的优秀工人通过学习大学课程,可以成为一线的技术工人,弥补一线技术工作者的不足,对于国家的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工农兵大学生在毕业后,成了各个单位的中流砥柱。

  当然整体是好的,不免出现因私废公等现象,不少有能力的青年被剥夺了学习的机会,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恢复高考为大家所欢迎。竞争更加的公平,同时也更加的激烈,增加了大家向上的动力,对于国家培养更高水平的科学技术人才是有利的。

  无论是工农兵大学生还是高考考上来的大学生,都是国家四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如今社会只批评工农兵大学生是不公平的,看出身对于其他的学生来说也是不公平的。

  伟大领袖告诉我们,看问题要采取科学的分析的态度,既不要绝对肯定也不要绝对否定.】

  刘一民思考片刻后,写了一封回信,大致意思就是鼓励工农兵大学生和高考上的大学生要正确看待自己所担负起来的历史意义和历史重任,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国家四化做建设等等。

  最后加上一句,【愿我们的未来比过去更加灿烂,每个梦想都能如愿以偿!】

  回复完后,刘一民又从信封里发现了一张小纸条,上面探讨的则是在《高考1977》里面,男知青潘志友为女知青陈琼做了那么多的事情,陈琼在最后上完大学会不会回到潘志友的身边?

  刘一民只回了六个字【同志,你觉得呢?】

  最后本身就是一个开放性的结局,给大家留足了遐想空间。

  你让我告诉你?我自己都不知道!

  感谢天下纵横有我大佬的三百点币打赏,感谢书友20180612083652658大佬的1300点币打赏;感谢书友20221218170901668大佬900点币的打赏,感谢书友20230711121533922大佬900点币的打赏。

  今天是三江PK,希望大家支持一下,求追读!

第64章 他还成青年代表了?

  写完后刘一民把信装进信封里面,到时候这封信得先去《人民文艺》编辑部,等他们将内容摘抄之后,原件再寄到寄信人,也就是这位国医科学院的工农兵同学手里面。崔道逸同样跟于佳佳五天后过来取信。

  不知道这封读者来信刊登在《人民文艺》上,会不会引起大家对于这两类大学生的大讨论?

  刘一民将十几封信装起来放在床头,感叹道:“以后还是不要让他们把信带过来了,没地方放!”

  李学勤咬了咬牙,刘振云捂着腮帮子,只有陈大志凑过来说道:“请我去长征食堂搓一顿,我给你打一张方柜,专门用来给你放信!”

  “行啊。”刘一民搂住陈大志的肩膀,笑着问道:“能不能打造一个四合院样式的柜子,你知道的,我这个人比较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家具和建筑。”

  “算了,就当我没说话!”陈大志无奈地撇了撇嘴,本以为还能蹭一顿饭。四合院样式的柜子?那还是柜子吗?

  刚开学的时候陈大志修理桌椅床板还剩下不少的材料,这些木板和钉子都堆在他的床下面。

  刘振云正准备出门,被刘一民给喊了回来,他回头望向刘一民,手里拿着饭盒隐隐有点着急。再晚一会儿,食堂里面的锅塌豆腐就没了。

  刘振云来学校时间不长,就已经知道了学校的哪个菜最有性价比。学校的素菜五分钱,锅塌豆腐这种被油炸过的菜一毛钱,带点肉沫的一毛五,红烧肉之类的要两毛,锅塌豆腐是一毛钱里还能吃出肉味的菜。

  大家平常在一起,一到吃饭的时候自动消失,为了避免吃饭的时候饭菜的阶级不同产生尴尬。

  “今天我请大家去长征食堂吃饭!”刘一民冲刘振云咧嘴一笑。他身上有不少的全国饭票,都是当时革委会给的。

  刘福庆在他考上大学的时候也带着粮食到粮站换了很多的全国粮票,这些票在学校食堂没办法用,到长征食堂搓一顿倒是好选择。

  这年代,燕大附近还很荒凉,连片的农田和低矮的民房,出去吃饭并不好找到合适的国营饭店。

  长征食堂在燕大的南门,两层小楼,里面菜品丰富,肉也新鲜。是不少燕大学生打牙祭的好地方,只可惜能去的学生大部分是一些拿工资的贵族学生。

  “这不好吧?”刘振云一边说一边放下了手里面的饭盒!

  “什么不好?”

  刘振云嘿嘿一笑,快速地脱掉自己的衣服:“我是说穿这一身衣服去长征食堂吃饭不好,老李,你挺尸呢,赶紧换衣服,大志,快点,别倒腾你那个铁钉了。”

  长征食堂内,刘一民拿着菜单递给几人,他们都不好意思点,怕点的太贵不合适,刘一民只能自己来。

  “一份熘肝尖、番茄肉片、溜肉片、鱼香肉丝.”

  “够了够了!”李学勤赶紧说道。

  “你们吃米饭还是吃面条?”刘一民问道。

  这一顿饭实际上花费下来还不到三块钱,熘肝尖这几个肉算是这里最便宜的肉菜了,不是刘一民不敢点更贵的,是怕他们吃着有负担。

  等菜上来了,几人果然吃的犹犹豫豫的,刘一民道:“赶紧吃,今天我开心,就当你们替我庆祝庆祝,《中青报》要转载我一篇文章,还给稿费,这钱相当于大风刮来的。给读者回信也有钱,早就想吃点不一样的了,正好给了我一个借口。”

  三人听到刘一民的话,客气劲儿算是降下来了不少,夹筷子的时候不再那么犹豫到底是多夹肉还是多吃饭。

  刘振云开心地说道:“一民,等以后我过稿子了,也要请你们来长征食堂吃饭!”

  “我等着,赶紧把你嘴上的油擦一擦!”

  “不擦,擦了别人怎么知道我今天吃肉了?”

  嘿!这话地道,像八旗子弟能干出来的的事儿。

  崔道逸和于佳佳同一天过来拿稿子,于佳佳认认真真地看刘一民修改的地方,她发现刘一民对于这次约稿还挺重视,大部分语句都优化了,读起来更加顺畅,层层递进,最后达到整篇报告的高潮。

  “你所站立的地方是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若光明,中国就不会黑暗。愿中国青年都往上走,摆脱冷气。你觉得国家不好,那就去建设他。你觉得四化的进程太慢了,你就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加速四化的建设。坐视嘲讽不如埋头苦干,与其夸夸其谈,不如奋勇向前!”

  于佳佳念完后感叹道:“有梁启超先生那《少年中国说》的味道了!”

  “我哪敢跟梁启超先生比?”

  “现在不敢,将来可说不定!”崔道逸插话道。

  “刘一民同志,稿费稍后送来,我向你保证,不低于《人民文艺》的稿酬标准,具体的我跟主编去争取。我现在赶回报社,争取明天早上就见报。”

  第二天一大早,报亭里面就出现了刘一民的这篇报告。《中青报》尽管没有把刘一民的这篇报告登在头版,也是放在了重要的版面。

  在全文的旁边还附上了编者按(编辑对文章的评论),【本文报告为刘一民同志真情实感的流露,用朴实的文字描述了他考上大学前后的经历和心路历程,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当代青年向上走,尤其是最后一段颇像《少年中国说》里梁启超先生对全国青年的寄语。

  刘一民同志从豫西农村走出,经历挫折不改其志,响应国家号召顶风冒雪参加高考,以451分的成绩进入燕大学习,是当之无愧的当代青年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的代表人物。唯出身论已被证明是行不通的老路,广大青年通过高考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候来了。

  青年们,到大学去!到课堂上去!到建设四化的战场上去!】

  《中青报》的这份报纸自发行后就被街头成千上万的年轻人排队购买,在寒意渐浓的秋季,喊出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时代声音。

  也有不少人看到刘一民的经历后,猛地撕碎报纸,怒吼道:“大学,我也行!”

  燕大很多人拿着报纸跑到中文系的大教室外面,想看看刘一民到底长什么样?

  “青年代表在哪里?”外面一群人起哄道。

  刘振云挥了挥手:“青年代表在这儿!”

  “这要是将一民关进宿舍,学着故宫卖门票,咱们能挣不少钱!”李学勤笑道。

  “故宫门票一块钱,咱们卖八毛不贵吧?我算算啊,一天要是一百人看,那可就是八十块!”刘振云板着指头数,数到最后吓他一跳。

  鼓楼附近的四合院里,《今天》地下杂志这个草台班子又在接头,张鹏止拿着《中青报》扔在了桌子上,阴阳怪气地说道:

  “嘿!这土老帽儿还成中国青年代表了!”

  求月票推荐票,求追读!快把票票甩我脸上,就喜欢这个感觉

  谢谢大家的支持,跪谢!

第65章 要不你自己创办个杂志吧!

  四合院内,张鹏止说完,其他人都没有搭话,有人的脸上很不忿,将目光望向北島。北島一如既往一副严肃加上忧郁的表情。阳光被四合院西厢房正脊遮挡,余下一点落在北島的脚边。

  刘雨无奈地抿了一口茶,他觉得张鹏止的话没什么意义,报纸上的一篇文章能说得了什么,何况451分的成绩确实优秀啊!

  “中青报的这篇文章说明不了什么问题,抓典型树榜样本身就是他们经常干的事情,我觉得咱们还得平常心看待。报社、杂志和电视都在报道宁铂,都说他如何如何的天才,我们总不能去证明我们比宁铂更天才吧!”

  宁铂是78年媒体争相报道的神童,两岁半能背三十多首领袖诗词,五岁上小学,中医书一看便能看药方;唐诗宋词稍稍一学可与人吟诗作对;受高层接见,两次对弈皆胜之,13岁入中科大,专门为他成立少年班.

  论天才,谁看了都汗颜!

  芒克扫了一眼刘雨后说道:“刘雨,这能混为一谈吗?这是文坛,我听说艾清跟刘一民见面后,逢人就夸他。以至于不少回燕京的文坛老人,都知道了刘一民。”

  “咱们的杂志创办得加速了,等11月底,第一期要跟读者见面。我们不跟谁争,但是咱们必须发出自己的声音,扛起新一代诗歌的大旗。”北島说话时,语气跟平常一样。

  张鹏止和芒可点了点头,他们目前剩下的就是纸张问题,他们是地下出版物,没纸张定量,又没钱去买纸。各个杂志社有自己的纸张定量,有些刚成立的杂志卖得好,但是没纸印。

  不过芒可是在造纸厂工作,黄睿在一家工厂的宣传科工作,几个人决定每天顺一点,等什么时候顺够了,《今天》的第一期就到了跟读者见面的时候了。

  燕大,课堂上,黑板上写着三个大字《驴得水》,严家炎教授像学生一样坐在第一排,讲台上站着刘振云,正磕磕巴巴的讲着他的课堂作业。

  刘一民坐在严家炎教授旁边,每当一个学生讲完,严家炎教授总是问一句:“一民,你怎么看?”

  “老师,有同学的分析角度挺新奇的!”刘一民想了半天,憋出来了这么一句话。

  “你倒是不得罪人!都分析的是什么玩意儿,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你说城门楼子,他说胯骨肘子。求新求异,形式主义严重,一两千字下来言之无物。”

  严家炎不满地说道,不过声音极低,刚好他们两个能听到,旁边的学生主动跟他们保持了距离。

  严家炎一边吐槽,等学生讲完后,抬头看着讲台笑着说道:“分析的不错,接下来好好夯实一下文学基本功。”

  “我还得鼓励他们!”

  “教授,求新求异说明咱们燕大中文系的学生有傲骨,不愿意参考杂志和报纸上的分析角度。”刘一民说道。

  严家炎一听,顿时乐了:“你呀,总是能夸出点新花样。”

  刘振云分析的是驴和主人公张一曼的关系,认为驴象征着为学校和学生辛勤奉献的张一曼,人们对待驴这种牲口,平时拉磨,实在拉不动了就杀了吃了,寓意着张一曼注定会被大家所抛弃。

  “这个还分析的不错,话虽然说的很粗糙,但是意思表达出来了!”

  刘振云讲课结束,严家炎走上讲台,双手支撑在桌子上开始给大家讲文学理论、讲文学分析的框架结构。

  “要分析《驴得水》,首先要分析的是张一曼这个人物,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着张一曼展开,她是这部小说的灵魂,从她的一生中看到人性的复杂和悲哀”

  下课后,刘振云拉着刘一民问起来,自己在台上讲的时候,教授跟刘一民说啥了。

  “教授说你讲得好,是整个系讲的最好的。”

  “真的?”刘振云惊喜过望,又扭捏地说道:“其实碍于时间,我还有很多没有讲出来”

首节 上一节 29/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