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民摇了摇头解释道:“没有,我只是从烟斗想起了美国剧作家米勒。”
“我还以为因为我给曹公写的信恶了你。”黄永玉笑道。
“老师对您的信很重视,挂在了书房里,日夜警醒。万老师自己也有很大压力,黄教授,您也要理解创作的不易。”刘一民提醒道。
曹禹本身就因为后半生创作不出来作品压力甚大,黄永玉写了一封批评曹禹后期创作风格的信,曹禹坦然接受,但心里面肯定是极为痛苦。
黄永玉吐了一口烟:“家宝公有了个好徒弟啊。”
钱锺书走过来说道:“一民,你看看我跟徐驰三人翻译的《宠儿》,永玉也很喜欢你的这篇小说,还亲自画了一幅画想要送给你。”
黄永玉将画摊开在桌子上:“一民同志,你看看怎么样?”
刘一民走过去一看,画上面是一团黑雾,隐约看见婴儿的手,但看不到其余的东西。
黄永玉擅长版画,还画过猴票。他的画是国风画,但跟传统的国风画比起来比较抽象。
刘一民看不懂但不妨碍他夸奖画的好,画上面盖着印章,写着“黄永玉赠刘一民”。
“谢谢您啊,我很喜欢!”刘一民说道。
黄永玉潇洒地说道:“喜欢就好,算是看小说的稿费了。”
徐驰说道:“这是黄教授独一无二的一幅画喽。”
刘一民坐在钱锺书的书房将翻译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起身说道:“钱教授、杨绛先生、徐驰同志,感谢你们这几个月的忙碌。”
说完从口袋里面掏出三个信封,放在了书桌上:“这是我付的翻译费。”
钱锺书想要拒绝,刘一民说道:“翻译费是劳务报酬,哪有不给的道理,请三位务必收下。”
杨绛拿起信封看了看又数了数,将其中的一个信封还给了刘一民:“一个信封足矣,远超我们国家之规定。”
“杨绛先生,不同译者的翻译费自然不一样。”
钱锺书和杨绛现在闭门不见客,按照他们目前翻译标准的几倍找他们翻译,他们不看好作品也不会翻。
“在我这里已经够了,我们喜欢这篇小说,我们应该谢谢你给了我们翻译的机会。”
钱锺书说道:“我虽然姓钱,但我不爱钱,要是你执意如此,以后你的作品需要翻译,就不要找我们了。”
如此,刘一民只能作罢,将信封收了起来。
钱锺书满意地问道:“你这小说准备投给美国哪个文学杂志。”
“《巴黎评论》吧,我的上一本小说也是他们发表的,目前《巴黎评论》在美国文学杂志里面的影响力挺高的。”
钱锺书说道:“《巴黎评论》这家杂志确实是个好选择,那我们就等着你的好消息。”
临走之前,刘一民邀请钱锺书、杨绛和黄永玉参加中秋节在四合院的聚会,三人欣然应允。
刘一民和徐驰走出高知楼,徐驰也将翻译费塞回了刘一民的口袋:“一民,我的也不用了,能翻译我已经很满足了。你拒绝社科院的副院长,让我来翻译,哎呀,咱俩这关系用不上这钱。”
“老徐同志,你这是何必!”
“你要是觉得过意不去,请我吃顿饭吧!”
“就咱俩?”
“叫上你嫂子也行!”徐驰笑道。
得,徐驰是真打算跟刘一民平辈论交了。
两人先到了四合院停好车,接着刘一民带着徐驰和徐驰夫人陈嵩、还有徐驰的姐姐徐贺坐公交到了丰泽园。
“一民,你这是不是有点奢侈了?”陈嵩迟疑道。
徐驰挥了挥袖子:“今天是宰大户,这小子有的是钱。”
徐驰的姐姐徐贺看了一眼徐驰无奈地冲着刘一民说道:“我这弟弟啊,就这年轻人脾气。他称呼你为弟弟,你也叫我一声姐姐就行。”
“徐姐。”
徐贺高兴地应了一声,看着旁边的服务员对刘一民的态度,徐贺问道:“一民,你在这儿很熟?”
“我最近在这儿学厨艺,服务员到后厨都很熟悉。”刘一民说道。
徐驰看了一眼刘一民,审视道:“一民,你怎么想当厨子了?不对,你是不是在写什么?”
“朱霖同志怀孕了,我做饭照顾,这理由充分吗?”刘一民说道。
徐驰不信,但没有再聊下去。
四个人品尝了葱烧海参、乌鱼蛋汤、干烧大黄鱼、醋溜鱼片等名菜。
徐贺说道:“我丈夫一直念叨你,可惜今天又不凑巧,要不然啊,他得可劲儿问你《横空出世》的事情。”
“伍将风采,我也想见见,等有时间再登门拜访。”
一顿饭花了刘一民七十块钱,徐贺和陈嵩觉得过意不去,徐驰嘿嘿一笑:“都是自家人!”
将徐贺和陈嵩送回交道口四合院,徐驰又溜了出来冲着刘一民说道:“走,带我去看看你写的文章!”
“什么文章?”
“别忽悠我了,我还不知道你,走走走。”
徐驰坐上摩托车,催促着刘一民出发,刘一民说道:“老徐同志,你的鼻子真灵。稿子在华侨公寓,我带你去一趟。”
到了书房,刘一民打开抽屉将稿子递给了徐驰。
徐驰摸了摸稿子的厚度:“已经这么多了?你《横空出世》不是刚写好,剧本月底才完成?”
“现在都十号了,不快不行啊,我跟人艺打了包票的,今年要给三个剧本!”
《传奇大掌柜》刘一民写的很快,从准备写到现在已经写了五万字了,九月小说肯定能写完。
徐驰念了一下标题后开始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当看到“栾学堂”时,徐驰才明白过来,这是丰泽园的故事。
“可真有你的,饭庄的事儿也能想到,不过这开篇老北平味儿和这家国风雨飘摇的味道就出来了。”
徐驰将稿子看完,又盯着张作霖和吴佩孚的段落看了半天,神色复杂地说道:“一个酒楼,又是张作霖、又是吴佩孚,挺能扯的啊!看着有点扯,但读起来真是欲罢不能,好像有什么推着我往前看。”
刘一民将茶杯推到徐驰旁边微微一笑,爽文当然是如此了。《传奇大掌柜》里面矛盾冲突从头到尾,都期待着栾学堂能够过五关斩六将,可不是欲罢不能嘛!
“一个小小的饭馆鱼龙混杂,通过食客和栾学堂的命运起伏拉扯了一条时代的长线,以小见大。跟《茶馆》和《狼烟北平》相比,都是有浓浓的北平风味。
不过不同的是,栾学堂在乱世之中崛起,成为一代传奇掌柜,让人不禁佩服他的毅力和智慧。”徐驰喝完茶后,开始点评了起来。
第368章 老首长的羡慕
书房里,徐驰对《传奇大掌柜》点评了许久。除了故事情节的设计外,他对于刘一民在文章中对北平酒楼名菜的描写也很推崇。
用徐驰的话就是这文字有味儿,没吃过的人读完就知道“葱烧海参”是什么味儿了。
“一民啊,你对生活的观察绝对不是一个旁观者,你是一个深入生活的洞察者。”
徐驰夸赞完刘一民的文章,开始讲自己目前对于写作的想法和态度。
“我跟你一起从法国归来后,就深知我们跟西方世界的差距,现代化方面我们落后很多。我准备把我之后的写作精力放在科学上面,文学是感性的,科学是理性的,我希望将理性的科学传达给广大民众,提高大家对科学的认知,你觉得怎么样?”徐驰虚心求教道。
刘一民首先对徐驰有科普这份心表示赞扬,但又提醒道:“普通民众缺乏理工科的知识储备,太‘科学’的文章大家是看不进去的,只会觉得枯燥无味。
老徐,你不能迈入纯科学写作的思维胡同里。”
徐驰晚年对科学写作的执着,也是他晚年悲剧的一个因素之一。
过于理性的写作思维,让他的文章成了“硬科普”,普通人看完之后难以理解,觉得枯燥无聊,除了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外,不会有普通人追捧徐驰的文章了。
《哥赫巴德的猜想》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时的争相阅读的名篇,那是因为将“陈景润”这个人给写活了,更多的是对陈景润科学精神的追捧。
一旦从“科学家”转变到“科学”上,那读者将会大为减少。
徐驰这个人对纯文学的追捧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鄂省81年创办的《今古传奇》作为通俗文学的代表杂志,作协和文联分家的时候,有意见准备把《今古传奇》给作协。
徐驰作为作协的领导,直接将《今古传奇》拒之门外。
刘一民认真地给他分析了一下《哥赫巴德的猜想》能成为现象级报告文学作品的原因,以及讲了讲“纯科学”文章的阅读门槛。
给徐驰端了一杯咖啡,看他在思索,刘一民继续说道:“老徐同志,你的思想很危险啊。”
“哪里危险?”徐驰觉得刘一民说的有点过于夸大,甚至有点上纲上线了。
“精英文学主义。文学也是思想教育的一种,既然是思想教育,我们应该去寻找最广大的读者群体。你如果这样做的话,会脱离最广大的读者群体。”刘一民毫不客气地说道。
徐驰想说什么,又被刘一民给打断了:“老人家说过,文化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如果被敌人占领了,那我们只能听到全世界对我们的否定。”
“一民,你觉得我的文学思想出了问题,那你说我应该怎么做?”徐驰继续请教道。
“你的《哥赫巴德的猜想》猜想就写的很好嘛,要写科学的报告文学作品,就要将人和科学结合起来,增添读者阅读的趣味性。甚至于让没有多少文化知识的人都能明白,降低阅读的门槛。
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去了解国家科学的进步,国家科学家的努力。其实《哥赫巴德的猜想》跟美国所谓的‘非虚构写作’大体思路相同,既具有文学性又具有真实性。”
徐驰没有接话,而是在书房里踱步起来。刘一民没有打扰他,独自坐在书房里默默地写起了《传奇大掌柜》。
约写了一千字左右,徐驰神情振奋地走过来说道:“一民,我悟了,我悟了,是我想到太狭隘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我要是按照我现在的思维走下去,是真的走到了误区。‘庾信文章老更成’,但如果按我所想,估计是‘庾信文章老难成’!”
见徐驰接受了自己的建议,刘一民放下笔笑道:“其实啊,有一个验证的办法,你两种都写一篇,老徐同志,你就能看出来哪种阅读量高了。”
徐驰笑着说自己有时间会去试一试,刘一民询问徐驰中秋节的时候是否来四合院参加聚会。
“左右也没有几天了,我在燕京过了中秋再走。我跟姐姐都老了,见一面少一面,我清净下来陪她一阵子。”
“那好,到时候就更热闹了。”
刘一民带上稿子将徐驰重新送回了四合院,又赶到了人艺。趁着还没下班,刘一民走进了曹禹的办公室。
“你怎么来了?”曹禹意外地问道。
“《宠儿》翻译好了,我特意拿给您看的。”刘一民笑道。
曹禹起身伸手说道:“快让我看看怎么样,三大翻译家联合翻译,有趣有趣。”
接过翻译稿,曹禹认真地看了起来。刘一民起身去看了看排练室内的排练,四个导演站在舞台的前面,神情一丝不苟。
刘一民走近后,夏淳侧身主动问道:“一民,你觉得这些演员怎么样?”
杨力新如今成为人艺的青年演员半边天了,自然是饰演归国青年陆光达。
陆光达的妻子则是由严敏求饰演,她是《倚天屠龙记》里面的灭绝师太。
严敏求年龄虽然比杨力新大一点,但是化完妆后看不出来。而且剧本里面陆光达妻子王茹慧本身就是这个年龄段的,可谓是极为符合。
核司令冯石则是由朱旭扮演,朱旭著名的角色是吴天明导演的《变脸》里的老艺人。
他52年进入人艺,到如今已经在人艺的舞台上活跃了三十年,年龄和沧桑气质都符合一名转战国内外的军人形象。
“现在咱们排到哪一步了?”刘一民好奇地问道。
夏淳指着台上介绍道:“进入9月开始选角,7号选角工作才结束,满打满算排练8天,还是个草台班子嘞!”
“刘老师,第一幕《接受任务》才走完一遍。”朱霖补充道。
“几位导演,我看角色的气质都挺符合的,我相信排练一定会很顺利。”
听到刘一民对导演的选角和演员的服装化妆等前期工作很认可,几个导演会心一笑。
下班的时间很快就到了,曹禹还没有看完,于是他邀请刘一民和朱霖去家里面吃饭。
回到家,朱霖和刘一民帮李玉如做饭,曹禹一个人坐在沙发上看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