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3节

  李兰霞是公社小学派到石岭大队任教的老师,是公家人,吃的是商品粮,跟刘一民这种大队教师不一样。

  接下来的时间里,刘一民一边教课,一边备考。即使知道78年的高考很简单,但他仍打起了百分精神,卧室的《知识青年地理图册》都快被他给翻烂了。

  6月中旬,等到高考报名最后几天的时候,刘一民骑着自行车来到公社准备报名。

  石岭公社是一个较大的公社,公社的大门是“券”式造型,左右两根柱子就像是卷轴一般,是水泥材料加上大理石制成,柱子前面挂着木板,上面是一副对联“四海翻腾云海怒,五洲震荡风雷急。”

  大门上面写着“石岭人民公社”六个大字,大字的上方左右各插着三面红旗样式的雕塑,旗杆交叉的地方是一颗巨大的“五角星”。

  两侧的影壁上写着指导思想和领导力量等语句,走进公社大门,里面还有照壁,上面写着“团结奋进,勤俭建国。”

  里面有一栋两层的办公楼,楼顶飘扬着国旗。院子里面也插着不少的红旗,不过时间太久,布料稍微有点掉色。

  公社的高考报名处外,支着一张桌子,坐着一个工作人员打着盹。报名时间即将截止,基本上没什么人过来,前几天的时候他们忙的不可开交。

  “同志,我要报名。”

  “报名费五毛,这是登记表。好好填写一下。咦,是你?去年好像见过你,报名的时候刮着西北风,你冻得直打哆嗦,今年还考啊?”工作人员打量了一眼刘一民,当即认出来了他。

  “还考,好不容易有了机会,不能放弃。”刘一民仔细地写下自己所有的信息。

  “要感谢D和国家的好政策,今年争取考上。”工作人员随口勉励道,他这句话在这里已经不知道对多少报名的说过了。

  至于考上,他心里面也觉得在麦岭这个地方不可能有人考上。接着他将表格放进文件袋里面,认真封存。

  积攒了十年的考生,面对这么大的考生规模,国家的录取规模却并没有扩大多少,考上大学的几率实在是太低了。

  接着工作人员按照流程,又让刘一民去看了看招办最新下发的高考通知。

  省招办最近下发了今年的高考通知,全国高考一张卷。而且为了避免招生内幕,中央下令从今年开始高考成绩一律要张榜公布。77年以前,高考成绩是作为绝密放进档案的,不会进行公布。

  今年高考报志愿也从考前报志愿改为考后报志愿,不过跟后世还有点不同,是考试后成绩出来前,考生根据自己估的分数报。

第6章 准备高考

  刘一民出于礼貌,走到田庆平的办公室,跟他打了一个招呼。

  “一民,我这几天一直在等你,还以为你报完名没来。”田庆平赶紧把他招呼进自己的办公室,并给他拿了一个茶缸倒上了一杯水。

  “报名不急于一天,提前来人太多,我就耍了一个小聪明。”刘一民捧着茶缸抿了一口水说道。

  “哈哈哈,时间无所谓,报上就行。剩下一个多月时间了,你考试准备的怎么样?我可是想有一个考上大学的同学,这样以后出去也能跟别人吹牛。”田庆平开玩笑道。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好,这话听着真提气。你高考的时候肯定还没有住的地方吧?你听我的,我大哥在县供销社当司机,在供销社有宿舍,7月份正是忙的时候,你到时候就住到他们宿舍。我哥你也认识,咱们这关系,你可千万不要拒绝。”

  “庆平,你这让我”

  他不是应届高中生,考完试没地方住,骑着自行车回来显然也不现实,刘一民已经做好带着铺盖找个地方随便凑合一晚上的打算了,没想到田庆平竟已经帮他安排好了住的地方。

  “别婆婆妈妈了,就这样吧,听我的。我跟大哥已经说好了,大哥听说你要去住,他很高兴。”

  田庆平的大哥他认识,他们几个还在一块吃过饭,至于玩的太好也不至于,年龄是有差距,肯定玩不到一块去。他知道,其中还是田庆平出了力。

  “行,那我就不客气了,考上大学请你到县东方红饭店搓一顿。”

  “那咱就这么说定了!”

  7月19号,对于刘家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因为刘一民要去参加高考了。老两口早早地给刘一民准备好了东西,还特意去公社换了一些粮票交给了刘一民,嘱咐他在考试期间不要怕花钱,多吃点好的。

  大哥刘一国没有从煤矿回来,不过托从矿上回来的人捎来了一封信,里面夹了五张大团结。刘一国也上了初中,不过没上高中,写信的能力还是有的。

  信上让刘一民不要有后顾之忧,好好考试。

  “爹,娘,你们别担心,等后天就回来了!”

  李兰勇在刘一民用自行车前,特意好好的洗了一遍,还在车子上画了一个“马”。

  “一民,走走走,我今天把你送到公社,然后我去我姐家,她今天回来,刚好我坐她的自行车。”李兰勇拍了拍后座,示意他坐上去。

  “兰勇,这几天害你没自行车骑了!”刘一民挺不好意思的,刘家没自行车,每次要出远门,都要用李兰勇的。

  “田庆平说得对,你就是婆婆妈妈的,咱们之间的关系可是同志加兄弟的关系,你好好考就行,我还等着吃你上大学的喜酒嘞。你看,我特意用毛笔给你画了一幅画。”

  李兰勇一边骑车,一边给他指了指车前面把手上的“马”。

  “你这是什么意思?”

  “马到成功,这不叫自行车,咱这叫洋马!”李兰勇一边用力骑着自行车,一边笑着向他解释道。

  到了公社,刘一民独自骑着自行车朝县城而去。从石岭公社到县城这段路还算平坦,没有什么大起大落的坡。

  不过路不怎么好,两边有很多煤矿,拉煤的车一辆接着一辆,路上黑乎乎的都是煤灰,一张嘴就是一嘴煤。

  等到了县城,刘一民才用手轻轻地搓了一下脸,打眼一看,手指上都是黑乎乎的。

  汝城是一座煤炭城市,号称百里煤海。正是因为有煤矿,经济发展比旁边的县发展的好。

  刘一民的考场是在县一中,县里面专门发通知不允许提前看考场。不过刘一民高中就是在县一中上的,对里面的点点滴滴都非常熟悉,也不需要提前了解环境。

  县供销社在整个县城最核心的位置,外面两层供销社的楼房,规模非常大,一层的售货大厅卖货的种类齐全,光卖货的售货员都有十几个人。

  顺着供销社大楼旁边的街道往后走个50米,就能看到供销社的后门,这里是进货出货的大门。门口两侧的影壁上,写着“发展经济,保障供给”。

  右侧有一道小门,门口站着一个身穿黄色军装的门卫老头,头发已经花白,但精神抖擞,目光锐利地在门口扫来扫去,胸口挂着的领袖像章在阳光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你好,大爷,我是田庆林的朋友,他今天在吗?”

  “哦?你找庆林啊,他不在,出车拉货了,好几天回不来。你就是那个什么什么民是吧,庆林走的时候特意给我说了,他有个朋友要参加高考,晚上没地方住,准备住进他的宿舍。是你吗?”

  老门卫上下审视了一下刘一民,目光也变得缓和许多。

  “对,是我,我叫刘一民。”

  “看见没,直走前面那个红砖楼,上了二楼左转第一间宿舍就是,里面有其他人,不过也出车了,你随便睡哪张床都行。”老门卫带着他走到门后,朝着供销社的宿舍楼指了指,让刘一民不要找错了。

  “谢谢大爷!”

  “唉,没啥,小伙子,好好考!我叫张德贵,叫我张大爷就行,你这几天要是有事儿可以来找我。”

  老门卫非常热情,看样子应该是从部队退下来的,根据年龄算,肯定是在战场上见过大场面的。刘一民注意到,他的耳朵下面的脖子上,有一道十分醒目的疤痕。

  刘一民推着自行车来到供销社的宿舍楼下,宿舍楼旁边是车棚,里面停着一辆解放老爷车,司机嘴里面叼着烟,一边哼着歌,一边拿着毛巾乐呵呵地擦着车。对方瞥了一眼进入宿舍楼的刘一民后,就把脑袋扭了过去,不再理会。

  楼梯的墙壁上,写着‘学习劳模精神,向时传祥、张秉贵同志学习。’这个年代真真实实是劳动者最光荣,当一个掏粪工人做到极致能成为代表,受到教员和总理接见。

  刘一民紧了紧挎包带,兴奋地朝着楼上走去。

第7章 全力依父

  供销社的二楼都是司机和值班工人休息的宿舍,一上去就感觉到有一股臭烘烘的味道。这楼不是筒子楼,而是单侧楼,走廊的护栏是用砖砌成,围墙的中间不是实心,而是用砖垒成了各种各样的花纹。

  找到田庆平他哥的宿舍,刘一民踮起脚,钥匙在门框上面的角落里,他伸手一摸就找到了。推开门,里面空间大约有二十平,是一个大通铺,通铺对面放着衣柜还有洗漱用品。

  扫了一眼,刘一民就找到了田庆林的床铺,因为床铺上面田庆林给他留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祝他高考顺利之类的话。

  “希望被窝里没虼蚤老爷!”刘一民放下书包自顾自地说道。

  虼蚤也就是跳蚤,农村的虼蚤成群结队,经常叮的刘一民睡不着觉。胳膊和腿上,有很多红色的点点。刘一民翻了一下被子,没有发现虼蚤的身影。

  趁着太阳还好,拿着被子挂到走廊的护栏上晒一晒。刘一民接着用鼻子闻了闻自己的背心,一股汗臭味,决定先去擦一擦身子,要不然黏糊糊的难受。

  而且看书的时候,不由自主地会批量生产“伸腿瞪眼丸”。

  这里每层楼有一个公共厕所,厕所门口的味道极大,刚才刘一民闻见的味道就是从这里出来的。厕所是一条水沟组成的沟槽式厕所,一条长水沟被按照一定的尺寸分成了一个个小方格,侧面有个半人高的挡墙,大家蹲着的时候就像被绳子窜起来的一串蚂蚱一样。

  水沟的一头有一个水箱,定时放水冲一遍,另一头连着化粪池。这厕所在北方非常常见,21世纪一几年的时候很多学校都还是这样的厕所。

  外面是一排水龙头,刘一民连着拧了三个都是坏的,最后一个终于出水,他用毛巾擦了擦身子,将身上的煤灰给擦掉,清清爽爽地回到宿舍里,拿出书本继续看了起来。

  《人民文艺》一直没有回信,难道没有过稿?刘一民想到这儿就有点心烦意乱。打定主意,实在不行,等高考后再致敬一本,写一本伤痕文学的小说,指定能发表。

  十年期间,文学界迫切需要培养一批新人,但新人作家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文学作品质量的提高得慢慢来。

  第二天一大早,刘一民骑着自行车,在街边随便吃了点饭就朝着考场骑去。晨风轻轻地吹在他的脸上,太阳虽还没有升起,却已然能够感觉到云层后面即将孕育而出的蓬勃生命。他笑对遇到的一切,觉得此时对于他而言,一切都充满了希望。

  越接近一中门口,街上的人越多。乌压压的人群在高中门口汇聚,考生的手里面都拿着一本书,边走边背,如蚊子一般的背书声通过人数的加持,门口变的简直跟后世的高中早读一样。

  大门上方挂着举行横幅,横幅下面是荷枪实弹的民兵,胳膊上戴着红袖章,神情严肃地看着乌压压的人群,旁边站着几名老师,一边焦急地看时间,一边激动地交谈。

  “几个月的时间,国家举办两次高考,足以见到国家选拔人才的决心!我真为这些考生们感到激动与兴奋,咱们以前没有机会参加高考,没想到有生之间还能参与到如此重大的历史事件中来。咱们的愿望,在这群孩子身上终于要实现了。”

  一名身穿深色中山装,短头发的老师忍耐不住心中的激动,接着摘下眼镜放到嘴边哈了哈气,掏出手帕认真地擦了擦再次戴上眼镜朝考生队伍望去,像是要牢牢记住这个场面。

  “是啊,国家下了大决心。据说去年第一次高考没纸印试卷,将毛选的纸用来印卷子了!”

  “只不过大学录取率也太低了,不知道今年咱们县能不能考上一两个!”有老师感叹道。

  “要是咱们学校能考上一个,哪怕是大专,足以在咱们全县扬名了!刘老师,你带的是毕业班,你觉得有没有希望?”

  “难啊!毕业生前几年也没认真学习,在忙着搞大字报,搞休学。在学校的时间,大部分也都去参加学农学工劳动了。不过应届生的底子还是比毕业好几年的好点!另外就是老三届的学生,他们当时学了好几年,只要认真复习,还是有希望的。”

  老三届的学生是指1966届、1967届、1968届三届初、高中学生。遇到十年爆发,66届毕业生本来该毕业的,却没有毕业,直到1968年一次性毕业,这出现了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六届中学生同年毕业的奇景,大量的毕业生也造成了巨大的就业危机。

  于是老三届的学生几乎都被送到了农村插队,成为了知青。老三届的高中生几乎是跟共和国同时成长的,他们经历了建国后的重大历史事件。

  老三届的学生也是最有实力的,66届的高中生整整上了五年的高中,这让他们在高考中有了不可比拟的优势。同时,这些人也很悲惨,那就是没考上大学的老三届学生回城,因为年龄大,招工的时候受到年龄歧视。

  刘一民旁边站着一个中年男人,旁边站着一个女人拉着孩子,孩子的年龄有十几岁的样子。

  旁边有个老婆婆疑惑地问道;“这孩子这么年轻也来参加高考?”

  “不是我,是我爹参加高考!”男孩笑着说道。

  “对,这是我儿子,十四五了,我比老三届还老。今年高考通知是自学成才的社会青年都可以报考,所以我不甘心,上大学是我的梦想,我来试一试说不定就考上了!”男人笑着说道。

  “爹,你一定能考上!你要是考上了,我就是大学生的儿子,我以后也能成为城里人。”小男孩儿的话成功将刘一民给逗乐了,这真是望父成龙、全力依父啊!

  老婆婆旁边站着一个女人抱着一个婴儿,婴儿还在吃奶,女人一边看书一边哄着孩子。

  “多吃点,不然的话你进去考试了,孩子该饿着了!”

  刘一民瞪大了眼睛,这也可以?

第8章 太简单了

  “娘,一会儿要是他饿了,你先哄哄他。”女人低声嘱咐道。

  “那可不行,孩子饿了哭的厉害,到时候我去找你,你出来给孩子喂奶,喂完再进去考。”孩子的奶奶不满地说道。

  女人无奈地点了点头,心里面不由得祈祷了起来,希望孩子在考试的时间内不要闹,让她专心地考完。

  县一中的教学楼内,一名工作人员提着表从办公室里面快速地走出来,看到时间到了,赶紧用铁锥敲响了挂在墙上的半圆柱形的铁板。这是县高的“铃声”,铁锥和铁柱爆发出的撞击声是“上课和下课”的信号。

  现在是开始进考场的信号,听到这声音,民兵将大门打开。

  “同学们,同志们,可以进考场了,祝大家考上大学,为祖国的四化建设添砖加瓦。我和各位老师,等着你们的喜讯!”门口的老师激动地说道,黑压压的人群立马冲向了学校。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一个黑瘦黑瘦的男生挤到人群前面,用力地挥舞着自己手中的挎包,激动地吼道。男生的额头和背上都是汗水,一看就是从很远的地方赶来,身上的汗水还没有落下。

  身上的打扮和口音来看,应该是燕京来的知青。

  “啪!”的一声,挎包划过天际,里面的文具重重地摔在了地上。男生的脸立马变成了猪肝色,哀嚎道:“我的钢笔,哎呀,钢笔坏了怎么考试啊!”

  碎掉的墨水从挎包里渗了出来,将门前的黄土都染成了黑土地。

  “要是大家都这么甩下去,我国马上就又多了一块黑土地。年纪轻轻,毛手毛脚,快跟我来办公室,你先把我的钢笔和墨水拿过去用。”一名老教师走过来,生气地说道。

首节 上一节 3/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