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306节

  王佐良率先打开自己的笔记本发问:“在拉美文学部分,我注意到不仅有文学内容,还有关于拉美文学的背景,这一背景是基于殖民侵略历史和拉美动荡的现状而言的。

  我想问一下,为什么着重提了这个背景,文学内容里面政治内容是否过多?”

  刘一民本来想回答,被朱光遣拍了拍手,示意他来发言:“老杨编写的部分,我来回答吧。”

  “各位评审教授,我来给大家解释一下。我们在编辑教材之前,我们定下的方针就是一本适合社会主义青年学生的外国现代文学教材。

  让学生了解外国文学同时,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整个世界的近现代史是一部奴役与被奴役的历史,这段历史给人们的生活方方面面都造成了影响,甚至是毁灭。

  魔幻现实主义在拉美之所以能够达到鼎盛,是因为拉美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以及如今的社会背景。所以我们不能孤立的去研究文学,而应该深挖原因。作为重要原因之一,我觉得篇幅所占并不长。

  我们认为对外国文学思想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文学。要不然我们懂了理论,不懂背后原因,这点见解实在是过于浅薄。”

  王佐良点了点头,没有再问下去。各国的教材都内含意识形态,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近现代各国的文学情况,跟政治都分不开。五六十年代,左意热潮席卷欧洲,对文学作品的影响不可谓不深远。我觉得你们德国部分缺少一个内容,那就是思想领域对经济和工业的反抗,或者是对整个政府、社会的反抗。”

  钱锺书向众人展示了一下德国篇的内容,并指出教材的不严谨之处。

  战后的联邦德国(西德)迎来了经济的腾飞,但社会畸形是非常严重。德国分裂,曾经的纳粹分子再次登上政治舞台,纳粹意识形态残留严重。

  文学加大了批判力度,被称为“不服气主义”。

  “钱教授,我们接受您的建议。因为德国分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所以我们对两个国家都进行了分析,造成了每一个国家的篇幅偏短,实际上我们在第九页有提到这个问题,但是并没有深入去分析。”

  刘一民翻到这部分内容,给大家解释了一遍。

  钱锺书坚持认为应该深入分析一下,毕竟是大学教材,要让学生了解的多一点。

  季羡临提出的问题是要增加一些比较文学的内容:“最好是单独成篇,讲一讲同时代的西方主流文学和中国文学的比较。现在比较文学是个热点,我们的教材编写也要跟上去。

  只有这样,我们的教材才能在全国的大学有普适性。”

  刘一民和朱光潜对视了一眼,接受了季羡临的建议。

  接下来,几个教授都提出了不少问题,被朱光潜和刘一民一一解决。除了问题之外,大家也对教材内容不吝赞美。

  “你们的教材要是能通过部里审核,那是填补了目前国内教材的空白,各个高校都要用你们的书喽。”钱锺书说道。

  严家炎顺势问道:“钱教授,王教授。你们觉得这教材进入清华和外国语学院如何?”

  王佐良和钱锺书对视一眼,好啊,直接将军喽。

  “你们先通过部里面审核吧,只要通过我们就用。”钱锺书打包票道。

  教材的价格一般要比市面上的单行本贵,加上燕大有自己的出版社,卖的多,挣的多。中文系出的经费,当然中文系分的利润也就多。

  到此,“过堂”正式结束,内部的编审会出现的问题整理一遍之后,就直将教材往部里面报了。

  中文系中午请编审会的成员在外面的餐馆吃了一顿饭,办公室的研究生也全部参加。

  刘一民一一给介绍了一下,王佐良当场看中了一个研究生,询问毕业后能不能到外国语学院任教。

  “王教授,现在是吃饭的。”严家炎不满地说道。

  王佐良呵呵一笑:“吃饭,吃饭。”

  王佐良看重的研究生,正是严家炎手下的学生。

  几个研究生感激地看向刘一民,果真是荣誉不会独享。

  等钱锺书和王佐良走后,严家炎笑着说道:“朱教授,刘教授,咱们再辛苦辛苦,争取到二十二号将需要改或者增添的部分改出来,二十三号就送到部里。”

  朱光遣和刘一民点了点头,表示没问题。

  季羡临说道:“到部里审核,也不用紧张,审来审去还是这么些人审核。你们这教材编好后,西语系也要用。家炎啊,做的不错。中文系主任的任命马上就下来了,希望你带着中文系快速发展。”

  季羡临说完就直接离开了,刘一民冲着严家炎恭喜道:“严教授,明年再见就是严主任了。”

  朱光遣、王瑶几人笑眯眯地拍了拍严家炎肩膀,严家炎的表情没多少波动,甚至还有几分苦涩。

  刘一民等人庆祝第一次“过堂”成功的同时,一名来自浙省海盐的年轻人走下了火车。

  双脚踏上燕京的站台,他的双腿情不自禁地打起了摆子。他从沪市上火车,一路站到了燕京。

  碍于自己的“作家”身份,他并没有像其他没座的人一样钻到座位下面睡觉。

  毕竟是作家,得有点文人的风骨。

  于是,顺着铁台阶下火车的时候,双腿一软差点一屁股坐在了站台上。

  其实站了三个小时后就想钻了,但是下面已经找不到空地了。

  “特马的燕京可真冷啊!”余桦紧了紧自己的衣衫。

第375章 燕京吃饭都不用给钱了?

  南方现在气温尚可,余桦根本没穿那么厚。此时燕京西北风彻夜呼啸不止,温度已经降到了10度以下。

  在燕京站台上缓了一会儿后,双腿好受了许多,但身体的抖动幅度更大了。

  旁边有人将目光望向穿着单薄的余桦,眼神带着戏谑,余桦察觉到后立马挺直了身子,在西北风中迎风舒展。

  “妈的,一点都不冷,这风比我们那儿差远了。”余桦自顾自地说道,又放下东西,整理了一下头上的中分刘海。

  等余桦走远后,对方呸了一声,冲着旁边人说道:“嘿,这是哪儿来的土老帽儿,头发吹的跟大院门前那狮子一样。”

  “应该是南方来的,说个脏话还软趴趴的。”

  余桦走出燕京站,拿出自己的小本本,上面记载着详细的路线。

  “从燕京站出发到燕京文化局,先坐五路.”余桦看到五路公交车,赶紧提着行李冲了上去。

  一双眼睛在燕京的公交车上看了看去,想看看这燕京跟浙省有什么区别。

  等到了燕京文化局的时候,余桦浑身冰凉,出示介绍信后,快速地走到了《燕京文艺》编辑部。

  看到“燕京文艺”四个字,余桦激动地差点流出泪,自己终于写到了燕京,离真正的作家也只有一步之遥。

  余桦是海盐县城第一个能到燕京改稿的作家,来时县里面十分重视。当他踏上火车那一刻,就有一种海盐作家代表的荣誉感。

  “同志,请问一下周燕如编辑在吗?我叫余桦,我是来改稿的!”

  余桦拉着的人是章德凝,章德凝看了一眼这个头发凌乱的余桦:“余桦啊,跟我进来吧,周编正在看稿。”

  前任主编李轻泉带领《燕京文艺》中兴了一段时间之后,就被调往了《人民文艺》,在《人民文艺》李轻泉干的并不顺心。

  李轻泉本身就是《人民文艺》的编辑,此次回去是带着“雪耻”的心态的,可惜仍然是折戟沉沙。

  刘一民去《人民文艺》的时候,好像大家都是乐呵呵的,但实际上哪个单位没有争斗呢?

  尤其是《人民文艺》的一举一动,都跟文艺路线能扯上关系,下面的斗争比其余的杂志就更强了。

  如今的《燕京文艺》实际负责人就成了周燕如,真正的负责人只是挂名而已。

  在章德凝的带领下,余桦见到了周燕如,两人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周燕如眉头一皱:“余桦同志,你手怎么这么凉?”

  “穿这么单薄,怎么能不冷?”章德凝笑着说道。

  周燕如赶紧起身:“余桦同志,你有没有带厚衣服?唉,是我的问题,我什么都交代了,就是忘记交代燕京现在很冷。”

  “周编,我有毛衣毛裤,在行李里面。”余桦尴尬地说道。

  “好好好,我带你去住的地方。”

  周燕如带着余桦朝着《燕京文艺》改稿作者住的地方去了,也不急着跟余桦讲改稿的事情。

  等到了宿舍,余桦将包里面的东西摆在了桌子上,周燕如扫了一眼,一看都是什么茶叶、黄酒、糕点等特产。

  当下周燕如心里有点恼怒,怎么这个作者年纪不大,身上这种送礼的习气怎么这么浓。

  一会儿要是送给自己的话,一定要好好的教育一下。

  “你给我们寄了三篇小说,其中有一篇结尾有点灰暗,需要改的光明一点。”周燕如说道。

  余桦稍微一想就知道是哪一篇了,脑子快速地转了一圈,鸡贼地问道:“我要改了,您就发表吗?”

  “改了我们就发。”周燕如说道。

  “好,只要能发,我从头到尾改成光明都行。”余桦激动地说道。

  “那倒不用,就是结尾有点灰暗。你这孩子,年纪轻轻的,怎么能写出这么灰暗的结局?”周燕如不解地问道。

  余桦略带委屈地说道:“他们讲要批判,批判的文章好发表,所以我就想着批判批判。”

  “什么狗屁规矩,批判你也要批判的对,只要写的好,怎么着都能发表。像燕大的刘一民同志,有的有批判,有的就没有嘛,《横空出世》全是赞扬,现如今单行本都卖了将近五百万册了。”周燕如毫不客气地说道。

  “刘一民同志,五百万册?”余桦诧异地说道。

  周燕如说道:“是啊,他比你大不了几岁,你好好的向他学习学习,别总是学一些歪门邪道,还是要写点自己的东西。你的文章用词很暴力,算是你的个人风格吧,但也不能太过。”

  余桦放下了手中的东西,红色的毛衣和绿色的毛裤在包里没好意思掏出来。

  “周编,刘一民同志现在住在哪儿啊?”余桦问道。

  周燕如不解地问道:“怎么?你要去找刘一民同志?余桦同志,你还是先改好稿子吧。刘一民同志很忙,一般人不会见。当年我们找他约稿,三次都跑空。”

  “周编,我认识刘一民同志,我能够写小说,还是多亏他的指导,不过我没见过他。我们都是书信往来,关系很好的,我们是同志加兄弟的友谊。”

  周燕如看着满嘴喷唾液的余桦一脸狐疑,要是余桦是燕京或者是豫省人,她还信。

  一个浙省的,一个豫省,出名后就在燕京的人,加上在文坛的地位更是天壤之别,怎么都不像是有交集的样子。

  “周编,您别不信,这篇文章年初的时候我就让他看过,他给我的建议是投省级及以上的杂志。我投了大半年杳无音信,我以为他妈的他又骗.

  不是,我的意思是,刘一民同志过于高看我了,没想到,您给我打电话了。您说刘一民同志,他是不是目光如炬,对文章的把握如此之精妙。”

  余桦脸瞬间红了,不经意间泄露了自己对刘一民的“崇拜”之情。

  周燕如打量了一下余桦:“这我倒相信,刘一民同志给我们社介绍了不少的好作品。当然,给《人民文艺》介绍的更多。”

  周燕如的最后一句,几乎是咬着后槽牙说的。

  “所以我来燕京了,肯定要去拜访一下,感谢一下他对我们文坛新人的帮助。听说陆遥同志,也是他挖掘的。”

  周燕如点头对余桦的话表示认可:“余桦同志啊,你有这感恩的心,我非常赞同。但是你记住,你跟咱们《燕京文艺》的感情,刘一民同志要是让你去《人民文艺》,你可千万别去啊!

  这些东西都是送给刘一民同志的啊?”

  “对,也没什么好东西,都是一些土特产。周编,《人民文艺》我都不稀罕去,就认准咱们《燕京文艺》了。”余桦连忙说道,生怕表现出一点二五仔的心思,《燕京文艺》可就不给他发表了。

  “你明天去拜访他吧,明天是周末,他现在住华侨公寓,这是他的电话,你去之前先提前预约一下,刘一民同志现在是大忙人,说不定约晚了,他就跑到中海去了。”

  “中海?”

  “是啊,《横空出世》的序都是大首长写的,话剧首演的时候,一群首长,说实话当时我在抗日根据地的时候,都没有见过那么多。”

  周燕如看余桦很想穿毛裤,于是转身准备离开:“这间屋子目前只有你一个人,明天你先去拜访,拜访完之后再改稿,不急。”

  临走之时,周燕如又看了一眼桌子上的土特产,摇了摇头,这教育的话都想了一大堆,愣是没用上。

  回到了编辑部,周燕如看到忙碌的章德凝,心底叹息道:“师姐怎么没师兄那么有吸引力呢?真是便宜了《人民文艺》。”

  章德凝忽然打了一个喷嚏,狐疑地看了一下四周.

  根据《人民文艺》的消息,这一期杂志销量已经过了百万。而如今的《燕京文艺》,一个月大约是八十万册。作为实际负责人的周燕如,想想脑袋就大。

  翌日,刘一民吃完早餐准备去学校。教材修改的时间紧,周日刘一民也得到办公室。

  “刘老师,第一次见你比我上班时间长。”朱霖晃悠着杯中的牛奶说道。

首节 上一节 306/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