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322节

  刘振云作为《农民日报》的编辑,自然可以申请出差采风。当下他便决定,等到过年之后,申请离京一段时间。

  “咱们去看看铁生吧!”刘振云提议道。

  “行,咱们去看看!”

  刘一民跟在房檐边跟朱霖打了一声招呼和刘振云离开了四合院,朱霖坐在房檐下无风的墙角,边晒太阳边织童鞋。

  雍和宫26号院,刘一民将摩托车停在了低矮的临街平房前。门口的小孩子拿着糖人儿或者是木枪跑来跑去,口中喊着“不许动,抓小偷”,也有人唱着童谣。

  门口贴上的大红手写对联,为破旧的房子增添了几分喜庆。

  走进逼仄而破旧的院子,刘一民和刘振云心中各有思索,刘振云住着10平米的宿舍,看着这院子心中隐隐有些羡慕。

  院子里住了好几户人家,进去首先看到的不是屋子,而是邻居用捡来的破砖垒起的厨房。

  史铁生正靠在墙边拿着书晒太阳,史岚嗑着瓜子,史父不知道在哪里忙碌。

  “铁生,史岚!”刘振云兴奋地喊道。

  史铁生听到声音,激动地抬起头,屁股下的轮椅滚动了半步:“我就知道你们要来,特意在这里等你们。”

  刘一民说道:“我就知道你要等我们,所以我们赶快来了。”

  “过年好啊,一民哥、振云哥!”史岚起身拍了拍手里的瓜子皮残渣,跟两人打着招呼。

  刘一民和刘振云从怀里面掏出红包,塞到了史岚的手里,史岚假意推脱两下后高兴地塞到了自己的口袋里,跑回房间给两人抓瓜子吃。

  “铁生,你在看什么?”刘一民问道。

  “看的《百年孤独》,看了好几遍了,每看一遍总感觉有不同的意思。”史铁生拨弄了一下封皮,让两人将书名看了个清楚。

  刘一民一看,盗版的《百年孤独》已经开始横行了啊!

  刘振云谈论了一下自己的见解,主要是谈论写法方面。但史铁生看《百年孤独》有自己的理解,他重点将理解放到了“孤独”上面。

  史铁生是“孤独”的,从坐在轮椅之时他就如此。

  “我尝试理解《百年孤独》,在孤独中寻找生命存在的意义。人一生的本质,就是一个人活着。所谓的亲情和爱情都是短暂拥有,孤独才是生命的常态。但重要的是,要学会拥抱孤独,无论经历什么样的悲痛,总要打起精神走下去。”

  刘振云说道:“铁生,你并不孤独,你还有我们。孤独是常态,但我们可以努力将孤独的占比降低。”

  “人活着就是要去做有意义的事情,但什么是有意义,有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有意义。只要弄清楚了这个,吃饭睡觉、甚至骂街都是有意义的事情了。

  就如同《狼烟北平》里面的主角文三儿,生活对他已经算是霸凌、虐待了,但他仍然努力活着。悲哀吗?站在我们的角度是有点悲哀。但站在他的角度,他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他想做的就是生存下去,饿的时候半张饼子就能让他开心一天了。”

  旁边的史岚听不懂,悄悄的将嗑瓜子的声音降到最低,不至于打扰到三人的谈话。

  史铁生看着树根下的枯叶说道:“叶子生命完结的那一刻,不是从树上掉下来的那一刻,而是彻底和泥土融为一体的时候。枯黄的树叶,是绿叶的另一种美,和泥土融为一体时仍为土壤的肥沃做着贡献。”

  刘一民和刘振云本来想来闲聊一下,没想到直接谈到了哲学上面。三人的讨论在四合院其他的住户听来,无异于是像听天书一般。

  大家耳朵竖着听了几段便不再听了,不过对于三人的言行也并不感觉意外,毕竟大家都知道史家那坐在轮椅上的大儿子成为了作家。

  讨论完生命的意义后,刘振云感叹道:“铁生,你对生命的本质洞察如此之深,看来以后你的文学造诣将会突飞猛进。希望有一天看到你的名字出现在各大文学奖上面。你不知道,刚才我在一民的书房,看到了很多要给他颁奖的电文,看完我真是深感惭愧。”

  刘一民笑道:“去年铁生发表的《我遥远的清平湾》今年应该能获得鲁迅文学奖里的短篇小说奖。”

  “惭愧啊,惭愧!”刘振云哀嚎一声。

  史铁生忙说:“还没有具体消息,不一定是我。文学奖不文学奖的倒不在乎,我只想将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表达出来。”

  最后,刘一民建议史铁生申请加入一下作协。如今史铁生没有工作,只靠为数不多的稿费来养活自己。如果史铁生能加入作协,会获得作协的补贴,要是成为作协的专职作家,就有固定的收入来源了。

  走出史铁生的家里,刘一民顺便到刘振云宿舍参观了一下,十平米的宿舍只能够放下一张床,床下面摆满了书,书桌上还放着稿子。

  “房子小,省的拿个东西跑老远,大部分东西伸手就能拿到,比你的大院子方便多了。”刘振云苦中作乐道。

  刘一民走的时候碰到了来找刘振云的郭见梅,于是请他们两个吃了一顿饭。

  郭见梅毕业一年,看起来成熟了不少,话里话外都有一种想要干一番事业的意思。

  刘一民笑道:“振云,你们家有个铁娘子啊!”

  这句话逗得郭见梅脸色通红,刘振云说道:“铁娘子也有柔情。”

  “哈哈哈!”

  郭见梅推了一把刘振云:“瞎说什么呢!”

  “一民又不是外人,咱俩结婚的时候,一民得两条腿当成四条腿用!”

  吃完饭,刘一民回到了四合院。接下来的几天,刘一民和朱霖一起拜访了不少人,红包也散出去了不少。

  回家的路上,刘一民摸着朱霖的肚子说道:“明年咱们也能收红包喽!”

  1984年春节后,刘一民第一天送朱霖上班。排练场内,夏淳和欧阳山尊等人已经带着演员们排练了许久了,没有戏排的导演就坐在下面看他们排练。

  夏淳和欧阳山尊给他们下了死命令,不管台上发生什么,看的导演不能多嘴,否则全部给请出去。

  刘一民和朱霖走到蓝天野旁边打了一声招呼,就坐下来看起了排练。

  蓝天野敬佩地说道:“夏淳同志不愧是排练过茶馆的,排练起来就是不一样,瞧这布景,专业啊!”

  舞台上的老式柜子和桌椅板凳都是《茶馆》里面用的,青瓷花纹的茶壶往上一摆,酒楼的气息就出来了。

  舞台上,梁冠华饰演大少爷,正在舞台上被夏淳教着如何走戏,如何饰演出来那纨绔子弟的样子。

  蓝天野指着梁冠华说道:“这学生不错,我看以后能挑人艺的大梁。”

  梁冠华如今还是人艺的学生,等到今年六月份才会毕业。不过梁冠华起步很顺利,没有毕业就在舞台上崭露头角,还获得过主演二等奖。

  刘一民说道:“跟人艺的老演员走戏,还是能看出来比较露怯,容易接不住戏。”

  “年轻演员都得有这个过程,夏淳同志训练新人有一套,你瞧好吧,到时候首演一定不错。”苏民在旁边插嘴道。

  朱霖说道:“梁冠华的眉眼看起来十分喜庆,以后估计能接不少喜剧角色。”

  刘一民看了一会儿后,走到曹禹的办公室里,新年伊始,曹禹穿了一身崭新的衣服,看起来年轻了两岁。

  曹禹说道:“老巴来信了,也是夸赞你的《宠儿》的,你瞧瞧,通篇赞扬,称赞你对文学表现手法和美国历史、社会现实把握的很准确。”

  曹禹把巴金写的信递给了刘一民,刘一民看了一眼说道:“巴老竟然阅读的这么认真,分析的很准确。”

  “他不止读了一遍,晓林说他读了很多遍。”

  说完信的事情,曹禹叹了一口气,表情中带着失望还有愤怒。刘一民看这情况,还以为谁得罪他了。

  “老师,您怎么了?”刘一民关心地问道。

  曹禹又叹了一口气:“尼琪给老巴讲了一个她刚发现的情况,这个情况被老巴汇报给了文联,同时也来信告知了我。

  我听了之后,简直不敢相信,甚至可以说是震惊和羞愧。”

  看曹禹的样子,刘一民更好奇了,追问之下曹禹才说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你知道《花城》杂志吧,《花城》杂志平时会翻译一些外国文学著作发表,这本不是什么事情,翻译也是光明正大的翻译。但尼琪反应她无意中翻了几本杂志,看到有不少的国内作家对外国作家的文学著作进行翻译后以自己的名义发表,这不是小偷行径嘛!”

  听完曹禹讲的,刘一民心里倒是不震惊了。在后世世界交流非常方便的互联网时代,都有人干这种事情,别说今天了。

  不过如今专业作家干这种事情的人少,更多的是一些懂外语的人偶尔翻译一篇来补贴家用的。

  “文联的同志们听后深感震惊,已经让作协严查此事了。”曹禹生气地说道,接着又看向刘一民:“一民,你怎么不震惊?”

  “老师,我当然感到震惊,但并不觉得奇怪,只要有利益,不管是为了金钱还是为了名气,总会有些人愿意铤而走险。”刘一民无奈地说道:

  “作协能做的也不多,因为我们并没有一个很快捷的比对方式,只能通过举报或者是‘偶尔发现’这种方式得知,并对这些人采取一些措施。”

  刘一民给曹禹认真地将这些人的心理给曹禹分析了一下,以及作协能采取的行动,给对方带来什么样的惩处。

  总而言之归结为两点,第一目前发现难度大;第二则是剽窃成本低。

  “不过采取行动总比视若无睹好。”刘一民说道。

  如曹禹所言,文联因为这件事情召开了一次专门的会议,主要参加人员都是作协的人。

  作协书记张广年知道后大怒。让下令严查。要求各大文学杂志在收稿的时候认真核查,争取做到提前发现。

  确定抄袭的文章对作者的稿费进行追回,并向作者的原单位发出通报,加入作协的立即开除。

  元宵节刚过,北戴河创作之家的赵秀文同志坐着火车来到了燕京给刘一民和朱霖送来了一棵苹果树。

  “老赵,你给我打个电话,我到北戴河去就行了。”刘一民连忙将老赵请了进去。

  赵秀文喝了一口茶说道:“你们作家都忙,反正现在天冷,也没有人到北戴河疗养,我也无事,就直接给你们送来。”

  刘一民讪讪一笑,他还真不算忙,

  “一民同志,苹果树栽哪儿?”赵秀文热络地问道。

  二进的院子里已经有了海棠和银杏,再栽一棵苹果树的话院子就拥挤了。于是在刘一民的带领下,两人来到了三进。

  找了一个阳光好但又不碍事的地方,两人刨了一个大坑,将苹果树栽到了里面。

  赵秀文给刘一民认真讲了讲注意事项,如何浇水成活率高都做了详细的讲解。

  “刘一民同志,你有什么不懂的,直接给咱们创作之家打电话,我给你讲。”

  赵秀文将一切处理好就准备走,刘一民拉着说道:“老赵,别介啊,吃过饭再走。”

  老赵经过刘一民再三邀请,终于答应一起吃中午饭。

  刘一民带着赵秀文去了人艺一圈喊上朱霖到外面的国营饭店吃饭,想起赵秀文跟曹禹也认识,于是去将曹禹也拉了过来。

  吃饭的时候,赵秀文拉着曹禹的手一直谈论着往昔,曹禹也讲起当年赵秀文在北戴河照顾他的一幕幕。

  “你们今年再去咱们北戴河创作之家条件就好多了,咱们作协在计委和财政部门的支持下,已经旁边的仪表厂占的地给赎回来了,听说还有建设计划,未来条件会越来越好。”赵秀文高兴地说道。

  趁着几人吃饭,刘一民先离开了饭店到旁边的百货商店买了糕点、糖果装在了网兜里面,又掏出五块钱放了进去,当做老赵的火车票钱。

  回去后老赵死活不要,还是曹禹开口说道:“老赵你拿着吧,回去给创作之家的同志们分一分。”

  老赵这才收下,刘一民骑着摩托车将老赵送到了火车站。

  正月十八,燕大正式开学。刘一民到中文系办公室的时候,学校内外和办公室楼都在进行着大扫除。

  严家炎带着刘一民走进了后勤仓库,新印刷的教材就放在这里。学生们在班长的带领下,一个个从后勤老师的手里将教材领走。

  严家炎拿起一本说道:“今年中文系大二的学生都将用上你的新教材。”

  “严教授,现在有几所大学用咱们教材?”刘一民问道。

  “将近三十所,北方学校就占了一大半。所以我联系了复旦中文系和美国文学研究学会,准备在沪市举办一场比较文学研讨会,邀请各大高校的教授学者参加,主要是南方高校。咱们的目的就是为了推介咱们的教材,你觉得如何?”

  “您都已经联系过了,还问我如何?”刘一民将书放回到了原地。

  “哈哈哈,那就这样办了,争取在3月初举办。”

  刘一民跟着严家炎走回了中文系的办公楼,里面已经收拾的差不多了。

  到了办公室,吴组缃笑着说道:“一民,瞧我根据《宠儿》写的这篇分析怎么样?”

  “吴教授,您的文艺理论功底肯定是比我强。”刘一民接过吴组缃的文章看了起来。

  旁边的几个教授在讲自己过年前后这段时间,都在看这篇小说,看的是意犹未尽,余韵悠长。

  吴组缃写的分析完全是处于自己的爱好并没有想要发表,他之前的小说偏向于乡土文学,后来转向理论研究,也并不是研究现代文学的。

  意思就是,并不专业!

  就在此时,朱光遣走了进来,随手拿起吴组缃的文章看了起来,看了一会儿后摇了摇头说道:“老吴啊,你还是研究你的《红楼》吧!”

  其余几个教授仰头大笑,吴组缃丝毫不生气:“我要是写的好了,你们这写搞现代文学的,岂不是要失业了?”

  第一天大家都没课,办公室里充满了轻松的气氛。刘一民见了闫真几个人,看了看他们的毕业论文和小说。

首节 上一节 322/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