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325节

  “到了就知道了。”

  复旦邯郸路校区离巴金住的徐汇武康路113号比较远,于是借复旦中文系的车去拜访。

  王禹一路上按耐不住的激动,当他们路过公园的时候,看到不少穿着棉袄的女人在走来走去,孙玉石忍不住问这是在干什么。

  “斩裙!”

  “斩裙?”

  王禹说道:“意思是比谁穿的更漂亮,女同志都想把对方给比下去,比下去就叫'斩',夏天比裙子,冬天只能比棉服了。”

  孙玉石仔细地看了两眼后摇了摇头:“我不明白,这有什么好比的,这不是小布尔乔亚的行为嘛!”

  刘一民笑道:“咱们太土喽!”

  “沪市的文化以前就被西方改造的很彻底,加上在沿海,思想转变的很快!”严家炎说完,开始提起自己以前的经历。

  武康路113号是一栋沪市独栋老洋房,55年后巴金搬到这里,这是他住的最久的地方。

  到达洋房外面的时候,天色已经暗了,四人轻轻扣响了铁门,院子的园丁探出头询问几人是干什么的。

  “劳烦一声,我们是燕大中文系的,我叫刘一民,跟巴老和晓林师姐约好的。”刘一民说道。

  对面脸上露出高兴的表情,打开门说道:“巴金先生和晓林在一楼等着你们呢,快进去吧!”

  路过草坪,一行人走进洋房里面。巴金和李晓林起身说道:“你们来了,还没吃饭吧,咱们先吃饭。”

  “巴老,晓林师姐,这是老师、师娘还有万方师姐,霖霖送的礼物。”

  旁边的保姆正准备接,李晓林抢先一步接了过去,笑着说道:“费心了,我看看万方给我带的东西带没。”

  严家炎握着巴老爷子的手嘘寒问暖,巴老笑道:“我老头子身体还硬朗,你们冲在文艺一线,也要注意身体,培养更多的文艺接班人。”

  到了餐厅,巴金特意让人做的川菜:“来到川人的家里,得吃川菜,你们尝尝,一民,肯定跟燕京饭店的没法比。”

  李晓林说道:“父亲,我好好学学,争取做出一样的味道。”

  几人一边吃,一边谈论着比较文学,巴金不轻易说话,总是先听再说。

  李晓林在旁边谈论起《宠儿》这篇小说,几个人各有见解,但都认为这对国内的小说而言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一民,你这次来了,正好将文学奖给领回去,这次不用我们再寄了。你要是在颁奖的时候能过来,那可就更好了。”李晓林遗憾地说道。

  巴金笑呵呵地说道:“文学奖对于作家来说是附属品,不用太过在意。不过这确实能起到激励的作用,《收获》今年获奖的几篇作品,都非常有分量。”

  “对于一民来说是附属品,毕竟现在各大杂志恨不得每一家都设立个文学奖,一民获得的实在是太多。这还是作品只投《人民文艺》和《收获》,要不然更多喽。”李晓林调侃道。

  临走的时候,严家炎终于说出了此行的目的,询问李晓林《收获》三月刊有没有印出来。

  “还没有,怎么了?严教授?”

  严家炎叹口气道:“我还想在论坛上给大家发一本《收获》,让诸位同行研究一下一民的小说呢。”

  《宠儿》一出,将在学会上奠定燕大在现代文学方面的引领地位。严家炎的小心思被李晓林给猜出来了,不过她也愿意帮忙。

  “你们后天开会,第二天才研究西方文学思想教育,我让人印出一部分样刊送到会场。”

  “晓林同志,那多谢了。”

  “不客气,这对我们《收获》来说也是一次露脸的机会。”

  九点半左右,刘一民等人走出了武康路。出来后,开车的王禹才懊悔刚才没跟巴老多说几句话。

  “见面机会难得,我就这么给浪费了。”

  三人相视一笑,欣赏着沪市的夜色回到了复旦招待所。到了招待所,前台人员立即起身看向刘一民:“刘教授,刚才有人来找你,说是你的同学,看你不在就走了。”

  严家炎和孙玉石看向刘一民,刘一民道:“78级的李学勤,我们一个宿舍的,现在在复旦读研。”

  “这小子啊!”

  “好,我知道了。”刘一民笑道。

  前台冲刘一民挥了挥手:“晚安,刘教授,有什么需要给我们打招呼,我们都很喜欢你的作品,《凯旋在子夜》我们看了好几遍。”

第391章 百所高校一网打尽

  翌日,刘一民和严家炎刚醒,屋门口就响起了敲门声。听门口的动静,像是有好几个人。

  两人急忙穿好衣服,严家炎说道:“肯定是其他学校的,说不定是我的一些好朋友。”

  “严教授不仅桃李天下,教育界也是朋友颇多。”刘一民揉了揉眼睛,消除倦意。

  “哈哈哈,知道来了,肯定会先过来拜访一下。”严家炎应答了一声,整理了一下领口和扣子,见刘一民说了一个“中”字,他自信地转身将房门给打开了。

  “严教授,别来无恙。”

  来人中等身材,穿着中山装仪表端庄,别的教授都是带着褐色的眼镜框,他戴着金丝眼镜。

  严家炎看了一眼后面的刘一民说道:“一民,找你的。”

  “嗯?”

  “他是你们省郑大中文系的系主任张静教授。我瞧瞧,后面的这是河师大的教授于安澜先生,于先生,您年龄这么大了,还来这里凑热闹?”严家炎关心地问道。

  【前文写错,此时河Nan大学还没改回名字,用的是河师大老名。】

  “老头子爱走动,特意来看看您。”

  “您是来看望一民的吧。”

  几人相视一笑,郑大的张静教授说道:“刘一民同志,咱们终于见面了。”

  张静是冀省人,东北上的大学,说话并没有豫省口音,吐字十分清晰。

  “张静教授,于先生,我应该去拜访你们才对,感谢郑大中文系和河师大中文系对我的支持。”刘一民说道。

  于安澜说道:“谁拜访谁都一样,都是见面,无非是多走几步路的事情。至于教材的事情,纯粹是因为你教材写得好啊。”

  严家炎看到了吃饭的时候,提议一起到餐厅吃饭,边吃边聊。

  大家更多谈的是以后的中文系教育问题,在国门开放,文学思潮碰撞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去培养中文系的学生。

  “我们认为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张静教授说道。

  刘一民道:“我们不能培养学术上的好学生,我们得培养德才兼备的好学生,有才无德是不行。我觉得现在学生需要更多的家国情怀教育,我们要培养一批担起国家发展重任、文学发展重任的学生。”

  张静和于安澜点了点头,认为刘一民说的有道理,又说道:“你们是老大哥系,我们呢是努力往前跑的中文系,还是得你们多多指导。”

  严家炎听到这话,心立马警惕了起来。

  食堂内,大家拿着复旦中文系发放的餐票打了份饭,坐在偏僻不引人注意的一角聊着天。

  “其实啊,我们中文系更缺的是先进的办系理念。”

  看张静和于安澜两人一唱一和,严家炎忍不住问道:“你们不会是想挖人吧!”

  “可以挖吗?”于安澜笑呵呵地说道。

  严家炎放下筷子:“于先生,当然不可以,一民可是我们燕大中文系培养出来的,刚当上副教授。”

  “来我们这儿,‘副’字儿就能去掉了。”张静笑道。

  严家炎道:“不用去,也能去掉。”

  刘一民冲着严家炎笑道:“严教授,张教授和于先生肯定不是这个意思,挖人哪有当着您中文系主任的面挖的。张教授,于先生,您两位是什么意思?”

  张静笑道:“严教授,瞧,不愧是豫省走出来的人才,哪像你,都说沪市的男人小家子气,看把你宝贝的。

  我们是想请燕大中文系指导我们办学,聘任严教授、孙教授、一民同志、中文系的其他教授当兼任教授,不用上课,有时间帮我们做场报告,指导一下中文系建设,合作一下研究项目即可。”

  严家炎长舒了一口气,但也没有轻易的答应。尽管是兼任教授,可是两地实在有点远,恐怕牵扯教授的精力。

  刘一民笑道:“严教授,我觉得不错,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嘛!”

  严家炎看了一眼刘一民:“你小子我还不知道你打的什么主意,我得考虑考虑。”

  张静和于安澜看向刘一民,眼神里的意思无一不是在说,要刘一民好好的帮一帮家乡高校建设。

  刘一民边吃饭边讲这件事情的好处,帮助兄弟院校,这是一件名利双得的事情。

  旁边的张静和于安澜开口附和,等吃完饭严家炎心里面已经同意的七七八八了。

  另外,兼任教授只要教授本人同意,系里面也没办法阻拦。之所以找到严家炎,两校更想得到系统性的指导。

  “张教授、于先生,我同意,不过我还得回去商量一下。另外两地距离远,报告不宜过多,否则影响两地教学。”

  “我们明白,来往我们承担航空标准的差旅费。”

  来到食堂外面,张静冲刘一民说道:“刘教授,当我们郑大中文系的兼任教授怎么样?”

  刘一民伸出手说道:“为家乡教育做一份贡献,责无旁贷。”

  于是,刘一民正式成为了郑大和河师大中文系的兼任副教授,需要刘一民做的事情,双方商量着来。

  比如报告和课题指导,都先要争取刘一民的意见。

  张静和于安澜又冲着严家炎伸出了手:“严教授,咱们合作愉快,希望能跟着老大哥系的脚步一起前进。”

  两人都比严家炎年纪大,一句“老大哥”系吹的严家炎飘飘欲仙,当即表态全力支持豫省的文学发展。

  “我们今年就要改回河大的名字了,如果有机会,希望到时候咱们中文系可以派人参加。”于安澜说道。

  吃完饭回到招待所,整座招待所都热闹了起来,各学校的教授系主任都集中赶到。

  严家炎和刘一民等人作为主办方之一,和复旦中文系、美国文学研究学会一起在招待所门口欢迎大家。

  清华大学、上交、西交、上大、北师大、浙大、金陵大学、金陵师大、中山、暨南等高校先后来到,最远的学校是兰大,更偏远的几个则是没有来,不过都送来了贺电。

  “真成了华山论剑了,来的学校有三百多所。”严家炎感叹道,刚感叹完就要起身说欢迎词,文学界熟人太多了。

  刘一民在旁边站着,听严家炎不断地介绍:“这是我们学校的刘一民副教授。”

  话听多了,人都听麻了,来人严家炎必进行介绍。然后刘一民机械地伸出手,露出礼貌的微笑,再听对方说几句“后生可畏”“久仰大名”、“如雷震耳”的夸奖。

  到了下午,刘一民见到了徐驰,徐驰是刘一民点名邀请来的,他在鄂省过来也方便。

  刘一民终于有了偷懒的机会,跟严家炎告假带着徐驰进了房间交谈。

  “一民,这次的阵仗不小啊,一板砖扔下去能砸死俩教授,另外一个是系主任。”徐驰看着下面的人调侃道。

  “很多是来凑热闹的。”

  来了三百多所学校,能发言的学校也就那几个,其余的都是听。

  “你觉得你们教材能够被多少学校所采用?”

  刘一民仔细想了想:“能增加五十所学校算成功,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有师资开展这门课的,有的学校中文系教授都不一定有。”

  “你有点悲观,可以更乐观一点。”徐驰说道。

  两人坐在房间里面谈论了一下《宠儿》发表的问题,徐驰说道:“等我今年到美国,帮你看看《宠儿》的盛况。”

  “你要到美国?”

  “是啊,爱荷华国际写作训练营邀请我去,聂华令女士亲自写了信。”

  徐驰准备到了美国,就去采访一下李政道或者杨振宁等华裔科学家。

  徐驰的兴致很高,这次到美国不用受代表团的限制,可以去做不少自己想做的事情。

  “老徐啊,到了美国你悠着点。”

首节 上一节 325/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