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33节

  吴组缃教授看了一眼张曼凌,呵呵一笑,然后起身说道:“下一堂课就由你们两个讲台上辩论,不过不许动拳脚!”

  张曼凌不服气地说道:“我也在滇省德宏握了五年的锄把子,不比一民少,当然,一民在我面前就是个小弟弟,教授放心,我会照顾他的。”

  刘一民无奈地说道:“张曼凌同学,没必要非得找我吧!”

  “教授说的,可不是我说的!再说了,其余的男同学,也没人敢站出来!”

  “豫省的文科第一和滇省的文科第一对上喽!”不知道谁开了一句玩笑话,班里面的气氛顿时热烈了起来。

  “你们搞清楚概念,一民的文科第一可是咱们中文系第一,少不得是全国第一,张大姐的分数跟我差不多!”刘振云及时挺身而出,帮助大家纠正了概念。

  “刘振云同学,要不然你上来!”张曼凌咬着牙说道,她年龄大,但是她还没结婚呢,一口一个大姐,她能生气吗?自己可以自嘲,但是别人说好像就变了味道。

第72章 伤痕文学走不远

  刘振云听罢缩了缩脑袋不再说话,刚去厕所的学生听说班里面要举办一个小辩论,一个个欢呼的手舞足蹈,甚至还出去叫人去了。

  刘一民和张曼凌两人站在讲台的两侧,题目就叫做——《红楼梦是不是曹雪芹的伤痕文学作品》,刘一民觉得这个题目就很扯,很可能这大姐只是脑袋“灵光一现”,看她的样子,说不定现在已经在后悔了。

  刘一民率先开口问道:“张曼凌同学,你为什么会觉得红楼梦是伤痕文学作品?”

  张曼凌深吸一口气,当自己站在讲台上看大教室的时候,尤其是下面还进来了许多其他系的学生,甚至还有不少人正往里面走,她心怦怦跳。

  刘一民率先发问,让张曼凌先进行自证,他再发问,对方继续自证,从而让辩论的主动权掌握在他的手里面。

  “伤痕文学的由来就不讲了,大量的伤痕文学作品里面的内容为主人公受到各种各样的伤害,产生了一段极为凄惨的经历,甚至是妻离子散、母丧独存。从内容上看,《红楼梦》里面大量的篇幅也写了林黛玉和其余各种人的凄惨经历。

  两者的内容上有相通之处。”

  张曼凌说完,得意地看向台下的学生和教授,又冲着刘一民勾起了嘴角。

  “那形式上呢?”刘一民问道。

  “形式上”

  刘一民一问一答,他还没有说多少话,张曼凌已经说的是口干舌燥。教室里面人挤的越来越多,大家呼出的二氧化碳在教室里面堆积,站在台上的张曼凌感觉脑子有点不够用了,越来越混沌。

  见她差不多已经偃旗息鼓了,刘一民笑着说道:“我觉得拿《红楼梦》跟伤痕文学来对比的话,对红楼梦是不公平的。伤痕文学我觉得更像是控诉文学,里面的内容是对那几年的控诉,充斥着非黑即白的论断,文学价值极低。

  更有甚者,为追风而作,为赋新词强说愁,有形而无意。《红楼梦》虽然也是一部悲剧小说,但以爱情为主线,揭露了人性的美好和丑陋,具备人性美和悲剧美,运用了一些超现实主义的元素,还有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艺术价值极高。

  所谓的伤痕文学是时代产物,而且还是走不远的时代产物,《红楼梦》的却能一直被大家拿来研究。”

  “你凭什么觉得伤痕文学走不远?”教室的最后面有一位其它系的学生站起来说道。

  张曼凌皱了皱眉头,没有说话,而是等着刘一民解答,她也很好奇。

  “十年的经历,难道我们要谈数十年和上百年吗?这段时间在我们的历史上,充其量是一粒灰尘,我们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我们接下来的任务应该是前进,而非一直往后看。

  现在大家都在谈伤痕,好像我们走不出来了,批判是为了轻装上阵,不是为了一直增加包袱。还有一些人臆想的伤痕、为了成名刻意夸大的伤痕,单纯个人情感的宣泄,我个人觉得这是不对的。

  没有艺术价值的作品,哪里能走得远呢?”

  张曼凌接过话说道:“我觉得刘一民同学说得对,我在德宏插队五年,那里条件不好,是历史上有名的“瘴疫之地”。《三国演义》大家看过七擒孟获,其中有一部分就是说的丞相吃了瘴气的大亏。

  条件不好,但是那里的人对我们都很好,帮助我们成长,教我们如何在当地生存下去,还有的知青在那里获得了爱情,这一段经历对于我的人生而言非常重要,我们大学生,还是要有踩在泥土上的经验,这就是一民同学刚才说的人性之美。”

  刘一民看向张曼凌,这位大姐被自己给说服了?

  “你们两个下来吧!”吴组缃教授说完走上了讲台。

  “很多伟大的作品都是悲剧,喜剧的很少。因为悲剧里面充满了人性的美与恶,给读者带来对人性的反思和社会的洞察,最重要的是继续活下去的勇气。让大家变得沉浸于悲伤,可不应该是目的呦!

  一民同学讲得好,张曼凌同学敢于提出问题也很不错,让我们向他们学习!”

  吴组缃教授做了个总结,算是对刘一民的观点表示了赞同,也给刘一民跟下面同学的讨论画上了句号。

  在吴祖缃教授的带头下,教室里面响起热烈的掌声。

  “一民,讲的不错!”刘振云冲着刘一民鼓起了掌。

  “主要还是她命题有问题!”刘一民说完,他刚才有一种吴祖缃故意阻止继续讨论下去的感觉。

  下课后,张曼凌主动走到刘一民旁边主动伸手笑着说道:“感谢你刘一民同志,给大家带来了精彩的演讲!”

  “张曼凌同志,你也不错。”

  两人走在路上,身后跟着李学勤三个人,对着他们嘀嘀咕咕。

  张曼凌双手扶着挎包:“我看了卢心华的《伤痕》,感觉有点言过其实。我是在乡下待过的,当地人对我很好。”

  “写《伤痕》的他才在乡下待过多久,没多久就进了部队。”刘一民淡淡地说道。

  “我对你刚才讲的超现实主义比较感兴趣,能不能仔细讲一讲?”张曼凌继续问道。

  “先去食堂吧,肚子闹革命了!”

  “怪我,是我让你浪费了太多的口舌,这顿饭我请!”

  “我吃的可多!”

  “都是同志,饿不着你。”

  如今《百年孤独》还没进入中国,文坛对魔幻现实主义还没有研究,要不然少不得很多人讲《红楼梦》和魔幻现实主义联系起来进行讨论。

  刘一民倒也不能真让对方请,可是张曼凌不依不饶,他只能跟刘振云一样去买一份锅塌豆腐。

  果然,锅塌豆腐的队排的很长,等到了刘一民的时候,看来只够最后一份,身后的刘振云眼珠子都快要瞪出来了,双腿像是憋了一泡大的一样不断地耸动。

  对于刘振云而言,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莫过于队排到了,锅塌豆腐没了。

  “算了,我想吃其它的了!”

  刘一民收起饭盒,转到了其它的队。身后的刘振云,激动地都快哭出来了,掏菜票的时候手兴奋地都是抖的。

  最后刘一民打了一份鱼香肉丝和清水白菜。

  “放心,我没你有钱,但还是有点小钱,不用怕吃穷了我!”

  “我不是怕吃穷了你,我是怕这饭后劲儿大!”

  张曼凌没明白是什么意思,两人站在桌子旁,低声讨论起来了《红楼梦》里面的超现实主义元素。

  大饭堂有桌子,但是没有凳子,要么带回去吃,要么只能站着或者蹲在地上吃,这一顿饭是他吃的最难受的,旁边的张曼凌却吃的津津有味。

  不给我双票,少不得要动些拳脚指点一二!

第73章 留学生茶会

  燕大大饭堂内,刘一民给张曼凌讲了大概二十分钟左右的《红楼梦》里面的超现实主义,主要是开篇的女娲补天的神话,以及后来剧情发展中夹杂的佛道的元素。

  快速地吃完饭后,反手捶了捶酸痛的背部。张曼凌看到后,眉毛一挑问道:“怎么?腰不是很好?”接着反应过来,是低头吃饭太久的缘故:“怪我怪我,我去给你洗饭盒,你在这里等着,不要走动。”

  说着从刘一民手里面夺过饭盒,跑到水池旁边排队去了。

  刘一民看着背影,感叹道,这姑娘,人,还挺好,知道讲课不能白讲!11月中旬的燕京,温度已经骤降,水龙头里面流出来的水是凉水,洗完饭盒之后手往往冻的通红。能不沾冷水,刘一民自然开心。

  “一民?”刘一民正站着无聊等待的时候,肩膀被人给拍了一下。

  “陈健功师兄?”

  来人正是那天给他们发凳子的陈健功,现在是五四文学社的副社长,除了副社长是学生外,社长是团委的人。学校可以让学生办杂志,但不可能做到一点不审查。

  “一民,不用叫我师兄,叫我健功就行。上次文学社招新,你怎么没有来?”陈健功笑着问道。

  “有点事情,去《人民文艺》了。”

  “现在有没有加入的想法,中文系的学生大部分都加入了五四文学社,我想邀请你加入。没有你的五四文学社,怎么能叫文学社?”

  陈健功跟刘一民聊天期间,还有几个文学社的社员走了过来。

  刘一民看着旁边的几个人,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他也不能拒绝,只是说道:“我平常可能不会去参加文学社的活动。”

  “只要你加入就行!”陈健功显得非常开心,吃饭的时候他也听别人讲了今天78级中文系上课的时候,刘一民跟另外一名学生开展了辩论。

  对伤痕文学的论断,他感到非常新奇。这样一位有自己的想法和创作能力的学生,是他们亟需的,《未名湖》不止是发表作品,也发表文艺理论。

  刚说完加入,陈健功就开始拉着脸约稿。

  “我现在手头没有稿子,等有适合咱们《未名湖》的稿子,我一定投。”

  刘一民说完,张曼凌从人堆里挤了进来,看到刘一民后长舒了一口气:“我还以为你走了!”

  “张曼凌同学是吧?”陈健功看到张曼凌后,如同刚才邀请刘一民一样,邀请张曼凌加入文学社。

  张曼凌看了一眼刘一民,笑着说道:“那我也加入!”

  走出大饭堂,身后的几名社员对视了一眼,查建瑛说道:“还真难请!”

  陈健功看了她一眼,又看了看两人的背影说道:“人家有资格,我看他的小说,我感觉跟他比差远了。而且咱们写的大多是短篇,对于笔力的考验跟中篇相比,难度不是一个等级。”

  “咱们好歹也是师兄师姐!”查建瑛不死心地说道。

  “那又如何?艾清先生逢人就夸,咱们什么时候能见到艾清先生的面都不一定。要不是咱们在中文系,那些老教授咱们也见不到。”

  将饭盒放到宿舍,刘振云三个适时出现,当听到刘一民也加入了文学社,三个人顿时觉得找到了组织。

  “后天也有诗会,到时候咱们宿舍一块参加!”刘振云笑着说道。

  刘一民对这些诗会没什么太大的感觉,感受不到大家的对诗会的热情,天气越来越冷,还不如窝在宿舍或者到图书馆爬格子,尽快将《狼烟北平》给写出来。

  “到时候再说吧!”

  11月19号,刘一民没有去参加诗会,也没有去图书馆写作,而是被拉着参加留学生的茶会。留办选择的标准是第一政治过硬、第二是有文学水平、第三是能讲普通话。

  以往燕京的学生被挑选的多,就是因为燕京本地的发音跟普通话差不多,带不歪留学生。

  三个条件,刘一民都符合,于是就被直接点名参加留学生的茶会。

  留学生的茶会在勺园举行,勺园是留学生的宿舍,这里条件好,两人一间还有热水每天洗澡,待遇是中国学生比不了的。

  参加的留学生大概三四十位,中国学生的人数等同。留办的领导先讲了一大堆场面话,接着是学生自我介绍,接下来自由发挥,可以去跳舞,也可以找人聊天。

  中国的学生跟这帮留学生相比,安静了许多,大多数人来都是因为指名道姓,只想混完全场离开。

  刚打开录音机,放上音乐,留学生就高兴地到教室中间的空地上跳起了舞。

  “哎呀哎搂上了,搂上了!”一名中国学生捂着眼睛低声说道,捂着的时候手指间还露着缝,明明想看,但还是装作不想看的样子。

  见中国学生都很害羞,这些留学生们就更放肆了,甚至还在说一些骚话。

  “刘,很高兴认识你!”一名高鼻梁,深眼窝的美国人走到刘一民旁边主动伸出了手,褐色的偏黑的的头发微微卷曲,看起来有点滑稽。

  “你好,李聪仁。”

  刚才做自我介绍的时候,刘一民记住了他的名字,英文名字叫安德鲁,自己起了个中文名字叫李聪仁,美国陆军退伍,接受政府的资助来中国留学,主修的是历史。

  “你竟然记得我的名字,我也知道你,你是一名非常有名的中国青年作家,我很喜欢中国的历史,希望咱们能做朋友。”李聪仁用磕磕巴巴的中文说道。

  “我也很喜欢美国的历史!”

  “刘君,我是小美贺子,来自日本,以后请多多关照。”一名有点婴儿肥,眼睛很大的小日子留学生也向刘一民伸出了手。

  “空你几哇!”

  “刘君会日语?”小美贺子瞪大了眼睛。

  “一点点!”

  李聪仁和小美贺子拉着刘一民聊了起来,小美贺子中文很差,不过英文很好,李聪仁刚开始还充当翻译,不过后来三人干脆用英文交流了起来。

首节 上一节 33/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