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34节

  “刘,你为什么喜欢美国的历史?”李聪仁好奇地问道。

  刘一民淡淡一笑:“因为我喜欢创作,创作自然就要收集素材,历史是最好的素材。”

  “我向你学习,果然你的成功不是幸运,在舞会上也不忘学习。那这样,你给我讲中国的历史,我给你讲美国的历史,你喜欢听哪部分的?”

  读者老爷们:

第74章 美国民权运动

  刘一民举起手里面的啤酒跟李聪仁碰了一下,旁边的小美贺子也急忙跟上,刘一民不知道这个鬼.贺子是想干什么。

  “我现在主要研究的是武周历史,你喜欢美国的什么阶段的历史?跟你们中国的历史比起来,我们美国的太短了,光武周的历史我已经学的很头疼。”

  李聪仁问道。

  “我想了解一下南方种植园的和你们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美国社会,我在图书馆看到了一些资料,非常感兴趣,但是资料并不多。”

  旁边的贺子也露出一副好奇的样子,大大的眼睛盯着李聪仁。

  李聪仁听到后,脸色微变,接着又露出疑惑的眼神,过了一会儿才说道:“如果是其他人谈论这个话题,我会觉得他别有用心,但是刘,我很乐意告诉你,你应该想知道的是美国社会的民权运动吧!”

  六十年代,美国并不平静。有色人种开始争取基本的权利,嘿人争取工作机会和参加大罢工,著名的民权解放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于68年被刺杀。

  李聪仁是白人,但并不是种族主义分子,据他所说,他的嘿人战友救过他的命。

  “马丁先生遭遇刺杀,我也非常痛心。刘,听你的意思,你对马丁先生也了解?”李聪仁询问道。

  “了解,我对他所做的事情充满了敬意,我觉得我应该为他的事业做点什么,你知道的,文学不分国界!”

  刘一民随口胡诌道。

  “真的?你是第一个让我感到出乎意外的中国学生,如果你需要帮助的话,可以随时来找我!我还有一个朋友,明年就来中国留学,他在美国学习的就是汉语,等他来了,我介绍你们认识。”

  李聪仁说完,又提出一个问题:“刘,如果我们想更好的学习汉语的话,你觉得应该如何做?”

  刘一民想了想后说道:“你们可以举办一个汉语角,就是一群人在一起,像这次的茶会一样,互相练习汉语。别天天跳舞,也可以出去转转,在语言环境里面学习汉语!”

  刘一民干脆将后来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经验照抄给了李聪仁,至于管不管用,就不是他的问题了。

  随着音乐的带动,加上啤酒,场内的中国学生也逐渐活跃起来,从质疑跳舞到加入跳舞。

  “刘君,可以邀请你跳一支舞吗?”

  “我不会跳!”

  “没关系,会扭动就行,像我这样,来,手搭在我的腰上..”小美贺子认真地教着刘一民。

  不过他只跳了一会儿,便停了下来:“贺子,你还是跟别人一起吧,我不喜欢跳舞!”

  接下来,一群人又来到电视房看电视,电视房也是留学生才有的待遇。

  等茶会结束,刘一民正准备离开勺园,李聪仁追了上来,递给了刘一民一本书,全英文的,里面的内容正是刚才李聪仁讲的那些。

  “谢谢!”刘一民举起书冲李聪仁做了一个感谢的姿势。

  “不客气,我期待着你的创作,你可以随时过来找我,我可以随时过去找你吗?”

  “可以!”

  刘一民刚走,李聪仁就开始在留学生中间提议建立一个汉语角,大家固定时段来一起练习汉语,几个希望学习汉语的留学生纷纷同意。

  这个时候能愿意来中国的,大部分都是对中国文化抱着喜欢的态度。

  刚到宿舍,几乎是同时,刘振云几人走大声地笑着走了就进来,手里面还提着各种各样的东西。

  “你们不是去参加诗会了吗?怎么跑去买东西了?”刘一民疑惑地问道。

  李学勤从盒子里面掏出一块饼干放进了嘴里面,刘振云的嘴里还没有嚼完,含糊不清地对刘一民说着谢谢,这让他更加的疑惑了。

  “一民,你今天不去参加诗会可亏大了,你是不知道,今天在诗会上见到了八名漂亮的女同学,一问才知道,是来找你的,可是你没去,于是她们拜托我们把送给你的礼物带了回来。手工做的甜点,真有心!”陈大山得意地说道。

  “其中有一个女同学最漂亮,叫朱霖,她说她给你写过信!”刘振云说道。

  李学勤好奇地问道:“对对对,你们什么时候联系上的?怎么没商量好一块参加诗会?”

  朱霖?刘一民放下书想了想冲他们说道:“你们忘了,《人民文艺》刊登了一篇读者来信,就是朱霖写的,当时我给她回了信!”

  “是这样啊,我想起来了,她们是说自己是国医科学院的学生,她们走的时候问我们下周你会不会参加?”

  “你们怎么说的!”

  刘振云举起手里面的饼干,露出一丝狡黠:“我们说你下周参加!”

  “而且喜欢吃甜点和饼干!”

  几人吃完拍了拍手,一块都没给刘一民留。吃完后开始打听留学生茶会的事情,别看一个个都不想去,心里好奇的紧。

  听完男男女女搂在一起跳舞,又是瞪大眼睛一片咂舌声,像是在后悔自己没去。

  “一民,我可得警告你,跟这些留学生接触可得小心,别被审查了。听说里面有些人,会专门拉拢和腐蚀中国学生。”刘振云慎重地说道。

  有没有专门拉拢的不知道,但交往过密确实会让留办的人警惕。不过随着改革开放,留办这种机构也慢慢取消或者跟其它部门合并。

  晚上,刘一民围着燕大校园散步,几个黑影在草丛中闪过,跑到三角地旁边的布告栏,慌忙地粘贴着什么东西。

  天冷,晚上的三角地开始逐渐冷清,很少有人会发现他们的异常举动,即使发现不但不会管,还会等他们走后好好看看上面的内容,写的好了还会喊人过来看。

  刘一民饶有兴趣地站在旁边等着,忽然黑影冲刘一民看了过来,过了一会儿试探着问道:“刘一民?”

  熟人?刘一民走过去发现是《今天》杂志的张鹏止,布告栏上张贴的是第一期《今天》杂志。

  “你们杂志做好了?”

  “做好了,你看一看,里面的诗歌很多都是北島的,北島不愧是咱们年轻一代诗人的代表,艾清先生也夸赞过他,写的非常好,一个人撑起一个杂志,我就不行了,才写了三首。来,给你一份。”

  张鹏止像是在谦虚,实际是在炫耀,将油印的杂志递给刘一民的时候,嘴角带着得意。

  “写的不错,向你们学习!”刘一民笑着说道。

  张鹏止脸上的笑容僵住了,就像是一拳打到了棉花上,让他难受极了。

  张鹏止憋屈的走了,他们刚离开,学校保卫处的人就把刚贴的《今天》给撕了。

第75章 转载稿酬

  《今天》的第一期发表了他的那首《回答》,这一首诗歌刘一民也非常喜欢。第一期大部分刊登的都是他们以前写过的诗歌,除了《回答》能看之外,其余的能看的不多。

  大量的诗歌就是几个短句凑在一起,甚至看不懂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这就是为什么被艾清、臧克稼称为“朦胧”的原因,有的诗歌估计只有他们自己懂写的是什么。

  发刊词和致读者的话挺有意思的,发刊词的里面写着老一代诗人落伍了,新的诗歌纪元从此开始了。这些老一代诗人,听了能开心吗?刘一民觉得,这些老人能忍到八几年后出手已经算是很能忍了。

  关键是写的好也行,大部分写的跟汝县文化馆那些人一样,要说有什么不同,可能就是他们没有自办的刊物,没办法发表。

  致读者的话更有意思,写着“历史终于给了我们机会”,再联想到北島的立场,就有意思了。难怪他出国之后,面对国内的批评声音,会将他们视作党同伐异,甚至认为是迫害。

  《今天》的定价是五毛钱一份,价格比《人民文艺》和《燕京文艺》贵了三倍以上。这也能理解,除了纸张是免费顺的之外,其余的都得花钱,跟正规的出版物没办法比。

  刘一民将杂志叠了起来,估计过不了几天,校园内外都是对这份杂志的讨论的声音。

  “一民,你还能看懂英文书?”李学勤看着刘一民拿着的书吃惊地问道,接着眯着眼睛哼哼了两句:“你不会是在充当大尾巴狼吧!咱们的英语水平都差不多,约等于零,我不信你能看懂。”

  “不瞒各位,平时你们睡觉的时候我都在学英语,我觉得这英语并不难,只要你们掌握了技巧,都能学会。”刘一民合上书后,对着一脸不信的李学勤说道。

  “那你给我们讲一讲,这书里面说的是什么?”

  “这本书记载了美国六十年代的民权解放运动,还有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讲..”,马丁路德金有一个著名的演讲,叫做《我有一个梦想》,后来还被收录到了中国学生的语文课本里面。

  三个人一听,真能看懂啊,于是拉着刘一民给他们讲一讲书里面说了什么事情。路过他们寝室的一些学生,听说这里有人在讲美国历史,也都停下脚步钻了进来。

  刘一民简单的讲了一下三角贸易,嘿人是如何成为了美国嘿人,如何在种植场里面摘棉花,这些讲完之后,接着给他们讲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发生了什么事情,嘿人如何争取自己的权利,嘿人领袖是如何被刺杀的。

  “鳖孙,这些白人可真不是个东西,嘿人帮他们打赢了南北战争又帮着他们参加其它战争,结果还是受歧视。”刘振云用气得豫省话都出来了,上了燕大之后,大家都很注意自己的口音,尽管有时候普通话说的蹩脚。

  “所以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得全靠自己!”

  “美国嘿人手里面捏着的是烧火棍啊!”

  “你们不懂,他们管这种叫非暴力不合作。”

  “那就对了,非暴力不合作,那暴力他们就合作了。”

  说话的人刚一说出口,立马引起了不少人的笑声。一些了解过甘地的人,都知道非暴力不合作是什么意思,此学生闹了一个大花脸,但还是不知道自己说错在了那里。

  “其实,一定程度上也不错!”刘一民嘿嘿一笑,一秒一棍不合作,那一秒三棍呢!

  “啪啪啪!”三声短暂而又响亮的掌声在宿舍门口响起,刘一民扭头一看,不知道什么时候门口站着一个穿着粗布棉衣的老头,一脸欣赏的看着刘一民。

  “教授,您是!”

  “邓教授?”有学生认了出来,这个了老头是历史系的系主任邓广明。

  邓广明从门口挤了进来,笑着说道:“刘一民,讲的不错,前阵子跟老臧聊天,他还说如今诗坛和文坛出了个年轻人,是燕大中文系的,没想到今天见到了。”

  “教授,过奖了,我就是胡诌!”

  “年轻人不用谦虚,我来想给历史系的学生讲个问题,凑巧听到了,你继续讲,我听听,说不定还能交流点经验。”

  “一民,这是稿费,我给你送来,就省得你跑一趟了!”崔道逸讲一个黄色的信封递给了刘一民,里面不仅装着《忠犬八公》的稿费,还有一些杂志或者报社转载的稿费。

  总共有五家杂志社和报社转载了《高考1977》这篇小说,有的杂志社选择寄给了刘一民,有的则是寄到了《人民文艺》,由《人民文艺》转交给刘一民。

  “半年的时间,稿费标准就到了七块钱,这速度可以用前无古人来形容了,就你们那个师兄陈健功,现在他的稿酬标准,老周给的应该是四块,最近要涨了,可也才五块。

  上次你遇见那个冯继才,听说你不用改稿子,整个人郁闷了好几天。”

  陈健功是《燕京文艺》准备重点培养的青年作家,除了《燕京文艺》,基本上不在其它的杂志上发表。

  “哈哈哈,冯继才同志我看肚子里有东西,人热情。”刘一民想起上次到《人民文艺》的时候,冯继才搂着他热情的样子。

  “就是稿子要改多次,一个月下来补贴比我的工资都高。”

  “感谢师兄亲自过来送稿费,走,请你吃饭。”

  《忠犬八公》的稿费总共拿到了三百一十五块钱,转载的稿费比正常发稿的稿酬少,不过零七零八算下来,信封里面的钱也达到了五百块钱。

  崔道逸拉住了刘一民的胳膊,“得,你甭费事儿,你的饭我不敢吃,要是吃了你这饭,稿子以后都不好催。最近有没有什么想法?”

  “师兄,放过我吧,这大冷的天,我手都撑不开,得慢慢来。”

  “年轻人火力旺,这点苦算什么,二十多岁正是文学创作的年纪,可不能浪费了。你不是说了吗?追光的人必将光芒万丈,寒冬腊月的手虽然很冷,但写出来的字很耀眼呐,我的师弟,努力,坚持,再坚持!”

  崔道逸拍了拍刘一民的肩膀,骑着自行车冲他得意一笑后扬长而去。

  刘一民噘嘴说道:“欸,师兄,你说的这都是我的词儿啊!”

  “不管谁的词儿,能用上就是好词儿,有事儿来《人民文艺》找我,来的时候记得带稿子。”

  求求票,今晚有加更,一会儿两章一块发!

第76章 诗会挑事儿

  周日下午,五四文学社的诗会在下午三点后开始举行。宿舍四人换上了干净的衣服来到诗会举办的大教室,刘一民第一次参加,不过也知道大致的流程。

  一群文艺青年谈一谈诗歌、谈一谈文学、兴头来了再朗诵几首,等大家都表现表现,差不多就该结束了。

  刘一民跟在刘振云三人身后,他们来了几次,在这里都混成了熟人,中文系的学生不认识但也跑过去看过,只有不少校外的和非本系的学生没见过刘一民。

  不过当刘振云在前面大声地说出他就是刘一民的时候,都纷纷过来给他握手。

首节 上一节 34/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