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36节

  朱霖愣了一下之后,“噗嗤”一声笑了出来,接着推着自行车离开,声音从前面传来:“刘一民同志,我们到时候在校门口等你,下午六点!”

  “年轻真好,我也该走了!一民,下次记得来《诗刊》,咱们跟老马再喝一顿,他这几天一直嚷嚷着,那根本不是他的量!”

  邹获凡走后,刘一民跺了跺冰凉发麻的脚,对着三人说道:“走吧,吃饭去!”

  刘一民尝了一口饼干,愕然地看向三人,难怪刚才送饼干的刘丽脸色变了,这饼干是咸的。

  “一民,舞会我们能不能一块去!”

  “不合适吧,女生宿舍楼的舞会,肯定都是女生,你们去不合适!”

  求求票,这一千月票我能达到目标吗?老爷们,清仓啦!

  上一章审核了好久,唉!

第78章 《人民文艺》的野望

  “他真同意参加咱们联欢会了?”

  回去的路上,楚红不知道问了多少遍,搞得朱霖已经开始下意识的怀疑自己,当时有没有听错。

  “你们觉得刘一民同志怎么样?”

  “有礼貌,不像有的人恃才傲物!”

  “不过咱们上次送的礼物,他应该是没吃,我送的是咸饼干,他说是甜的。”

  “哈哈哈!”

  朱霖口中的舞会,实际上是个联欢会,诗会的扩大版,充其量就多了人唱几首歌。交谊舞目前国内还不敢跳,这是封资x的东西。

  燕京的冬天是真冷,还没进入十二月份,刘一民身上穿着的棉裤都感觉不够用了。西伯利亚的寒流形成的西北风开始彻夜的刮个不停,夹杂着黄沙拍打在他的脸上,嘴里时不时的能吃上一口老黄沙。

  跟汝县相比,燕京的黄沙更厚重,吸起来那叫一个地道。

  陈大志,晋城人,倒是对这个冷感觉到稀松平常。刘振云当过兵,家是黄河北的,尽管穿的薄,但精气神好。

  刘一民冻的直哆嗦,李学勤这个南方来的直接被冻的差了辈了,成燕京人口中的孙崽了。

  他正打算什么时候弄点票买个军大衣,或者是从其它门路弄一套。家里面就给他寄来了一套大衣,还是一套崭新的。

  大哥刘一国在信上说,他找人帮忙搞到的一套蓝色的军大衣,听说燕京冷,就给他寄了过来。在信中告诉刘一民,不要担心家里面,好好上学。现在他调到地面上工作,干部身份挣得也多了。

  矿务局是好单位,一到冬天,各个单位都想多弄点煤指标,给下面的员工发点煤票取暖。为了搞到额外的指标,就得表示表示,所以矿务局现在是福利最好的时候,没事儿就发点东西和票。

  蓝色的军大衣披在身上,再配一个雷F帽,御寒能力呈倍数上升,走在学校里,不知道多少人投来羡慕的目光。

  “真羡慕你有个好大哥!”李学勤摸着厚实的军大衣,哈喇子都快流出来了。

  “这话说的,不羡慕我哥有个好弟弟。李学勤同志,还得三年呢,你在燕大要学会适应,革命人永远斗志昂扬。”

  刘一民拍了拍他的肩膀,朝着图书馆走去。

  没想到路上遇到了张曼凌,手里面捧着一本书,看到刘一民后,热情地过来打招呼,并炫耀起了手里面的书:“一民,《欧也妮葛朗台》,我排了三小时的队才买到的,这是最后一本,你看不看,我借你先看看。”

  “不用了曼凌,你排了这么久你拿着看吧,中国的名著我还没研究明白,就先不看外国的了!”刘一民笑着摆手拒绝。

  “瞧你谦虚的,你要是没研究明白,中文系除了教授们也没人研究明白了。”接着脚步一顿,狐疑地看了一眼刘一民:“你是不是早看过了?”

  “真聪明,看过一点点,研究的还不够深入。”

  “你在哪儿看的?”张曼凌好奇地问道。外国名著就最近才开始放开,每一次发售都是排着长队,刘一民又没去买。

  刘一民想了一下,随口说道:“我在《诗刊》编辑部待过一阵,里面有些老同志有这本书,借来看过。”

  张曼凌听到后点了点头,又苦笑道:“又被你给抢先了,我还以为我是第一个看的。你看过了,你给我讲一讲葛朗台这个资本主义世界的贪婪吝啬鬼。”

  “我”

  “中午给你洗饭盒!”

  “得,成交!”

  外国名著在八十年代对中国文学界的影响可谓非常深远,《欧也妮葛朗台》里面的葛朗台的形象,被不少人拿来形容自己吝啬的朋友。

  遇见抠门的,直接称呼对方为“葛朗台”,人也骂了也不显得粗俗,甚至还能显摆一下自己的文学水平。

  “这是你现在写的小说?挺有意思的名字,《狼烟北平》.不过,我一定能赶上你的。”张曼凌不服气地说道。

  “曼凌同志,人最重要的是超越自己!”

  “大作家就是道理多!”

  《人民文艺》编辑部内,崔道逸正在埋着头忙碌。第12期的《人民文艺》样刊已经印出来了。主编张广年看了这一期的稿子后,直接拍板,相比上个月首批整整加印了三十万册。

  崔道逸看了看本期的样刊,封面上印着一个老人和一只黄狗。在无边无际的沙漠和连绵不断地沙丘之上,一名老人身着破烂的黄色军装背着铁锹,行走在沙漠中。

  旁边跟着一只黄狗,一人一狗都是背影。但那只狗的形态仔细看下去,又仿佛是往后勾着头在看读者。

  “老崔,全社上下可是对刘一民同志这篇小说寄予了厚望,加印了三十万册啊!”张广年笑着说道,声音里面带着一丝忧虑,生怕卖不完。

  “我看了,内容绝对没问题。现在也应景,刚好黄沙肆虐燕京城,也让读者看看,咱们国家在治沙上采取的努力,体会一下林场工人的辛苦。”

  崔道逸一脸轻松,心里没有张广年的担忧。见多了各种稿子的编辑,都被这故事给感动了,何况读者!

  “《收获》马上就复刊了,有巴老坐镇,咱们国刊的名头也不好使,靠这一期,也让巴老看一看,咱们《人民文艺》也不是吃干饭的!我跟文联的领导打了保证,保底销售五十万册。”

  各大杂志纷纷准备复刊,还有出版社也传出准备新创办杂志的消息,张广年身上的压力可想而知。

  “要是能靠一民的这篇文章冲上七十万册的销量,我到燕大请他吃饭。有意思的是,这次去文联见到了万老,他竟然问我了不了解刘一民?”

  “万老?家宝公?”崔道逸吃了一惊,这位能提起刘一民,显然没那么简单。以老人家的地位,不会毫无目的的提起一个新人。

  “是啊,我当然说我不了解,我没见过。”

  曹禹,本名万家宝,文艺界跺一跺脚能晃三晃的人物。

  “老张,你没见过你还不会夸?我那师弟才华出众、为人谦虚、品德高尚.”

  《人民文艺》的销量还不知道怎么样,但《今天》杂志里面的人都狂喜了起来,他们自从贴到各个学校和公园之后,收到了不少要订购《今天》的信,信里面偷偷的夹着钱,有的还专门跑到大杂院敲门给他们塞钱鼓励他们。

  “我就说,咱们的诗歌只要发表了,哪还有刘一民什么事儿!”张鹏止得意地说道,又将自己贴杂志的时候遇见刘一民的事情给抖了出来。

  “嘿,那土老帽儿说咱们写的不错!”

第79章 手下一帮留学生

  1978年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1978年12月更是特殊,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京召开。此时距离宣布改革开放剩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距离北边解体也只剩下十三年。

  轰然倒塌之后,中国人顿时松了一口气,北方带来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

  燕大的三角地自从进了十二月份,每天都很热闹,寒风中掩盖不了大家讨论当前时事的热情。大家有议论即将召开的会议的,也有讨论边疆局势的。

  媒体上对南边猴子的措辞越来越严厉,大部分的学生都在提议,给对方一个狠狠的教训。

  刘一民不免为李兰勇担心了起来,也不知道他分到哪个部队了!

  “一民,你觉得这次开会,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刘振云凑过来问道。

  “根据目前透露出来的信息来看,政策肯定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改变,我们拭目以待就行,现在的任务是好好学习,下午朱光遣教授的美学课,可别再让教授指到你了!”刘一民笑着说道。

  “朱教授算了,我还是看书去了!”刘振云耷拉着脑袋,开始了看书。

  下午刘一民从教学楼里面出来,碰到了美国留学生李聪仁,身边还跟着小美贺子和其余的几位留学生,各国的都有,其中有一个络腮胡,像是阿拉伯人,带着头巾。

  李聪仁热情地跟刘一民打招呼:“刘,好几天没见到你!”

  “你们在找我?”刘一民问道。

  “也没有刻意的找,有缘总会遇见,没想到今天才遇到。”李聪仁笑着说道。

  有缘总会遇见?刘一民给了李聪仁一个白眼。旁边的小美贺子上前解释,李聪仁学习的是武周的历史,学到了武则天崇佛的部分,为了搞清楚,就去看了不少佛教的内容,人现在张口闭口就是有缘没缘的。

  “咱们两个缘不缘的不重要,我的肚子现在跟食堂有缘,得去见一面!”刘一民笑着回道,在学校上学,明明什么都不干,肚子饿的快。

  “刘,我也跟食堂有缘,走,我请你到我们食堂吃饭,”李聪仁拉着刘一民的胳膊就准备走,旁边的几个留学生笑着簇拥了过来。

  刘一民拍了拍李聪仁的胳膊:“别,你们留学生26楼的食堂去还要登记,太麻烦。”

  旁边的一位留学生说道:“校方分两个食堂不公平,我强烈要求在一个食堂吃饭,这样还可以跟中国学生学习汉语,我明天就去抗议。你好,刘一民同志,我叫克俚福,来自美丽的马耳他。”

  克俚福的络腮胡刮的很干净,眼窝不深,脸盘很宽,他后来做过马耳他驻中大使。

  见刘一民想走,几人一商量,拉着刘一民来到了长征食堂吃饭,他们手里拿着外汇券消费,这玩意儿是个硬通货,能买洋玩意儿。

  聊了半天才知道,他们想了解一下老北平的各个方面,学习一下中国的文化。

  “你们找我算是找错人了,我不是燕京人,我是豫省人。你们把我当成京爷,那不是僭越了吗?”

  “僭越”这个词好几个留学生不懂,好在李聪仁懂,又给他们解释了一大堆。

  “刘,我们想了解北平应该找谁?”

  刘一民看在这一桌菜的份上,说道:“等有时间了,我带你们找一个老北平,不过这可不是谁都能见的,给马爷准备几瓶莲花白。”

  听完后,一群人兴奋地用手交流了起来。

  “刘,我们已经跟留办的老师还有中文系的老师打过报告了,让你带我们了解中国,他们都同意了。”

  李聪仁跟克俚福对视了一眼说道,克俚福是中文系的,提前找到了中文系的领导说明了此事。

  刘一民:

  回去的路上,克俚福和李聪仁两人一左一右,刘一民让他们两个到时候别把小美贺子带过去,他怕马爷看到小日子搂不住。

  等混熟了才知道,他们这几个留学生真不是白给的,戴着头巾的那位是巴J组织的,身上还带着biubiu,还有个家伙是职业S手。

  刘一民一脸无奈,这特么一群都是什么人啊,燕大当真是兼容并包啊!

  回到宿舍,留办的人已经在等着他了,简单的了解了一下情况,告诉刘一民让他不要紧张。

  “刘一民同志,我们看过了你的档案资料,是个好同志,政治上可靠。你带着这些留学生,我们也放心,多带他们学习学习咱们中国文化,让他们感受一下咱们的革命精神。“

  刘一民装作打死不跟他们这些人接触的样子,在留办的领导再三的做工作下他才同意。

  “你放心,我们今天的话都记录成档案递交到校办还有部里面。”

  得到了他们的承诺,刘一民才放心。后来他又提议成立一个中华文化研究社,由团委或者留办那边的人当社长,上了一个双保险。

  从今天开始,他手下就有一群留学生了。别的不说,拉着这群人去倒卖友谊商店的商品和外汇券,就能积攒万贯家财。

  前提是,他的脑袋得够硬。

  “燕大新闻专业办了一份学报,你们看了没有?刘一民在上面接受了采访!”

  《今天》编辑部所在的大杂院内,主要的成员又一次聚会。他们在统计《今天》杂志总共收到多少份的订购信,以及规划下一期的内容。

  “看了,一派无言,什么大诗人小诗人都是诗人,谁是代表他说了不算,读者说了算,这孙子口也忒大了。”黄睿翘着二郎腿说道。

  张鹏止也说道:“言之有物,言之有情,是在说咱们言之无物吗?咱们还没一个月,就收到了快两千份订购信,说明咱们的诗歌是受欢迎的,我昨天去西单MZ墙,很多人都在讨论。我还专门拿他跟北島做了比较,大家对北島的呼声比较高。”

  “争论嘛,咱们下一期再发表一篇关于诗歌理论的文章。”北島淡淡地说道。

  正说话间,门外响起一阵敲门声,几人吓得立马看向门口,听到是刘雨的声音,才放下心来。

  刘雨眼圈微红地走了进来,手里面拿着几份杂志和报纸。

  “刘雨,你怎么了?谁欺负你了?”黄睿问道。

  “《人民文艺》上发表了刘一民的一篇小说,写的太好了,都给我看哭了。《诗刊》上也发表了刘一民的一篇诗歌,报亭排队买的人都买疯了。这么冷的天,队排了得有几百米。”

首节 上一节 36/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