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360节

  “外汇的事儿,文研所要买一批资料,可我们没外汇啊!”

  “要多少?”

  “先给个一万美元吧,明年再说。”

  夏言沉默片刻道:“没问题,我从电影局给你弄来,好好做研究。”

  “好!”

  “另外你在美国遇到的这些事情,我们准备在报纸上晒一晒。警醒出国的同志,也让心怀鬼胎的人不敢冒头。”

  刘一民会心一笑,只要写出来,以后有些人要是瞎写、瞎讲,读者就会拿这件事做对比,给人的心里带来的压力是巨大的,想说话也会权衡一下利弊,除非给的太多了。

  时间初至九月,刘一民改变好的《老人和狗》坐上了去美国的航班,接下来该忙林业部的委托和《巴黎评论》的约稿了。

  邦德代表的中情局和民主基金会既然不想让自己写美国的事情,自己还偏要多写。

  刘一民准备先把塞罕坝题材的小说写出来,《巴黎评论》是季刊,发表的周期太过漫长,秋冬季之前邮寄过去就行。

  刘一民快速地在稿纸上写下五个字——《最美的青春》。

  PS:感谢自扰者忧天1666阅比打赏,求保底月票。

第421章 国际写作营的屁股露出来了

  《最美的青春》讲的是一群年轻的大学生走上塞罕坝,与原有的林场职工一起组成先遣队上山种树的故事。

  以六十年代国家号召植树造林,兴建塞罕坝国营林场为背景。此时的塞罕坝黄沙漫天,坝上的人连媳妇儿都娶不到。

  一名城市里的年轻人率先响应国家的号召,向组织上申请调到了塞罕坝,从大学老师成为了林场职工。

  冯程带着一只路上收养的流浪狗走进林场,刚到林场就因为拿粮食喂狗跟厨师刘师傅发生了争执,两人因为杀狗问题大打出手。

  经过领导调解,刘师傅才知道冯程是在当地打游击牺牲的冯大队长唯一的孩子,两人解开误会,刘师傅允许冯程用剩饭喂狗。

  刘师傅带着冯程来到冯大队长埋骨的树下,这棵树正是塞罕坝仅剩的那一棵树。

  冯程在林业局的安排下,上坝种树,可惜存活率极低,之后虚心向老技术专家学习技术,在老专家去世后接过种树的衣钵。为了提高存活率,林场派遣先遣队建设育苗基地。

  接着在国家林场成立的背景下,林场招收到了一批的学生来到塞罕坝进入先遣队。

  只知理论不懂实操的大学生,加上不适应艰苦的环境,跟冯程和其他先遣队成员不断爆发矛盾。

  地窝子在大学生看来,就是放白菜的地窖根本不像是住人的地方,男生发牢骚,女生直接哭了,一时间不少人打起了退堂鼓。

  当然在这群大学生里面也有实干派,大学生覃雪梅就是其中的代表。

  不过理论功底扎实的覃雪梅跟半路出家的冯程第一次见面,就吵了起来,覃雪梅差点被冯程一镢头送走。

  冯程的此举让林场认为他的精神出了问题,要把他送到精神病院,毕竟在山上三年没种活一棵树,又把自己搞成了野人……

  之后双方矛盾冲突不断,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学生们也逐渐开始适应塞罕坝,并坚定了留下来的决心。

  冯程和大学生们合力种树,并发现了外地来的树苗不能适应本地气候,本地育苗的方式也不行,最终使用“全光育苗”的方式提高了种树的成活率。

  所谓“全光育苗”其实就是不用遮阴,树苗在苗圃里就开始承受日照和风雪的毒打,长大后再种到山上,种植成活率大大提高。

  温室里的花朵适应不了风吹雨打,散养的孩子长大后生命力更强。

  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改进,塞罕坝植树成林的速度加快,在时间的积累下,风沙荒漠下的塞罕坝终成绿洲。

  这批大学生除了以覃雪梅为代表的大学生最终安家塞罕坝外,跟随覃雪梅而来的追求者武延生却时刻想走,在种树的过程中不断作妖,为了获得覃雪梅的好感毫无下限。

  看到冯程跟覃雪梅的关系渐近,不断地针对冯程并制造误解。最终把戏终究被拆穿,覃雪梅和冯程成为一对,两人成为夫妻共同扎根塞罕坝。

  在主线的剧情里面,也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故事。比如冻死在送寄养路上的刘师傅,往山上送给养的林场职工因为老婆生孩子忘了送给养,导致大雪封山之时,先遣队断粮半个多月。

  在这半个多月里,先遣队通过吃老鼠肉、平日里厨师搜集的大学生浪费的剩饭为生,想出去求救人差点被冻死在路上。

  刘师傅得知之后,架上马单独出发送给养。刘师傅出发不久,林场领导接到空军通知,林场挂上了断粮的求救布条。林场立即组织人手营救,追上刘师傅的时候,他已经被冻死在了雪窝里面。

  刘一民对里面的内容稍微改动,使之符合八十年代写作的故事风格。另外对因为工作失误导致先遣队断粮、刘师傅冻死的给养员结局做了交代——判刑入狱。

  翌日,《燕京日报》刊登出了刘一民在美国受到中情局策反后,勇敢揭露阴谋的相关消息。

  相关部门之所以选择《燕京日报》,也是为了不过度刺激美国。

  这应该是《燕京日报》成立之后卖的最火的一期了,报社当天发动了所有能发动的印刷机,印多少报社就要多少,根本不愁卖。

  《燕京日报》除了在燕京销售渠道比较齐全外,其余地方都不如国家级媒体。

  但本期的《燕京日报》多有不同,在神秘力量的帮助下,南方的市民一觉醒来也在书店看到了《燕京日报》。

  读者拿着报纸纷纷痛骂美国,认为美国佬实在是太坏。一些所谓的理中客想来一些看似理性的发言,也被淹没在人民的口水战里面了。

  “恁娘,你没看这图片都是美国报纸的!”读者破口大骂道。

  接下来,各地的地方媒体开始转载《燕京日报》的消息。跟读者破口大骂不同,高校和各研究所的学者教授反应不一,众说纷纭,领导在审批对外合作项目的时候开始留了一个心眼,临行前对外派的教授先做出国预警。

  教育部的相关政策也紧锣密鼓地出台,针对外国相关资金进入高校做了严格的限制,学校接受外国资金时必须向教育部门报备并接受审核。

  文艺界对作家的出国访问并没有进行限制,却开始调查各个邀请项目背后的资金背景,但真要靠文艺界自身去调查,自然是不行的,毕竟文艺界大部分时候也只能对内进行管理,手伸不出去。

  《燕京日报》在刊发之后,带着记者对刘一民做了一次简短的采访,主要是向读者证明,这件事情是真的。

  燕大,刘一民将摩托车停好后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快速走了进去,严家炎看到刘一民后拉着他说道:“你是豫省汝县的是吧?”

  “怎么了?”

  “你们县今年高考成绩不错嘛,两个考上燕大的。”

  “您怎么知道的?”

  “刚才我翻了翻新生花名册,无意中瞧见的。一个小县城考上两个,还都跑到咱们中文系了。”

  吴组缃恰好走过来,听到讨论声说道:“我每年都扒拉花名册,就想看看老家有没有人能考上,可惜这么多年都没碰到一个。一民,你们县是怎么教育的?”

  “其中诀窍说来也简单,但说来也残酷。”刘一民将汝县高中成绩优秀学生集中在一起的教学、刷题的方法简单的说了几句。

  吴组缃听完道:“残酷?我倒不这样看。一些地方学生罪没少受,但是成绩也没提高,至少这个方法让有的学生抓住了一线机会!”

  “这个方法我看有些高分考生多的地方都在用。”严加炎说道。

  汝县尖子班教育有几年了,可算开始真正的开花结果了。有时间看看花名册,到底是哪两位老乡来了。

  吴组缃和严家炎都拉着让刘一民讲一讲在美国的故事,刘一民拉着手说道:“两位大教授,报纸上的内容已经很详细了!”

  “卑鄙啊!”吴组缃咒骂道。

  开学第一天,刘一民基本上都呆在文研所里面,外汇额度到手了该到使用的时候了,哪些应该买,哪些能缓缓都得先讨论再批准。

  刘一民过了一遍之后做到心中有数,将桌子上的文件全部审批完成。

  一万美元的外汇额度对于刚成立的文研所来说足够了,可是对于研究欲强加上好不容易有了经费的教授们可不够,恨不得将能想到的资料都买回来。

  文研所优先保证跟所里研究项目有关资料的购买,至于其它的,在经费紧张的时候可不当这个冤大头。

  “闫真,你将批过的资料整理一下,整理后跟教授对接一下。”刘一民放下钢笔,冲着外面喊道。

  “好的,所长。”闫真说完,将一摞资料抱出去分类去了。

  “刘所长在吗?”

  正在整理文件的四个人听到门口的声音立马抬头看去,闫真见来人是崔道逸,赶紧说道:“崔编,所长在办公室里面,我去给您叫。”

  刘一民没等闫真进来就开门走了出去,崔道逸大笑着伸出手跟刘一民握手,走进办公室的时候不忘打量一眼闫真。

  关上门,崔道逸指着外面说道:“刚毕业的小伙子可以啊,再干下去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秘书了。”

  “师兄,你别开师弟的玩笑了,你今天来干啥?”

  崔道逸接过刘一民倒的茶说道:“向你来求稿来了,我看到了报纸,想着你能不能将这次在美国的经历写下来,最好是趁着大家还在讨论的时候,单独成篇发表。”

  “这事儿啊,行,不过你们可得想好时间,下个月是十月份,求快可不是这个求法啊!”刘一民警告道。

  崔道逸笑着说道:“这我们早就考虑过了,时间会错开。”

  见《人民文艺》已经考虑好了,刘一民没再多说什么。

  崔道逸再次打量一遍刘一民的办公室,接着问道:“这个月的《人民文艺》你看了吗?”

  “这刚开学,比较忙,还没来得及看?有重磅文章吗?”刘一民好奇地问道。

  “刘振云的文章发表了,目前来看反响还不错。塑造了一些固执的老领导形象,这跟国家目前推动的干部年轻化非常契合,作协对这篇文章大加赞扬啊!”

  听到崔道逸的话,刘一民为刘振云感到高兴,写了这么久,终于有一篇影响不错的文章了。

  刘一民从外面拿过来一份《人民文艺》看了起来,这篇文章被《人民文艺》放到了次头版的位置。

  大致看了一遍,刘一民说道:“师兄,振云采纳了不少你的意见。”

  “编辑嘛,就是给意见的。”崔道逸话里话外都带着一丝得意。

  正在谈论曹操,曹操的电话就到了。刚接通,对面的刘振云就嚷嚷着要请刘一民吃饭:“可有劲头请你吃饭了,一扫多年的积郁啊!”

  “怎么?咱们两个当室友还让你郁闷了?”刘一民笑嘻嘻地问道。

  刘振云理直气壮地说道:“可不是咋滴,毕业后我都不敢说咱俩是室友,生怕别人问都是室友,为啥差别这么大。”

  “好好好,给你个机会让你一扫积郁,时间地点你定,崔师兄可在我这儿呢,别想好再回答。”

  “崔师兄也在啊,正好我省一个电话钱,不用再单独找了。下午下班到阜成门内大街西来顺,我做东!”刘振云扯着嗓子将音调拉的极长,就跟正宗燕京八旗贵族腔似的。

  在旁边坐着的崔道逸,听到刘振云的话满意的点了点头。

  崔道逸意满离,刘一民拉着他的胳膊说道:“崔师兄,还有件事儿请你帮帮忙!”

  “什么忙?”

  “您认识的人多,帮我找个保姆。这暑假结束我也要上班,我妈在家带两个孩子实在是太累。”刘一民说道。

  崔道逸揉了揉脑袋:“找个什么样的?”

  “找个能跟我妈说上话的,一个人在家也无聊,帮忙带带孩子。”

  杨秀云不让刘一民找保姆,但他思来想去还是找一个比较好。

  “我帮你找个年轻的吧,既能聊天还能照顾孩子,腿脚利索。要是找个年纪大点的,跟杨姨聊得太投入,平常腿脚慢点,杨姨也拉不下脸面去管。”

  “师兄说的有道理!”

  “不过年轻的姑娘得慢慢找,一时半会急不来。”崔道逸说道。

  “行,您平常上上心就行,我也多托几个人。”

  “好!”崔道逸说完起身告别离去。

  “师兄,晚上记得到。”

  刘一民向家里打了一个电话,告诉杨秀云今晚不用做自己的饭,晚点回去。

  下班后,刘一民骑着摩托车到西来顺门口,刘振云和崔道逸已经在等着了。

  西来顺以前和东来顺齐名,西来顺最有名的是马连良鸭子,可惜此时已经失传,西来顺也刚恢复店名不久。如今为了发展经济,以前断代的老字号一个个都被利用起来了。

  “以前吃东来顺,咱们也尝尝西来顺,不好吃只当尝个鲜。”刘振云高兴地说道。

  崔道逸拍了拍刘振云的肩膀:“这话听着真有燕京人的味儿了。”

  “哈哈哈,走!”

  三个人走进去后,刘振云大气地将菜单递给了刘一民和崔道逸,让两人尽管选。

首节 上一节 360/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