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361节

  刘一民调侃道:“师兄,你稿费是不是给他太多了?”

  刘一民和崔道逸都知道刘振云的情况,两人各点了两个相对体面又不贵的菜,刘振云点了一道牛肉,凑够了五个菜。

  天太热,他们没有选择吃涮锅。

  吃饭的时候,刘一民再次谈论起刘振云的小说——《机关里的大学生》:“比我们预料到的都好,你这次到晋省采风收获很大,这就是现实主义作品的魅力。”

  “其实我了解的还不是很深入,一个机关由多种人组成,非得在机关上班才能体会到。”刘振云谦虚地说道。

  崔道逸说道:“现实主义作品就是现实的一面镜子,这部作品上面认为对于改善机关作风很有帮助。振云啊,你以前写过一些小说,这篇小说才算你真正的起家之作。以后多多努力,有什么稿子都先让我看看,咱两家单位离的近,互相交流也方便。”

  崔道逸的这副面孔刘振云觉得有点似曾相识,转念一想就想到了刚上大学时崔道逸找刘一民的笑容,简直是一模一样。

  “师兄,有好稿子肯定先让您看看,感谢你的帮助,一民,也感谢你的帮忙。”刘振云端起啤酒说道。

  吃完饭喝完杯中的啤酒,三个人心满意足的走出西来顺。

  “西来顺这个东西融合比东来顺做的好,东西风味兼具,值得下次再来。”刘振云看了看西来顺的招牌,满意地说道。

  等崔道逸骑自行车先走后,刘振云问道:“一年十万美金,你就没心动?”

  “拿了睡不着啊,再说又不是给我的,是个研究所的。”

  “那可是十万啊,说是给研究所的,其实就是给你的。”说完,刘振云看了看夜色再次感慨道:“那可是十万啊,要是给我,说实话,一时间我肯定不知道如何办。”

  刘振云掏了掏口袋,口袋里面剩下几张零钱。稿费和工资出来后,一部分寄给了家里,一部分帮郭见梅的母亲治病。

  刘一民没回家而是到人艺等朱霖一起回去,半个月来,《好运大厦》的火爆趋势仍然没有下跌的势头。

  几天后,刘一民接到了从美国寄来的书信,信封上的署名是“李聪仁”。

  难道是交给这小子的事情有结果了?

  刘一民快速撕开了信封,李聪仁歪歪扭扭的字迹立即跃然纸上。

  “刘,经过我的打探和查阅相关的资料。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训练营的资金来源并不是由爱荷华大学提供,而是来源于法菲特基金会、洛克菲勒德基金,另外也包括聂华令夫妇的个人筹措的资金。”

  在信的末尾,李聪仁又讲了讲自己对这几家基金会的看法。当然,此时的李聪仁并不知道这几家基金会的真实身份。

  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的屁股终于露出来了!

  刘一民看完后将信塞进信封,冲着窗外认真地思考了起来。

第422章 《血战台儿庄》

  法菲特基金会、洛克菲勒德基金会和亚洲基金会都是美国中情局的外围组织。

  这样一看,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就是中情局构造美国文化软实力行动的一部分,是意识形态的宣传工具。

  拿到这个消息之后,刘一民赶到了文化部将情况跟夏言讲了一遍。

  夏言看完后问道:“这人可靠吗?”

  “以前是燕大的留学生,这是他搜集到的结果,也证明了我的一点猜想,另外咱们也可以通过相关部门的情报搜集核实比对一下。”刘一民说道。

  夏言将信还给刘一民:“行,事情我知道了,我会向上汇报并核实的,唉!”

  夏言从之前刘一民的所讲看,心里已经有点预料,但一直不愿意相信。

  夏言烦闷的将桌子上的文件夹合上:“这件事情,很棘手!如今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训练营已经成了世界各国、各地作家交流的舞台。

  咱们大陆和宝岛的作家也在,双方交流进行的还比较愉快。没想到啊,中情局的手伸的这么长。”

  看着夏言头疼的样子,刘一民笑着说道:“具体怎么办部里面决定。”

  夏言眉头紧皱化作一个“难”字,要真是最后落实了,该不该将消息捅出去是一个大难题。

  另外不少作家都接受过培训,还都是文坛很有份量的人,一旦公之于众,这些人如何办?

  夏言最终认为,这不是自己能做主的,先将情况汇报上去,等多方情报汇集到一起确认后再办。

  “马上要国庆了,部里和文联都有些去看阅兵的名额,我准备给你一个,你觉得怎么样?”夏言将烦心事抛到一边,乐呵呵地看向刘一民。

  见刘一民脸上露出惊讶的笑容,夏言才心满意足地从桌子里面把票掏出来。

  “你代表咱们文艺界的新一代年轻人形象,好好看看咱们国防装备发展到哪个地步了。”夏言嘱咐道。

  刘一民笑眯眯地问道:“一张吗?”

  “一张?一张还不够?”夏言笑着说道:“你还挺贪心,可惜名额不是很多,我只能给你一张。你要是能从其他渠道弄来,你带着家人一块去。”

  “行,谢谢您惦记着我。”

  “你小子,我什么好事儿不惦记着你?”夏言笑骂道。

  刘一民将门票在手里抚摸了一下后,郑重地将票放到了包里。

  84年的阅兵,那可是一代经典啊,行进的军人精气神十足,劈枪的时候杀气腾腾,脸上写着“兵王”俩字儿。

  刘一民走出文化部,夏言立即拿起办公桌旁的红色电话打了过去,拿起刘一民送来的情况汇报了上去。

  燕大,刘一民刚到办公室,角落里的黑影引起了刘一民的注意。

  “你好,刘,好久不见!”

  刘一民看了一眼眼前的男人笑道:“好久不见,穆拉土,你坐在这儿不说话,我还真不一定能看到你。”

  “战争和混乱让我比较擅长隐蔽自己。”穆拉土露着大白牙说道。

  “或许是吧。”刘一民看着穆拉土的“夜战保护色”说道。

  时间已至下午,穆拉土坐在办公室的阴影处,再晚点就跟夜色融为一体了。

  穆拉土刚从埃塞俄比亚赶到燕大,办完国际学生入校的一切手续。他懂汉语,加上在燕大生活过,一切办起来非常顺利。

  办公室里,穆拉土向刘一民和众位教授讲着埃塞俄比亚遭遇到的战争和不幸,情到深处,眼角的泪水滴答落下,搞得几个老教授心里面也十分难受。

  “这就是国家落后的下场啊!”吴组缃感叹道。

  “非洲埃塞的屈辱史!”

  看着一个个感叹的教授,刘一民没有说话。大家都以为,遭受殖民侵略的外国也像中国一般,经常感慨屈辱史。

  其实中国的屈辱史不断提及的原因是中国在世界雄立了几千年,还没吃过这么大的亏,为了警醒后人,居安思危肯定要不断地提起。

  不但要提,而且是大提特提,越提越细节。

  但有些国家就不一样了,拉美、非洲等,他们从一开始就屈辱,对比之下,他们更希望记住的则是自己欺负别人或者独立的时候,通过追溯荣光来提升民族荣耀感。

  喜欢大赢特赢的印度,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

  看着感伤的一众教授,刘一民将穆拉土带到了自己的独立办公室。

  听到穆拉土学习的是哲学后,刘一民询问道:“你怎么不学习国际政治?”

  “我以前就是哲学系的学生,还没想过政治这件事情。”穆拉土愕然片刻后解释道。

  刘一民说道:“我看你刚才也有一番雄心壮志,你要是想实现你的目标,不学习政治可不行。”

  “刘,我会考虑一下的。”穆拉土认真地说道。

  接着穆拉土又谈到刘一民以前成立的外研所,自从毕业后,外研所就已经名存实亡了。

  穆拉土想再次组织起来,谈论文化交流和合作,另外探讨一下第三世界的国家应该如何发展。

  “你可以重新组织起来嘛,我将副社长的位置传给你。”刘一民笑道。

  外研社没选择第二任副社长是因为刘一民不知道交给谁,万一交错了人,本来是研究中国文化的,结果成了学习西方文化的社群了。

  听到刘一民的话,穆拉土兴趣十足,挽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

  “放心吧,我一定能做好的。”穆拉土保证道。

  讲完这件事情,穆拉土谈论起刘一民的《宠儿》,认为这部小说比《绿皮书》更好的写出了黑人在美国所遭受的苦难。

  “我听说《宠儿》要排成话剧了,到时候我一定要去看。”穆拉土信誓旦旦地说道。

  “好!”

  刘一民再次推荐穆拉图多看点老人家的书,让他的政治思想成熟起来。

  “我上一次在中国已经看过了。”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看你读的还是不太精!”

  穆拉土最后点了点头,告诉刘一民他回去图书馆重新借几本老人家的书读一读。

  新学期伊始,郑大和河大向刘一民发来邀请,希望刘一民能到两所学校做一场学术报告。

  今年四月份,河师大正式改名河大。当时学校邀请刘一民出席改名活动,当时走不开,就没有去参加。

  刘一民看了看时间,自己作为兼任副教授,加上又是合作的促成者之一,不去露个面肯定不合适。

  燕大的一些教授和讲师,上半年就到两所学校开展学术和教学活动了。

  但10月初要去长安街,于是刘一民将时间定到了9月下旬,9月底完成两校的学术报告返回燕京。

  时间定好后,刘一民通告给了两所学校。郑大和河大的中文系拿到确切的时间十分高兴,立马贴出告示在学校开始了宣传。

  刘一民骑着摩托车回到四合院,院子门口站着两个男人,门虚掩着,伸着脖子往里面看,但谁都没有进去。

  “你们找谁?”刘一民警惕地问道,眼睛寻找着可用的武器,最后发现手中的摩托车油门是最可靠的。

  “您是刘一民同志吧,你好你好。”两人被刘一民吓了一跳后立马反应了过来,快速地走下楼梯要跟刘一民握手。

  “你们是?”刘一民再次问道。

  看刘一民的神色,知道刘一民是误解了,于是说道:“我是桂省电影制片厂的,我叫杨光远。”

  “我是八一厂的翟俊杰。”

  翟俊杰一瞬间挺的笔直,一看就像是当过兵的。

  刘一民放下脸上的戒备,伸出手说道:“你们好,你们来找我是?”

  两人对视了一眼正准备说,刘一民拦住说道:“走,进去说,站在门口算怎么回事。”

  将摩托车停好,刘一民抱起杨秀云放在厨房门口的小刘林,杨秀云做饭的时候,三花猫陪着他们玩,两个小家伙倒也不哭不闹。

  “刘一民同志,你可真有福啊,双胞胎。”翟俊杰夸奖道。

  杨光远想抱起另外一个,结果被哇哇叫的刘雨吓的双手立马缩了回去。

  杨秀云看到有客人,急忙走出来打招呼。

  等小家伙不闹了,刘一民请两人走进书房,询问他们的来意。

  “一民同志,我们来是想看看能不能跟你合作一下?”杨光远问道。

  “看中我手里的剧本还是?”

  两个人对视了一眼摇了摇头,杨光远说道:“我在八一影厂看到了一个剧本,叫《血战台儿庄》。可惜当时八一厂没有拍,因为是围绕张自忠将军编写的,犯了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所以被压了下来。

  当年李宗仁归国,领导告诉成萌导演要拍一拍台儿庄大捷,可惜后来到了十年期间,耽误了拍,加上前导演成萌去世,一切都搁置了下来。我们想请你重新写一写剧本,完成领导的托付。

  翟俊杰说道:“一民同志,你写的《凯旋在子夜》《雷场相思树》《横空出世》这几部小说都特别好,尤其是前两部改编成电影,表现出来的艺术色彩和真实性极高。我们寻找编剧的时候,就想到了你。”

  “两位先讲讲,我听听。”刘一民问道。

  “在这场战争里边,桂系的李宗仁指挥作战,粉碎了鬼子速战速决的企图。战役期间,双方投入了巨大的兵力,我们中国军人付出了巨大的损失才赢得了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尤其是川军,出川以来损失巨大,王铭章将军牺牲在藤县战场”

  杨光远不断地给刘一民讲着这场战争的重大意义,刘一民了然,对方想拍的就是后世著名的电影《血战台儿庄》。

首节 上一节 361/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