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362节

  台儿庄战役投入了西北军、川军、桂军和以汤恩伯为首的黄埔嫡系以及地方部队,达到十万余人。

  李宗仁如臂使指的只有桂军,但西北军和川军上下听令,抱必死之心,唯一指挥不动的就是黄埔系。

  于是也就诞生了电影名场面:“再电汤恩伯部!”

  王铭章将军带领军队死守藤县,汤恩伯是最近的援军

  “剧本最难的地方,你也知道,一般编剧很难把握。我来燕京,也是思索再三。”

  “你们的想法呢?”

  “符合历史,一定要符合历史!”杨光远说道。

  翟俊杰没有说话,但看他应该也是这个意思。

  “你们厂里也是这个意思吗?”

  “厂领导也在。”

  刘一民说道:“你们要知道,这剧本写起来很难,需要研究大量的史史,查找资料,采访老兵,甚至是当事人。”

  “一民同志,在剧本费用这方面,你绝对放心,国家新出台了剧本办法,长剧本可以达到五千左右。”杨光远立马说道。

  “你们误会了,我是说我需要时间。”

  杨光远尴尬地说道:“时间不急,咱们求精不求快。您需要什么,需要联系什么人,可以由我们电影厂出面去协调。”

  “这方面我可以想办法,实在没办法再打扰你们。”刘一民笑着说道。

  “那刘一民同志,这个剧本就拜托你了!”两人激动地说道。

  “不用感谢,这是我应该做的事情。”

  书房内的笑声传出,杨秀云冲着这边喊道:“一民,喊两位同志吃饭。”

  “行,咱们去吃饭吧!”刘一民起身道。

  “一民同志,我们就不打扰了吧?”翟俊杰客气地说道。

  刘一民拉着他的胳膊说道:“还有很多东西要讨论呢,再说了,饭都做好了,不让吃饭出去是要骂我的。”

  三个人笑着走到了银杏树下准备吃饭,翟俊杰问道:“怎么没见朱霖同志?”

  “人艺忙,得等演出完才能回来。”

  “一民同志,朱霖同志的业务能力是越来越强了啊!”两人显然也从报纸上听到了《好运大厦》的事情。

  刘一民又询问了几个问题,杨光远还以为是刘一民怕写出来出问题,当即说道:“不管出现什么问题,都由我们桂省电影制片厂承担。”

  “杨导,你又误会了,我是想多了解了解情况。”刘一民看他这幅样子,杨光远自己心里也没少打鼓。

  吃完饭后,刘一民说道:“中间有事情,我拍电报给你们。”

  “刘一民同志,我在桂省等待你的好消息。”杨光远和翟俊杰高兴地离开了四合院。

  PS:感谢泰迪会转轮大佬1500点打赏。

  感谢大佬无伤只有拳100点打赏

第423章 豫省讲课

  《天下第一楼》的电视剧本在李俊和卫廉快马加鞭的拍摄之下,8月底就已经拍摄完成,根据安排电视剧将在9月底于中央电视台首播,接下来有十几个地方电视台跟进播出。

  “一民,第一集看完之后,觉得怎么样?”李俊得意的问道。

  刘一民笑着说道:“于是之几个老话剧演员,话剧演得好,电视也演的好。”

  此时刘一民正坐在八一厂的审片室,电视剧剪辑好了之后,李俊和卫廉两人三番五次的邀请他来看电视剧。

  十二集的电视剧,刘一民自然不可能坐在审片室一集一集的看,索性就挑选了三集观看,差不多是一部电影的时间。

  “要是光靠我们电影厂的人演,还真拍不出这么有味道的电视剧。我看我们的演员以后都得到人艺学习一下,再来当演员。”卫廉插嘴说道。

  三个人走出审片室,去找过刘一民的翟俊杰出现在了走廊里,看到刘一民后快速迎了上来。

  “一民同志,你好啊!”翟俊杰伸手说道。

  李俊问道:“老翟,你们找的一民写剧本啊?”

  李俊知道翟俊杰和桂省制片厂导演杨光远的事情,以前刘一民和翟俊杰并不熟悉,看到翟俊杰出现在面前后,立马摸懂了里面的弯弯绕绕。

  《血战台儿庄》这部电影李俊是非常心动的,可惜两厂都达成了一个共识,李宗仁是桂省人,还是由桂省电影制片厂拍才合适。

  “老李,我跟老杨前两天才去拜访过一民同志,一民同志也答应了。”翟俊杰乐呵呵地说道。

  李俊一脸惋惜,但也祝贺道:“有了一民,你们的拍摄工作就已经成功了一半。预祝你们到时候拍出来的电影能获得观众的赞誉,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地方,尽管开口。”

  “你是想让我们请你帮忙拍摄吧?”翟俊杰打趣道。

  “你们有需要,我当然责无旁贷。别的不说,战争题材的电影,我李俊还真不觉得拍出来比谁差,只要杨光远没意见就行。”

  翟俊杰笑道:“要是老杨听到这话,要骂娘喽!”

  翟俊杰说完,从口袋里面掏出一份名单,是一些了解台儿庄大捷的人,其中有参加过战斗的郑洞国、李宗仁的秘书程思远等人。

  程思远担任李宗仁的私人秘书长达17年,对李宗仁很多事情都很熟悉,协助李宗仁成为副总统、逼光头下野成为代总统、尤其是李宗仁从美国归国,也是他出面多方奔走协调。

  只不过程思远本人,并没有参与过台儿庄战役,但这作为李宗仁抗日期间的重要贡献,他不可能不知道。

  刘一民道了一声谢谢将名单收了起来,接下来有时间挨个进行拜访。

  跟几人告别之后,刘一民又到副厂长刘佩然的办公室聊了一会儿,才离开了八一厂直接前往燕大。

  燕大下午有一节大二的课,这也是83级的学生第一次正式的听刘一民的课。

  还没到上课的时间,83级的学生已经全部到齐坐的满满当当,刘一民通常会准时或者提前三五分钟走进教室。

  中文系的大教室里,学生拿着崭新的教材,心爱的翻个不停,也有人相互讨论着教材上的内容。

  乌泱泱的人群中,一胖乎乎、圆脸长头发男生百无聊赖的翻着课本,男生其貌不扬,见大家的专注力都在课本和即将到来的副教授刘一民的身上,男生大幅度的晃了晃腿。

  见大家仍然忽略了他,于是故作高人语地说道:“中文系的学生尊重老师,老师也应该尊重学生。我们已经来了十分钟了,教授怎么还不出现啊?”

  旁人看了他一眼,只觉得这发言实在是不可理喻,就又继续埋头看书了。

  “师之所以为师,学生敬之,无学生敬之则不配为师也。”小胖子继续洋洋自得地说道。

  有人让他解释一下,小胖子得意地解释了一遍,还没等他说完,周围的学生快速地站了起来,齐声大喊:“刘教授好!”

  “同学们坐下!”刘一民看了看手表说道:“刚才哪位同学在发言啊?”

  众人的目光立即聚焦在孔庆冬身上,孔庆冬的脸上立即淌下两行汗水,他说话没有挑战刘一民权威的意思,只是想引起旁人的注意罢了。

  很多人都知道孔庆冬号称孔子的后代,来自东三省,祖籍鲁省。

  进入燕大的时候时常自卑,但是后来发现自己说一些怪话能引起大家的注意,甚至被人追捧,自信心一下子就上了,不说几句怪话浑身难受。

  刘一民没教过大一的课,但也听过这么个玩意儿。

  后来成为了燕大中文系的教授,被人称为“燕大醉侠”,颇爱愤世嫉俗。

  最奇葩的言论是提出要禁止年夜饭,因为吃年夜饭要出很多事故,文明国家都不吃年夜饭。

  此人喜欢用各种古怪的言论博得关注,似乎是得了民国某些“大师”的真传,说一些自以为“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话,来提高自己的影响力。

  也不是单纯的坏,爱以此博名罢了。

  刘一民见孔庆冬没有说话,于是在课堂上简短地谈了谈何为师生互尊的问题,接着又聊了聊文人为什么喜欢故作高人语。

  从文人的历史讲起,古代文人通过各种高深的言论能够获得名士的称号,借此实现所谓曲线入仕或者声名远播。

  文人的表达欲强是一方面,里面能够满足自己的名利欲。

  “一个人做一件事情,必然是有原因的。我不是说这种不好,好坏当然要多方面看。不少古代名士借此得以出将入相,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造福一方或一国之百姓。

  但现代和古代是有区别,古代在没有科举以前,对于有才华的普通人而言,获得当权者青睐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后来有了科举,但取仕者少。且山高水远,交通和沟通都不便,想靠口口相传的方式将名声传至君王的耳朵里,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

  但一些古怪、狂妄的言论却很容易被人津津乐道,慢慢的就传入君王的耳朵中。

  中国凡是贤能或者想要被人称为贤能的君王,都喜欢干礼贤下士的事情”

  刘一民从古代讲到现在,信息交流和交通方式的改变,普通人的机会增多,文人慢慢的也在发生改变,所谓的狂士开始慢慢变少。

  “我希望中文系的学生要更加专注于学术,更加专注于对国家发展的思考,心沉一下,踏实一下,多发表点务实的言论。

  相信不少人都看了你们师兄刘振云写的文章,深入的去体验,去思考,给相关部门的工作提供建议。

  一时的追捧能够满足我们的名利心,但我们要思考一下,对社会、对国家有帮助吗?”

  课堂上鸦雀无声,刘一民看了一圈之后再次说道:“各位在中文系,在燕大受追捧的程度再高,也没有我刘一民高,这话大家没有意见吧?”

  台下的学生笑着摇了摇头,孔庆冬撇了撇嘴,也没有说话。

  对文人这种行事思维模仿的最好的则当属网红群体,用各种行为和言论去博出名度,去拼凑兰博基尼的碎片.

  “我认为咱们中文系的学生也要多去了解历史,也要多了解国家科学文化,多了解点社会学的东西,真正去了解国家,了解社会。清谈误国,实干兴邦。”

  课堂外面的铃声响起,刘一民看了看时间说道:“好了,今天课程就到这里,虽然没有讲课本上的内容,但我相信,这堂课对你们的意义不亚于课本上的内容。”

  走出中文系的教室,里面的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动,而是在安静地思考。

  十几分钟后,在第一个学生的带领下,其余人才陆续的离开。

  直到所有人都走了,孔庆冬才开始收拾东西。对别人来说是受教了,对他来说是受“教训”了!

  刘一民回到办公室,没一会儿严家炎就走了进来,问刘一民是不是在课堂上放炮了。

  “严教授,您是在中文系安插锦衣卫了吗?”

  严家炎笑着说道:“我有顺风耳可以吗?”

  “哈哈哈,有感而发。我认为现在最缺的就是实干的人,所谓的‘名士’还是少点吧!”

  严家炎道:“毕竟咱们是中文系,学生的思想本身就很活跃。”

  “严教授,此言差矣。中文系的学生未来不一定是从事文学相关的工作,很多也要到基层工作,基层可不需要这种活跃的思想,需要的是干实事的。另外如果把文学比作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的话,踏实的文学作风才有利于指导下层的经济基础啊。”

  严家炎笑道:“你总有道理。”

  吴组缃说道:“是应该要有踏实的学风,以后别让人说咱们燕大教出来的都是一群喜欢夸夸其谈的学生。要不然别人该骂咱们是喜欢夸夸其谈的教授喽!”

  趁着严家炎来的功夫,刘一民将9月下旬到月底的课表给调整了一下,留足到河大和郑大讲课的时间。

  “放心去吧,其实你让闫真代你讲课也行,这阵子我看这孩子确实不错。”严家炎说道。

  刘一民道:“还是我自己讲吧,要不然我这个老师更不尊重学生了,何以为师啊?”

  《人民文艺》办公楼门口,崔道逸领着一名女孩儿在等着刘一民,这是崔道逸给刘一民介绍的保姆。

  刘一民骑着摩托车赶到后,崔道逸笑着向刘一民介绍了起来:“一民,这就是我给你说的喜梅,祖籍是豫省的,父母是来支援首都建设的工人,小时候在豫省长大,会说豫省话。”

  刘一民仔细打量了几眼,小姑娘相貌中等,身材较瘦但看起来浑身是劲儿,很利索的一人。

  喜梅抬头看向刘一民,说了几个自己会做的饭菜,说完后冲着他腼腆一笑。

  “就她吧!”刘一民看喜梅这姑娘笑的样子,感受到其中的朴实真诚,立马下定了决心。

  崔道逸心里松了一口气,喜梅高中毕业进了厂,现在他们工厂不景气,号召工人干三产进行生产自救。

  喜梅帮楼里干活的时候,崔道逸注意到了她。在三产工人里面,小姑娘干的最起劲儿,两人认识了有半个月,刘一民说要找保姆的时候,崔道逸心里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她。

首节 上一节 362/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