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363节

  喜梅毕竟是工厂的工人,工厂再不景气,大家也都做着厂里起死回生的梦。

  崔道逸旁敲侧击了一下,没想到这姑娘欣然同意。

  “你们平常啥要求?”喜梅犹豫着问道。

  “没什么要求,帮我母亲带带孩子,陪着她聊聊天做做饭就行。”刘一民笑着说道。

  喜梅再次问道:“您母亲多大?”

  “哈哈哈,还没六十,放心吧,不需要你喂饭啥的。”刘一民再次说道。

  刘一民给喜梅的工钱是一个月一百八十块钱,旁边的崔道逸听到眼都亮了:“一民,你缺男保姆吗?”

  喜梅听到这话差点以为崔道逸要来抢工作,心猛地紧了一下。她父母现在都退休了,物价涨的快,厂里又没钱,就等着她吃饭呢。

  一百八十块钱比效益好的单位工资还高,能给她解决极大的生活难题。

  刘一民带喜梅回到四合院,杨秀云看到刘一民忽然带个女孩子回来,疑惑地问道:“一民,这是谁?”

  “娘,这是喜梅!”

  “喜梅是谁?”

  “我给咱们院子找的保姆。”

  “保姆,不是说不找保姆吗?哎呀,一民,咱们找人伺候咱们像啥,这不相当于咱大队韩姓财主家的老妈子嘛!”

  喜梅怕干不成,机灵地插嘴道:“大娘,我愿意,很多首长家都有保姆,这跟地主家的丫鬟不一样,我是拿工资自愿的。”

  “豫省的?”杨秀云问道。

  “老家嵩县的,咱们算老乡。”

  杨秀云说道:“可我们家不是首长。”

  刘一民将杨秀云拉到一边劝道:“娘,你一个人在家也累,有个人帮你也挺好,还能说说话。我过两天又要出差了,你一个人带俩孩子在家我不放心。”

  “咱这不是剥削人姑娘吗?”

  “娘,咱们不像地主老财那样凶狠不就行了,当成咱家里的一员,好好待人家,这就不是剥削了!”

  刘一民讲了一会儿,杨秀云还在犯嘀咕,刘一民笑道:“工资我可都给过了,你不让人当保姆,工资可是不退的。”

  就这样,喜梅才顺利的进了四合院。刘一民给她找了一个房间,就住在杨秀云隔壁,方便照顾孩子。

  “院里也没啥规矩,平常客人比较多,要是有人来了,对客人态度好点。”

  “好,我明白,跟亲戚来我家一个道理。”喜梅说道。

  看完房间、记住地址之后,喜梅先走了,跟家里交代好之后,明天正式上班。

  朱霖回来后,杨秀云给朱霖讲了讲刘一民找保姆的事情。

  朱霖笑道:“娘,早应该找了,我要是在家带两个孩子,肯定是带不了的。还是您,一个人将两个小家伙带的生龙活虎的。”

  朱霖一番话,让杨秀云乐的合不拢嘴,忙说这里面不只是她一个人的功劳。

  刘一民悄悄的冲朱霖竖上一个大拇指,朱霖扬了扬眉毛,死死地咬着嘴角,强忍着笑意。

  第二天,喜梅一大早就过来了,不过看她的样子,昨晚没怎么睡好。昨晚回到家,父母一听当保姆就炸了,争论了一晚上,能睡好才怪了。

  第一天下班回家,刘一民看着杨秀云和喜梅笑呵呵的样子,看来第一天相处的还不错。

  刚开始喜梅到家里,刘一民和朱霖两人也都觉得有点别扭,适应了几天就好多了。

  9月20号,刘一民坐上飞机飞往了郑州。机场门口,郑大中文系派来的车已经在等着了。

  刘一民第一次来,郑大中文系主任张静亲自过来迎接。

  “刘教授!”张静教授看到刘一民后,立即招手示意。

  “张教授,您还亲自来了?”

  “应该的,应该的。”

  刘一民上车后,一直观察着郑州,郑州两旁高大的梧桐树叶开始逐渐变黄。

  张静给刘一民介绍着郑州的风景:“那边一条街从头到尾都是绵厂,一厂到六厂,路就叫棉纺路,绵厂是郑州的经济命脉啊!”

  安排好住宿的地方后,张静邀请刘一民参观了一下郑大的校区。校区里面也都是梧桐树,高大的梧桐树显得校园清幽之极。

  “这就是咱们中文系。”张静邀请刘一民走了进去,在这里见到了燕大讲师温儒敏。

  “刘教授!”

  “温老师,在这里讲课怎么样?”

  “很好,郑大的教授们都非常支持。学生们听说你要来,一个劲儿的问我呢。”

  温儒敏每个月会来讲三节课,每节课的课时费则是二十块钱,相当于每月能多赚六十块。

  对于一个讲师而言,这已经足够好了。

  “温老师讲的课也深受学生欢迎,不愧是燕大培养出来的。我们两家单位中文系的差距,从培养出来的学生水平上,就能看出来。”

  刘一民参观了一遍后,到会议室跟郑大中文系的教授共同聊了约半个小时。

第424章 城门楼上观阅兵

  会议室内,郑大中文系的教授最关心的除了刘一民的美国之行外,就是关于中文系如何去培养学生。

  刘一民说道:“我认为如今的中文系学生培养,已经不能单单的教大家文学方面的内容,要多教一些交叉学科的内容。文学、历史学、社会学三个学科交叉培养。

  让学生既有文学思维又有社会历史意识,对社会的看待,不只是从文学角度去看,要多维度的去看。单一的角度,我们只能培养出狭隘的文学学生。”

  光文学思维很容易陷入误区,成了怼天怼地怼空气,常思己过的公知。

  刘一民可不想,以后有人指着自己鼻子说中文系出反贼。

  天下高校的中文系那么多,要真正的改变风气,还得一步一步来,教材的编写只是第一步。

  张静教授说道:“刘教授言之有理,一个系的教学观念和变革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固步自封不是发展之道。”

  晚上,张静教授拉着刘一民要去给他接风洗尘,豫省文学界来了不少人,作协主席于黑丁、作家张一弓等人。

  刘一民走进去后,一群人跟他打着招呼,刘一民笑着一一回应。

  于黑丁握着刘一民的手笑道:“一民同志,如今你可是咱们豫省文坛的领军人物啊,欢迎你从燕京回老家。”

  “您客气了,豫省文坛不是哪一个人撑起来的,是大家共同撑起来的。”刘一民说道。

  作家张一弓主动上前做自我介绍,刘一民说道:“我看了你今年发表的作品,明年不出意外的话应该能获得鲁迅文学奖。

  咱们南阳真是作家辈出啊!”

  张一弓祖籍是南阳新野,在豫省文坛里面,南阳籍作家有很多。当年在燕京对刘一民颇为照顾的李记同志也是南阳的,南阳可以说有全国最大一批地市籍的作家群体,如二月河、姚雪垠等等。

  于黑丁感叹道:“这两年西北出了不少好作家,咱们豫省要是没一民,在全国年轻一代的文坛上就要被比下去了。一个中原文化名省,在全国文坛竟落入如此尴尬的境地。”

  一群人感叹完之后就立志要为豫省文坛多做贡献,探讨目前的文学创作方法,让刘一民多给他们讲一讲中外文学创作体系的对比。

  10点多的时候,刘一民才回到招待所,跟张静教授核对了一下讲课时间之后倒头就睡。

  九点钟,刘一民走进郑大。郑大在燕大面前是所年轻的学校,但教学设施一点都不年轻。

  礼堂外面的路口,都被学生围的是水泄不通。张静教授感叹道:“我还没见过这么热闹的课堂,好像整个学校的学生都过来了。”

  刘一民在郑大中文系教授、老师的簇拥下走进礼堂。张静教授先对学生介绍了一下刘一民,他才上场准备讲课。

  西方文学思想的课讲完之后,刘一民又讲了四十分钟的中国和中国文学、中文系和中文系学生之间的关系。

  前者讲中国文学要写的内容,后者讲中文系和学生之间的培养。

  “中国文学要写的内容是什么呢?写的就是中国。我们中文系的学生包括作家,对于中国文学要有足够的敬畏之心,因为我们写出来的东西,是会影响很多人的。

  不单单我们自己人在看,老外也在看,胡写是不行的。中国这片土壤,是能够支撑起中国文学发展的。我们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拥有几千年的历史积淀。”

  刘一民讲完中国文学,开始讲中文系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很简单的关系,郑大中文系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出去后,敢自信的说,我是郑大中文系的。所以张静主任很努力,促成了郑大和燕大的合作。

  学生要做的是什么,是要让郑大中文系骄傲的说,某个学生是我们中文系出来的。

  我告诉燕大的学生,多读一读社会学、历史学方面的书,了解科学文化,踏实学习,不要夸夸其谈。了解的越全面,越能从宏观的角度去思考社会问题。

  这席话,同样送给大家。”

  郑大中文系的学生听到后,慌忙将这番话记在了笔记本上,颇有一种燕大学生这样学,我也得这样学的意味。

  “刘教授,你觉得我们跟燕大中文系的学生差在哪里?”

  刘一民看着举手的学生说道:“你们不比任何一名燕大的学生差,两个肩膀扛一个脑袋,谁比谁差啊!”

  礼堂内的学生和教授,顿时笑作一团。

  “考试成绩或许有差别,但这不代表思想和能力有差别。大家抓住在学校的时光,多读书多看报,早日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我是豫省出来的,希望有一天郑大的中文系比燕大的中文系更强。”

  说完,刘一民在掌声和笑声中走下了讲台。

  郑大的教授上台又演讲了一番,才结束了这次演讲。

  接下来的时间,刘一民在郑大的办公室待了两天,都是跟郑大的教授做交流,探讨他们的研究论文。

  张静教授想跟刘一民合作几个研究项目,刘一民看了看并不符合他的研究方向,全部给拒绝了。

  “可惜,刘教授,只能以后再合作了。”张静无奈地说道。

  刘一民说道:“张教授,以后有的是时间。咱们两家单位以后是长久的交流下去,不急一时半会。”

  刘一民在郑大调查了一下编写的教材在使用过程中有没有出现问题,讲课的时候有哪些不容易讲通的点。

  “倒是没出现什么问题,有资料还有配套的论文,教授和学生都能理解。另外燕大的讲师经常过来,有疑惑的地方都能请教。”

  “那我们就放心了。”

  9月24号,河大的车抵达了郑大的招待所,接上刘一民前往了河大。

  走进开封,古城的气息扑面而来。刘一民踩了踩坚实的土地,向着迎接自己的于安澜教授问道:“您猜这下面是哪个朝代的城?”

  “不管是哪个朝代,都已经随风飘散喽,不过要有的话,也应该是宋代。东京汴梁的繁华,还会再现吗?”于安澜感慨道。

  开封这个地面离黄河近,黄河每一次发威裹挟的河沙,掩埋了一朝又一朝,往下挖各个朝代的建筑都能够挖到。

  刘一民说道:“没有随风飘散,每一个朝代留下的印记都刻在我们的骨子里嘞!”

  “刘师弟说的好啊,确实是刻在我们骨子里面。”

  于安澜介绍道:“这是任访秋教授,说起来你们还是师兄弟嘞!”

  任访秋是燕大文学研究所毕业的学生,任访秋和于安澜是老河大中文系留下的为数不多的名师了,老河大的底蕴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地开始消散。

  新河大如八旗子弟一般,只能聊聊祖上荣光了。

  于此同时,还有不得不提的河大师生南渡

  “任教授!”

  “叫我师兄就行。”

  “任师兄!”

  两人向刘一民介绍着河大,河大的校园古色古香,建筑兼具现代美和古代美,景色胜过绝大多数小学校。

首节 上一节 363/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