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的礼堂,耗资21万大洋,燕大都没有这么好的礼堂。”于安澜高兴地说道。
刘一民进去参观了一下说道:“这建筑可要做好修缮保护和防火啊!”
“这是我们河大的精神支柱,必须得保护好。”任访秋说道。
走进河大中文系,刘一民看到了一个清瘦的身影,这不是王立群吗?
“这是我们学校的讲师,王立群,小伙子研究生毕业后就留校任教,在年轻一代教师里面很不错,擅长古典文学。”
“小王,你过来一下,这是燕大的刘一民教授。”
刘一民主动伸手让王立群受宠若惊,将手在屁股上擦了好几下才赶忙握住刘一民的手。
“于教授,你们河大的年轻老师,也可以到燕大进修学习嘛!”
任访秋问道:“这能行吗?双方没合作这个项目啊!”
“怎么不行?进修一年半年的,提高一下咱们老师的水平。”刘一民笑道。
王立群眼巴巴的看向三人,眼里的意味非常明显。
于安澜说道:“这是好主意,我跟严家炎教授说一说。”
“我们文研所也缺人,想去的话可以到我们文研所进修半年,期间可以在中文系学习。”
于安澜和任访秋觉得这是意外之喜,王立群感觉自己被馅饼砸中了,脑袋晕乎乎的。
“一民,你可以做主吗?”任访秋问道。
刘一民道:“到中文系我做不了主,来文研所进修没问题。”
于安澜道:“我们明天就开会讨论。”
“小王,你陪着刘教授转一转。”任访秋生怕煮熟的鸭子飞了,让王立群跟他加深一下感情。
王立群带着刘一民在河大中文系转一转,期间两人聊了不少传统文学方面的话题。
“你对历史也有涉猎?”
“我最喜欢宋史和汉史。在开封这个地方,最能感受的就是宋史。”
刘一民点了点头,王立群在百家讲坛讲的最多的也就是汉史和宋史。
翌日,刘一民走进河大的大礼堂讲课,里面分上下两层能容纳三千余人,大半个河大学生进来都没问题。
里面还有休息厅和后台,这21万大洋真是大手笔,想到后来失火被焚就觉得可惜。
刘一民在河大讲的内容跟在郑大没什么不同,不过河大侧重古典文化的研究,他的演讲在这方面也有所侧重。
“老河大的荣光仍在,我希望新恢复的河大,能逐渐恢复老河大的荣光,成为一所全国顶尖的高校。有人说河大流血过多,恢复不起来了,我不这样认为,只要心在梦在,一定可以。”
河大的老教授眼角含泪,不知道哪位学生喊了一句唱校歌,一群人开始唱了起来。
嵩岳苍苍、河水泱泱
中原文化悠且长
济济多士、风雨一堂
继往开来扬辉光
四郊多垒、国仇难忘
民主是式、科学允张
猗欤吾校永无疆
猗欤吾校永无疆
校歌沧桑大气,如从抗日烽火中走来。本来就难受的老教授,听到这歌直接抱头哭成了一团。
刘一民强行推进进度,让学生提问。
“刘教授,我是一名军队文艺干部,我想问问您,您是如何创作出了《凯旋在子夜》和《雷场相思树》。我很想写几部反映前线战争的作品,可惜目前我还没写作出来。”
“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阎连科!”
阎连科,军队出身的作家。如今发表过文章,但不怎么出名,真正出名要到九十年代了。
“观察,细微的观察。作家要有文字上的表达欲,看到触动自己的东西,就要有写出来的欲望。我的朋友也是一名退伍兵,不过是只剩下一只胳膊的退伍兵,我到过前线,硝烟、死亡、血腥味萦绕在鼻尖的感觉你根本忘不掉。
你写不出来是因为,同志,你还缺乏对社会、对生活的观察。你如果到过前线,我想你就能写出来了。陆遥大家应该听过,他写一篇小说就要做大量的采风工作。我想说的是,作家的作品不是空想出来的。”
阎连科说道:“刘教授,我明白了。”
随着几个学生开始提问,情绪有点失控的河大老教授算是恢复了过来。
走出礼堂,刘一民看着眼睛通红的于安澜和任访秋,暗道以后可不能再讲老河大了,对这群人的刺激有点大。
离开河大的时候,刘一民冲着王立群握手道:“燕大见!”
河大的中文系已经同意王立群到文研所进修了,文研所那边递过来一个手续就行。
司机将刘一民直接送到郑州机场,坐上飞机回到了燕京。
9月30号,《天下第一楼》开始热播,刘一民和朱霖无心观看,两个人在准备衣服去观看阅兵。
刘一民没有找到多余的票,朱霖凭借自己在文艺方面的成就,让文联给她了一张门票。文联在挑选区域的时候,特意给了一张和刘一民同区域的票。
两人在镜子前试了试衣服,朱霖问道:“刘老师,我穿这身怎么样?”
“很大气,我呢?”
“很好看!”朱霖轻轻地扫了扫刘一民的衣肩,这衣服还是刘一民去法国时定做的中山装。
10月1日凌晨五点,刘一民和朱霖就起床了,简单的吃过饭后就朝着长安街骑去。
两人水都没多喝,生怕到时候去厕所。
两人觉得自己已经来的够早的了,但排队的队伍仍然很多。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规定,两人的票都在城门楼上,查完票后又是漫长的等待。在等待上楼的间隙,刘一民跟夏言、曹禹几人聊了起来。
随着时间将至,在首长们上去之后,一群人紧随而上。登高望远,豁然开朗。
第425章 燕大炸锅了
十月的太阳已不如八九月份炽热,加上太阳刚刚出来,城楼上微风轻抚,站在城楼迎风口十分惬意。可若是站在密集的人群中,胸口仍然需要强压着暑气。
城楼一角,朱霖轻轻挽着刘一民的胳膊,站在城楼上往下看,两人的胸中荡起几分豪迈。
广场上空,一排排空色的大红灯笼在空中飘荡,有的灯笼下面还挂着标语。广场上,五颜六色的气球将广场打扮的花团锦簇,下面人头攒动,群众和军乐方队正在准备。
视角沿着长安街延伸,路两旁身穿不同军种服装的战士正在排列,各式军用装备静静地等待着检阅,驾驶员正在进行最后的准备。
检阅部队身穿的不再是两面红旗挂两边的绿军装,而是新设计的85式军服。
而老同志们一般还穿着65绿军装,新军装意味着国防开始走进新阶段。
除此之外,还有民兵方队和群众方队,燕大的部分学生早在半年以前就开始为参阅做着准备。
几名燕大的学生凑在一起,跟其余人的紧张兴奋不同,眼神里还带着一丝慌乱和忐忑,双手紧紧地握着旗杆。
所有人都在进行着紧张的准备工作,谁都没有发现这几名燕大学生的异常。
“一民同志,你好啊!”刘一民和朱霖正在往下看,旁边有人过来冲着他打招呼。
刘一民转身看去,是一位穿着西装扎着红领带的老人,笑容里带着好奇和赞许。
“我是霍英冬。”
“您好,霍老!”刘一民伸手笑道。
霍英冬作为著名的爱国商人,此次阅兵自然也在邀请之列,而他的身份也是足够能登上城楼的。
能来城楼上的人,大多是主办部门的特邀,也有一小部分票到了重要的机关单位,再由各个单位内部商定,比如刘一民从文化部拿到了资格。
能上来的文艺界人士并不多,巴金、曹禹、夏言、张广年以及一些文联的正副主席等。
“你的作品写的好啊,《狼烟北平》在香江演出的时候,很多香江的老百姓都去看,看看解放前的北平是什么样子的。听说你课讲的很好,有机会到香江讲讲课。”霍英冬笑着说道。
“霍老,有机会一定去,希望香江早日回来。”
“一定会的!”
两人简短地聊了一会儿,接着转身去找其他人交流去了。刘一民和朱霖两人去跟老首长和钱老打了打招呼,又见到了核首长张同志。
所有人都是一脸笑意,看着前面的整齐排列的队伍,露出回忆和赞许的目光。
1984年的阅兵意义非同寻常,那是继59年大阅兵之后,再次举行的一次大阅兵。我国讲究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1984年虽然是建国三十五周年,但确确实实是大阅兵。
参阅军民一万余人,各种先进装备都拉了出来。在改革开放和前线交火的大背景下,这场阅兵的意味不言而喻。
向周边展示武力,用炮火丈量和平的空间。
钱老拍了拍刘一民的肩膀,得意地说道:“一会儿让你看看我们研发出来的大家伙,那可是真的大家伙。”
接着两人低语了一会儿,钱老半开玩笑的向刘一民透露自己的防美国中情局监控的心得。
礼炮响起,广场上开始升旗。接着,金水桥上检阅车缓缓驶至长安街,城门楼上下都安静了下来。
“受阅部队列队完毕,请您检阅!”
声音落下,车辆重新开动,军乐响起。所有人的目光随着车辆移动,车辆消失在眼前之后,众人又再次议论了起来。
长安街上,除了大陆和香江等地的媒体在拍照直播外,西方、东南亚的武官记者也在快速地拍着照片。
朱父朱母和杨秀云几人抱着孩子坐在屋里盯着电视,一边看画面,一边听着解说员的解说词。
“这是继1959年大阅兵之后的又一大规模阅兵,期间整整跨越了25个年头,代表中国人民武装力量的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民兵共四十二个方队,整齐排列在长安街以东,长达两公里.”
麦积大队,社员们围在刘家的院子,冲着电视讨论的热火朝天.
车辆返回之后,讲话完毕,阅兵正式开始。
记者手里的照相机快门都快按冒烟了,东南亚和西方的武官看着整齐划一,脚步铿锵有力的步兵方队,感叹中国军队的军纪和执行力之强。
朱霖兴奋地冲着下面挥舞着双手,又拉着刘一民给他指着重点。
旁边穿着绿军装的摄影师,快速地记录下了这一幕。
曹禹感慨道:“这支军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跨越了数十年啊!”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夏言应和道。
“我们想要和平发展,就得有强有力的军队,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刘一民朝着下面挥手说道。
老首长摘下墨镜看向刘一民:“这句话我爱听,以前是小米加步枪,现在是机械现代化,军队是和平的保证。”
下面的部队大多是有着光荣历史的部队,甚至他们最早的指挥官就站在上面。
看着从前的老部队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很多人感慨万分,甚至拿出手帕轻轻擦着眼角。
托枪和三段式劈枪的动作引起城楼和看台上众人的阵阵掌声,方队展现出来的凌厉杀伐气息弥漫在长安街上。
随着战车和导弹部队开进城门楼下,人群更激动了,大家仔细地听着讲解员的声音,生怕错过任何一件重要装备。
这次阅兵,导弹部队的出场是重头戏。机械的轰鸣声挡不住大家的热情,这是中国导弹第一次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
不仅有卖给狗大户的东风三,还有东风五洲际导弹。东风五,就是钱老嘴里的大家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