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378节

  朱父和朱母在家里一直待到朱霖下班,吃完晚饭才离去。

  晚上躺在床上,刘一民询问朱霖首演的事情,朱霖说道:“今天山尊导演和万老师都看了,觉得排的没问题。”

  说完后,朱霖猛地翻了一个身子靠近刘一民,眼睛睁的特别大:“刘老师,一个地方都没改,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老导演和万老师认可我排的了。”

  “我也认可,也没见你这么高兴。”刘一民挠了挠朱霖的肋骨。

  朱霖趴在刘一民的胸口说道:“刘老师,你让我怎么高兴啊?”

  “你说呢!”

  朱霖咯咯一笑:“来,庆祝一下。”

  1月15号,《最美的青春》正式在人艺首演,林场的劳模代表昨天就已经到了。

  会议室内,劳模代表和刘一民、人艺的领导、林场的领导聚在一起聊天,大家想到哪里聊到哪里,会议十分融洽。

  劳模代表都身穿蓝色的工装棉衣,左胸挂着一朵红花,红花下面写着“劳动模范”四个大字。

  跟在场的其他人一比,就能够发现这群人身上被风霜侵蚀的痕迹。即使是年轻人脸上的皮肤也是十分粗糙黝黑,不少人的手指被冻伤,没有其它的药,只能用白色的医用胶带缠着。

  脸上没有多少肉,疲惫地表情中带着欣喜。

  林业部的领导杨忠率先说道:“林场的同志们辛苦了,以后部里将用更多的钱给大家改善生活条件。”

  “我们场里今年比去年好多了,去年木房子还漏风嘞!”林场代表黄勇憨厚地笑道。

  林场老厂长刘文世说道:“现在比我们以前好多了,现在有机器,人省力了不少。一民同志,听说这钱全靠你,我们代表林场的同志们谢谢你了。”

  “大家应得的,不用谢我。”刘一民赶紧摆手。

  杨忠再次说道:“同志们,大家可能还不知道一个消息,一民同志在美国持续的给大家筹钱,上个月洛杉矶一个环保团体,给咱们汇来了三千美元。”

  这消息刘一民还是第一次听,不过约瑟夫夫妇在美国募捐这么久,才只有三千美元吗?这实力有点低出刘一民的预料了,不过有钱总是好事。

  过了一会儿,《最美的青春》主创人员进来跟劳模代表见面,握着他们的手,双方进行交流后,劳模代表做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报告会。

  他们演示了如何种树,如何固沙,还带来了几颗死去的树苗,让大家感受种树的艰难。

  曹禹看到后讲了自己在蒙省草原的见闻,觉得草原必须保护,要不然以后也会成为沙漠。

  “蒙省养羊的牧民多,羊不但聚堆,还吃草根,容易造成荒漠化。羊少的牧区,保护的难度小一点。”曹禹讲起自己在蒙省看到的现象。

  下午,劳模代表在林业部的带领下参观了一下故宫、去了一趟纪念馆。

  傍晚,劳模代表回到人艺的时候,受到了观众们的热烈欢迎。

  观众们在寒风中打着标语,标语的内容大多是“林场的同志辛苦了”之类的内容。

  也有人问什么时候才能不让黄沙肆虐京城,塞罕坝林场的副厂长站出来回应道:“同志们,相信我们林场的同志,一定会继续努力的!”

  “具体的情况,等话剧结束,我们再给大家做一个报告。”林业部的工作人员出来维持秩序。

  梁三葫芦拉扯了一下刘一民的衣服,让刘一民帮忙把糖葫芦都送给劳模同志们。

  “行,我替他们谢谢你了。”刘一民这次没有拒绝。

  “您客气,人家是为了咱们在种树啊!”

  梁三葫芦在人艺对面开了一家店,为了方便顾客,晚上依然会跑过来卖。

  劳模代表坐在人艺的演出厅前排,胸前的红花和手中的红色糖葫芦格外的鲜艳。

  随着话剧表演开始,舞台上幕布拉开,人艺用风机营造出了狂风的景象,还营造了沙漠的场景。

  这一幕开场就让观众鼓起了掌,主演是濮存惜,他穿着朴素的衣服,看着漫天的黄沙,下定了扎根塞罕坝的决心。

  濮存惜在东北当知青的时候参加过开荒行动,他有真实的经历,演的比其他人更真实。

  塞罕坝,古林场,黄沙茫茫不见边.

  下面,塞罕坝劳模代表队看的是最为认真,没过多久,眼角就开始闪烁着晶莹的泪花。

  随着场景越来越深入,他们也越来越感同身受,仿佛再次回到了那个艰难的创业岁月。

  报社的记者在前面不断地拍着照,希望能抓到一个感人的瞬间,为明天的报道做准备。

第436章 《童话大王》创刊号发行

  《最美的青春》话剧高潮并不是植树成功,而是老刘头为了救先遣队,而冻死在了冰天雪地之中。

  看着舞台上雕像般的老刘头,台下很多观众都哭出了声,尤其是塞罕坝林场的人。

  “我们是真的被冻死过人啊!”

  舞台上,演员们镇定精神继续开演,直到话剧结束,演员到舞台上谢幕,看着前面的劳模代表队,一个个鼻子通红。

  演员下台之后,舞台让给了劳模代表队。

  第一批上坝的塞罕坝林场厂长刘文世同志作为主报告人做了三十分钟的报告,讲了严峻的局势以及成就,重点讲了他们植树方式的改变,机械化的普及程度,工人生活方式的变化。

  “从窝棚到木屋,从人力到拖拉机,这是国家的巨大进步。不过我们机械化程度还很低,很多的工作都需要人力来完成。”

  主报告人做完之后,接下来是劳模代表的依次发言,一人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更像是向整个中国人民表决心。

  “我是东北林业大学的毕业生,国家培养我,我上坝责无旁贷!”

  “我叫吕秉臣,东林毕业生,我个人是渺小的,但在集体里,我有幸做了一件大事。”

  “我叫王尚海,我是林场书记,塞罕坝存活率最高的树是针叶松,所有林场工人就是塞罕坝上的一棵松。”

  “我是林业部老D员,我不上坝谁上坝!”

  “一辈子扎根塞罕坝,死后埋在塞罕坝!”

  这里面不少人都是东林的毕业生,第一批大学生多为东林人,可以说没有东林的学生,就没有塞罕坝。

  台下的观众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有人高喊着:“谢谢你们,同志们辛苦了!”

  接着林业部的杨忠上台给劳模代表发放证书,并向观众宣布:“感谢刘一民同志为我国林业事业做出的贡献,林业部决定授予刘一民同志林业贡献个人和文艺作品一等奖荣誉称号。”

  杨忠冲着刘一民使了使眼色,其余导演也都冲着刘一民鼓掌,刘一民赶紧走上了台,林业部怎么还搞突然袭击啊。

  “一民同志,没给你提前打招呼,是想给你个惊喜。我相信在这个场合给你颁奖是合适的,林场的同志们,观众朋友们,让我们向刘一民同志表示热烈的祝贺。”

  刘一民将两个证书放在胸前,林业部特意做了一个奖杯,上面刻着“先进个人”的字样。

  杨秀云和喜梅抱着两个小家伙,高兴地让他们喊爸爸。

  等到颁奖结束,观众开始退场。台上的劳模代表站如一棵松,直到所有观众离开,才走下了舞台。

  书记王尚海和刘文世紧紧地握着刘一民的手,向他表示感谢。

  “一民同志,感谢你写出我们的作品,我们林场的同志们看到后都非常感动。尤其是学生,杂志都快被哭湿了。学生们本来有大好的青春,可跟我们一起将青春送给了塞罕坝。

  从坝上下去探亲的之时,哪还有当初上坝时青春靓丽的样子。”

  刘一民没有说话,用胳膊搂住两位老同志。

  第二天,全燕京的报纸都在报道林场劳模来到燕京观看《最美的青春》、游览燕京,并向全国人民表达植树造林的决心。

  报纸上刊登出了众人眼含热泪观看话剧、表达决心的照片。

  在沸沸扬扬的报道声中,各大林场的代表已经跑到了林业大学以及其它跟林业相关的院系抢学生去了。

  林业部告诉各大林场,哪家抢到的毕业生多是哪家的本事,部里要编制给编制,要名额给名额。

  这么多林场就属塞罕坝林场名气大,抢到的学生自然也多。搞到最后,塞罕坝林场甚至还挑起来了。

  要是来个人都要,其它兄弟林场该把状告到部里了。

  晚上,新闻联播播报了林场劳模在人艺舞台上宣誓的画面,那一句“一辈子扎根塞罕坝,死后埋在塞罕坝!”的誓言让观众动容。

  新闻联播同时给刘一民留了一个简单的领奖画面,并配上了一段简短的旁白。

  出版局,刘一民从出版局顺利拿到了刊号,刊号为——CN-11-0184/I,CN代表中国,11代表的是燕京,0184则是当地分配的序号,“I”代表的是杂志分类。

  “谢谢您了。”刘一民握着出版局的领导边春光的手说道。

  边春光笑道:“你手续准备的全,要不然不会这么快就出来,不用谢我。赶紧办刊吧,我等着给我孙子买呢。”

  边春广又给刘一民讲了讲办刊需要注意的事项:“其实这些事情不用我讲,你自己也明白。儿童的刊物,一定要适合儿童阅读,要出了问题,我们是要找你的。”

  “明白,边局您放心,我们肯定会注意内容。”刘一民笑道。

  “你们这名字起的霸气,我希望你们真能成为童话领域的大王。”

  走出出版局,刘一民又跟夏言打了一个招呼。在他的办公室没有久留,因为夏言此时正烦着呢,一群人围在他屁股后面要预算。

  “汪厂,我走了啊!”刘一民冲着要预算的汪阳打了一个招呼。

  汪阳没说话,他此时已经口干舌燥,只是冲刘一民摆了摆手。

  刊号出来后,刘一民直接到了前门口《童话大王》编辑部,门口已经挂上了木质的编辑部牌匾,还专门找邮电局申请了一个邮筒摆在了门口。

  路过的人看着这副奇怪的景象,经常围在门口指指点点,不知道这是干什么的。

  里面平常只能看到一个女人进出,根本看不到其他人。

  敲开门,郭薇薇打量了一眼刘一民,轻声询问道:“同志,你.你是一民吧?不好意思,快请进。”

  “是我,郭嫂子。”

  “赶紧进,赶紧进,我说呢,刚在报纸上看完你的照片,差点没认出来。”

  刘一民走进去,书房木门紧闭,只有一根煤炉的管子从里面伸出来冒着烟。

  “老郑,快开门,你看谁来了。”郭薇薇笑着喊道。

  里面的传出郑渊杰不耐烦的声音:“谁呀?”

  “一民!”

  门“哐当”一声打开,郑渊杰喊道:“一民呀,你怎么来了?快进来,有事儿你给我打个电话,我去华侨公寓找你去,这大冷的天。”

  “不用客气,我刚从文化部里出来,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咱们刊号已经办好了。”刘一民从皮包里将文件给掏了出来。

  郑渊杰高兴地拿起文件,将刊号给读了一遍,旁边的郭薇薇高兴地给刘一民倒茶。

  “有了这个刊号,所有的困难就已经解决了。”刘一民笑道。

  郑渊杰说道:“看来2月发表第一期势在必得啊,一民,你觉得咱们固定几号发刊比较合适。”

  “你内容准备的怎么样?”

  “内容嘛,我已经写了五篇了,加上以前的存稿,总共六篇,做一期的内容应该是够了。”郑渊杰拿起桌子上的稿子给刘一民看。

  刘一民翻看了一遍后说道:“出版社那边的美工和排版、以及纸张都谈好了吗?”

  “谈了,美工排版他们负责,第一期最多能拨给咱们印十万册的纸,这些还都是看在你的面子上,不过我觉得咱们用不了这么多,毕竟他们的童话杂志做了那么久才卖十万册。”郑渊杰说道。

  “那咱们2月1号出版创刊号吧,定价,老郑,你觉得定价多少合适?”刘一民问道。

  郑渊杰说道:“我准备定个四毛,但又怕太贵了,《燕京文艺》现在才两毛五。”

  “咱们是双月刊,贵一点是应该的,《收获》还贵呢,但四毛钱是有点贵,我觉得三毛到四毛之间差不多,具体的你决定吧。”

  “那就三毛五吧!咱们首印多少册合适?”

  三毛五一本,大头归出版社,出版社包含了印刷厂的费用,还有一部分给渠道,两人能拿到一毛就不错了。

  郑渊杰希望刘一民能够做主印多少册,毕竟资金是刘一民拿的,印的越多,钱就花的越多。

首节 上一节 378/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