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381节

  这话让现场的气氛活跃了不少,大家开始回忆起来昔日的功德林进修时光。

  刘镇湘起来说道:“提起功德林,就不得不提咱们的煤山大捷,这可是中日最后一场战役,导火索嘛,正是鄙人。”

  当时刘镇湘看到日本人在打球,对于这两个日本人不用干活的行为非常不满,再加上日本人挑衅,于是联合其余人对几个鬼子发起了进攻。

  别看规模不大,但规格不低,中将指挥,冲锋的最低是少将。

  赢了之后,众人还举办了小小的庆祝活动。杜聿明对战役结果非常重视,生怕兄弟们吃亏。

  之后功德林三大战役里的食堂会战和围堵刘峙都一一讲了出来,讲到跟军统系和土木系的混战,黄维讲的眉飞色舞。

  后来还发生过黄维被军统系董益三扇脸的事情,旁边的沈醉当时是军统系,但并没有帮助军统系的董益三。总体来讲,沈醉在认罪态度方面较好。

  GMD的派系之斗太有传统了,就算是入了功德林,还被分为了土木系和牛字号。

  对于这种经历,单个人采访的时候可能不好讲,比较敏感,但这么多人在一起,你揭露我的,我揭露你的,真是叫热火朝天,其乐融融。

  “后来我们还有兴趣小组,老黄还研究他的永动机呢,老黄,永动机研究的怎么样?”沈醉调侃道。

  黄维梗着脖子说道:“只要一直研究,就不算失败。”

  “老黄这个人打仗我不知道,但老黄绝对的清廉,这在我们这群人里面是有目共睹。”沈醉夸奖道。

  下午,同学会结束,黄埔的人一个个离去,外面的雪早已经停了。

  郑洞國说道:“让你看笑话了。”

  “哪里,采访都做不到这样真实。”刘一民说道。

  “你准备写什么呢,我看你一直都没有停。”郑洞國好奇地问道。

  “嗐,就是瞎写。今天聊的都是重要的史料啊,包括武汉会战、淮海战役、莱芜战役等。不过我想,大家在功德林的生活肯定也会有很多人感兴趣。”

  “你写这个啊?”

  “哎呀,你让这些人的老脸没处藏喽。”郑洞國笑的颇为高兴,毕竟他没在里面进修过。

  在门口聊了一会儿,刘一民准备走,郑洞國让人给刘一民的车座上的积雪擦了擦。

  刘一民骑摩托的时候非常小心,生怕滑倒了。

  7点左右,刘一民跟朱霖两人一块回到了华侨公寓,喜梅看到两人回来,立马去将锅里的热粥盛了出来端到桌子上。

  杨秀云将一包东西放在了桌子上:“你们尝尝这个瓜子、落生。”

  洛生就是花生,花生从根部落下为落生。

  刘一民擦干净手拿起磕了一下:“还挺香,还带着一股子其它味道。”

  “是不是?好吃吧?是不是有点像麦香?”杨秀云高兴地说道。

  朱霖磕了几个瓜子问道:“妈,这是你出去买的?”

  “哪是我买的?老家寄来的,这就是咱们村炒的瓜子。兰勇让你爹寄来的,给你尝尝。喜梅念了念信,说这是麦香瓜子。”

  刘一民拿起打开的包装看了看,透明的袋子外面写着红字“麦香瓜子”,麦香瓜子的名字取自麦积大队的“麦”字,也有里面夹杂着点麦香的意思。

  “也不知道兰勇怎么炒的。”刘一民笑道。

  春节期间正是瓜子好卖的时候,不知道麦积大队今年能不能靠瓜子挣一笔钱。

  厂子早就开工了,其它时候也在卖,刚开始的时候因为没有配方,卖的并不好。

  李兰勇也随着寄来了一封信,他决定以“麦香瓜子”去打开市场。

  对于瓜子,刘一民更喜欢吃焦糖的,不过此时卖瓜子的味道大多都偏淡,有卖的就不错了。

  目前麦积大队的瓜子等炒货只限于豫省周围的几个县市,等到再做大一点,刘一民再给他们打广告。

  现在在报纸上打广告,实在是有点杀鸡用牛刀了。

  汝县周围没有瓜子厂,有了特色口味的瓜子,卖货就容易多了。

  “好吃的话回信让你爹再寄来一点,等过年的时候招待客人用,再给霖霖娘家送点。”杨秀云说道。

  刘一民看了看满满一包,得有十斤左右:“不用了娘,这么多已经够了。”

  腊月二十三,刘家按照老家的习俗过起了小年,杨秀云的思绪早已经飘回了家。

  下午刘一民给杨秀云买了一张腊月二十四的软卧票,第二天送她登上了火车。

  怕她不知道软卧车厢在哪里,帮她送到位置才离开。

  “娘,你饿了就到餐车吃饭,别舍不得花钱。没事的时候就躺床上休息,不要乱走。”刘一民嘱咐道。

  杨秀云说道:“娘知道,你赶紧回去吧,车马上要开了。”

  “好,我给大哥拍过电报了,下了车他会在火车站接。”刘一民说完后赶紧走下了车。

  杨秀云打量着从没坐过的软卧,因为见过华侨公寓这种高档房子,也没多少胆怯,眼睛里更多的是好奇。

  “大嫂,你儿子挺孝顺啊,软卧都舍得买!”旁边人问道。

  杨秀云笑着说道:“我儿子可孝顺了,本来想让我坐飞机的,可我一个人,不敢坐。”

  “飞机?你儿子级别挺高啊!”

  “不高,就一教书先生的。”

  “教书的?教书的能坐软卧了?你儿子没多大啊?在哪儿教书的?”

  “燕大教书的。”

  杨秀云从袋子里拿出煮好的鸡蛋,询问对方要不要吃,对方接过一个,跟杨秀云有一搭没一搭的聊了起来。

  为准备过年,在朱霖上班的时候,刘一民去买了不少食材放到了家里。冰箱里装不了的,只能放阳台上。

  怕菜放到暖气房里热坏,又怕放阳台上冻坏,只能在菜上加了一层被子。

  “刘教授,这菜搞得比人还娇气。”喜梅笑着说道。

  刘一民说道:“这公寓哪儿都好,就是少了个地下室储物间。你一个人照顾两个孩子不累吧?”

  “不累,不过看不到杨姨,两人刚开始不太适应。”

  两个小家伙都大一点了,刘林不怎么爱坐坐婆了,喜欢在垫子上爬来爬去,有时候还试图扶着沙发学走路。

  刘雨平静地撕着童话书,咿咿呀呀的也不知道在说什么。

  刘一民“嗯”了一声回到书房,将《血战台儿庄》的纪实小说装到信封里,准备给寄出去了。

  下一本他准备写功德林里面的纪实小说,讲功德林的分别有一部电影和一部电视剧。

  电影叫《决战之后》,电视剧为《特赦1959》。电影为90年代拍摄,电视剧则是2019年。

  两部同样都是讲功德林,视角有所不同,《决战之后》主要是以这群战犯的视角讲述这段历史,改编自一部纪实文学小说《将军岂止在战场》,作者之所以是这群战犯视角,因为他的舅舅是邱行湘,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特赦1959》虽然突出了这群GMD的转变,更多的则是在管教的视角,突出我D是如何去管教和感化这群人,通过对他们的教育,使得他们成为了社会的新人。

  《将军岂止在战场》出版较早,刘一民自然不能写,那就只能写《特赦1959》。

  不过关于《特赦1959》里面的内容可以丰富一点,加入“功德林三大战役”。

  《特赦1959》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各地战犯管理所的人被集中到功德林看押,这群人如惊弓之鸟,认为必死无疑,之后经过多次试探,发现并没有枪决他们的意图,慢慢有人开始配合管教对他们进行教育,其中以王耀武、杜聿明、宋希濂等人最为积极。

  战犯管理所所长王英光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让他们认识到我D的政策,从而使得一部分人完成改造,终于在1959年成功获释。

  黄维在后来采访时还感动地说:“金所长是工农红军,却愿意把青春浪费在我们这些没有意义的人身上,我非常地动容。”

  85年黄维参观功德林战犯管理所,还深情地在管理所监舍住了一晚。

  想到这里,刘一民给相关部门打了一个电话,询问他们什么时候会派这些人回去参观,自己能不能一起同行。

  对方起初还否认了,当听到刘一民的名字时,对方立马说道:“刘一民同志,这件事情不是我一个人能决定的,我得联系一下上级领导。”

  “我明白,这是我家电话,有消息您联系我。”

  对方满口答应,但直到过年对方也没有给刘一民打过电话。

  刘一民忙着过年,也没有再把此事放在心上。

  除夕夜里,喜梅已经回家过年,刘一民和朱霖做完饭后一人抱着一个孩子,外面小孩子放的鞭炮声吓得他们两个时不时要嗷一嗓子。

  朱霖拍着刘雨的屁股说道:“咱妈平时可真够累的,比我有耐心。”

  “这家伙什么时候才能睡着?”刘一民也是一脸无奈。

  “不会是想守夜吧?”

  “别胡说。”刘一民生怕真熬一晚上。

  好在12点左右,外面没了小孩子玩耍声,两个小家伙终于睡着了。

  凌晨五点左右,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又把两人给吓哭了。

  朱霖给两个小家伙戴上厚实的帽子,捂着耳朵,让刘一民下去放鞭炮。

  公寓楼里,大家都在楼下放,一时间烟雾缭绕,全是炸药的味道。

  好在初三,喜梅就回来了,憔悴的刘一民给喜梅包了一个红包。

  “刘教授这太多了。”

  “没事,你嫂子让给的,拿着吧,一个人照顾俩辛苦你了。”

  刘一民给喜梅包了两百块钱,算是多发了一个月工资。

  过年家里每天都来不少人,每天搞得两人特别累。

  大年初六,来的人少了,但另一则喜讯穿越太平洋来到了中国。

  《巴黎评论》告诉刘一民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美国国家图书奖是美国文学最高荣誉,和普利策奖的级别一样,都同样只颁发给美国公民。

  但其中也有例外,那就是翻译奖可以授予外国人在美发表的文学作品。

  刘一民获得的正是美国国家图书奖翻译奖,中国作协通过相关渠道同时知道了刘一民获得了此奖,张广年亲自打电话庆祝《宠儿》获奖。

  没一会儿,文化部和作协来了一堆人,家里的瓜子都不够吃了。

  “一民,我代表作协向你获奖表示祝贺!”张广年激动地说道。

  夏言说道:“我代表部里向你表示祝贺。”

  “好了,大家都不是外人,赶紧坐,别搞得那么官方。”曹禹笑着说。

  作协办公楼内,大家都在想着如何庆祝刘一民获奖,办公室电话再次响起,工作人员接到后猛地提高了一声音量:“什么?又有新奖了?不是刚获得美国的吗?”

第439章 高额文学奖奖金

  作协对外联络办公室内,其余人的目光紧紧盯着正在接电话的同事,都很好奇刘一民新获得的文学奖是哪个国家的。

  接电话的人快速地在纸上写下名字,不过由于字迹太过潦草,大概只有本人才能认得。

  挂断电话,其余人想让他讲一讲,这家伙神秘地将纸条塞到棉衣的左口袋里,装进去仍不放心,认真地隔着衣服摸了摸,确保不会掉出来。

  “老王,到底是哪个国家的?”

  “嗨,你们啊,着急去吧。咱们作协的张书记是不是在一民同志的家里?我去他家报喜去,你们想去的跟我一块去。”

  说完头也不回地冲下办公楼,骑上自行车朝着直奔西边,其余人有的跟上,有的则坐在办公室没动,觉得乌泱泱一群人去有碍观瞻。

  华侨公寓内,刘一民正跟一屋子人聊天,燕大中文系的教授得到消息之后也都赶了过来。喜梅哪见过这个阵仗,端茶倒水都忙不过来了,阳台打开小口通风才能保持屋内空气的清新。

首节 上一节 381/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