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397节

  夏言听着曹禹“砰砰砰”的敲击声,脸上烦躁地说道:“老万,你能不能别摆弄那奖杯了?”

  “老沈,你摸摸,值一百万美元呢,敲起来挺瓷实的!”曹禹大方地说道。

  “你呀你,谁稀罕啊让我看看!”

  夏言口嫌体直的接过价值一百万美元的奖杯看了起来,也觉得这玩意儿挺有分量的。

  “老沈,还有个银家伙,你要不要看看?”

  “我!”夏言对曹禹赤裸裸的炫耀咬牙切齿,不过语气还是弱了下来:“我看看吧!”

  夏言对比了一下两个奖杯,若有所思地说道:“要是这个银家伙也值一百万美元就好喽,一民,听说你那个衣服还拍卖了十万美元?”

  “惭愧惭愧,也就刚到十万。”

  夏言无语地说道:“什么也就刚到十万?你瞧瞧你们师徒两个,哎呦喂,我.算了,不说了,小云子还等着我带他去动物园玩呢!”

  夏言起身就离开了办公室,曹禹笑着冲刘一民说道:“老沈这么大年纪了,火气还挺大。走,咱们回去。”

  曹禹直接将刘一民送回了华侨公寓,华侨公寓里面,不单朱父朱母在,李玉如和万方也都在,桌上的饭菜早已做好。

  朱霖时不时地站在阳台往下看,生怕错过了刘一民走进小区的那一刻。

  看到刘一民的时候,朱霖急忙打开窗挥舞起了胳膊:“刘老师!刘老师!”

  朱父朱母抱着两个小家伙跑到阳台边,让他们大声喊爸爸。

  曹禹笑着说道:“你小子,跑几步。”

  等走到二楼的时候,一家人已经迎接了下来。

  刘一民的行李被喜梅接过后,抱起了朱父递过来的刘雨。

  “想不想爸爸?”

  刘雨还没有回答,刘林伸着胳膊要让刘一民抱,急的都快哭出来了。

  刘一民索性两只手一起用力,将两人都抱在了自己的怀里。

  回到家里,看到桌子上的饭菜,刘一民笑道:“大家准备的这么丰盛啊!”

  “你再不回来,又要放到锅里热一遍了。”李玉如说道。

  杨秀云说道:“孩子给我吧,你先坐下吃会儿。”

  两个小家伙不愿意,杨秀云和喜梅哄了一阵,才将他们从刘一民的怀里抱走。

  刘一民一边吃饭,一边回答大家的问题。李玉如专门根据报纸上的报道,一一询问。

  曹禹说道:“这一个月,一民几乎每天都在演讲,你让他少说点话吧!”

  “老师,师娘也是关心我。”刘一民赶紧说道。

  李玉如道:“那我不问了,等过几日再到木樨地吃饭。”

  朱母和朱霖不停地给刘一民夹着饭菜,等到吃完饭,刘一民脸上逐渐露出疲惫之色。

  吃完饭,李玉如和万方帮着洗碗,刘一民从行李箱里给她们把礼物拿了出来,不过大家的心思都没在礼物上,而是在奖杯上。

  等到家里收拾差不多了,曹禹笑道:“等过几天咱们再聊。”

  曹禹带着李玉如和万方刚离开,朱父朱母看着外面的天气说道:“亲家,外面天气这么好,咱们带着两个小家伙去看花去。”

  “好。”杨秀云心知肚明地点了点头。

  三人不但将两个小家伙带走了,也将喜梅给带走了。

  门刚关上,朱霖就扑到了刘一民的怀里,将脑袋贴在刘一民的胸口。

  “朱霖同学,你抱得我喘不过气来。”刘一民闻着朱霖额头的发香,轻声说道。

  朱霖心疼地说道:“刘老师,一定累坏了吧!”

  “还好。”刘一民嘿嘿一笑,将朱霖抱进了卧室里面。

  朱霖将刘一民按在床上想让他先睡一觉,刘一民手脚并用,嬉笑道:“先忙正事,这可是难得的悠闲时光!”

  拉上窗帘,两个人迅速忙活了起来,一个月的积累,简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两人感叹着造物主的神奇。

  事毕,大汗淋漓的两人也不舍得松手,就那样紧紧地抱着,感受着对方的体温,慢慢地睡了过去。

  等到家人再次回来的时候,两人还没醒,晚上十点多,朱霖闻着菜香味翻了一个身,感受着腰背的酸痛,忍不住吸了一口凉气。

  朱霖强忍着身子的不适,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走到客厅说道:“妈,喜梅,你们两个也休息吧,刘老师太累了,一时半会儿不会醒,我把饭菜放进冰箱,醒了我来热。”

  杨秀云说道:“那行,我们先去睡了。”

  他们下午在颐和园逛了两圈,也累了。

  朱霖简单吃了一点,就又躺下睡觉,看着呼吸均匀的刘一民,把被子往上提了提。刘一民这一觉,一直睡到了隔天六点。

  在美国嗓子没哑,回国嗓子反而哑了。

  朱霖听着刘一民的声音,抱着被子乐了起来:“饿坏了吧,赶紧起来吃饭。”

  刘一民刚一起床,杨秀云就问道:“一民,你昨晚没起来吃饭啊?”

  “娘,太困了,我睡到现在头有点晕乎乎的,嗓子也有点干巴。”

  杨秀云将鸡蛋递给刘一民,心疼地说道:“我去给你泡点胖大海。”

  刘一民吃完饭,又回到床上休息会儿,脑袋才清醒多了。

  喜梅从报箱里面将今天的报纸拿到家里,冲着朱霖说道:“朱姐,报纸上都是刘教授的照片和新闻,您看看。”

  几份报纸上都写着刘一民载誉归国的消息,还报道了刘一民为林业部三北防护林建设搞来了一百六十万美元的善款的事情。

  上次的五十万美元不好报道,这次的一百六十万美元得大张旗鼓地报道一下。

  旁边的杨秀云不识字,朱霖拿着报纸给杨秀云读了起来。

第452章 站在你面前的是燕大三级教授

  “娘,你看这是《人民报》,咱国内最大的报纸,上面写着《中国青年作家刘一民同志载誉归国,于4月17日上午十点落地燕京首都国际机场》”

  《人民报》《光明报》《中青报》等各大央媒齐齐发文,除了头版头条的消息外,各自配上了一篇或者两篇的新闻评论。

  林业部在《人民报》上刊登了杨忠亲自写的文章《林场工人的心声——感谢刘一民同志》。

  文章对刘一民在欧美多方筹措资金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提及刘一民为了获得更多资金,将奖杯拿出去拍卖之时,更是写的说者伤心,闻者落泪。

  大家仿佛看到刘一民,拿出奖杯拍卖时的纠结、无奈和坚定。

  文章末尾,杨忠这样写道:“去时形单影只,回来手提百六十万!但这一百六十万不是他拿来给个人用的,而是给公家的,是给三北防护林建设的!”

  他这样写一方面是为了感谢刘一民,另一个方面也是想让其它的部门不要打这笔钱的主意。

  文物局同时也发表文章,讲述国宝归国的事情,中国对欧洲文物追讨再次迈出了一大步。

  这么密集的报道非但没有让读者感到厌烦,反而每个人手里拿着几份报纸,一字一句看的十分认真。

  每家报纸都有自己的角度,每家报纸的报道都写的非常认真。关键大部分报道,看的读者心情澎湃,欲罢不能,看完之后还觉得不过瘾,暗骂报社记者偷懒,写的实在是太少了!

  “巴金先生说的没错,当真是青年作家第一人,国家文坛主力军。”读者感叹道。

  “早就是第一人喽,可不是现在才是!”

  读者看向旁边人说道:“这就不懂了,巴金先生代表的是国家文坛,这是国家认证,更有权威性和不容置疑性!”

  “那倒是!”

  朱霖不厌其烦地将报纸上的内容跟杨秀云全部念了出来,杨秀云听的不亦乐乎。

  “好了,别念了,听得我怪难为情的。”刘一民靠在墙边笑道。

  “刘教授,我觉得写的很好啊!”喜梅看向刘一民。

  刘一民坐到沙发上拿起报纸扫了一眼:“其实事情没那么难!”

  “但也没那么简单。”朱霖接话道。

  “《血战台儿庄》首演了吧?”刘一民问道。

  朱霖冲着刘一民说道:“前几天刚首演,本来想等你的,可是观众热情实在是太大,自从三月中旬《收获》将小说发表以后,天天有观众给人艺打电话,问什么时候能够演出。

  除了打电话的,还有上门的,排练场下面经常是坐了不少前来要求尽快首演的观众。”

  《血战台儿庄》在《收获》一个月的时间卖了一百四十万份,自然在读者群体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反响如何?”

  “演出结束,哭声一片。观众久久不愿离去,近日以来,门票被炒高到了十倍不止,人艺想尽一切办法,增加演出场次,并规定一人只能看一次。”

  可惜这没啥用,不像后世能够直接联网查购买信息,人家真要来了,你也没办法知道对方看几次了,最终只能停留在倡议的层次。

  桂省电影厂听说人艺盛况的时候,对《血战台儿庄》的电影版的看重程度又提高了几个档次。

  电影厂去桂省文化部门要特批资金的时候,更加理直气壮。

  “等过几天我也去看看。”刘一民捶了捶略微有点酸痛的大腿。

  正聊着,郑渊杰夫妇来了,还抱着自己的孩子。早先孩子在老人那里,两人现在住的地方大了,就把孩子给接过来了。

  郑渊杰将新一期的儿童杂志给刘一民看,刘一民指着桌子上的《童话大王》说道:“这刚一开售,喜梅就买回来了。”

  郑渊杰“哎呀”一声连忙道歉:“以后等印好了,我先送来几本样刊。”

  “老郑同志,不用这样客气。”

  郑渊杰看向喜梅笑着问道:“喜梅同志,你念我写的故事,觉得怎么样?”

  “郑主编,我觉得不错,我念的时候,刘雨和刘林听的可认真了!”喜梅说道。

  “有哪里不妥的,你可要尽快地告诉我。”郑渊杰说完,向刘一民汇报起来上期的最终销量以及本期的印刷数量,和目前销量。

  “上一期咱们印的十万册只有三千多册没有卖出去,这一期印了十五万册,我觉得最少能卖出十三万册。”郑渊杰自信地说道。

  “老郑同志,我相信你,十五万很稳扎稳打了。”

  郑渊杰瞟了书房一眼,刘一民明白他的意思,顿时带着他走了进去。

  郑渊杰将财务情况跟刘一民讲了讲,除去各项收支,上一期盈利了约七千元。郑渊杰本来算能挣一万左右,后来实际算了一下,根本挣不了那么多。

  “很不错,开门红,不过老郑,你也要注意身体,”

  郑渊杰拍了拍自己的胸脯,示意自己身体还很好,又不太好意思地问道:“一民同志,咱们分一次钱吧?”

  上一期盈利七千,又有相当一部分的钱投入到了本期的材料购买和印刷里面了。

  郑渊杰想用钱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条件,刘一民答应了他的请求。

  “另外一民同志,我平时得写作,钱这方面算着实在是太累,太浪费时间,你找一个会计吧,这样账目也能算清楚。”

  刘一民是股东,且是主要出资方,按理说是应该派一名会计,进行财务监督的。

  见郑渊杰提起这个事情,刘一民就答应了下来。

  郑渊杰和妻子郭薇薇没有吃饭,就急忙离去,说是要赶紧准备下一期的内容。

  刘一民走到客厅冲着喜梅问道:“喜梅,你们厂原来的会计找到工作了吗?”

  “会计?刘教授,你找算账的啊?”

首节 上一节 397/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