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425节

  “是啊,是啊,一转眼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了。”

  两人休息了一会儿,背着柏树枝朝着山下走去。刘一国主动将树枝全都背在自己身上,只让刘一民拿着镰刀。

  这年春节,刘家格外的热闹,家里来客络绎不绝。刘一民抱着刘雨和刘林不断地跟来人打招呼,以两人的脑袋瓜能记住一个人的名字就不错了。

  刘福庆和杨秀云老两口穿着崭新的棉衣,坐在院子的太阳下面,笑声就没有停过。

  刘一民和朱霖初五就准备回京了,这次杨秀云没有跟着,两人抱着刘雨和刘林从火车站上车的时候,两个小家伙哭个不停,一个劲儿的喊“奶奶”。

  这哭声简直要把杨秀云的心给哭碎了,背过身去不断地抹泪。

  好在刘一民和朱霖坐的是软卧,只有他们两个人,哭声一直持续,火车到了洛城,还是时不时的抽泣。

  朱霖和刘一民看着两个小家伙愁容满面,回去也不知道喜梅一个人能不能带好。

  “不行的话,咱们再找个保姆。”刘一民说道。

  朱霖叹了口气,没有说话,只是哄着两个小家伙睡觉。初六下午三点,终于落地燕京。

  两个小家伙眼眶都哭肿了,回到华侨公寓,朱母听到电话里的哭声,二话不说带着朱父杀了过来。

  朱父说道:“亲家带了两个小家伙快两年,分开当然舍不得,这不怪孩子。”

  “你这话跟没说有什么区别?”朱母白了朱父一眼,陪着刘雨和刘林玩耍了起来。

  杨秀云不在,喜梅也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刘一民和朱霖没有再找保姆,朱母暂时住了过来,就算再找也得等到正月十五以后了,现在大家都还沉浸在过年的喜悦里面。

  第二天,刘一民先是给老首长、夏言、张光年等人打了一个电话,接着和朱霖抱着刘雨、刘林先去了一趟木樨地,算是拜了一个晚年。

  李玉如给刘雨和刘林一人塞了一个大红包,两人不认识钱,但是紧紧地攥着红包里的十块钱不松手。

  得到刘一民回京的消息,央视副台长杨伟光就马不停蹄地跑了过来,跟刘一民商量频道开播的事情。

  “一民同志,周日的八点到九点这段时间,是最好的时段。我们对收听人数是有要求的,要是效果不好,栏目得改时间。当然,咱们栏目效果不可能不好。”杨伟光说道。

  刘一民反问道:“要达到什么标准?”

  “收听人数至少要四五百万吧!”杨伟光看向刘一民。

  “四五百万,老杨同志,你这要求可不低啊,目前全国在校大学生还不到两百万。”刘一民淡笑道。

  杨伟光将以往的数据给他看了一眼,这个时段是广播电台播放完新闻联播之后收听人数最多的时段之一。不过杨伟光这个要求,确实是往高了提。

  国内目前私人拥有收音机的数量估计也就三四千万台左右,当时刘一民访谈将近一亿人次的数据是结合了私人和官方大喇叭的广播数据,加上重播一次计算出来的。

  杨伟光笑眯眯地说道:“刘一民同志我相信你的水平,肯定能把节目做好。这个时段往常的收听量也在四五百万,咱们要是做的不好,换掉的栏目组肯定就有意见了?”

  刘一民对八点到九点这个所谓的黄金时间段并不太认可,广播的时段和电视是有区别的。

  况且八九点这个时间段,容易产生跟电视争观众的情况。广播跟电视抢,肯定抢不过电视。

  刘一民将时间调整到了十点到十一点这个时间段,观众看完电视,躺在床上能够听会儿广播。

  “一民同志,既然你想调到十点到十一点,我答应,如果效果好的话,我会将栏目内容在早上上班这个时间段重播一遍。”

  刘一民和杨伟光双方约定了一下广告收益的分成,文研所对内容具有决定权,电视台只有监督权,保证不是“双反”内容就行,电台于3月第一一个周末开播,也就是3月2号开播。

  “一民同志,咱们合作愉快,第一期你做访谈,还是谁?”杨伟光询问道,他最希望刘一民上,这样收听率就有保证了。

  “有比我更好的人!”

  “谁?”

  “钱学森钱老。”刘一民缓缓吐出了五个字。

  杨伟光疑惑地问道:“一民同志,你能请钱老做节目吗?”

  “钱老可是很关心下一代成长的,我相信没什么问题。”刘一民说道。

  杨伟光走后让刘一民跟他保持联系,等到上级正式发文之后就开始制作节目。

  现在的节目制作都是预先制作好,然后再播放。很少有实时进行广播,广播期间再跟观众连线互动的节目。

  送走杨伟光,刘一民跟钱老打了一个电话,钱老听到是刘一民,笑着约他初十上午去航天大院找他聊天。

  初十早上,刘一民早早起来吃完早餐,朱霖去拍戏,家里面剩下朱父和喜梅照顾两个孩子。

  现在刘雨和刘林不怎么再为“奶奶”哭泣,不过看见杨秀云的照片,依然伸着胳膊喊“奶奶”。

  钱老住在阜成路的航天大院,这里住着许多航空方面的专家。刘一民走进去要接受严格的检查,警卫秘书亲自过来接他。

  钱老刚回国的时候住在中关村科学院宿舍楼,60年后搬到了这里。

  高楼上传来练习钢琴的声音,楼下到处奔跑玩耍的孩子,能感受到大院跟外面很不一样,这里的人相对很“洋派”。

  这里面和燕京军区大院一样,自成一个小社会。离钱老的住处越近,这里保卫的越严密。

  钱老坐在梧桐和松树掩映的红色砖楼前晒着太阳,看到他们走过来后,冲着刘一民摆了摆手。

  刘一民快步上前,走到了钱老前面,钱老笑着说道:“这还是你第一次来吧,知道路了,以后就多来坐坐。”

  “钱老,以后少不得要打扰您的。外面风大,咱们进去吧?”刘一民笑着说道。

  “走!”钱老起身,警卫秘书立即带上了凳子。

  跟钱老的夫人打过招呼之后,走进了钱老的书房。

  书房里面摆着一张桌子,桌子左上角放着一个电子表,正中间依次摆着《人民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解放军报》《北京日报》《参考消息》《经济参考报》,这个顺序是他阅读报纸的固定顺序。

  书房里还有个区域放着牛皮纸袋,上面写着一个个主题,里面装的是钱老剪的报纸,感兴趣的内容都剪了下来。

  “钱老,您的书房跟我想象的不一样。”

  “哪里不一样?”钱老饶有兴趣地问道。

  刘一民指着桌子说道:“我以为会有一台电脑。”

  “哈哈哈,家里不是科研所。”钱老笑着让人给刘一民倒了杯茶,跟他聊起来当前报纸上的新闻。

  从报纸聊到文学,又聊到了刘一民在燕大访谈时的发言。钱老关注的东西很多,时事方面的重要新闻几乎全都知晓。

  “在一个大浪潮中,作为个体存在的浪花是迷茫的,现在的年轻人正面临着这样的一个问题。你当时说国家对大学生的教育相当于投资,投资是允许部分失败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没人想看到投资失败,都想看到投资成功。”

  见钱老主动谈起这个,刘一民顺势提出了想请他做访谈的事情。

  “《青年夜话》?”钱老直起身子,明显来了兴趣:“我通常是对大学生演讲,对全社会的年轻人还是第一次,但我去讲什么呢?”

  “您可讲的东西可太多了?我当主持人,咱们一问一答,您觉得怎么样?”

  钱老搓了搓手起身说道:“好啊,什么时候?我不用准备,随时都可以。不过你应该准备一些问题,要准备点好的。”

  “好。”刘一民高兴地说道,并感谢钱老的帮忙。

  钱老摆了摆手示意刘一民不用谢:“青年人问题是国家的问题,青年人的未来是国家的未来。”

  在钱老家用完午餐,刘一民离开了航天大院。

  刘一民顺道去见了一下郑渊杰,询问他《童话大王》连环画卖的怎么样。

  “还行,卖了三万册左右,本钱已经回来了。文字版春节期间销量大增,加印的太少了,估计卖到20号就没货了。”

  “这就不错,不用后悔加印的少,毕竟谁都没长前后眼。咱们下一期首印的多一点就行,这是《虹猫蓝兔七侠传》的

  郑渊杰拿着率先读了起来,看到蓝兔和猪无戒边打架边打嘴炮的时候,忍不住笑了出来。

  “一民,咱们下一期的杂志我看可以直接印刷成五十万份,随着故事的展开,内容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强。”

  一次印五十万册,要是搁以前郑渊杰不敢想,现在他敢想了。

  郑渊杰给刘一民看了看他最近写的童话,他的儿子跑过来递给刘一民一块糖,刘一民笑着反送了对方一个红包。

  “成绩怎么样?”刘一民话音刚一出口,郑渊杰的大儿子撒腿离开了书房。

第479章 刘一民钱老《青年夜话》大火

  元宵节后,文研所和央视各自收到了《关于探索广播节目多元化制作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通知》,这是由文化部和宣传部两部门联合下发的文件,只是探索性质,并不是正式的政策条文。

  拿到批文之后,刘一民和央视的杨伟光就忙碌了起来,央视成立了一个制作对接的团队,负责协助文研所录制节目。

  并且双方通过《中青报》向全国广大青年宣布,《青年夜话》广播栏目正式成立。

  而第一次栏目制作就让年轻人炸了锅,谁都没想到,开头就是王炸,邀请了无数年轻人敬佩的科学家钱老。

  大家看到消息后翘首以待,准备在节目播放的第一时间,就收听这个广播。

  2月24号,刘一民邀请钱老到央视一起制作节目。钱老特意穿了当年从美国归国时所穿的衣服,整个人的精神状态特别的好。

  “钱老,这是专门的录播室,我们已经检查过了。”杨伟光在前面引导。

  走进录播室,钱老看了看四周的布置:“这种地方可是不常来喽,一民,今天跟着你过来长见识了!”

  “钱老,您调整下凳子,看怎么坐舒服?”刘一民笑道。

  警卫秘书帮钱老调整了一下凳子,等两人坐好后,杨伟光让人端来了两杯茶:“钱老,一民同志,我们先出去了,你们做一个手势就可以开始录制,有问题不要怕,我们后期会再制作。”

  “好。”刘一民笑着说道。

  等人走后,钱老润了润嗓子:“说实话,坐在这里还有点紧张嘞。”

  “钱老,咱俩总不能都紧张啊。”刘一民尽量让录播室里面的氛围变得轻松一点。

  等到时间差不多了,刘一民先做了一段开场白,讲述了一下栏目的宗旨——解青年之惑,领青年前行。

  “广大青年朋友们好,今天咱们邀请到了第一位访谈嘉宾,他就是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科协主席,科学院学部委员,被美国誉为可抵五个师的钱学森钱老。”

  刘一民刚介绍完,钱老立即幽默地跟上:“今天咱们录播室里面不止咱们两个,而是有五个师。”

  “哈哈哈,钱老,您几几年去的美国?”刘一民笑着问道,他先从基础的信息入手,慢慢地引导到其他的问题上。

  “您被软禁了五年,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这正是一个拼搏的年龄段,关押期间,您有没有想过,回国这么难,那就不回了,反正不是我不愿回去,是美国人阻拦。”

  刘一民的手里握着题词卡,时不时的要看一下提问顺序。有时候节奏一乱,全都该乱了。

  “我就没打算留在美国,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不给自己买保险,存美元。我说我人都不在这儿了,留这些有什么用?其实不光是我,还有一大批科学家,我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钱老靠在椅背上,回答起来信手拈来。

  外面的杨伟光等人听到进行的这么顺利,一个个高兴地相互握手,赵忠湘低声说道:“刘一民同志,这是练过吧?”

  录播室内,刘一民继续问道:“钱老,现在很多人说中国科技不行,经济不行,中国人没有外国人聪明,您觉得中国人笨吗?”

  “中国人当然不笨,我们很多留学的科学家都深受其扰,我们都憋着一口气,就是要向他们证明自己,我们中国人不比他们笨。我们的落后是时代造成的,我们才发展多少年?西方发展了多少年?不能比表面,要多角度比,新中国从废墟上才成立多少年?

  我们的工业底子不说很好,但最起码特别的全,这就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动力所在。”

  刘一民趁机说道:“其实一直以来,中国人喜欢讲反省,子曰一日三省吾身。碰到了别人,先说对不起。我们喜欢反思自己的问题,但从来没想过这有没有可能是别人的问题。”

  “一民同志,你觉得这是一个好的习惯还是不好的习惯?”钱老反问道,一下子成了两人交换观点的访谈。

  刘一民讲了许多,一体双面,有好有坏。好处可以快速进步,坏处就是容易纵容他人。

  “很多人喜欢将我们跟全世界比,跟美国比工业、跟法国比浪漫、跟英国比绅士、跟德国比严谨,好像我们全是问题。于是我们开始反思,我们为什么处处都不如人。

  但是要跟单一国家比的话,法国人有浪漫,但是没德国的严谨,英国的绅士、没有中国人包容、温良、勤劳和韧性.”

  钱老听着刘一民的话刚开始若有所思,等到最后频频点头。

  两个人不再限于你问我答,而是互相交流观点,以至于最后交流的时间都超过了一个小时。

  杨伟光挥手道:“别打扰,正好可以制成第二期内容。”

  等聊完出国潮流之后,杯子里的水空了,两个人才看向外面,杨伟光冲他们竖了一个大拇指。

首节 上一节 425/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