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426节

  “钱老,一民同志,你们两个聊了两个多小时啊,剪辑一下能播两期。”杨伟光走进来高兴地说道。

  钱老走到录播室外面,看着拥挤的人群说道:“先体谅一下老头子,让我去个厕所。”

  杨伟光亲自带着钱老去厕所,刘一民紧紧地跟在后面,现在才发觉,膀胱要炸了。

  走出厕所后,两人没在央视多留就走出了大楼,赵忠湘挤在人后想跟钱老握个手,可惜人太多根本没有机会。

  “一民,再见。要是我有什么话想对人说,我就来找你。”钱老开玩笑道。

  等小轿车离开之后,刘一民走回大厦粗略地听了一遍,交代了几个要剪掉的地方:“这些地方不要留,别糊弄我,我可是懂录音的基本原理。”

  杨伟光搂着刘一民的肩膀说道:“完全听你的,你们记住,这个栏目一民同志的话比我的话更管用。”

  “明白。”

  录制团队跟文研所录节目,文研所额外给他们一笔补贴。杨伟光想以团队人员和设备帮央视多争取几个点的分润,被刘一民巧妙地给化解了。

  录节目的时候,文研所是他们的老板。

  3月2号晚上十点,无数的年轻人打开收音机,放在自己的旁边或者书桌上,等待《青年夜话》栏目的开播。

  学生宿舍里,大家围坐在收音机旁,见收音机里还没出现声音,还以为找错了频道。

  “有了有了,快听快听,这就是刘一民教授的声音。”学生赶紧将收音机放下,让大家注意听。

  【全国的听众朋友们、青年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青年夜话》栏目,本栏目起源于燕大的一场访谈,本栏目的宗旨是解青年之惑,领青年前行。】

  “刘教授当主持人声音还挺好的啊,中气十足,吐字清晰,像主持人。”

  “别说话,认真听!”

  青年人的导师刘一民和几代人的导师钱学森结合在一起,产生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青年夜话》的访谈内容通过无线电波传遍大江南北,不仅是学生,D政军民学、社会青年以及中老年人都在收听,一些工厂的喇叭里面也传出了广播的内容。

  当听到中国人总是喜欢反思,总是将自己跟全世界国家、人种的优点做对比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这个内容刘一民跟文研所培训的学生讲过,传播的范围有限,刘一民通过《青年夜话》将这个观点传达给了全国的年轻人以及全国听众。

  第二天许多报纸,也对《青年夜话》的内容进行了报道。

  杨伟光看到数据差点以为自己看错了,四五百万的合格线还是太低了,收听人次远远超过了一亿次,比刘一民当时做访谈时的收听人数都高。

  杨伟光激动地给刘一民打电话报喜:“还有好几个电台,说是要转播咱们的内容,一民同志,咱们这是开门红,开门大红啊!”

  也有人感叹刘一民这节目资源实在是太好了,第一次就请到了钱老,这资源就是给狗,狗都能拉来几百万听众。

  对于杨伟光的狂喜,刘一民笑着说道:“咱们要的不是开门红,而是次次红。”

  文研所终于开始有了盈利相对稳定的项目了,后期像吴组缃、王瑶之类的老教授,刘一民都准备让他们去讲讲。

  就算是讲古代文学,也是提升文化自信。

  之后再经常性的邀请一些嘉宾做访谈,节目再针对听众的来信,回答一些问题,整体栏目的内容构成就充实起来了。

  刘一民走进文研所,办公室里众人在闫真的带领下,同时站起来冲刘一民鼓掌。

  “恭喜所长。”

  “坐,大家都坐,这是咱们文研所的胜利。”

  戴建业笑道:“我们住在燕大的宿舍,晚上听到好几个宿舍的学生都在听,甚至有人将收音机放在楼道里面,让大家一起听。”

  “刘所长,我们能不能上这个栏目?”易众天开玩笑道。

  “可以啊,但是说话必须得深思熟虑,别讲一些不讲逻辑和历史的话。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未来说不定大家都有做节目的时候,我希望牢记这句话。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要用奇怪的观点来哗众取宠。”

  刘一民讲话完毕,夏言也打来电话恭喜栏目成功:“今天中顾W几个老同志都给我打了电话,说咱们节目做的不错,能使青年人做教育。”

  “我们是跟青年人做朋友。”刘一民笑道。

  “不管怎么着,成功了就是成功了。你至少让我松了一口气,没闹出大乱子,没搞成笑料。”夏言高兴地说道。

  挂断电话,中文系又有几个教授过来恭喜他,严家炎笑着说道:“五四文学社的几个学生,看到广播影响这么大,还想办广播嘞。《未名湖》杂志办了这么久,还没有一次广播影响力大。”

  “有时间也邀请您当嘉宾,您可别拒绝。”刘一民说道。

  “我?”严家炎笑道:“只要你不怕收听率下降。”

  文研所内外,充满了喜气洋洋的气氛。挂断电话的夏言在想是不是要提高一下文研所的级别,挂在中文系下面当系里的二级所,好像有点屈才了。

  不过这事情也不是夏言说了算,还得跟教育部沟通。

  吉安所,刘一民看到迎接自己的李秘书后,低声询问了一句为什么喊他过来。

  李秘书笑着摇了摇头:“一民同志,就这几步,我跟您透露也没什么必要啊。”

  走进去后,老首长先是夸赞了一下刘一民栏目做的好,栏目对青年好,也对国家好。

  “老首长,您找我来还有什么事情?”

  闻言,老首长将拿起的茶杯放了下来:“家先同志的身体不容乐观,我们准备向国人解密家先同志的身份,如果不解密,不让群众知道,对家先同志不公平。我想问问你能不能写一部家先同志个人的纪实性小说?”

  “首长,写的话不是问题。”刘一民当即保证道。

  老首长听闻大笑了几声:“好你个刘一民,我就知道这对你不是什么问题。”

  “个人纪实性文学并不困难,但是邓老得配合我,我要了解邓老的很多事情。当然,我们上次聊天,我已经了解了不少,但是不够。

  《横空出世》毕竟是改编的小说,这次写的话,我准备直接以《邓稼先》三个字命名这部小说。”刘一民说道。

  PS:感谢泰迪会转轮大佬1500点币打赏、无无言以对啊大佬的100点币打赏

第480章 打击范围覆盖全球

  吉安所四合院的书房内,老首长拿来了不少资料供刘一民参考,还有一些来往的文件。

  “你在这儿看,我去打个太极,回来咱俩下几盘象棋。”老首长笑着离开了书房,独留刘一民一个人在此。

  李秘书给刘一民重新沏了一杯茶后退出了房间:“一民同志,有事情你叫我。”

  刘一民道谢后,仔细地看了起来。这里面文件有“596”团队组建的资料,也有当时第一次核爆前24小时的紧急决策。

  上面的内容比上一次写《横空出世》更为详细,里面夹杂着老首长和其他几位首长跟邓老在工作和生活中交流的资料。

  刘一民快速地阅读着,心情忍不住激动起来,仿佛自己就是计划里面的一员,要完成一件全世界人都不看好的事情。

  《横空出世》注重于宏大的历史叙事,在兼顾科研人员和基地战士奋进历程的情况下,更注重原子弹从研发到爆炸的过程。

  《邓稼先》则是专注于邓老的一生,或者说是学成归国后为国奉献的一生,刻画邓老的拼命攻关的科研精神,兼具和妻子徐鹿西的日常。

  这部电影的剧本接受过杨振宁的审阅,确保里面的内容符合历史事实。

  厚厚的一大资料没看多少,老首长就擦着汗水走了回来:“老了老了,身体越来越不好了。”

  “老首长,我看您精神着呢。”刘一民说道。

  老首长将毛巾递给李秘书:“唉,我现在都八十六了,到年底就八十七了,从19世纪最后的三天,到20世纪的86年,也算是跨了两个世纪。我这戎马一生,跟其余的同志比起来是幸运的,没负过一次伤。”

  老首长在书房慢慢地转悠了一圈,身上的气息平稳后,正式坐了下来,李秘书快速地将棋盘端了过来。

  “老了,就应该多下下棋,等过两年完全退了,就有更多的下棋时间喽。”老首长找准时机,将“马”攻到了对面,对刘一民的“炮”和“車”同时产生了威胁。

  “我看李秘书下棋的技巧也非常高超嘞。”

  李秘书赶紧说道:“我都是跟老首长学的,不过是个二把刀,跟老首长下棋,常常要思考十几分钟才能落子。”

  刘一民收回了自己正准备落子手,假装思索的模样,自己思考的时间还是太短了。

  在刘一民思考的间歇,老首长又问刘一民最近有没有写什么通俗文学作品,平常无聊的时候,这玩意儿最能打发时间,可惜看过《霍元甲》之后,再看国内的其它作品,总觉得差点意思。

  “有人给我送来了几本什么金”

  李秘书立即说道:“金庸!”

  “对,金庸写的武侠小说,我不太喜欢看这种,更喜欢写实一点的。”老首长笑着说道。

  刘一民落子后冲着老首长说道:“您老火眼金睛,是不是知道我带着呢?”

  “真带了?写的谁?”

  “《绣春刀》”

  “《绣春刀》?”老首长落子后思索片刻:“锦衣卫,螳螂腿,绣春刀?”

  “对,讲的是明末锦衣卫的事情,主要是三名锦衣卫追杀魏忠贤,却陷入政治漩涡里面的故事,对人性,政治都有描写”刘一民简单将叶问的资料跟老首长讲了讲。

  《绣春刀》是一部极为经典的电影,而且是越看越经典,尤其是那句“这可是我的至爱亲朋,手足兄弟啊得加钱”,塑造了观众的经典记忆。

  老首长压下迫不及待地心情,跟刘一民下完这一盘之后,才从刘一民的包里接过手稿。

  这不是剧本版,而是小说版。老首长看到后,又夸赞了刘一民几句,称他非常贴心。

  “《霍元甲》的电影还没好吗?”

  “已经拍完了,估计再有一个多星期,第一版就剪的差不多了,您要是想看,我让他们送来请您审下片。”刘一民说道。

  老首长摆了摆手说道:“不用了,到时候我到中海的电影院里看,这种片子,人多看才热闹。”

  《血战台儿庄》电影的热潮还没落下,《霍元甲》即将上映,国内的电影市场火的一塌糊涂。

  在香山澳上映后,《血战台儿庄》拿到了数百万澳元的票房收入。

  在国内不用说,场场爆满,观影人次累计下来,估计跟国内人数差不多了。毕竟还有乡下放映“游击队”,他们放映一次都是好几个大队人一起观看。

  刘一民留下手稿后,拿着资料离开了老首长的家。刘一民接下来会对采访一些在九院工作过的老同志,邓老长期领导了第九研究院工作,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生活轨迹之一。

  李秘书整理了一页在京修养的专家名单,刘一民要去采访前联系一下他即可,这阵子由他跟着刘一民一起采访。

  刘一民重点对郭永怀郭老的资料进行了了解,郭老跟邓老是亲密的战友,科研能力非常强,同样是冯.卡门的弟子,当时郭老原本在加拿大多伦多学习,去美国还是钱老亲自去接的。

  可惜后来飞机失事,于六八年牺牲。

  要了解郭老,钱老是关键人物,刘一民跟钱老聊到郭老大时候,钱老的表情明显悲伤了起来:“永怀啊,是个书呆子,我以前最喜欢开车带着他兜风,他有时候太沉闷了。”

  当谈及在空气动力学上的成就时,钱老激动地说道:“永怀啊,我真的是永远怀念他。他在空气动力学上的成就会远超于我,他出事的时候是要回燕京汇报重大发现的。”

  见钱老太过激动,刘一民没有继续聊下去,开始聊一些轻松的话题。刘一民询问导弹最快能飞多远,钱老发明的乘波体弹道是什么意思。

  “最快?这种不仅依靠导弹自身的动力,更是利用了大气的升力进行滑翔,咱们中国人喜欢说借势,这就是借势。你听不懂?这么简单的问题你怎么听不懂呢?”钱老看着略显茫然的刘一民,急的想挠头。

  “钱老,我是文科生。”刘一民无奈地说道。

  钱老用手势比划了一下:“这跟文科理科没关系,这是简单的问题,常识嘛!”

  刘一民忍不住翻了一个白眼,这要是常识,全世界导弹该满天飞了。

  刘一民抛出了一个问题:“钱老,我打个比方,速度有没有可能达到,我在美国华盛顿,给隔壁的汉堡店老板打个电话点一份披萨。国内在我打电话的同时发射,汉堡没到,但是导弹到了。”

  钱老听到这个比喻顿时乐了,思考了一会说道:“从理论上说是有可能,主要看店主的烤制速度,但我敢保证的一点是,导弹绝对比你的汉堡要热。”

  钱老说完,两个人在书房里哈哈大笑起来,钱老脸上的心情好了许多。刘一民趁机再次跟钱老聊起来郭老的问题。

  钱老这次讲了很多,得知刘一民要给邓老写一部纪实性文学作品,也讲了和邓老的故事。

  “老邓和永怀的性格差不多,都比较内敛,我呢,你也看出来了,我的性格就比较外向一点,爱跟人交流。我研究导弹,老邓研究核弹,我们的目标是将核弹装到导弹上。

  84年阅兵的时候,你看到那个东风五,就是两弹结合的成果。”

  刘一民笑着说道:“我当时重点看了,东风五很大,当时也详细的进行了一番讲解。”

  “是啊,它是国之重器。”钱老郑重地说道。

首节 上一节 426/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