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431节

  刘一民赶到作协门口的时候,就看到有工作人员在清理大楼门柱上的脏东西,拿着笤帚打扫卫生。

  看到刘一民后,工作人员纷纷停下了手中的工作:“刘一民同志,恭喜你啊,今年又获奖了!”

  “你们这是?”刘一民笑着指了指他们手中的工具。

  “我们打扫下卫生,准备拉个横幅,庆祝一下。”工作人员说完给刘一民指了一个停摩托车的地方:“汤达成书记正在楼上等您呢!”

  刘一民往里面走的时候碰到了77级的陈健功,他是作协的专职作家,只不过作协的专职作家跟文化馆的专职作家差不多,都不经常待在作协大楼。

  “一民,恭喜你啊,再获新奖!”陈健功真诚地夸赞道。

  刘一民客气地说道:“陈师兄,我相信以后你也会获得更多的文学奖。不过咱们作家,文学奖不是评判标准,更重要的是作品在读者心里的影响力。”

  陈健功听到刘一民的话点了点头,旋即苦笑摇头说道:“我呀,就是你停滞不前,我也不可能追得上你了。我下煤矿的时候发表作品,大学期间获得短篇小说奖。我原本以为我就算不像你一样是文学天才,也是有文学天赋的。

  我现在明白了,我的文学成就是时代赋予的,以前写的差不多都能当作家,随着国内文学的发展,大家的水平都提高的极快啊。”

  陈健功的人生发展轨迹从加入作协成为专职作家开始,与体制结合的越来越紧密,随后成为如汤达成、张广年这样的文化体制内的官员。

  跟他聊了几句,陈健功就催促着让刘一民上楼找汤达成和王濛去了。

  汤达成的办公室门没有关,他和王濛坐在会客桌旁边的沙发上一边谈笑,一边等着刘一民的到来。

  汤达成回忆着刘一民如何一件衣服让美国人拿十万美元,一个奖杯让美国人拿出一百万美元的往事。

  旁边的王濛不断地发出赞叹声,故事听了许多次,越听越觉得这事儿太魔幻。

  “这才是真正的魔幻现实主义啊,我看《百年孤独》都比不了。”王濛嘴巴再次发出了“啧”声。

  听到由远及近的脚步声,汤达成笑着说道:“这铿锵有力的脚步声,是咱们中国的马尔克斯到了。”

  两人起身走到门口迎接刘一民,看到后立即大声说道:“我们就知道是你到了,一民,快看看。”

  汤达成和王濛热情地簇拥着刘一民走进办公室,汤达成将桌子上的邀请函递给了刘一民。

  邀请函上面印着《联合早报》四个大字,总共发来了两份,一份是给作协,一份给刘一民个人。

  上面写着邀请刘一民参加在新加坡阿波罗酒店举办的华人文艺营,为期一周。文艺营结束之后,会举办国际华文金狮文学奖颁奖仪式,刘一民获得本届金狮文学奖小说组一等奖。

  汤达成看刘一民在沉思,出言说道:“一民同志,训练营的日期是在四月底,我记得你的两个双胞胎快生日了吧?”

  “月中。”刘一民感叹道:“就是我走了,两个小家伙更难带哦,我和妻子都要上班,保姆一个人照看两个刚满两岁的小孩子很累。”

  汤达成和王濛对视了一眼顿时急了:“一民同志,你这是不想去?这个文学奖项虽然在世界范围内影响不大,但是代表了世界华人文学。

  况且文艺营知名的华人世界作家都会过去,这是一个难得的交流舞台,正是向他们展现大陆优秀作家风采的一次机会。”

  “一民,你要是怕家里没人,我让我老婆去带你那两个小家伙,她可喜欢小孩子了。”王濛急忙说道。

  刘一民笑道:“两位别急啊,我也没说不去。”

  汤达成说得对,不管是文学奖,还是文艺训练营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提供了一个华人文学交流的舞台,岛上的作家也会去。

  “你吓我们一跳。”汤达成脸上的表情立即舒缓了。

  接着汤达成跟王濛商量这次派谁跟着刘一民一起去,《联合早报》文艺训练营除了邀请刘一民之外,还邀请了蒋子龙和王安忆。另外还邀请作协派出一个作家访问团参加,人选由作协决定。

  刘一民拿着邀请函走出了作协,访问团的人员就由作协、文联和文化部讨论去吧。

  走到作协院子里的时候,作协大楼上已经挂起来祝贺刘一民获得金狮文学奖的横幅了。

  得知消息赶来的记者恰好拦住了刘一民,他们本来想拍一拍作协大楼的横幅,没想到来了个搂草打兔子,碰到了刘一民。

  “刘一民同志,您能跟我们讲两句吗?”《燕京日报》的记者笑着问道。

  “可以。”

  “你对于这次获奖怎么看?”记者快速地问道。

  刘一民平静地说道:“得奖对于我来说并不重要,我认为交流更重要。新加坡《联合早报》提供了一个交流的舞台,让我能够和全世界优秀的华人作家一起聊天。”

  “到了新加坡,你最想跟他们聊什么呢?”

  刘一民笑道:“当然是聊中华文化和华人文学,我们都是中国人,中华文化和华人文学是我们之间最大的公约数。”

  “您有什么想见的作家吗?”

  “岛上的作家三毛,我对她的作品非常感兴趣。我希望读者也可以去了解一下,看看她跟她丈夫的感情和在撒哈拉沙漠的异域风情。”

  在院子里聊了约十分钟,刘一民就骑着摩托车离去了。小报社的记者跑得快,围在这儿的记者大多都是地方媒体,央媒如《人民报》《中青报》要采访刘一民,肯定是约访。

  刘一民从作协出来,拿着邀请函去了一趟人艺,将这喜讯告诉了曹禹。

  曹禹乐呵呵地说道:“你来的时候,我已经接到老沈的电话了。老沈说部里对这次获奖很重视,甚至要比意大利的诺尼诺和美国图书奖都重视。

  这是咱们华人内部的文学交流,而且是大陆作家获得文学奖,这意味着在华人作家里面,大陆慢慢地将处于一个引领地位。这种聚光灯产生的聚集效应,将是巨大的。”

  曹禹从刘一民手里接过邀请函看了一会儿,看完后再次递给了刘一民。

  “我明白。”刘一民说道。

  这个文学论坛不是第一次召开,姚雪垠就去过一次,可惜是看别人领奖,产生的影响不可同日而语。

  谈完文学奖的事情,曹禹指了指桌子上的《绣春刀》:“有点意思,可惜不能排成话剧。”

  “老师,《绣春刀》确实不适合,以后总有适合的。这是给八一厂写的本子。”刘一民说道。

  曹禹点头说道:“《霍元甲》卖了两千多个拷贝,八一厂也急喽,明朝锦衣卫这个题材,非常有趣。”

  不过曹禹饶有兴趣地跟刘一民讨论了一下明朝的历史,尤其是黄仁宇写的那本《万历十五年》。

  “明实亡于万历,这个观点很有意思。明朝皇帝靠宦官和锦衣卫制衡大臣,万历深居内宫,也可控制朝堂。一民,你觉得宦官和东林党对明朝灭亡的影响谁更大?”曹禹问道。

  “自古私心往往是最难克服的,封建王朝都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朱元璋号称要与百姓共天下,最后还是士大夫共天下。士大夫这个群体有大义者,但同时他们也是地主阶级的代言人。

  明朝的东林党更为复杂,明朝中后期,南方资本主义萌芽,他们是地主和商人的集合体。而南方又是对峙后方,打仗要靠南方的白银,南方不免觉得有些无辜,毕竟清朝的铁蹄踏不到南方,他们想保护自己的利益”

  刘一民对明末政治进行分析,魏忠贤权倾朝野,但也知道辽东局势的重要性,最重要的是他依附于皇权,明朝亡了他也便亡了。

  士大夫这个群体,更想要的是掌控皇帝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刘一民说出了自己的结论:“要是魏忠贤还在,明朝或许还能苟延残喘几年。掌握朝政的东林党,并不懂军事。南明风雨飘摇之际,且仍然内斗不止。”

  刘一民的最终观点是,东林党里面或许有不错的人,有为国为民的士大夫,但这个群体具有腐朽性。

  就像地主阶级,或许有真正靠辛勤劳作成为地主,对佃户相对不错的乡贤,但地主阶级作为剥削集团而存在,本身就是错的。

  能代表地主阶级的不是小地主,而是士绅。在治权不下县的时代,他们掌握了基层的行政权。再大一点的,就是家有大官的官僚地主。

  曹禹听完后说道:“是啊,私心最难以克服。”

  从曹禹办公室出来,刘一民去跟朱霖见了一面,她和蓝天野一起排节目。

  临近中午的时候,刘一民回到了华侨公寓。

  下午回到燕大,严家炎和中文系的众教授,向刘一民表示祝贺。

  隔天报纸上刊登了刘一民荣获金狮文学奖的新闻,宣称这是刘一民确立自己在国际华人文学界地位的重要象征。

  一时间对刘一民的讨论度直接把《绣春刀》的讨论度给压了下去,文学界几乎没人谈论这篇通俗小说。

  4月3号,一群人来华侨公寓向刘一民表达祝贺,刘一民邀请他们入屋观看《霍元甲》。

  人一多,屋子就感觉到小了。

  刘振云笑着说道:“《霍元甲》今天首映,早几天票都卖疯了,根本买不到,好了,咱们今天不用票就能看了。”

  这份拷贝是北影厂送给刘一民收藏的,这时候成了招待他们的最佳选择,毕竟谁都想看,但谁都没票。

  崔道逸跟刘一民讲起自己来时路过电影院的盛况,燕京地区拿到的拷贝最多,况且北影厂为了挣钱也在卖票,如此还一票难求,更别说其它地方了。

  “国内好看的功夫电影少,主流的市场都被香江的电影公司垄断,咱们自己电影厂拍的,观众都想看看是个啥样。”刘一民脸上并没有多少的喜色。

  接下来大家都聚精会神地看电影,谁也没有再说话,只是偶尔到精彩的地方,会鼓掌感叹几句。

  等到电影播放,刘振云几人仍然是意犹未尽,这两百万拍的功夫片,谁也抵挡不住它的魅力。

  接下来陆陆续续有人前来,放映机跟电影院的放映机一样,一天24小时都不带闲的。

  晚上九点多,最后一波客人离去之后,刘一民疲惫地伸了伸懒腰。朱霖和喜梅两人脸上也带着疲惫,脚步不停地招呼客人实在是太累了。

  “咱们一起收拾客厅吧。”刘一民无奈地说道。

  刘一民刚拿起扫把,书房的电话声又响了起来,朱霖笑道:“去吧刘老师,这里我和喜梅两人就行。”

  刘一民快步走到书房,拿起电话:“您好,我是刘一民。”

  “一民同志,恭喜你啊,今天忙坏了吧?”

  电话那边传来了老首长的声音,刘一民笑着回复:“还好,跟意大利文学奖还差点。”

  “哈哈哈,我刚从中海回来,我在中海电影院看了《霍元甲》,同志们热情很高,掌声一浪接过一浪,咱们在拍主旋律电影的时候,也要满足一下群众的多样娱乐需求,钢公对你很是赞扬,认为你写出了中国人不屈、也不愿臣服于任何种族的精神。”

  聊了约十分钟,听到电话那头传来的“请老首长去休息”的声音,刘一民迅速找机会挂断了电话。

  朱母跟单位请了假,刘一民前往新加坡的日子里,由她来照顾两个小家伙。朱母刚向医院申请,医院立马就批了,对她照顾外孙的行为非常支持。

  “方贞同志,这也是咱们医院为国内文学事业所做的贡献嘛!”

  看到院长如此通情达理,朱母将有限的归院日期变为根据实际情况自主调整的假期。

  “院长,一民去新加坡说是一星期,但您也知道,一民在国外受欢迎,都想多留他几天,万一有什么事儿.”

  “全准!”

  听到院长的话,朱母笑容满面地离开院长办公室。

  刘一民和朱霖得知朱母请假得到批准,朱霖松了一口气,她原本计划自己请假呢。

  很快,作协组建的访问团名单已经出来了,共三人,上次去过新加坡的姚雪垠赫然在列,第二个是秦牧,秦牧原名林觉夫,在香江出生,小时候跟随父母在新加坡生活过,目前是粤省文联副主席和暨南大学中文系主任。

  刘一民跟他在复旦中文系主办的论坛上有过一面之缘,当时主要目的是推售教材,没有深入聊天。他的写作范围很广,跟刘一民一样,诗歌、散文、小说和童话故事都擅长。

  最后一名成员是张乐平,《三毛从军记》的作者,创作的三毛形象家喻户晓,也是作家“三毛”的干爹。

  因为三毛是看了张乐平的作品,才将自己的笔名改为三毛的。

  这次让他一起去,也有跟三毛见面,增加一下影响的意思。

  三人在国家的天南海北,接到作协的通知后立即准备起来来燕京,等到4月17日,大家一起乘坐飞机前往新加坡。

  作协的会议室里,姚雪垠率先跟刘一民握手并表示恭喜,接着将秦牧和张乐平给他介绍了一下。

  秦牧紧紧地握着刘一民的手说道:“一民同志,上次你在复旦大学的发言可是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咱们国家文坛有你这样的年轻人,有望兴盛起来啊!”

  “您客气,暨南大学中文系在您的带领下也是稳步前进,还得感谢暨大对我的支持。”

  “兄弟单位,携手前进,你在我面前是后辈,但你们燕大中文系是全国中文系的老大哥。你那个文研所青年教师培训做的很不错,今年九月我推荐个小伙子到你们那儿受训。”

  刘一民答应给他们安排一个名额,接着握住张乐平地手说道:“您的《三毛从军记》以前我可是最爱看了。”

  “现在呢?”

  “现在向您学习呢,看看如何创作出经典的人物形象。”

  ps:下一章被审核了!

第485章 水平低下的香江媒体

  不仅文学界对刘一民获得金狮文学奖感到振奋,电影界也为此紧锣密鼓的忙碌了起来。

  本来《霍元甲》的海外发行还需要一阵子,中影得知刘一民要到新加坡后,心情就急迫了起来。

首节 上一节 431/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