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不会策动一些作家?”
“刘一民先生,你觉得你为什么能够获得金狮文学奖?”
刘一民看向提问的记者:“因为我写的好。”
声音落下,现场短暂的沉寂后一片哗然,询问刘一民这是自信还是自傲。
“你们非要问我为什么获得文学奖?那我能怎么说?我写的不好他们会颁发给我吗?你们这群媒体,水平还不如内地三线媒体。”
第486章 谢忠侯的“名垂青史”
目前内地的新闻媒体虽然在探索市场化改革,但从整体上讲还是以内容为导向,并不注重商业化。但香江的媒体就不同了,和美国的一样,更喜欢搞些噱头来刺激读者提高销量。
在场的记者都没想到刘一民语言如此犀利,先将他们给教训了一通,不过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热情,反而觉得更有噱头可以抓。
姚雪垠在旁边解释道:“媒体朋友们,我们这次只是路过香江,我们从燕京飞过来很累了,我们没有接受采访的安排。”
姚雪垠年纪大了,说话声音小,但旁边的媒体即使听到也不会放弃这次难得的采访机会。
“刘一民先生,你如何看待《血战台儿庄》这部电影在香江引起的观影热潮?”
听到这名记者的声音,刘一民才停下脚步,看了看他话筒上面夹着的《大公报》报标说道:“《大公报》的媒体朋友提问的比较有水平,我们应该多聊点内容。
《血战台儿庄》在香江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说明抗战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记忆,香江民众在抗日战争中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比如当年东江纵队进入香江成立港九大队,领导香江民众一起抗击日寇。战争胜利几十年了,但我们一起携手应对敌寇的心依然是热的。”
《大公报》记者再次追问道:“听说岛上也观看了《血战台儿庄》,并且评价很高,您如何评价?”
“我们正视历史,不会忘记为抗战做出贡献的任何群体党派。”
两个问题讲完,他们已经走到车旁,在上车的最后,有记者询问刘一民认为《霍元甲》能否在香江重续《血战台儿庄》的辉煌。
“《霍元甲》电影上映之后,内地民众踊跃观看,我相信香江民众也会喜欢这部电影,内地的优势和香江导演相互结合,会产生更为绚丽的化学反应。”
车子启动,这群记者渐渐地落在了车子后面。他们入住的酒店在九龙半岛附近,推开酒店的窗户就能够看到维多利亚港。
太阳刚刚落下,海平面和海港周围的高楼都洒着一层金黄。华灯初上,海港的灯光逐渐亮起,海风轻轻吹拂着刘一民的脸颊。
还没来得及仔细看一看维多利亚港,敲门声就响起了。
打开门,新华社的同志们邀请他们一行人去吃晚餐,还给刘一民带来了两个消息:“《大公报》想在香江转载刘一民的《霍元甲》和《绣春刀》;另一个是‘中央社’的谢忠侯想要见一见刘一民。”
“谢忠侯?他还在香江啊?”
“他现在还是香江分社的负责人,不过最近回岛上的次数有点频繁。我们拿到了《中央日报》半年以来的报纸,谢忠侯好几篇文章都跟大陆有关。”
刘一民接过报纸说道:“咱们边吃边看。”
代表团的成员在新华社同志们的带领下走到酒店下面的一家粤式餐厅,一行人数众多,上了好几道有代表性的粤菜。
“广州白切鸡,肉质鲜嫩,配合这个蘸料吃。这是香江当地有名的深井烧鹅,表皮如琥珀,烤的酥脆,咬着有‘喀嚓声’,配合酸梅酱解腻;这是避风塘炒蟹,里面有蒜末、辣、韭菜,味道层次丰富。
同志们,这是我最喜欢吃的云吞,大家可以尝尝。”秦牧依次给他们介绍着饭桌上的菜,邀请大家品尝的时候,还讲起自己小时候在香江的往事。
这几样菜刘一民最喜欢吃白切鸡和炒蟹,味道浓郁符合他的口味。大家吃的差不多了,从刘一民的手里各自拿过一份“中央日报”好奇地看了起来。
大家对岛上不了解,这《中央日报》相当于岛上的一手资料,一个个看的都很起劲。
刘一民重点关注了谢忠侯写的文章,重点讲了《血战台儿庄》所展现出来的大陆历史观和大陆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向岛上释放出的善意。
也看了一些“中央日报”发的岛上各地政经社会内容,看完之后,刘一民问道:“谢忠侯什么时候过来?”
“估计要到九点到十点,有很多媒体盯着我们,他只能等记者走了再来。”
“那我就等一等他。”
吃完饭,将报纸塞进皮包里面才走出包厢。从饭店回酒店的路上,在灯光下,刘一民稍微一观察,就看到了几名鬼鬼祟祟的记者。
“这群人除了跑得快,努力一点,什么本事都没了。”刘一民再次忍不住嘲讽道。
蒋子龙环视了一圈说道:“香江媒体跟国内媒体真的很不一样,可能是香江特色。”
“商业化媒体都有此特点,除此之外,也跟媒体的水平有关。”
回到酒店,刘一民先去洗了一个澡,接着慵懒地靠在沙发上继续看起了报纸,直到十点,房间的门才被敲响。
谢忠侯穿一身黑衣服,头上不仅戴着帽子还戴着口罩,搞得跟街头一样。
走进房间,谢忠侯才将口罩和帽子摘掉,松口气后说道:“一民先生,没想到咱们能在香江见面,希望没有打扰你,祝贺你荣获金狮文学奖。”
“老谢,赶紧坐,吃饭了没?”刘一民笑着给他倒了一杯水。
谢忠侯笑着说道:“吃过了,吃过了。我来就是想见见你,这才不到一年,你的文学成就又达到了新的高度。《尘埃落定》这篇小说非常好,宛如身至川康雪区,也让我看到了贵军为什么能够获得成功。”
“老谢,你别跟我说你现在才知道。”刘一民打趣道。
谢忠侯嘿嘿一笑,没有接话,而是讲起《血战台儿庄》在岛上引起的反响:“大家一致认为拍摄的非常好,没有进行丑化,演员的选角也很像。蒋大进行了正面肯定,白崇禧的儿子白先勇也积极发文.”
刘一民听完谢忠侯的话,替他分析道:“说明目前已经形成了一股潮流,一股交流的潮流。这股力量在不断地孕育,而老兵探亲就是催化剂,是绝佳的理由,我相信未来不久,就会放开探亲政策。
老谢,两百多万离乡军民翘首以盼,你老兄做的贡献是要名垂青史的。”
谢忠侯听到名垂青史这四个字不由自主地坐直了身体,每一个中国人都无法拒绝这四个字。
刘一民又连续的夸赞了他几句,把谢忠侯灌的晕头转向、迷迷糊糊,姿态都亲近了许多。
刘一民希望谢忠侯能在“中央日报”上报道一下新加坡华人文学界交流的事情,让各界看到交流的希望。
“我会跟驻新加坡分社的同仁讲的,就算他不发文,我也可以发表些评论。我这么做绝不是为了我个人的名望,我是为了两百万离乡军民。”
刘一民重重地拍了拍谢忠侯的手背:“老谢,我懂,分别几十年的骨肉亲人也应该再见一面。有些事情总要有人去做的,现在轮到我们了。”
谢忠侯被刘一民这句话搞得眼眶通红:“一民,我能托付你一件事情吗?”
“你说?”
“你回到大陆之后,能不能找人在各地取点土寄过来,我带到岛上。”
“好,我答应你。”
谢忠侯戴上口罩离开酒店怕被人看到,专门从后门打了一辆出租车在市中心转了好几圈,才下来坐上另一辆出租回到了“中央社香江分社”。
谢忠侯离开之后,代表团成员打开房间看了一眼刘一民,刘一民冲他们摆了摆手,他们才退回了房间。
18号凌晨,代表团正式坐飞机离开香江。临出发的时候,他们买了几份报纸,上面有大量关于代表团落地香江的报道。
【中国作协以超豪华阵容亮相新加坡!】
【知名作家刘一民在机场表现傲慢,直言获奖是因为写的好!】
看了几份就觉得没营养放在了一边,姚雪垠说道:“这《大公报》还有点意思,一民,《霍元甲》和《绣春刀》要在《大公报》连载了吗?”
看到姚雪垠指着的一行小字,刘一民点头说道:“对。”
“在香江武侠小说很有市场,《霍元甲》小说连载也能够为电影打个前站。”秦牧觉得这是一举两得。
蒋子龙说道:“一民啊,你真是好脑子,津门霍元甲,我天天在津城,我怎么就没想到。”
“子龙同志,要写通俗小说,得先有被唾沫淹死的觉悟。”刘一民一开口就让众人笑出了声。
“骂声我不怕,老人家说,小小寰宇,几只苍蝇碰壁,嗡嗡叫。写点东西,不让人骂是不可能的。”蒋子龙对此十分坦然。
飞机经过南海的时候,大家都尽力地往海平面上看,大大小小的岛屿或礁盘点缀其间,皆感叹起南海的壮阔。
临近十一点,飞机落在了新加坡樟宜机场。
《联合早报》主编杜南发和另外一名编辑林仁君前来接机,除此之外新加坡华人协会也有派人过来。
杜南发喜爱文学,曾经喜欢写诗歌,看到刘一民后,快步走过来握住他的手说道:“一民先生,辛苦了。我非常喜欢你的作品,你的大多数书籍我都有阅读。你的诗歌我大部分都会背,惭愧啊,没能写出像你这般有名气的诗歌。”
“杜主编,您过誉了,我们得感谢你们《联合早报》,给予全世界华人作家一个交流的平台。”刘一民客气地说道。
“这是我们为文学界做的微不足道的一点事儿。”
杜南发跟其他人握手的时候,旁边的林仁君也向刘一民介绍起来了自己。
林任君加入《联合早报》后发展迅速,93年成为了《联合早报》的主编,后来更是新加坡报业集团的董事长,还是任职最长的主编和董事长。
新加坡出版社的编辑吕文专门给刘一民送了一束花,搞得其余人多少有点羡慕。
蒋子龙感受着新加坡的空气说道:“这里好热啊!”
“所以叫热带嘛。”刘一民观察了一下新加坡周围的大楼。
八十年代,四小龙发展迅速,新加坡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空气里都充满着经济上行期的味道。此时新加坡正在进行腾笼换鸟的政策,逐步换掉落后产能,开始打造金融和航运枢纽。
坐在车上,众人好奇地打量着新加坡的街景,道路两旁都是常见的热带树种棕榈树。
杜南发坐在副驾驶回头说道:“等到酒店之后,大家可以到楼上吃饭。受邀请的华人作家陆陆续续抵达,如果想交流的话,可以自由交流。”
姚雪垠好奇地问道:“现在都谁到了?”
“马来西亚华人作家朵拉(林月丝),叶观仕、新加坡华人作家卢涛、美国华人作家陈若曦、西班牙张琴等。岛上明天才过来,三毛晚上十点左右会到。”
刘一民了解过这些人的资料,对他们的写作风格有大体一致的理解,除了三毛之外,其余人的书还真没读过。
刚下车,刘一民就见到了刚才杜南发介绍过的几名作家,几人目光一直紧紧地盯着刘一民,像是审视又像是在确认。
杜南发笑着介绍道:“这就是刘一民先生。”
他们脸上的表情立即舒缓了,笑着走过来握手:“刘先生,我们在报纸和电视上见过你,但见面仍然为你的年轻感到诧异。”
“大家站在这里是欢迎我们吗?”刘一民好奇地问道。
新加坡作家卢涛连着说了两遍“是呀,是呀!”:“我们要向优秀的华人作家致以敬意。我们早上就商量好了,一定到门口亲自接你才行。”
刘一民向他们介绍了一下其他人,几位女作家看到王安忆后,立即围了过去,像是找到了话题。
王安忆跟她们交谈的时候有点拘谨,走进房间关上门才松了一口气。
刘一民走进房间,出版社编辑跟在他的身后,跟他介绍了刘一民的小说在东南亚的表现。
当听到《凯旋在子夜》有越文版出版的时候,刘一民吃惊地问道:“你们都把打越的书送给越南人看去了?”
“一民,你不用吃惊,相当一部分越南人对你的作品很感兴趣,翻译成越文版的作品并不少。”吕文解释道。
刘一民拍了拍吕文的肩膀说道:“干的不错!”
新加坡华人多,但整体市场太小,尽管如此,刘一民的书合计卖了约二十万册左右,是当地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在华人文学史上,新加坡的作家不仅在国际上不太出名,在当地的影响力也有限。
刘一民换了一身凉爽的衣服,起身和代表团一起去楼上用餐。
楼上中西餐都有,刚进门一声咖喱味英语差点吓到他们:“Welgome do Singapore!”
吕文说道:“这是印度侍者,新加坡印度人占很大的比例。”
刘一民微微点头,他对新加坡有印度人不奇怪,只是刚才咖喱味突然扑面而来,吓了他一跳。
他们找了一个人少的地方坐着吃饭,吕文一边吃,一边向大家介绍着新加坡和阿波罗酒店。
“见习营就在楼上的会议室,整体活动范围就是这酒店,晚上可以在酒店下面散散步。”
下午,中侨集团的人找到了刘一民。中侨集团旗下的电影公司是中影在东南亚的总代理,创始人是林日顺,福清人。他很早就下南洋到印尼打工,后来因为印尼PH,他被迫来到了新加坡。
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很快就在新加坡成立了中侨百货,专卖来自中国的百货,如中药、衣服等特产。彼时,中国跟大部分东南亚国家还没有建交,各地华人想要买特产以解思念之苦就会来中侨。
甚至世界上各地华人路经东南亚,都会专门来一趟。
凭借着百货,中侨开始不断壮大,后来成立了中侨电影,旗下院线主要以放中国电影为主。还不断地邀请各大电影厂来新加坡观光学习,宣传大陆电影。
他们来找刘一民,就是谈《霍元甲》首映活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