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民先生,我们准备在25号晚首映,放映完之后有个分享会需要您做个演讲。”
“没有问题。”
“另外我们老板林日顺先生想见一见您,可惜他身体不好,不能亲自前来,所以.”
刘一民笑着说道:“你们在方便的时候,我可以登门拜访。”
“那太感谢您了,我到时候打您电话。”
等中侨的人走后,姚雪垠召集大家开会,想让大家晚上一起欢迎三毛的到来,给三毛这种爱国岛上作家打气。
“我没有意见。”刘一民说道。
姚雪垠看向其他人,见大家都同意:“那晚上咱们就晚点睡,根据三毛的行程,将在晚上十一点左右到酒店。”
接下来的时间,基本上没有再来打扰刘一民,他终于能好好地坐在床上休息一会儿了。
晚上吃过饭,代表团的人在周围逛了一圈,接着回到刘一民的房间聊起了见习营的事情。
姚雪垠参加过最有发言权:“其实就是观点交流的舞台,大家既是学员也是老师,一边讲课一边听课。”
第487章 李敖:你真TM了不起
晚上十一点,大家在酒店门口迎接到了三毛。三毛看到姚雪垠和其他的大陆代表亲自迎接,当即感动地流下了眼泪。
三毛一头卷发,墨镜被提到额头上面,快步抱住姚雪垠,大声地说道:“姚先生,又见面了。”
“三毛,是啊,又见面了。你一路辛苦了,我给你介绍一下,这是一民,刘一民。”
“一民,我可以这样亲切地称呼你吗?”
“三毛女士,很高兴见到你,叫我一民就好。”刘一民主动伸出手。
三毛这次本来是不想来的,因为李敖也要来,李敖81年和三毛见面后,对三毛破口大骂,不仅发挥了李敖本身言语尖酸刻薄的本色,甚至可以说是极度的恶毒,称三毛丑陋且克夫。
但是后来听说姚雪垠在代表团里,还有张乐平,于是答应了《联合早报》的邀请。
三毛是个很反传统的女人,但又带有向往传统和天真思想的色彩。
这或许是李敖骂她的原因所在,也有人认为三毛的深情刺激到了多情但以深情自居的李敖。
进入酒店,三毛谦虚地冲着刘一民说道:“一民,你是当之无愧的金狮文学奖人选。”
“三毛女士,你的作品我也很喜欢。”
“跟你不能比,我的作品都是在讲我个人的精神世界或者经历,你的作品是在讲国家、讲民族、讲奔腾不息的中华文化,从立意上你高我一筹。这也是岛上作家欠缺的地方,大陆的作家更有家国意识。”
“文学嘛,有宏观的,就有中观和微观;有粗犷的感情就有细腻的感情,从这方面说两者是互补关系,都是读者所需要的。”
“你的作品是民族所需要的,你为黑人发声,你的作品也是全人类所需要的。”三毛不断地夸奖道。
姚雪垠笑着说道:“三毛,你跟一民不用那么客气,我们都是民族的儿女。”
“真希望有一天能够去大陆,再去看看我的家。”三毛忽然看向旁边的张乐平:“乐平先生,我的名字取自您的漫画,您就是我的家人,我真想,真想称呼您一声爸爸。”
三毛的话吓了在场众人一跳,唯有刘一民比较平静。蒋子龙等人都觉得三毛的思维怎么如此跳脱,怎么能因为一个名字就喊别人爸爸。
张乐平更是麻爪的不知道干什么才好,刘一民站出来说道:“不如这样,三毛女士可以认张乐平同志为干亲,称干爸或者干爹?大家觉得怎么样?”
三毛看向张乐平说道:“一民说的不错,您就当我的家人吧,是我在大陆的根。”
张乐平握住三毛手的时候都是颤抖的:“我画了一辈子三毛,想不到画出一个女儿来了。”
众人闻听此言都笑了,干亲认成,气氛活跃了起来。
1991年三毛自杀,身在大陆的张乐平泣不成声,向旁人诉说自己画出来的女儿又没了。
认亲仪式结束已经是十二点,但一个比一个精神。蒋子龙瞪着两个大眼睛不断地嘿嘿笑,好似是看到了精彩的节目。
姚雪垠拍了拍手说道:“好了,大家回去休息吧,三毛你坐了很久的飞机,也早点睡。”
“好的,姚先生,您也早点睡。”
刘一民非常困,躺到床上就睡着了。
19号又陆陆续续到了六名华人作家,从岛上抵达新加坡的作家有李敖、余光中、席慕蓉三人。
20号,文艺训练营正式开幕,二十余名华人作家齐聚阿波罗酒店的会议室,《联合早报》主编杜南发亲自主持会议,向大家介绍参会的作家和成名作。
进入会议室,刘一民就感觉到不少人在打量着他,坐在旁边的蒋子龙低声说道:“那个家伙的目光有点不善啊。”
刘一民迎着目光看去,发现李敖正在死死地盯着他,一点都不掩饰。
旁边的余光中和席慕蓉也看着他,不过两人的目光都比较缓和,余光中还冲着他们友善一笑。
三毛并没有跟他们坐一起,而是跟刘一民他们坐在一块。
“这是华人文学界的盛宴,这两年咱们华人文学界在国际上十分活跃,巴金先生获得法国等国家荣誉勋章,刘一民先生获得意大利和美国国家图书奖且文章在全世界广为流传,正是华人文学界提高影响力的时刻。
这是咱们聚在这里的意义,希望大家畅所欲言。”
杜南发的声音刚落下,李敖就看向刘一民:“刘一民教授,我听说你对国际文学思想非常了解,可以请教一下吗?”
刘一民笑着看向在场的众人,没有直视李敖:“大家想听吗?”
众人没有说话,而是直接鼓起掌来,杜南发示意刘一民上台演讲。
刘一民走上台直接讲起了目前各国主流的文学思想,对于重点的文学思想进行了重点讲解,其余的都是一言以蔽之。
等讲完之后,李敖再次问,刚才刘一民扫视全场却没看他的目光让他很不舒服:“刘一民教授,你觉得这些文学思想是好的还是坏的?”
“文学思想是中性的,没有好坏,硬要说好坏的话,更应该看文学思想下面的文学内容。”
“如果说国际文学思想不好的话,为什么大陆作家要学习呢?”
刘一民大致明白李敖想说什么了,李敖想证明西方文化的优越性。李敖的父亲师从胡适,上学的时候受到过胡适的资助,他深受胡适思想的影响,认为中国应该全盘X化,晚年才逐渐承认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
“社会的发展或者文学思想的发展,都是一个融合的过程。李敖先生研究历史,不知道是否研究整个中华史,整个中华史就是一个融合史。集百家所长为己用,这个‘己’是以我为中心的‘己’。”
“那既然融合,为什么我们不来个大融合呢?西方已经证明了他们的优越性,我们直接去全盘学习不好吗?”李敖尖锐地问道。
李敖的观点就是胡适所持的,事事不如人,不如直接变成对方。
“中华民族是个政治、文化维系起来的概念,没了文化,我们还是我们吗?
再者西方工业领先,那文化领先吗?西方是弱肉强食的文化观念,难道以后全世界仍然是不断殖民和掠夺吗?”
双方一开始就擦出了火花,这让众人都没有意料到。刘一民也很无奈,李敖的性子就证明了他有了发言机会必定会针对刘一民。
在他看来,现场的华人作家能被他当做目标的人不多。
“西方民主自由的观念很值得我们学习。”李敖忽然破口大骂道:“老子发表点言论,不是抓我就是查封我。”
“西方极其虚伪,西方的老爷们谈论着民主自由,转头就在自己的殖民地敲骨吸髓。不说以前,就现在还对殖民地进行着经济和文化殖民。非洲就是法国的吸血池,世界大多数地方是美国的吸血池。
中华文化是优秀的文化,是包容的,不排他的。但也因为不排他,才有了李敖先生这种极端的不排他,将家直接给对方。”
李敖赶紧说道:“我这也是为了国家的发展,我们要像西方一样强大。”
“我们正在发展,大陆在改革开放,当然这不是西化。不足的地方去学习,没有的工业去发展。新中国马上成立三十七年,国防科技和工业发展迅速。这种触底反弹来自于中华民族的韧性和不屈的精神,如果没有这种精神,我们是不会发展这么快的。
全盘X化只能软了骨头,没了骨气。李敖先生,你一向敢作敢当,你愿意做一个软骨头嘛,生下来就低西方一头,生下来就是——我要向西方学习,我是侏儒文化的后代。”
“我觉得你在诡辩,事实上,大陆学习的是西方的马克思。”
“我们一向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注意中国化。”
“这特么不是学习吗?”
“我们没讲过不学习,相反我们最爱学习,但我们特么的不是出卖老祖宗的全盘X化!”
李敖再次说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事实证明已经失败。”
“他失败的关键是封建主义的腐朽性,你这才是狡辩,套用历史事件,而忽略现在的真实背景,李敖先生,你还是冷静一下再争论吧。我想告诉大家一个事实,中华文化的根在哪里,根在大陆,没了根,华人的感情将无法寄托。”
刘一民说完回到了座位上,杜南发赶紧邀请其余人分享文学思想,现场里三毛是最高兴的,第一次见李敖被人怼的哑口无言。
余光中欣赏地冲刘一民点了点头,余光中原先的诗歌思想也是主张西化的,可以说岛上都是主张西化的。
一群人跑到岛上,顿时感觉失去了主体性,处于茫然无措的状态,迫切地想要抓住一根思想稻草。于是往西看,在被拒绝后,余光中的诗歌开始结合传统文化,回归中华文化的怀抱。
更重要的是,李敖这家伙也没少骂余光中。余光中这次坐在李敖身边,别扭的要死。刘一民这次,算是替他出口气,心里暗爽。
两人原本是好朋友,后来反目成仇,李敖称余光中为“马屁诗人”。
接下来的讨论刘一民基本上是在听,听他们如何弘扬华人文学或者是评判某部具体的作品。
上午会议结束,刘一民正准备起身,李敖忽然快速走到了刘一民身旁:“你这个年轻人,真TM的了不起!”
第488章 李敖:我以后想做个好人
散场后作家走出会议室,除了岛上和大陆的作家外,很少有人注意到朝刘一民走来的李敖。
看着李敖伸出来的手掌,刘一民随即起身跟他握手。李敖的身高比刘一民低一头,白色的贴身T恤塞在裤腰下面,握手的时候身体微微后仰,显示自己包容的同时又在展示自己的高姿态。
“一民,你刚才的辩论内容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李敖倨傲中带着谦卑。
刘一民握了握李敖的手:“我必须向你说真话,你的辩论内容没什么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那你的话更没有可取之处。”李敖随即回道。这话略显幼稚,就像是你不跟我玩,那我也不跟你玩的小孩子一般。
尽管李敖是支持统一,后期到了支持明统的地步,但他支持西化无疑是在挖维系两岸文化共同体的根。
刘一民笑着说道:“有没有用是在心,不在嘴。号称喜欢讲真话的李敖先生,看来也听不得真话。”
“我不听污蔑之言。”
“你听都不听,就知道是在污蔑吗?”刘一民云淡风轻的样子,让李敖心里愤怒不已。
一般情况下,他喜欢做这个云淡风轻的人,如今反倒换了位置。
余光中本来想过来跟他们握个手,看到李敖先过来,就没有再挪动脚步,等李敖略带生气的走了之后,余光中凑了过来:“老姚、老秦,好久不见。”
姚雪垠看着余光中说道:“老余,还很精神嘛!”
余光中不像李敖一般,他穿着蓝色的衬衣打着领带,一副正统文化学者的打扮。
两人寒暄过之后,余光中看向刘一民:“刘一民教授,燕大真是人才辈出,你是燕大最年轻的教授了吧?你的文学作品我有看,写的很好,写的我有点想家了。”
“希望余先生有机会回家看看。”刘一民笑着说道。
“隔一湾海峡,望不到家,望不到亲人的坟墓,更找不到我的坟茔。”余光中忍不住说道,眼神中带着希冀的神色。
“会有机会的,不过是一湾海峡,就算是隔着太平洋,也挡不住紧挨的心。”
余光中邀请他们一起用餐,席慕蓉坐在旁边,大家一边吃饭一边讨论起各自的文学思想。
“我从八十年代初开始认识到民族文化对诗歌和文学创作的重要性,如果我们的文学里面没有民族文化,就像是失去了灵魂。从这方面看,我是不支持西化的观点。”余光中说道。
“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不能因为一时发展落后就证明它是落后的,讲事事不如人,样样都落后。”刘一民说道。
姚雪垠和秦牧为代表的大陆作家都赞同地点了点头,席慕蓉好奇地问起蒙省的情况,她是蒙省人。
“蒙省是个美丽的地方,蓝天白云,牛羊马群,希望那里永远都是我梦中的样子。”席慕蓉向往地说道。
姚雪垠告诉她蒙省如今在发展的同时也在保护环境,比如三北防护林项目和草业发展项目。
席慕蓉对于蒙省挖煤挖矿的情况略带不满,觉得这样会造成蒙省环境恶化:“刘一民教授,你在国际上呼吁环境保护,我觉得你应该多多关注一下草原上的采矿行为。”
“蒙省的环境是多方面造成的,过度放牧是草原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至于采矿和挖煤,在满足国家工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