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436节

  中午吃饭,余光中本来想再次邀请他们一起吃饭,可看到李敖跟个狗皮膏药一般,随即一个人找个角落去吃饭了。

  吃完饭,等李敖离开,姚雪垠冲刘一民说道:“一民,你是怎么搞统一战线的?”

  “您别夸赞,咱们不仅要听其言,观其行。”刘一民笑着说道。

  李敖的转变肯定有他自己的理由,但转变的如此之快,刘一民也觉得不可思议。

  下午没有会议,蒋子龙和王安忆提议出去转一转,看看新加坡。

  《联合早报》的林仁君此时走了过来,得知他们想出去看看新加坡的时候,给他们找来了一辆车。

  “司机是本地人,这是一辆小型的观光巴士,你们想去哪里,都可以跟司机说。”林仁君说道。

  蒋子龙说道:“也太贴心了。”

  “刘一民先生是金狮文学奖的获得者,跟其余的文学奖相比,我们的招待算得上寒酸。听说意大利诺尼诺文学奖有专属的车辆,这辆车随时恭候刘一民先生抵达意大利,是真的吗?”林任君问道。

  刘一民点头道:“组委会是这样说的,实际上我又能去几次意大利呢!”

  “还不如直接送给一民,运到大陆使用。”蒋子龙觉得这组委会是有点鸡贼,直接送多好。

  林仁君笑了笑没说话,他提议下午跟着他们一起去观光顺便和刘一民聊聊。

  “好,不过报道可要客观中立啊!”刘一民说道。

  下午,他们沿着新加坡的海边观光,海边有海风吹拂,除了有点晒之外,不算太热。

  刘一民拿着相机帮大家拍了许多的照片,蒋子龙走到刘一民旁边低声道:“新加坡这么小的地方,发展的是真好。”

  “是啊,不过不要气馁,咱们也能建设成这样。看似繁荣,像这样的地方,扼守马六甲海峡,兵家必争之地,实际上很脆弱。越有钱,越不安。”刘一民低声说道。

  蒋子龙感慨“真是往事越千年”,想知道当年郑和下西洋又是何等的盛况。

  等到林仁君过来,两人便停止了交流。

  林仁君询问两人在讨论什么,刘一民笑着说道:“我们在讨论南洋的历史。”

  沙滩上,林仁君询问着他们的感受。刘一民等人讲话各不相同,林仁君一时不知道如何报道。

  这次游玩直到傍晚才回去,王安忆买了不少新加坡的饰品,除她之外基本上没人消费,大家不知道买什么,有些东西国内都有。

  他们特意到珍珠坊参观了一下中侨百货,沪市的大白兔奶糖在新加坡深受新加坡华人喜欢。

  第二天,《联合早报》正式刊登了刘一民在文艺训练营上的讲话,东南亚的华人拿着报纸仔细地品读了起来。

  大部分华人看完之后都是竖大拇指,认为刘一民讲的非常对。

  在酒店看电视的时候,不少电视台的记者深入一些华人社区,询问他们对刘一民文章的看法。

  “讲的很对啊,没有根,我们又是什么人呐?”

  “很高兴大陆青年一代出现了一位代表性的作家,他是我们华人世界的荣耀。我家的孩子都在看他的书,通过他的书增加了对大陆的了解。”

  听到这些华人的赞誉,刘一民满意地躺在床上。

  隔天,《联合早报》再次发表一篇文章,称赞刘一民是华人文学界的标杆,是新一代华人大作家。

  【大陆青年文坛共一石,刘一民独得八斗!】

  蒋子龙拿着报纸找到刘一民调侃道:“一民,那两斗呢,被谁拿走了。”

  “子龙同志,你就别讲了。”刘一民拉着他坐下,让他看了看自己的手稿。

  “《南侨赤子》?”

  “你看看!”刘一民说道。

  蒋子龙拿着手稿阅读了起来,看完第一页说道:“你把南洋华人支援国内抗日的历史写出来了啊!”

  “对,当时出获奖通知的时候我就想了。东南亚华人为了抗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既然来了,应该向他们致敬。”刘一民说道。

  《南侨赤子》写的是三千马来西亚华侨机工的历史,在陈嘉庚的号召下,三千名南侨机工毅然回到祖国大陆,他们帮忙打通滇缅公路,又开着汽车在滇缅公路上冒着轰炸运送物资的故事。

  一千多名机工牺牲,滇缅公路平均一公里就有一名机工牺牲。在昆明有一座专门为他们竖起的纪念碑,碑座下面写着“赤子功勋”。

  读完之后,蒋子龙感动地说道:“这些人真是赤子之心,身在异乡,不忘祖国。”

  “是啊,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在东南亚也受到各国警惕。”刘一民说道。

  蒋子龙拿着文稿给代表团所有人看了一遍,秦牧表现得最为激动,他在新加坡待过十年,之后又在广州办报宣传抗日,他跟华侨接触的非常多。

  “他们大多数人是身无片缕,孤舟出海,奔赴茫茫南洋,有人身亡大洋,活着的人艰难生存,当劳工、挖矿.终于在东南亚为华人打拼出来了一片天地。国家有难,他们义无反顾的转身而归。”

  姚雪垠安慰着秦牧,刘一民拿着稿子找到《联合早报》的林仁君,林仁君看完当即决定发表。

  “我现在就回报社,必须尽早发表,我相信,无数的华人会为此感动流泪,中国没有忘记他们的贡献。”林仁君激动地离开了酒店。

  不少作家代表听到声音就露头询问,林仁君说道:“明天诸位就能够看得到了。”

  李敖走到刘一民旁边问,刘一民没仔细解释,而是说道:“有一篇文章明天发表。”

  4月24日早上,每个代表都拿着一份《联合早报》,在阿波罗酒店工作的华人纷纷找到刘一民,向他表达自己的谢意。

  参加文艺训练营的华人作家感情各不相同,三毛不断地擦拭着眼泪,张乐平不断地安慰着她。

  三毛忽然搂着张乐平说道:“爸爸啊,我真的想回大陆一次啊,我的家啊,我出生的地方!”

  李敖难得没有出言讽刺,而是走到前面对着大家说道:“兄弟姐妹们,看完这篇文章,我知道了刘一民教授所讲的中华民族是政治和文化概念的结合体。如果没有共同的文化维系,南侨华人还会奔赴国难吗?

  如果没有共同的文化维系,哪有全世界华人的互帮互助。我李敖以前的目光是太短浅了,我最近研究发现,我们中华文化有许多优秀的地方是西方所不能比的。在岛上,我们这些从大陆走到岛上的人也宣扬西化,那么

  刘一民教授,你的文章写得也太厉害了,今天整个东南亚的用纸量都得增加!”

  事实确实如李敖所说,马来等地的华人学校,老师们拿着报纸向学生读着这篇文章,向他们讲述那段不算太遥远的历史。

  讲述他们父辈归国抗日,喋血疆场,汽车被炸毁、汽车翻下悬崖的惨状,讲述那颗报国之心。

  “孩子们,我就是南侨机工的后代,我的父亲穿着西装回到我们祖国参加抗战,他的耳朵被炸聋了,但是他说他不后悔。”老师们饱含热泪地说道。

  当天《南侨赤子》这篇文章就被一些晚报所转载,刘一民通过《联合日报》向众报刊宣布,转载不需要征询同意,不需要付转载费。

  24号一整天,文艺训练营里大家都在讨论《南侨赤子》这篇文章,感叹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力量之巨大。

  下午走出会议室,有几人穿着西装站在门外等着,其中一人刘一民认识,是中侨的人。

  “刘一民先生,福清会馆有请!”

  旁边一个人走出来说道:“刘一民先生,我是中侨总经理林方华,我的父亲邀请您见一面,还有大陆代表团的朋友们。”

  刘一民上前一步说道:“好,咱们出发吧。”

  林方华笑着握住刘一民的手说道:“您的发言和写的文章都非常好,父亲看了忍不住落泪,他迫切地想和您见一面。姚雪垠先生,我父亲也喜欢您的《李自成》。”

  “中侨集团为大陆外贸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应该感谢中侨。感谢林日顺先生的家国情怀。”刘一民说道。

  姚雪垠笑道:“应该去见一见。”

  众人走出阿波罗酒店,登上车来到了奎因街,这里聚集了大量的福清人。林方华特意带他们参观了还未建成的福清会馆,这是林日顺一力促成的。

  “还有两年左右就会完工。”林方华笑着说道:“华人在海外不容易,得抱团才行。”

  刘一民说道:“闽省人在海外最团结,在欧洲、美国都是如此。”

  “这我倒是相信。”林方华说道:“当年父亲力量很弱,帮不上太大的忙,一直是他的遗憾。父亲极力促进东南亚和大陆的文化交流,80年跟林绍良等人在闽省建立了一家糖厂。

  我们今年还准备成立一个融侨基金会,专门投资国内。”

  林绍良在印尼有一个商业帝国,拥有一家最大的私人银行,曾是华人首富、印尼首富。他为福清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福清缺水,他为调水工程捐了两千多万美元。

  “非常感谢,相信有华侨的帮助,国家一定能够迅速强大起来。”刘一民说道。

  奎因街上到处都是福清话,刘一民很难听懂。等到了林日顺的别墅,躺在摇椅上的林日顺被人扶起来冲他们打招呼。

  林日华说道:“父亲身体不太好。”

  林日顺身穿丝绸制成的唐装,身形消瘦,嘴唇苍白,一看就是饱受疾病折磨。

  坐在沙发上,林日顺打量了几眼刘一民:“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大陆人才辈出,何愁不兴。”

  “林老先生,您客气了,您也是华人在外打拼的翘楚。”

  “哈哈哈,咱们华人能吃别人吃不了的苦,能从苦水里抓到机会。我当年是个矿工,能吃苦,肯干又抓住了机会。我的机会是祖国给我的,没有祖国的商品,就没有中侨百货,也没有中侨电影。”

  林日顺又谈到许多人得知他要跟刘一民见面,都打电话来向他表示问候。

  “我们都有一种游子心态,我们怕中华民族忘掉我们这些游子。你的《南侨赤子》让我们明白,中华民族、大陆没有忘记我们。”

第490章 一民奖学金获五十万美元捐赠

  游子心态不仅仅是远离家乡的问题,还有环境的不确定性引发未来忧虑的问题。毕竟在东南亚,华人的影响力再强大,在本地土著的眼里是客人,还没有达到反客为主的程度。

  经济上的优越性,并不代表有政治上的优越性和实力上的优越性,当然目前新加坡是一个例外。

  林日顺掌管中影公司在东南亚的经销权,接下来他们谈论的更多是文化上的交流问题。

  “《霍元甲》明天试映口碑好的话,接下来中侨、国泰影院、邵氏旗下的戏院都会排片,而且刚开始排片率不低于百分之二十,根据情况慢慢上涨。”

  东南亚这边将电影院叫做戏院,邵氏电影目前的主阵地在香江,但新加坡是他们的兴盛之地。

  邵逸夫协助他的哥哥在新加坡打游击——通过流动放映突破其它电影院线围剿,二战前在整个东南亚有一百多家电影院。

  林日顺对《霍元甲》报以极大的期待,觉得这是大陆电影在东南亚的好机会。

  东南亚华人众多,华人电影市场也大。可中影公司代表的大陆电影除了部分题材外,在东南亚很难掀起浪花,电影市场主要以香江电影为主。尤其是新加坡,电影的制作、导演等环节跟香江几乎一模一样。

  “一民在来之前还写了一部功夫题材的电影剧本,叫做《绣春刀》,林老先生,到时候拍出来,在东南亚应该也有很大的市场。”姚雪垠笑着说道。

  林方华接话道:“大陆的电影剧本我们都有关注,这部《绣春刀》我们公司一早就拿到了,认为这个剧本很精美,拍摄好的话会是一场功夫盛宴。”

  “不知道中侨对大陆动画片有没有意向?”刘一民问道。

  林日顺和林方华不明白刘一民为什么提起动画片,秦牧向他们解释,刘一民在国内正在力推国内电影和动画发展。

  “原来如此,动画片以电视节目居多,电视台跟私营院线不同,大部分都是国营体制,且这些国家对节目有限制,想要进入得通过审核。马来还好,像印尼,双方还没恢复外交关系。”

  林方华详细地介绍了一些动画片节目来源构成,主要是日本和欧美的动画片,东南亚各个国家自制的动画极少。

  “如果大陆的动画片想进入东南亚的话,中侨可以尽最大程度帮忙。”林日顺说完剧烈地咳嗽了起来,旁边的佣人赶紧端来了痰盂。

  林日顺舒缓了一下气息:“别的电影院不敢保证,动画片电影中侨可以排片。”

  “多谢林先生了,中华文化在东南亚传播离不开华人的帮助。”刘一民说道。

  “大陆的一些动画片制作非常精良,但往往只是在各大颁奖典礼上出现,电视台播放很少。我跟中影的人合作时,也看出来了他们有意想卖动画片的播放版权,原来这是刘教授推动的。”林日华开始称呼刘一民为教授。

  “我是觉得拍的那么好,不能让国外的孩子们看到是一种遗憾,顺便挣点钱补贴一下制作成本,不失为一种选择。”

  刘一民的话让林日顺和林方华笑了起来,林方华起身说道:“饭菜已经准备好了,咱们一起吃个饭吧,正宗的闽省菜。”

  他们刚从会议室出来,就被请了过来,现在大家刚好都有点饿了。

  刘一民一行人跟着林日顺父子继续朝着别墅深处走去,院子的布局都很符合闽省文化,百分之八十都是木质建筑和家具。

  饭菜是地道的闽省菜,他们特意从大陆找的厨师,就是为保证正宗。

  “尝尝我们闽省菜,中国八大菜系,尤其是这个佛跳墙,连佛陀都抵挡不住这个香味的诱惑。这是醉排骨、荷包鱼翅、龙身凤尾虾、翡翠珍珠鲍、鸡茸金丝笋、肉米鱼唇、鼎边糊、福州鱼丸、肉燕.”林方华将每一道菜都给他们介绍了一遍。

  这些东西比他们在酒店一星期吃的油水都大,林家人非常多,因为他们的到来,分成了两个桌,林日顺和林方华跟坐在代表团这桌作陪。

  吃饭的时候林日顺询问起刘一民对大陆的开放政策怎么看,刘一民将自己所知的内容以及对侨商的政策跟他们讲了一遍。

  林日顺本以为刘一民对经济不了解,没想到一聊,才发现刘一民对政策和市场了解的非常透彻。

首节 上一节 436/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