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5节

  不过作为专业的编辑,而且号称京城四大名编,他还是会认真地扫一眼新人作家的作品。

  编辑看稿速度很快,扫上几眼心里面就会有一个大概的判断。有意思就会继续看下去,不行的话就会直接扔进废稿那一堆。

  《驴得水》?名字怎么听着这么奇怪,崔道逸暗道。

  带着疑惑看向正文,看了几行觉得有点意思,至少文笔合格,跟刚才看过的稿子相比,简直是云泥之别。

  崔道逸不着痕迹地点了点头,继续读了下去。看到冒充驴子当教师套取经费的时候,为这荒诞的一幕感到好笑。

  接着在猜测,作者到底是在讽刺什么,是在讽刺?

  刘一民要是知道他这样想,肯定得抱头求饶,崔道逸你可别害我。

  “有点意思!”崔道逸低声说道。

  “什么?”

  “我是说这本小说有点意思,看写作文风不像是新人,幽默诙谐、前文充满了隐喻,我还没看完,不过新人能写成这样,已经是很不错了。”

  崔道逸一边看一边拿起笔进行批准,有的地方需要改的都标注了一下。

  看到最后,崔道逸惊呼了起来:“好稿子,同志们,我发现了一个金子啊!故事情节紧凑,行文行云流水,逻辑严谨,人物形象也很丰满,不亚于大师的小说。要不是信封上显示的是一位陌生的作者,我真的还以为是哪位知名作家写的。”

  “真的,我看看!”有编辑兴奋地说道,能入崔道逸眼的,那肯定是顶尖的文章。

  “不行,我得拿给老张看一看!”

第11章 我就专断一次

  《人民文艺》的大编辑室继续往里面走,第二个房间的屋门虚掩,左门框旁边墙壁上钉着一张白底红字的木牌,木牌上面写着四个大字“主编辑室”。

  崔道逸礼貌地敲了敲门后,里面响起一道中气十足的声音。崔道逸笑着打开门,他口中的“老张”正坐在办公桌后,拿着湿毛巾,一个劲儿地擦着额头和脖子上的汗。

  老张就是张广年,《人民文艺》主编,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光未然。如果还不知道的话,那说《黄河大合唱》应该无人不知。

  他就是《黄河大合唱》的作者,他的谱写的经典不仅仅在建国前被人们传唱,几十年后的今天依然被大家经常提及。

  “几年不在燕京,都忘了燕京的夏天是这么难熬。”张广年又将毛巾伸进了上衣里面。

  张广年从30年代开始就从事进步的戏剧和文学运动,还曾经跟李公朴和闻一多先生一起参加过进步活动。

  在十年期间,前部分过得还不错,后来被送到了干校劳动。在这期间,他不断地反思自己。去年被接到燕京后,就立马被上级任命为《人民文艺》的主编。

  从他接手《人民文艺》的那一刻,就开始为文艺界的复兴做各种各样的准备。刘新武的《班主任》是伤痕文学的开山之作。

  刘新武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并不觉得会被发表,一度准备毁掉《班主任》这本小说,但又不甘心,于是投给了兄弟杂志《人民文艺》。

  他目前是人民出版社的编辑,在做编辑之前是老师,亲眼见证了十年对学生的影响,所以写《班主任》这部小说也算是写他的亲身经历。

  其他的编辑看到《班主任》后争论很大,稿子差点被退了回去。无奈之下崔道逸拿着它找到了张广年。张广年大手一挥,表示不怕写矛盾,就怕矛盾写的不够深入。

  于是让崔道逸将稿子交给刘新武,让他继续改,将矛盾写的深入一点,做到有理有据,充分揭露,最终得以成功发表。《班主任》更像是风向标,让文学界都感受到了文艺风向的变化,开始调整创作方向。

  崔道逸一定程度上来说,他是刘新武的伯乐。

  “老张,我这有一篇小说,我看了之后大为震撼,又拿不定主意,所以让你看一看。”

  听他这么说,张广年赶紧提起眼镜,从崔道逸手里面接过稿子认真地看了起来。

  “《驴得水》,这是在借‘驴’讽刺什么?”张广年一边看一边好奇地问道。

  “老张,你怎么知道是在讽刺?”

  张广年抬头笑道:“还能真写驴不成!”

  “你先看,绝对会大跌你的眼睛。”崔道逸走到旁边的自顾自地给自己倒了一杯茶,翘着二郎腿坐在了旁边的木质扶手沙发上。

  张广年听到后好奇心更重了,接下来看的更加认真。

  “荒诞,太荒诞了。不过像是有些人能干出来的事儿,吃空饷这个事情在那个时代太正常了!”张广年像是激动又像是生气地说道。

  “这是开胃菜,更有意思的是在后面。”

  张广年整整读了一个小时,才将文章给看完。对于编辑来说,这样看文章时间已经是很长了。像这种长度的文章,即使认真看,也不会很久。

  但《驴得水》里面的各种细节,不得不让张广年看的时候反复揣摩。

  张广年放下手中的稿子,摘掉眼镜,用手轻轻地按压太阳穴和轻轻地刮着眼眶。

  见他没说话,崔道逸还以为是出了什么问题,于是说道:“有个笑话是这样说的,眼保健操的发明人刘世铭外号是刘失明,他自己和孩子的眼睛都高度近视,为什么还在学校继续推行他研究的眼保健操?”

  “哈哈哈,老崔,你狭隘了,其实这玩意还真有用,尤其是我们这些人,看稿子看久了,眼睛酸痛,得时不时地放松一下。”张广年再次戴上了眼镜。

  “这文章,你觉得怎么样?”

  “唉!”张广年叹息了,一声:“说实话,我甚至不知道这是喜剧还是悲剧!里面蕴含了太多的东西,前半部分讽刺吃空饷,后半部分则是悲到了极点。

  人性的自私在利益和压迫面前暴露无疑,打着集体的旗号伤害个人。女性的无奈和骨子里的男女不平等。爱恨情仇相互交织和最后由爱生恨。

  很难想象,这么多的元素,同时在这一本书里面。这感觉就像一直在喝白开水,忽然有一杯里面加糖了。”

  “这么说你也觉得这篇文章好了?”崔道逸问道。

  “好。我是话剧出身,我甚至觉得这部作品改一改,能成为一部经典的话剧。可能无法跟《茶馆》《雷雨》相媲美,但一定会比大多数好。”

  张广年觉得,里面的各种荒诞的写法适合话剧这种表演形式。

  “说不定有一天,还真能成为话剧剧本。那意思是,这篇文章咱们就用了?”

  张广年想了想说道:“我的意见是用了,一会儿你让别的同志们再看看,充分吸取一下大家的意见。”

  “要是有人反对呢、”崔道逸问道。

  崔道逸在从燕大毕业后就待在了《人民文艺》,从编辑到副主编,已经有二十多年了。编辑部内为了一篇文章吵翻天的事情屡见不鲜,尤其是现在处于一个敏感时刻。

  另外,文人都有傲骨,换句话说都有臭脾气,做到意见统一是很难的。

  “有人反对?那我就专断一次,直接拍板发表。”张广年霸道地说道。

  “好!”

  崔道逸十分高兴,他做了这么多年的副主编,需要的就是一位能扛事儿的领导。做下属的,最怕领导扛不住事儿。

  他在《人民文艺》干了那么多年,尤其是十年期间,主编像是走马灯一样换。《人民文艺》又被誉为皇家杂志,一定程度上代表上层的意见。

  出了事情就换人,有一句调侃崔道逸的话,叫做流水的主编,铁打的副主编。很多人觉得崔道逸能一直稳坐钓鱼台,肯定是做了什么对不起大家的事情。

  崔道逸心里苦啊,苦水都不知道往哪里倒。他之所以一直没事儿,那是因为他一直负责业务,不去触碰政治。

第12章 对于人才,要尊重

  崔道逸正准备离开办公室,又被张广年给叫了回去。

  “有好稿子就忘了问你了。这部小说是哪位作者写的?”张广年好奇地问道。

  “容我卖个关子,你猜一猜?”崔道逸又走回到张广年的办公桌前,神秘地说道。

  “肯定是个老作者,新作者写不出来这种有深度的小说。你看看,最近新人写的是什么玩意儿,十年期间,真是作家队伍断层严重。”张广年痛心地说道。

  接着继续说道:“还不是一般的老作者,肯定是有一定水平的老作者。不过很奇怪,这种文风我从来没见过。我不说读遍所有作家的文章吧,至少有名的我都看过。

  哎呀,老崔,别给我卖关子了,我后背的汗水又急出来了。”

  “老张,你猜错了。我告诉你吧,这是个新人,至少我敢保证,我在燕京的杂志和以前的《收获》杂志上,从来没见过这个人的名字,也不知道有这号人。

  你看看吧,这是信封,豫省的,就是不知道年龄多大了。”

  “你没骗我吧!”张广年急迫地从崔道逸手里面夺过信封,陡然睁大了眼睛,过了一会儿才从震惊中反应了过来:“还真是个新人。

  文学界用笔名常见,但这个名字一看就是真名。这个地方,我也没听说过。老崔,难道咱们文学界还冒出来了一个天才不成?”

  “确实是天才。老张,还有个事情,你说这个稿费怎么算?要是老作者稿费的标准肯定在五块以上,可他是个新作者,按照惯例”

  1977年,我国正式恢复了在十年期间已经暂停的稿酬制度,著作稿的标准是千字2—7元。十年时期,作者拿不到稿酬。

  不支付稿酬,还想到了一个“聪明”的办法,按照稿酬标准送给作者样书。作家姚雪垠,他创作的长篇小说《李自成》,写完之后,出版社送给了他250套样书。

  十年结束,有作者终于忍受不了了。一名中学教师给上面写信反映,自己写个书不仅不挣钱还赔钱。

  他是这样算的,发表后拿不到稿费。但是面对读者来访他得招待,有读者来信他得回复。一个月四十多的工资,算下来一本书不挣钱还把一个月的工资给赔进去了。

  幸亏不出名,出名的话还得借钱写书。

  所以77年,经过研究就恢复了稿酬。一时间作家备受鼓舞,一旦稿子被用了,家里面的日子就好多了。

  “对于这样的人才,我们不能按照惯例来,我们要敢于打破常规,要体现出对人才的尊重。什么是尊重?尊重就体现在稿费上。按照6元的标准来,老崔,现在百废待兴,我们要一手抓读者,一手抓作者。

  对于杂志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是质量,质量是什么,质量是作者。谁要是有问题,让他直接来找我。”

  “明白了,稿子我拿回去再看看,暂时没看出来需要改的地方。另外,豫省较远,我的意思是不改,或者由我操刀进行小改。要不然一来一回一耽搁,发表的日子就得一两个月后了。”

  新人作家几乎没有不改稿子的,但崔道逸觉得,稿费都能打破常规,改稿这件事自然也能。

  “我同意,你大胆地着手去办吧!”

  崔道逸回到大编辑室,正在看稿子的编辑们立马抬头,眼巴巴地看着他手里的稿子,一个个恨不得直接动手去抢。

  能让崔道逸这种名编夸赞的稿子,一定非常精彩。直接拿给主编,两人还研究了这么久,可以肯定,绝对是重量级的稿子。

  “老崔,稿子.”有编辑笑着伸出手指了指,示意崔道逸给他看看。

  “好,轮流着来。另外都把手上的汗擦一擦,别弄湿了稿子。”

  在刘一民骑着行车朝家里面奋力骑的时候,一封信随着邮递员来到了麦积大队。邮递员骑着二八大杠,横梁上挂着的是报纸和杂志之类的东西,后面的座上绑着包裹,身上有一个绿色的帆布邮政挎包。

  这个挎包因为时间太长,外表脏兮兮的,成了土绿色。里面装的都是信件,这些东西小且重要,所以时时刻刻都挎在自己身上。

  邮递员是这个时代令人艳羡的工作之一,吃商品粮拿工资。另外社会地位也高,在这个联系基本上靠信的时代,他们是很多人家期望见到的人。

  邮递员看着寄信的单位纳闷不已,《人民文艺》编辑部怎么会给这个穷地方寄信。再看到收信人的名字——刘一民。心中的疑惑更大了,刘一民他是认识的,麦积大队的初中班老师。

  农村文盲多,想要寄信的话,只能找识字的人帮忙写,找刘一民写信的人不少。加上刘一民经常会订阅《燕京文艺》《人民文艺》等文学杂志,接触多了,自然也就认识了。

  刘一民给他的印象是喜欢读书的年轻人,麦积大队为数不多的文化人。

  他将最近的报纸送到大队后,就哼着歌来到了刘一民的家门口。

  “有人吗?”邮递员喊了几句,刘家人都在地里上工,自然不会开门。

  邮递员思索片刻,正准备将信塞到大门下面,又觉得不行。

  忽然看到李兰勇从对面河沟走了出来,于是招手问道:“兰勇,刘一民那小子呢?”

  “参加高考去了,怎么了?他订的杂志直接塞到门缝下面就行,你又不是第一次干这事儿!”李兰勇笑着说道。

  “不是杂志,有刘一民的信。我告诉你,这信是燕京来的。我不亲手交给他,我不放心。”

  “燕京、他没有燕京的朋友,你是不是看错了?”李兰勇跑了过来,接过邮递员手里面的信看了起来。

  李兰勇看后下意识地问道:“《人民文艺》?这是什么?”

  “瞧你,平常不读书不看杂志,《人民文艺》是国家级文学杂志,这是编辑部寄过来的信。我就是纳闷,一般编辑部寄信只有一种原因,那就是录稿通知或者是改稿通知,要不然编辑部不会寄信。

  不过我怎么不知道,刘一民给《人民文艺》寄过稿子?再说了,也不可能啊,一民摇身一变就成作家了?”

  邮递员也没有继续送信的想法了,只想知道这里面到底是不是《人民文艺》的录稿通知。

第13章 第13 小山村出了个作家

首节 上一节 5/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