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是四川人,对川菜尤其喜爱。长年在沪市,经常吃不到正宗的川菜。
罗孙又说道:“老徐是没口福喽!”
“现在对他来说,彩电才是最好的菜!“刘一民调侃道。
李晓林好奇地问道:“一民,真有你们的!我们是交流的,你们两个是交流加上挣外汇。你们两个挣了多少?”
“也不多,老徐同志挣了五百五十法郎!”
“嘶,这还不多,你们说,我怎么不会法文?”罗孙冲着大家笑道,语气里带着羡慕。
吃完饭,大家都有点疲惫,准备回客房里面休息。他们住在燕京饭店的东楼,74年新建成的,据说刚开始设计的是100米的高楼。
但是建到14层的时候,发现这里能直接看到国家政治中心,危及安全,施工立马被叫停了。
房间里面配备有单独的浴室,刘一民洗了一个热水澡后,就躺在床上沉沉地睡了过去。直到傍晚,刘一民才从床上醒来。
打开箱子,从里面拿出买给曹禹的唱片、送给师娘的胸针还有一盒巧克力,准备去曹禹家。他吃饭的时候跟巴金约好了,7点左右,一起去曹禹家吃晚饭。
刘一民等人到了燕京饭店,曹禹就知道了。早早的回到家里面,跟李玉如一起做起了晚饭。厨房内,曹禹正在摘菜,李玉如盘算着炒什么菜才好。
“巴大哥喜欢吃川菜,来一盘宫保鸡丁,晓林喜欢吃鱼,刚好就把这条鱼做成糖醋鲤鱼。一民喜欢吃红烧茄子,冬天的时候没茄子,现在有了,就给他做一道红烧茄子。”
李玉如看着食材,一边盘算了起来。
“红烧茄子多做点,年轻人饭量大。”曹禹抬头说道。
正做饭的时候,万方提着豆腐回来了,说是要亲手做一道红烧豆腐。
“爸,不知道一民这十几天在法国过的怎么样?”万方切着豆腐转头问道。
“放心吧,一会儿就知道了!”
晚上7点,刘一民三人准时抵达曹禹家门外,出来开门的是万方,看到三人后,高兴地将他们迎了进去。
刘一民想进厨房帮忙,被李玉如推了出来,菜已经做好了。
“你师娘给你做的你最爱吃的红烧茄子。”曹禹乐呵呵地说道。
“谢谢师娘,师娘对我最好了!”刘一民在厨房门口说道。
万方拿着擀面杖冲着刘一民说道:“怎么?师姐对你就不好?”
“师姐也好,我从法国回来一直想着你呢,不知道你喜欢什么,给你带了盒巧克力。”刘一民赶紧说道。
“还有点良心!”
饭桌上,巴金和李晓林讲起在法国的所见所闻,顺便带来了法国朋友对曹禹的问候。
说完这些事情,李晓林将话题引到了刘一民身上:“这次我父亲从法国收获了友谊,你们猜一猜,一民收获了什么?”
曹禹、师娘和万方将目光转向刘一民,接着赶紧问李晓林,在法国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民啊,可给我们长脸了!”
李晓林在旁边绘声绘色地给曹禹三人讲起从第一天到法国就发生的事情,跟法国知名作家谈文学思想、接受专访、报社投稿、怒喷《世界报》记者等等。
“最厉害的是,一民的书要在法国出版了,拿到了版税合同。在法国,每卖出一本书,一民就能拿到一到两块的法郎。”
李玉如大喜过望,带着炫耀地说道:“一民,了不起嘞!老万,一民的书都卖到法国啦!”
“我听到了!”曹禹看了看兴奋的李玉如,无奈地说道。接着问起了具体的细节,刘一民没开口,旁边的李晓林滔滔不绝地讲起来了事情的经过。
曹禹听着李晓林讲解经过,不断地冲着刘一民颔首。
“做的不错,现在国家准备改革开放,对文艺界来说,就是作品走出去。版税,对于咱们国家来说,是个新鲜的事物,不过总有人要第一个吃螃蟹。”
“万叔叔,你说在咱们国家实行版税怎么样?”李晓林问道。
曹禹摇了摇头说道:“咱们国家目前能恢复到印数稿酬已经很了不起了。作家的书能够出版,得到的稿酬远远高于普通工人的收入。如果再到版税,对作家和文艺界来说是更好,但容易拉大收入差距,容易让人不满意。
改革嘛,得一步一步来才行!”
巴金点了点头,他也是这个意思。
吃过饭后,来到曹禹的书房,刘一民打开留声机,播放起自己买回来的《流浪者之歌》唱片。
“一民,这次法国之行,有什么感触没有?”曹禹坐在书桌旁问道。
“对我感触最深的是法国有很多的文学奖项,这些文学奖项影响力甚至不仅仅在法国,而是在世界上都很有名。对比下来,咱们国家目前在文艺方面的奖项还是偏少,影响力只是存在于国内。
我觉得文学奖项在世界文坛的影响力,跟一个国家的文坛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是息息相关的。”
目前中国国内全国性的文学奖项,只有一个全国短篇小说奖。
巴金看了一眼刘一民,他还以为刘一民会谈论一下法国的文学思想。
“没想到你会想到这个问题,法国的文学奖我了解不少,成立的历史都非常悠久。国内确实缺乏类似的奖项,目前国内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多,根本没办法代表国内文学最高水平。”
“文学奖的设立能够推动优秀作品的产生,繁荣国内的文学市场。不说世界级的诺贝尔文学奖,就说要是有法国龚古尔文学奖这种级别的奖项,那对于文坛的发展将是大有裨益的。”
刘一民仔细地解释道。
曹禹听完后,笑着说道:“文学奖的设立需要资金和时间的积淀,想要做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明天跟文联汇报此次法国之行的时候,你可以讲一讲,推动一下咱们国家‘龚古尔’的成立。诺贝尔文学奖,对我们有点太远了。
不过,一民,你是年轻人,说不定你未来能做到。”
走出书房,刘一民取来胸针送给了李玉如。李玉如开心地拿起胸针别在衣服上,在镜子前不断地打量着。
“师娘没白疼你!”李玉如转了转身子,冲着刘一民笑道。
万方尝了一口巧克力,笑道:“师姐也没白疼你!”
在回去的路上,巴金让刘一民回去将自己关于文学奖的想法写一写,到时候递交给文联的领导,算是对自己法国之行的一次总结。
刘一民点头答应,心里想着曹禹说的那句:“你是年轻人,说不定你未来能做到。”
要不自己以后设立个“一民文学奖”?努努力,做成一个世界级的文学奖项。
想到这里,刘一民的嘴角都快压不住了。
要能做成,那真是盖了帽了!
到了燕京饭店门口,三人走下车正准备往饭店里面走。
刘一民不经意间余光看到了站在围墙边的人影,借着路灯昏黄的灯光,只觉得身影极其眼熟。
刘一民止住了脚步,李晓林发现后也看了过去,下意识地问道:“怎么?你认识?”
“好像是朋友!巴老师,晓林师姐,你们先进去,我过去看看!”刘一民说道。
李晓林点了点头,搀着巴金走进了饭店。
刘一民走了几步,离得近了,终于看清了黑影是谁,原来是朱霖。
“朱霖同志?你怎么来了?”
昏黄的路灯下,朱霖正扶着自行车站在路边看向刘一民,因为紧张,不断地拨弄着自行车的车把,身影被灯光拉的很长。
今天在排练的时候,她听蓝天野说刘一民回来了,今晚住在燕京饭店。
“刘一民同志,是你啊?我从人艺出来,骑自行车吹吹风,不知怎么回事,便转到这里来了!”淡黄的光晕洒在脸上,让人看不出来脸上的紧张和绯红。
啧!这蹩脚的理由。
“吹风啊,那我过来是不是打扰你了?”刘一民走到旁边说道。
朱霖急忙摆了摆左手:“没没有。”
今天朱霖穿着束腰长裙,上身是长袖白衬衣,胳膊小臂的位置挽了起来,这一套衣服十分彰显身材。
3月份文化宫举办了法国时装周,看了法国人的穿着,一向穿着单调的国内女性对于美的追求越来越强烈。
不过5月中旬的晚上,穿着这一身,还是稍微有点凉。
“刘一民同志,《驴得水》六月一号正式开始首场演出,你知道吗?”朱霖尽量的想要使出现在燕京饭店门口的理由合理化。
“是吗?你准备的怎么样了?”刘一民顺着她的话谈了起来。
看她有点冷,不经意间会打个冷颤,刘一民将她带进了燕京饭店的大厅。这是朱霖第一次进来,燕京饭店的布局让她深受震撼。
刘一民给她讲了讲自己在法国的见闻,朱霖痴痴地听着自己没见过的新鲜事儿。
“你给曹院长、宿舍室友都带了礼物啊!”
朱霖本以为刘一民只给曹院长等前辈带了礼物,没想到连他的室友都有。
“对啊,好不容易出国一趟,我要是不带点礼物回来,我们宿舍那几位,不得杀了我。”刘一民笑着说道。
“出国一趟,是要带点礼物。”朱霖的话语中带着一丝失落。
接着转头从挎包里面拿出一条手帕递给了刘一民:“刘一民同志,天越来越热了,在外面容易出汗,这是我绣的手帕,绣多了一条,送给你吧!”
刘一民从朱霖略带颤抖的手上接过手帕,白格子的手帕角绣着一株细叶树,上面有一些红色的小球球点缀其中。
看了许久,也没有发现这是什么植物。
“你是说你无意间吹风到了燕京饭店门口,专门送给我一条手帕”刘一民笑嘻嘻地问道。
朱霖结结巴巴地说不出来话,刘一民起身说道:
“朱霖同志,你稍微等一下!”
等刘一民从饭店四楼坐电梯下来的时候,手里面捧着两个纸盒,将它们递给了朱霖。
“朱霖同志,这是从法国给你带的礼物,你看看!”
朱霖双眼一下子亮了起来,嘴上说着不好意思,手却很老实地接了过去。有一盒是巧克力,另一个盒子里面装着一条丝巾。
“拿着吧,你绣的手帕我很喜欢。”
送朱霖走出饭店,嘱咐她回去的路上注意安全,直到朱霖走到大路上,他才转身回头准备回饭店。
朱霖骑了一会儿车又转身跑了回来:“刘一民同志,最近熙和园适合划船,月底教你划船怎么样?”
“不是说好了教游泳吗?朱霖同志,我不会游泳,万一有一天我落水了怎么办?游泳是一项必备的求生技能,大好的时间得用到刀把上!”
“哎呀那.哎呀!”朱霖哎呀了几声,骑着自行车慌忙走了。
刘一民看着仓皇而逃的背影,哼着小曲儿回到了房间,还没开门,李晓林的脑袋就探了出来:“呦,一民,怎么了?走路轻飘飘的?”
“师姐,你还没睡啊,我就是终于回到祖国了,感到高兴!”刘一民连忙说道。
“是吗?”李晓林走到刘一民旁边,像是审犯人一样转了几圈,接着从他的手中抢过了手帕,看了看后笑着说道:“呦,这绣的不是红豆树吗?”
拿着手帕在空中晃了晃,看着刘一民意味深长地说道:“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发九枝!”刘一民抢过手帕后,随口说道。
“嗯?我说的是春来发几枝?”
“师姐,发九枝呀!”刘一民睁着大眼,一副纯洁无辜的样子!
第124章 销量一骑绝尘
5月18日,文联的会议室内,目前国内文坛数得着的大佬都坐在这里。周杨、夏衍还有茅盾、张广年、刘季等人。
代表团的每一个人都讲了讲自己在法国的所见所闻,巴金谈论中法文坛的友谊,其余人谈的最多的就是目前法国文坛的创作思想。
徐驰表现出了对先锋文学的极大热情,大谈自己对先锋文学的感悟。只不过他的这种感悟目前还只能是存在于对法国文学的分析,并没有运用到国内的文学创作上来。
最后轮到刘一民上场,他根据巴金和曹禹的意见,讲了讲关于文学奖的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