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87节

  “我觉得大有可写,大有可为,面对流言蜚语我不会停笔,我会继续写更多的京味剧本。欢迎大家对我的作品开展批评,如果他们有耐心对我的每一部作品都批评的话,我也会为他们的坚持鼓掌。”

  采访完毕后,欧阳山尊送了于佳佳一张话剧票,到时候她可以亲自来看看,顺便再做一篇报道。

  随着《人民文艺》的评论的发表,讨论越来越激烈。《中青报》的报道像是给火上撒上了一滴油,这把火伴随着阵阵浓烟烧向了1980年。

  刘一民和人艺对1980年来不及感慨,便投入到了首演的准备之中。

  门口卖冰糖葫芦的知青还在,现在变成了一边倒票一边卖糖葫芦,一个人挣双份钱,刘一民要了一根冰糖葫芦后,朝着剧院里面走去。

第149章 复《茶馆》之盛况

  热火朝天的排队场景和跺脚驱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排在门口的人焦急地伸长了脖子往前面看还剩下多少人,见人丝毫没少,咒骂了一句后缩着脑袋往手心吹着哈气。

  “反正还有这么久,不如来根糖葫芦。你们知道刚才买糖葫芦的是谁吗?”卖糖葫芦的知青神秘地说道。

  “谁啊?”

  “谅你们也猜不出来,他就是燕大中文学的学生、著名的作家和诗人、青年作家代表、《驴得水》和《狼烟北平》的作者,刘一民是也。”

  卖糖葫芦的知青是用京剧的唱腔,摇头晃脑的给唱出来的,说完后,排队的人一片哗然,纷纷说他吹牛。

  有老头用一口地道的燕京儿话说道:“丫的这头衔比我的命都长。”

  “刘一民我见过,是一个壮实的男同志!”

  “嘿,你别不信,我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我呆在这儿三百六十天,风雨不断,里面都被我弄清楚了。刘一民啊,说起来《狼烟北平》写出来跟我这糖葫芦还有关系。”

  “有什么关系?总不能是吃出来的吧!”

  “您说对了,那天下着‘大白菜’,北风吹的那叫一个冷。刘一民同志问我要了一根糖葫芦,一边吃一边仰头望着空中飘扬的雪花,猛然间,一颗山楂掉在了地上,刘一民同志就去捡,刚摸到糖葫芦,就猛然说了一句话!”

  “什么话?”

  “有了!”

  “什么有了?”

  “《狼烟北平》有了!”

  “嘿,你可真能侃!”

  “不信,不信你们一会儿看一看,里面肯定有人背着糖葫芦的草把子!”

  “来一串,咱也吃一串刘一民同志吃过的糖葫芦。”

  周杨和夏言等人携手而来,听到卖糖葫芦的这么吹,于是笑着说道:“给我们也来两串。”

  周杨又看向茅盾,茅盾连忙说道:“不行了,咬不动了。”

  今天,几乎文联的正副主席都来了,曹禹带着刘一民将大家迎了进去,一起坐在了最佳的观看位置,可惜巴金没有来。

  老马坐在了刘一民的侧面几排的位置,他觉得离的太近别扭,还不如一个人看的自在,刘一民特意给他找的位置。

  “家宝公,这次看你的了!”周杨笑道。

  “对这部剧我们人艺上下都非常有信心,”曹禹说完,也坐在了旁边准备观看。

  一声铜锣响起,幕布缓缓拉开,舞台上传出嘈杂的叫卖声,老北平的味道扑面而来。大家一看手里面的糖葫芦,果然舞台上有人在卖糖葫芦。

  周杨低声将刚才的事情讲了出来,刘一民无语地说道:“这小子竟然编排起我来了,上次我买他的糖葫芦,是因为他在编排老佛爷。”

  “一民跟老佛爷并排齐坐了。”

  随着话剧展开,大家都不再讨论,目光紧紧地被郑榕的饰演的文三儿给紧紧地吸引了。

  文三儿坐在饭店里,正跟着大家侃自己跟燕子李三儿拜把子兄弟的事情,周围围着一圈人,有看乐子的,也有不屑的。

  一个个书里面的人物慢慢地从舞台上走出,带着大家体验北平往事。

  旁边不远处的于佳佳一边看,一边构思怎么写报道,最后将目光放在了周杨几人身上,要是能采访到他们,这次的采访算是画龙点睛了。

  只不过,部长级别的人物,能接受她一个小记者采访吗?

  两个多小时的话剧演完,大家都是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周杨说道:“老万,怎么才排这么短?这么精彩的话剧,三四个小时也不嫌长啊!”

  夏言也惋惜道:“一民,可惜啊,就是太短了,还没看过瘾!”

  “一饱眼福,真是一饱眼福,老万,明天我再来!”茅盾笑着说道。

  其余的观众也是看的如痴如醉,等演员上来深鞠一躬后才都反应过来已经结束了。

  “谁大嘴巴胡咧咧什么东施效颦,爷要是见了他,非得拿文三儿的鞋抽他丫的大嘴巴子。”

  “抽一下不解气,得抽成陀螺才解气。”

  刘一民看了一眼手中的纸条,于佳佳的目光中带着一丝祈求和渴望。

  刘一民笑着说道:“周老,夏老还有几位前辈,你们可得为我做主啊,都说是东施效颦,最近我睡都没怎么睡好!”

  就差说自己,快玉玉了。

  夏言呵呵一笑:“你有你老师给你做主,用的着我们?”

  周杨歪了歪头说道:“有些同志就喜欢拿着放大镜看别人,用自己的尺子比别人。比别人短一尺,比自己的时候宽一尺。”

  “要是老舍先生知道有人这么效颦,估计也很欣慰。一民同志,继续努力,我还想看你更多的作品。”茅盾鼓励道。

  “你想要我们怎么做主?”

  “《中青报》的一名记者想采访采访,不知道?”

  周杨看了一眼不远处的于佳佳,思考了一下说道:“让这位小同志过来吧!”

  于佳佳拘谨地走了出来,曹禹专门找了一个办公室,让大家聊天,于佳佳采访的有点磕巴,周杨还教了教她采访的技巧。

  刘一民先把老马给送走,后回到了办公室里:“小贼,还真不错!马爷喜欢,但就是看着想哭!”

  马爷摆了摆手,骑着破旧的三轮车离开了人艺。风很大,偏偏在风中旧三轮最稳。

  等送老几位,于佳佳如释重负地吐了一口浊气:“刘一民同志,刚才我紧张的都快说不出来话了,你竟然还能时不时的开个玩笑。”

  刘一民道:“呆久了,都一样。”

  “呆久了,都一样?这话容易遭人恨,跟他们待久的文艺界能有几人?报道我会尽快写好。刚才老几个都说,《茶馆》后继有人了!以此做标题,我看不错。”

  于佳佳的行动很快,1月3号《中青报》可就刊登出来了,听说是撤下了一篇报道,把这篇报道给刊登了上去。

  里面大量引用了文联老几个的话,称赞《狼烟北平》是《茶馆》《龙须沟》之后的又一佳作,最少得《茶馆》七分神韵。

  文联的几位大佬都发话了,那些唱衰《狼烟北平》的人一下子就闭上了嘴。有些惜春派作家坐蜡了,上面的大佬跟刘一民这个“偏左派”关系这么好?

  随着《中青报》的报道刊登,接下来,整个燕京的报纸都开始围绕着《狼烟北平》进行了报道。话剧场场爆满,不蹲票根本买不到。

  “当年《茶馆》的盛景跟这个估计也差不多了。”于是之站在人艺的楼上看着排队买票的观众,脸上带着缅怀之色。

  “是啊,有当年之盛况!”

  欧阳山尊抱着肩膀淡淡地说道:“你们猜,一民接下来会写出什么样的剧本?他可还年轻着呢!”

第150章 散文《法国行记》

  各大报纸一起下场的威力是巨大的,而几位大佬的声音就像是一位老人走进嘈杂的教室,轻轻地敲了敲拐棍,整个教室便立马恢复了安静。

  普通人总是简化斗争的形式,认为斗争是非黑即白的对立。实际上真正的斗争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文联的正副主席之间有惜春派和偏佐派,平日里开会争论不断,报纸上有时候也会发表自己的意见,但私下里关系并不僵硬,甚至还是好朋友。

  哲学上早就把矛盾讲明白了,矛盾是对立统一,互相依存。

  刘一民走进人艺,又听到卖糖葫芦的在编排自己。看着周围已经深信不疑的观众,刘一民微微一笑,谁让话剧开头就是卖葫芦的场景。

  大家虽然觉得吃一串糖葫芦就写出了《狼烟北平》有点离谱,但发生在刘一民身上,好像又觉得理所当然了。

  名人嘛,自然跟咱们平头老百姓不一样,大师还讲究个顿悟呢,想到这里便想通了。

  所以近日糖葫芦的销量和《狼烟北平》的话剧票销量一样,水涨船高,附近打办的工作人员看到后也不撵,甚至还要过来吃一串。

  “你小子算是沾了刘一民同志的光了,卖可以,但是别太过分!”打办的人拿着糖葫芦警告了一声,便转身离去。

  刘一民同志吃这家的糖葫芦,一定有吃的道理。

  咬了一口,好像是比别人家的好吃!

  卖糖葫芦的知青看到了刘一民,赶紧闭上了胡侃的嘴巴讪讪一笑,见刘一民没生气。抓起一根糖葫芦,跑了几步追上刘一民塞进了刘一民的手里。

  刘一民乐了:“送我的?”

  “送您的!”

  “你还挺会做生意!”

  “靠着您混口饭吃,您大人有大量!”

  “故事比我编的好!”

  刘一民笑着走进了人艺大楼,吃了那么多次的糖葫芦,这次才知道知青叫什么名字,梁三儿,现在自己称呼自己为梁三葫芦。

  “一民,你怎么来了?”于是之问道。

  刘一民指了指下面,笑着道:“我来算算挣了多少分红了!”

  “现在同志们热情高涨,恨不得多演几场。我是《茶馆》的老演员了,看到这种场景,我打心眼里面开心。这剧本打我第一眼看到,就知道这'味'儿对了!”

  “什么味儿?”

  “京味儿!老舍先生的‘京味儿’!”于是之拍了拍刘一民的肩膀,学了一下“白连旗”的扮相,逗得两人在走廊里面哈哈大笑。

  于是之又看了看楼下卖糖葫芦的知青,说道:“这样编排你,你也不生气?”

  “这有什么好生气的?他还靠着他的糖葫芦养家呢,能帮他多卖卖,我这也算是做好事了。”

  刘一民这次来人艺,是曹禹打电话让他过来的,他还不知道是什么事情。刘一民推门走了进去,曹禹提笔写字。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老师,今天心情不错啊,笔尖都是豪气!”看曹禹的神色,颇有一种“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感觉。

  “看看写的怎么样?”

  “大气磅礴,包罗万象!”刘一民说道。

  “不管写的好不好,都是送给你的。希望你接下来,再接再厉,写出更好的本子。”曹禹说完从抽屉里拿出几枚私印依次盖了上去。

  “哎呀,我得找人专门给裱起来放到家里。”

  曹禹高兴地说道:“前阵子你受委屈了,人嘛,总得受点委屈,不受大委屈就要受小委屈。现在报纸上的形势一片大好,说明好作品是有顽强的生命力的。”

  “老师,可以受委屈,但是不能一直受委屈啊!”刘一民掷地有声地说道。

  “放心吧,还有老师我在呢!最近我会在《文艺报》上再写几篇文章,趁着大好形势,争取一锤定音。”

  等到墨迹干了,曹禹将字卷了起来,用一细绳系住,放在了书架上。他往学校拿也不方便,只能先寄存在他的书架上。

  在《狼烟北平》首演一个月后,刘一民来到了《人民文艺》,将自己在法国的见闻写成的几篇散文交给了崔道逸。崔道逸从刘一民法国回来后,就鼓励他将法国之行写出来。

  1980年的《人民文艺》跟往常一样,看不出来有任何的变化。只有走廊里,裸露在外的电线和墙壁显得更破旧了。

  所有的编辑将自己脑袋深埋在小山一般的稿件之中,拼命地寻找着可能有改稿后能用的稿件,更多的稿件还装在麻袋里面没有人动。

  “最近写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我看呀,都是受你的影响。还有的在信里面直接写着‘向刘一民同志致敬’的字样,我们这些编辑是兴奋和痛苦交织,你看看,老王的头发,都挠掉了不少。”

首节 上一节 87/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