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道逸也说道:“我是《人民文学》编辑崔道逸,你们也可以找我!我单位在朝内大街166号,三楼小说组编辑室第五个座位。”
房主瞪了一眼小儿子,不好意思地说道:“我们考虑考虑。”
谁知道此时小儿子却来了助攻:“爹,分开就分开,我得先把媳妇儿娶了!”
“爹,我家也有困难!”
几个子女纷纷开口,房主无奈之下同意了刘一民的意见,但是五千块钱,必须两天凑齐。
“明天签合同,然后去房管部门登记,到时候钱给你们,老先生,你放心吧!”刘一民见谈妥了,语气轻松了不少。
房主送刘一民走出大门,略带不好意思地说道:“如果不是因为几个孩子,看在李记同志的面子上,我肯定不会咬的这么死!”
“理解理解,要不是因为李记同志,我听到价格早走了。”刘一民说道。
房主拍了拍刘一民的手背,说道:“李记同志是个好人,当年跟我们一块睡地窝棚,吃干粮,从一个井架到另一个井架的跑,他是文化人,可从来没喊过累喊过苦,他才是真正干革命的人。”
离开四合院,刘一民和崔道逸来到了李记的家里面当场表示感谢,李记的夫人李晓为问刘一民钱上面有没有缺口。
刘一民称自己能拿出来,这才拦住了对方递存折的手。
“老李啊,这一生都献给国家了。三八年从抗大毕业,在太行上打过仗,之后一直在文艺战线上工作,他对得起国家,国家也对得起他。”李晓为看着桌子上的遗像,又是悲从中来。
李晓为从桌子里面掏出一本书,送给了刘一民,当做他的乔迁礼物。
“这也不是什么贵重东西,就是老李出的书。”
从李记的家里走出来,崔道逸说道:“按照李记同志的级别,早应该住进高干房了,可是他没有,说作协的其他老人安排不到位,他住进去住不安稳。”
刘一民目前的户口是燕大的集体户口,想登记房子,还得开一份集体户口的证明,不过这对刘一民来说,这都不是什么难事。
第二天上午,刘一民拿着证明来到四合院跟房主汇合,崔道逸在旁边跟着,生怕五千块的交易,再出现了什么问题。
正骑着自行车走的时候,怀里的扳手哐当一声掉在了地上,在房主一家愕然的目光中,旁若无人地拿起来放进了怀里面:“我自行车老是坏,带个扳手修修车,没问题吧?”
第158章 情话挑逗
去房管部门的路上,房主一家特意让崔道逸走在前面,生怕在背后动手他们反应不过来,好在接下来崔道逸的怀里没有掉出来什么东西。
现在没有房产证,但并不是说完全不能交易。
房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最近也见了不少买卖四合院的事情,没感到新奇,于是开始按照章程进行房屋登记变更。八八年房产变革后,才开始进行房屋确权,发放房产证。
打量了一下刘一民,房管部门的工作人员说道:“你们自己要看好,房子交易毕竟不是小事儿,你最好找你的家长来!”
家长?刘一民忍不住笑了,这个词他已经好久没听过了。
“同志,我可以做主,这房子是我买!”
房管部门的同志看了一眼名字,转身对着其余的同事嘀咕道:“刘一民,跟作家刘一民重名啊!”
其余的几个同事也凑过来看了看,原房主笑着说道:“这位就是作家刘一民同志,要是别人,还真不一定能买得起。”
房管部门一听这话,立即热闹了起来,纷纷拉着刘一民的手握手,还有人拿着单行本求签名,一场交易,变成了读者见面会。
“你啊,什么时候也写写我们革命的事儿!”一名老工作人员,掀开了衣摆,露出了自己的伤疤。
崔道逸在一旁乐呵呵的笑,原房主和几个子女,尴尬地站在旁边,小儿子更是想急着拿到钱。
什么作家不作家的,我得娶媳妇儿!
他们结婚,三转一响还不行,还得有冰箱,洗衣机,花费颇多。
在这年代看,也算是天价婚礼了。
等从房管所出来,分两期付款的合同签订,刘一民将怀里的五千块钱递给了房主,五千块钱,每一张都是十块,五百张,厚厚的一摞,几个儿女两眼放光准备上手,崔道逸赶紧阻止。
“清点完你们再分,我们走了概不负责!”
崔道逸的手,不自觉地掏进了大衣里面,眼神震慑力十足,其余的几个孩子,一个都不敢再动。
等查完之后,核对无误,房主握住刘一民的手说道:“刘一民同志,谢谢你!”
接着凄惨一笑,将钱直接分给了几个儿女:“老大老二老三,一人一千,老四要结婚,两千。”
见几个孩子不满意,房主生气地说道:“就这样办了!”
老四嚷嚷道,剩下的两千五怎么办,房主忍着手中的拳头,咬着牙说道:“剩下的钱是我跟你娘的养老钱!”
“养老有大哥二姐三哥的,你跟娘用不着那么多钱!”老四嚷嚷道。
其余的几个孩子,指责老四,什么养老是大哥二姐三哥的,感情老四不用养。
房主尴尬地看向刘一民:“让你们见笑了!”
刘一民低声道:“养老钱自己拿着才放心,到时候我单独寄给您!”
“那谢谢了!”房主说完这话,像是用尽了浑身的力气。
刘一民跟崔道逸回到四合院里,专门去换了一把锁,崔道逸拍了拍柱子说道:“确实是好材料,但是七八千买个这,我还是觉得亏。现在都不热住四合院,华侨公寓听说也不错。”
“师兄,这不是离《人民文艺》近吗?到时候好投稿!”
崔道逸咧着嘴开心地说道:“你这话是对的,投稿就得投咱们《人民文艺》,到时候来串门也方便。”
房子里里外外都得好好的收拾一遍,自己暂时也不住,早晚来得及。
“师兄,这个屋子等什么时候买点架子,读者来信就放在这上面。你看怎么样?”
崔道逸打量了一下说道:“等时间长了,估计放不下!”
两人动手准备将东西往里面抬一抬,刘一民怀里哐当一声掉下来个锤子,崔道逸看到后捧腹大笑。
“师兄,我舍友是干木匠的,我带个锤子没问题吧?”
崔道逸大方地从怀里将自己的扳手拿了出来,得意炫耀着:“出点事儿还是我这扳手好用!”
四合院最不好的地方就是没厕所,当然本来是有专门的房间放恭桶,现在早已经成了卧室或者其它之用。
现在装马桶也不现实,你能在家里面挖,还能单独在大街上挖下水道?管网没有改造,你要是真排下去了,等一下雨,满大街都是屎味。
两个人稍微的整理了一下,走出四合院,发现原房主站在门口,刘一民问道:“您这是?”
“刘一民同志,我想进去挖点土,再截一根银杏树枝儿可以吗?毕竟我在这里长大,孩子们没感情,我有,我实在是舍不得。说不定这一截树枝儿,还能种出一颗银杏树来,等到老了,也有个念想!”
刘一民转移了一下身子,让房主走了进去,用一个陶罐装了点树根的土和一截银杏树枝,心满意足地走了。
看着他的背影,崔道逸感慨道:去年今日此门去,人面桃花相映红。
刘一民瞥了一眼说道:“师兄,别这么伤感。”
“哈哈哈,你搬新居是件高兴事儿,回头我送你件礼物。”
刘一民买到四合院的消息,没有刻意的说,但也有人从崔道逸的嘴里面知道了。像邹获凡、汪曾琦等人,纷纷送来了一些小礼物,大多是画或者是文房四宝之类的东西。
“老师,将这副字裱起来挂在我书房怎么样?”刘一民拿起上次曹禹写给他的字“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曹禹高兴地说道:“你的书房,你想怎么布置就怎么布置,你缺什么,我让你师娘给你准备准备!”
“什么都不缺!”刘一民说道。
“那不行,别人都送,当老师的不能不送。那就送你一台录音机,年轻人现在都喜欢听这个。”
曹禹想了想,终于想到了送什么。
“有个老师就是好,我今晚去您家谢谢师娘!”刘一民说道。
“是想吃饭吧!”曹禹戳破了刘一民的小心思,又说道:“年纪轻轻,就买了那么大的房子。八千多块钱,你剩余的钱用不用我给你,不过得还啊!”
刘一民笑道:“房子大归大,跟您的部长楼还差着十万八千里。钱的事情您不用担心,等到年底给就行,左右不过两千五百块钱。”
“左右不过两千五,好大的口气!”曹禹乐了:“幸亏是你,别人说出来,还不得让人笑掉大牙。”
走出曹禹的办公室,朱霖站在楼梯的拐角,装作思考的样子,看到刘一民后,笑着打起了招呼:“好巧啊,刘一民同志!”
“确实挺巧,我刚好从楼梯路过,你刚好在楼梯转角,刚好你又看了我一眼,刚好我也看了你一眼,刚好我们彼此都看了对方一眼,没有早一秒,也没有晚一秒!”
朱霖红着脸说道:“好巧好巧!”
“一切都是刚刚好!”
听完后,朱霖的脸更红了,结结巴巴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刘一民暗道,这既文艺又肉麻的话,对现在的女青年,杀伤力实在是太强大了。
第159章 年轻真好啊!
刘一民和朱霖一前一后的从人艺的楼上走下来,刚才刘一民的话在朱霖的脑海里横冲直撞,撞的她脑袋晕乎乎的。一下子忘了她在这蹲刘一民,是想要说什么。
下楼的时候,遇见人艺的人,刘一民一一笑着跟他们打着招呼。
打完招呼,一个个好奇的看着脸红的朱霖,等到门口的时候,朱霖的脸已经像是在开水里面过了一遍的小龙虾。
不只是脸,脖子以上都是红的,以下嘛,看不见!
刘一民邀请朱霖去参观一下自己的新家,朱霖这才想到,自己刚才找刘一民,是也想送上一份乔迁礼物。询问了一下,刘一民的四合院地址,准备一会儿过去。
“什么礼物不礼物的,心意到了就行。”刘一民摆手说道。
朱霖倔强地表示:“不行,一定要送的。不过你可别嫌弃我送的东西,肯定没有别人送的那么好。”
“只要是你送的,什么都行。”
这次朱霖倒是没有多想,送刘一民走到人艺门口时,又拽着刘一民好奇地问道。
“刘老师,你刚才念的是你新写的诗歌吗”
这首诗歌烧的自己脸红,但不问的话,心里面又痒痒。
刘一民转向朱霖,脑子里还在想这个啊:“有感而发,还没有精炼,提炼一下的话,可以当成一首诗歌。”
朱霖一脸敬佩加着几分羞怯地说道:“出口就是诗歌,什么时候发表,到时候我一定买来看看。你的这首诗歌,跟《远和近》相比,我觉得更直抒胸臆,肯定有更多的人喜欢。”
更直抒胸臆,那不就是更直白,更大胆嘛。
行啊,也会拽词儿了。
“也不是出口就是诗歌,恰好看到了你才有感而发。什么时候发表嘛,一会儿咱们探讨一下怎么精炼合适。”刘一民笑着说道。
朱霖听到后美滋滋的跑回了人艺,心里暗道自己这也算是参与创作。
等诗歌发表之后,朋友找自己探讨,自己再装作第一次看到的样子,听着她们夸赞的声音,心里暗爽。
听完后再轻飘飘的告诉她们,这首诗歌的创作自己也参与了。想到这里,朱霖已经能想象到时候,她们得知后那惊讶、羡慕、好奇各种复杂的情绪交织的表情了。
不对,光给朋友说还不行,回家也得轻飘飘的提示了一下。
刘一民同志的这首诗歌,朱霖同志功不可没嘛!
刘一民骑着自行车拿着曹禹的字来到琉璃厂,找到了一家国营的装裱店。琉璃厂以前就是搞文物的,一般的书店现在也负责装裱的工作。
这个装裱店,正是上次自己来买画的。
“呦,这不是刘一民同志吗?又来买画?”店员热情地走到门口,将刘一民给迎了进去。
刘一民好奇地问道:“你还认识我?”
只见了一面,而且这相隔都一年了,记性可够好的。
“嘿,您这话说的。我们这个行当靠什么吃饭,靠的就是认人儿。解放前站在门口,掌柜的就教你瞅人,有钱的没钱的,有好东西的或者是糊弄人的,打眼一看,你得做到心中有数。客人来过一次的,买过什么,卖过什么,也得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