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父亲走过一生的坚强的母亲高崇德,向我们讲述了一对革命伉俪的真挚感情。自幼受到浓厚的文化熏陶,母亲思想先进,一心向革命。伴随着父亲的脚步,一生忠于革命的事业,无愧为伟大的军人家属。
屯孙村里的“孙圣人”
1911年5月28日,父亲孙克出生于河南省新郑县轩辕黄帝故里西北16里的屯孙村。这个村是个比较古老的文化村,代代传承着古老的文化与文明。村里的长辈们忠厚淳朴。少年时,祖父为父亲起乳名孙喜顺,平日称他作“顺妞”。
屯孙村的古老文化和忠厚淳朴的民风养育着父亲,陶冶着他的心灵,铸造着他的品行,锻炼着他的意志。这些给了他智慧,给了他温顺,给了他勇气。
父亲幼年时天真活泼,聪明过人。看了什么戏,听了什么故事,他都能生动地从头到尾讲出来。
那时家中生活贫苦,可祖父见父亲聪明伶俐,毅然克服了重重困难,选择送父亲去念书。1917年2月,祖父把年仅5岁的父亲送到了村中的私塾馆读书。
小小年纪的父亲,十分自重自爱,刻苦读书。在私塾馆学习的3年里,父亲学习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经典传统篇目,还学会了写毛笔字。
父亲在私塾馆里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同学们都称他“小圣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及至1934年3月,父亲已成长为一个23岁的青年人。
父亲的眼界更加开阔,他深知自己在村里私塾馆里学习的那些知识还远远不够,对高深的知识愈发渴望。祖父感受到父亲强烈的求知欲望,十分欣慰:“你有出息,我支持你学习深造。”
于是,父亲在祖父的鼓励下,又前往河南省密县蒋庄高级私塾馆学习了一年多。在这所高级私塾馆里,父亲接触到了更为高深的《四书》、《五经》,学习了许多古文,饱览了大量古书,更精练了一手漂亮的毛笔字。
回到村里,父亲运用学过的知识,主动帮助村里人写对联、写信、写红白喜事文。一时间,父亲声名远播,甚至连外村的人也来请他帮忙。
那时,由于父亲文笔好,为人热情,乐于帮助周围百姓,人们都敬佩地称他“圣人”。十里八村的人们都知道:屯孙村里有个“孙圣人”。
父亲一生戎马,积极为祖国、为部队、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事业奋斗,先后经历过大小战役若干,功绩卓著;后更为中国体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是我们所有子女的好榜样。
父亲一生为革命,为人民的体育事业,鞠躬尽瘁,1967年2月26日逝世。
母亲高崇德
母亲高崇德1905年9月生于直隶省顺天府(现河北省邢台地区)广宗县城南15公里的高三周村。外祖父母一生育有子女3人——母亲高崇德是长女,下有妹妹高裕德,弟弟高明华。
曾外祖聪明过人,知识渊博,名望很高,是当地知名的秀才。母亲姐妹二人自幼受到祖父的熏陶,从小勤奋好学。外祖父见此,便先把她们送往当地私塾馆学习,之后,又支持她们读完小学和初中的课程。
母亲和小姨初中毕业时,正是辛亥革命之后、五四运动之时,受新文化的影响,她们迫切地想上师范学校。在曾外祖和外祖父的支持下,母亲姐妹俩终于考入河北省大名府省立第五女子师范学校。在接受4年的师范教育毕业之后,她们被分到当地从事基础教育工作。不久,母亲被调到邯郸市第五小学,先任教师,后提升为校长。当年,小姨高裕德、母亲的同学裴贞淑、刘维秀等也在该校教书。
这几位青年教师,早在师范学校学习期间,便深受革命活动家郭隆真的影响,积极要求进步,对革命充满向往。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开始,一大批青年教育工作者决心投身抗日。 母亲在当年是支持这批青年教育工作者参加革命、投身抗日的组织者。她多方筹集资金,想方设法与革命圣地取得联系。在母亲的不辍努力下,资金很快筹好,关系也已办妥,他们就此踏上征途。经过长途跋涉,一行人来到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经当地办事处领导同意,这些热血青年被送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从此他们真正走上了革命道路。
此行众人自革命者抗大毕业后,小姨被派到太行革命根据地从事革命工作。解放后,小姨先在北京军工厂工作,1958年底到保定重型机械厂任党委书记,1988年去世。同期在抗大上学的裴贞淑后来在部队任职,刘维秀后在外交部工作(现已退休)。这已是后话。
而在当时,母亲继续在邯郸五小工作。她一边教书,一边从事抗日的宣传工作。
抗战胜利后不久,母亲经人介绍,结识了父亲孙克。1946年3月,她与当时在晋冀鲁豫军区任干部的父亲结婚。1950年10月,父亲调入华北军区司令部工作,母亲经部队批准,辞职随军来到北京,开始支持父亲的工作,照顾他的生活,并担负起教育收养的3个子女的重任。
1967年2月父亲逝世后,妹妹及妹婿主动承担起赡养母亲的责任,直至1991年3月12日母亲安然逝世。母亲去世时享年86岁。
犹记20世纪80年代,母亲与60年前的老同学相聚在北京,欣喜若狂,感慨万千,裴贞淑、刘维秀等人激动地对母亲说:“是高大姐引领我们走上革命道路,从事革命工作和为国家建设发展做出了贡献!没有高大姐,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母亲一生伴随父亲,终生与革命结下了深厚的缘分。
绿色军营中的“大胡子”
一个从贫困农村走出的孩子,一个对未来茫然但仍充满期望的孩子,一个踏入社会便感受到压迫的孩子,要怎么凭借自己的双手去打拼他梦想中的未来?
不愿屈从于家庭的逼迫,不愿终生躬身于田地间的青年,不愿面对凶残、掠夺的国民党士兵的残酷行为,不愿被迫选择默然、放纵的青年——我的父亲,在那个战争、动乱的年代,选择了一条艰难但清晰的革命道路。从此,步伐坚定!
追随共产党,加入115师;赴抗大学习,转入129师;晋冀鲁豫放光彩,国家体委兴体育。
绿色军营中的别样“大胡子”,成全了父亲一生的戎马军人梦!这位值得众人尊敬的优秀共产党员,将他一生的光和热洒在了这块承载着亿万中国人的华夏大地上!
指挥战斗,英勇杀敌
父亲在部队曾任文化教员、军事教员、军事教官,主要任务是培训军事干部。但是,为了打倒日本侵略者,把日本侵略军赶出中国,父亲主动请缨,参加战斗,指挥作战,英勇杀敌。他曾指挥过多次战斗,并不断取得胜利,多次立功受奖。
在115师
1937年8月22日,国民政府军委会(国民党)正式宣布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朱德为八路军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设立总指挥部,下辖3个师,每师定员为1.5万人。同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的命令,将红一方面军第1军团、第15军团及红军第74师合编为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15师。
八路军115师,乃八路军三大主力师之一,也是编制上的第一师。是时,林彪任115师师长,聂荣臻任副师长,罗荣桓任政训处主任,周昆任参谋长,萧华任政训处副主任。在林彪、聂荣臻的率领下,115师率先从陕北出发开赴华北抗日前线,首战平型关大捷,歼灭日军千余人,自此,115师名扬天下。而我的父亲,亦是最早加入八路军的战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