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一生为您--献给爱妻黄环爱女士 第21节

点击:

所以我经常是白天管理医院,晚上去坐班看诊,我的职业毕竟是救人性命的医生,自身的医术是不可丢弃的,而医学管理能够作为一个很好的平台,更好地为治病救人服务。在内部审计学习方面,我一直是处于半工半读的状态,记得与我一起上课的学生都是医院的董事会成员,当时是在一所护士学校的教学楼开设的课程,印尼其他医院的领导成员基本都参加了这个内部审计班。学习的过程采取成绩淘汰制,结果到了最后一期时,仅仅只剩下了我们医院的几名“领导学生”,2010年,我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印尼雅加达YPIA资深内部审计的资格证书。

那时,我基本上都是早上工作、上课,下午坐诊,晚上拖着劳累的身体学习内部审计课程。对于我而言,要做就做好,要不然就不做,几十年来都是如此走过的,能够一直秉承自己这般“任性”的处事原则,其实都是环爱一直在生活中默默地为我挡住世俗的评论,让我没有一点后顾之忧,尽情地在工作的征途上任意地驰聘。

从医工作的总结

在医生这个职业里行走了几十年,从一位普通的医生到现在的医院管理者,我从中深刻地体会到年少时所学的坚实的医科基础是成为一名优秀医师的必要条件。当然,坚实的基础并不是将那一本本医学书籍照背下来就可以,灵活运用而且善于思考,才是医学之精髓。

在这方面,我曾攻读的迪萨帝医科大学就做得十分出色。学生在这里学习完基本的理论课程后,就可以进入实际的医院实习。在实习期间,学生在值班接触病人的时候,必须要自己处理一般的医学病例,没有人会在后面催促你一定要怎样程式化地做,一切都要凭借自己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除非在遇到了十分特殊的病例,学生才可以提前与主治医生取得联系,而在第二天早会上,医生们会集体会诊讨论。我们那时很长的时间都是在医院实习,而不会像国立大学的学生那样死读书。所以从迪萨帝医科大学毕业后,学生基本上就可以像真正的医生那样开始自己的行医生涯,而不会显得十分生涩与畏惧。

记得我在成为医生后,曾经带过一位刚刚从国立大学毕业的学生,当时恰好我在给一位患有气喘的病人开药方,令我没有想到的是,他竟然一五一十地把我的方子抄在了小本子上。经过询问才得知,原来他习惯把每一位医生所开的药单全部记录下来。对于这样的做法我当然会予以否定,因为对于一种病症而言,我可以改变一百多种药单,足够让他记录,但是这般死记硬背地学习实乃医科大忌。当我问到他的学校是否告诉他,医生为什么要这么开药时,他则羞涩地告知我:“学校从来都没有教为什么这么做!”这般执著于书本,而不予学生以广阔的学习思维空间的教学方法,是不会培养出医术精湛的医生的。

其次,在你成为一位真正的医生后,你也不可能对于任何病症都有所了解,所以医生这个职业需要伴随着一生的学习,要不断参加多种医学学术讨论会,只有在同行业人共同的思维集合氛围中,你才能够有所提高。

在业余时间,要多向医学的老教授们讨教,虽然在学习新知识方面,他们可能会出现一定的瓶颈,但是他们这么多年的从医生涯,会有很多实际经验和许多治疗体会,这些都是在书本和自我探讨中接触不到的实际领域。

在闲暇的阶段,要经常上网搜集全新的医学药品和治疗技术,科学到底能够发展到多么飞速的地步,普通人是不可能身临其境而有所体会的,但是在网络的世界中,我们却可以以最短的时间了解新技术,然后把它应用到实践中。上学时的医学笔记完全可以随手扔掉,绝对不要说老师教你这个病用这个药,就死板地认为只能用这个药。不能得了这个病就按这个药吃,而要按实际情况来处置。在医学的世界中,该摒弃的东西就必须及时摒弃。

所以我说,如果一个医生遇到头痛的病人只会给止痛药,遇到发烧的病人只会给退烧的药,那么这不是医生。真正的医生应该懂得病人为什么头痛,应该懂得他为什么发烧,知道如何根据病人的实际病情开处方。比如说甲乙都得了这种病,但是有可能这个方子适合甲,但不适合乙。治疗同一种病也会有不同的方法,所以也要灵活地去运用。同样,心理问题也是现代医学研究的对象,是需要考虑的一大致病因素。

不只在医学上、理论上、实践上,在其他方面也必须特别注意一些事情,比如说不可以泄露病人的病情。有些病人得了病不愿意透露,此时就要尊重病人的意愿。医生、护士不可以随意在公共场合议论病人的病情,这是基于对病人的保护,无论多么轻微的病症也是属于病人的隐私。但是许多年轻的医生并不注重这些,仅仅认为医生维护好病人的身体健康就行了,其实,这些想法是十分不尊重病人自身的。

中华医院至今都在延续着中国人自己的诊病精神,这是一个民族的社会责任感,作为医院的管理者,我有责任进行必要的医学管理学习,这是经营华人医院必须要做的事情,就像后来有一位副院长跟我讲到的:“如果你要救中华医院,如果你要救更多的人,你应该当管理人员,你应该教医生怎样去做,你要开学术讨论会,让他们去参加,提高他们的医术,你有这个能力。”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我从自己的小小不安分,到真正涉入到医学管理的领域。

医学管理的新点子

2009年,李治良(右一)、黄环爱(左一)与爱孙在中华医院春节纪念会上

在医学管理这条道路上,我走得并不十分顺利,虽然许多东西都有前辈的教导与指点,但是随着医院国际化发展的趋势愈加明显,以前实行的管理制度早已不能够很好地契合现在的发展,所以在原有的管理基础上,我采取了比较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去运作。秉承“远见”与“真干”的态度在现实中实际磨合,绝对不能以“前面医院发生火灾,我却在这里睡觉”的态度去对待医院的实际管理工作,那样,等待自己的只有惨败的哭泣。

对于医生这个职业而言,医院相当于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家”里的每个人都应该懂得团结,每年3月份我生日的时候,医院的人都会给我举办很温馨的派对,我任由他们给我戴生日帽、画画。我的想法很简单,只要大家开心就好。只有愉快的工作环境,才可以给予员工最大的发挥平台。

在一年的初始,我会很认真地为整个医院制定不同种类的奋斗目标,短期的、中期的、一年的,同时会不断地提醒他们,希望他们能够做些什么事情,怎样才能够做好,大家要在新的一年共同提高自己的医学学识。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天生聪明的员工,也不会有天生聪明的领导,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勤劳的工作,才可以站到胜利的顶峰。

作为医院的管理人员,我们看到的、想到的从来都会有些高瞻远瞩的味道,如果看不到现实的细微变化,就可能盲目地阻碍员工对于医院的贡献。所以定期“下访”,深入到实际的工作基层,去体会一般员工的工作环境,倾听他们的想法,带领他们去实际发展,这样才可以有更多的思考,对于管理者决定和策划都是十分有好处的。

一个医院的长久发展,不单单是整合内部就可以做到的,对于董事会、外部的社会压力,都需要在医院管理方面很好地协调这几者之间的关系,上下畅通,才可确保医学精进。

好医生的标准

几十年的从医道路,让我愈加对于它有着深深的职业感受,而且就标准而言,一个好医生的培养道路是十分漫长的,与困苦作伴,与坎坷面对,与坚持搀扶,然后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屹立于人群之间,去实现拯救生命的神圣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