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赤彤之心,风雨无阻--孙彤回忆录

点击:

孙彤简介

 基本履历

孙彤(曾用名:孙佩兰)女,汉族,中共党员。1933年9月1日生,江苏省江阴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1939年至1945年,江阴陆桥养根小学(现为陆桥实验小学)读书。

1945年至1948年,常熟西塘墅中学读初中。

1948年至1951年1月,苏州女子师范(现为苏州教育学院)读高中。

1951年1月至4月,在抗美援朝时期参加军干校,并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炮兵学校学习培训。

1951年4月至1955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炮兵速成小学、速成中学和炮兵预备学校任数学教员。

1955年8月至1962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管理系大学本科四年、研究生3年。

1962年8月至1973年3月,国家计划委员会综合局干部。

1973年3月至1978年8月,北京大学经济系教师。

1978年8月至1984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管理系讲师。1984年5月至1989年,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人事管理系副教授。

1990年至1998年,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

其中:

1986年至1993年,兼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人事管理系主任。

1993年至2009年,兼中国人民大学组织行为研究所所长。

1991年至1998年,兼中国人民大学女教职员工委员会主任,并兼中国人民大学女教授联谊会会长。

1998年至今,一直是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退休返聘教授,并兼中国人民大学老教授协会副主任和委员。

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两项

1.承担了我国第八个五年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研究项目“职业设计与职业指导 ”,经过1990年至1992年3年的调查研究,最终公开出版了《职业设计与优选人才》著作。孙彤主编,1995年12月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2.承担了我国第九个五年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研究项目 “中国百名成功企业家素质与成长案例研究 ”,并由企业管理出版社1998年1月出版了《企业家成功之路》一书,该书由孙彤任主编。

前言

我的人生历经跨世纪的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年代。

1933年9月1日,正值日寇占领东三省把战火推向华北和华东之际,我在江南水乡出生了。于是,我经历了华夏子孙抵御外寇以及为了人民解放事业前仆后继的艰辛岁月……

1949年4月,我们迎接了中国共产党的到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苏州城。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宣布:“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

从此,我就一直在党的培养和人民的关怀中逐步成长,并且参加了新中国诞生以后的很多建设工作。

我的人生格言是:“锲而不舍,自强不息。”我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认定一个目标,奋发图强,并且要有不达目标不罢休的精神,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记得大翻译家傅雷说过一段名言:“你可以没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但是你会有一个快乐的成年。”实际上这是在告诉我们,那些经历了艰辛童年的孩子,都会懂事很早,而且明白,只有努力才能让自己过得幸福快乐。

童年时期的我,早早就踏上了辗转求学路。寄人篱下的生活并没有让我迷失生活的方向,却让我很早就坚定了求学梦想。于是我一直昼耕夜诵,力争上游,并且最终实现了我的大学之梦。在那时我就已经明白,人只有奋斗不息,才能获得知识的力量,才能真正踏上成功之路。

每个人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中,他们的决定都会受到这一时代的影响,所以当我毅然参军时,根本没有过多的思考和想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是一种责任,就像烙印在我们胸膛上的印记一般,无法抹去。直到如今,一想起那热血沸腾的经历,我都会为当初的决定而感到欣慰。

记得在我参军接触到教师这个职业时,就逐渐对它产生了兴趣,直到我工作多年后,再次走上讲台,我才真正感受到教师是个润物无声的伟大职业。

岁月如白驹过隙,转瞬我就到了退休之年,但是我并没有轻易放弃我的职业,而是又坚持了7年的教学工作,这都是因为我真真切切爱这个职业,所以才会这样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着。

职业本无贵贱,但敬业有高下,只有在工作中找到认同感的人,能够发现乐趣并真心喜欢自己的职业,才能发挥专长,最终成为职场真正的英雄。

如今,我们国家的经济蓬勃发展,国泰民安,一片繁荣景色。追忆似水年华,我也是伴随着祖国的强大而成长的。从一个懵懂的女孩开始,历经沧桑,如今已是个白霜染鬓的退休教授,但是我并没有因此而郁郁寡欢,相反,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晚年快乐。可能这也是一种心境的历练,一种超然的心态吧。

回顾我的人生历程,平凡如水,但却充实丰富。对于这些,我深深地感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也就没有我孙彤的一切。

所以,撰写此书,我只是想表达对于祖国的培养以及帮助过我的每一个人的感恩之情,我的生命中永远擎着一颗感恩之心。对于晚辈,希望我的这些平凡的故事让他们从中能有所得。

最后,也是为了纪念我的平凡人生,因为那里有着很多不平凡的感动。

自古江阴多杰士

我的家乡是在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陆桥八字尖村。它与“全国第一村”华西村同属华士镇。它北倚长江、南望太湖,是张家港河和青祝河交汇形成的一个地方,在这个八字尖上有一块肥沃的土地,就是我甜美的故乡——八字尖村。

我的家乡是江南水乡,河塘交错,星罗棋布,一片片的田园村舍,仿佛就像一个娟秀的水乡姑娘一样,魅力无穷。

关于家乡的点滴回忆,每个人的怀念都是一种最真实的情愫。在我心中,家乡就是一片美好的净土,我的家乡就像白居易那首《忆江南》的词中所描述的一般,风景绚丽,令人神往,那如诗如画般的景致,就是我非常熟悉的故乡。

自古江阴多杰士。你知道吗?江阴是个写有悲壮历史的古城,它从来不喜隐忍,不喜缄默。所以,当它有了愤慨,就要呐喊喷发;当它有了伤害,就要顽强抵御。它的独特气质让江阴人杰地灵,也赢得了“忠义之邦”的美誉。在那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你看见的定是那无数热血儿女,你听见的定是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在元未明初之时,倭寇横行,经常在我国的沿海地带骚扰当地居民,被侵扰的人们难以安宁,因此当地百姓都纷纷起来进行反抗。

我们江阴华士镇陆桥一带的抗倭斗争里面有这样一个故事。明朝嘉靖三十四年也就是1555年之际,倭寇侵犯。江阴县知县钱錞率领士兵奋力抵抗,不幸中箭受伤。当时倭寇来势汹汹,伤亡民众也多由他来安抚,真正是爱民如子的好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