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赤彤之心,风雨无阻--孙彤回忆录 第14节

点击:

于是,我的论文就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来写的,这篇论文还得了优,我圆满地完成了在人大7年的学习生涯。经过7年的学习,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提高了理论基础,但惟一感到不足的就是实践得还不够。

快要毕业的时候,我们系的徐主任找到我讲:“你留校吧,我看了你的档案,在部队里当过教员,当得挺好的,而且有教书的经验,你就留下当老师吧。” 

1962 年5月18 日,孙彤在人民大学

读研究生时的毕业照

我跟徐主任说:“我不是不愿意当老师,其实我还是很喜欢当老师的,这其中有很大的乐趣。但是,我深深感到在人大的7年学习里,还是理论知识比较多,实践经验比较少。而在部队当数学老师的时候,只要知道数学理论就可以教,要是能结合实际就结合点。现在我是学的工业经济,却从来没有在工业部门干过,将来怎么能够教好学生呢?我需要补些实践的知识课,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得更紧密些,等到在实践部门干了一段时间后,那时候您想要我,可以到单位来要我。”我就这样表达了我的想法。

她听完我的话后长叹一声:“哎,我要把你放出去了,要回来恐怕就难了。”我笑着说:“到时候您来要,我再写申请表示愿意回去,这样还是有可能的。”最后,徐主任还是答应了我的这个要求。

1958年的时候,国家计委下放了好多干部。我们毕业之时,他们正好也需要人手,在了解了我的相关情况后,国家计委就决定留下我。我也自此时起开始把大学和研究生共7年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的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在我整整7年的学习期间,我没有辜负我的梦想,更没有辜负党和国家的培养。坚持不渝的信念让我持之以恒走完了7年求学的路程,7年里我坚韧不拔、始终如一,为的是能够有一天让我的心愿光荣绽放,我做到了。我能够勇敢地站起身来,奔赴祖国的建设中去,就像一个长大后回归母亲怀抱的孩子一样,现在,我终于可以为祖国效劳了。

虚心学习和感悟

进行华北地区的专业化协作大调查和大整顿时,有很多城市还有一些地方主义,所以我们就要说服地方。对于调查,我是抱着一种学习的心态,看领导和老同志们是怎么思考和处理一些矛盾的。在这3个月的调研中确实让我受益匪浅。

每当地方企业的人不理解专业化协作、不愿意配合时,领导们也不发火,也不跟他们辩解,先是耐着性子听企业说的理由是什么,然后再耐心和细致地向他们解释,让他们感觉这是很好的协作方式。所以我觉得领导的工作方法非常好,这种方式既听到了地方同志的意见,又能集思广益,从中还能发现一些没有考虑到的问题。不过当地方同志的意见中有违反客观规律的想法时,那么这些领导就会斩钉截铁地拒绝采纳,坚持原则。

我在国家计委综合局参加专业化协作调查之后,一直在思考总结,于是有了自己的一些感悟和想法。

我认为搞经济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这就是数十年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最基本的经验教训。从建国后的短短二十多年来看,凡是我们能够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经济发展规律,遵从并善于运用经济规律的时候,我们的经济建设就会很顺利。包括我们搞的专业化协作,它其实是一个客观的经济发展趋势,也有一定的客观规律性。我们深入地认识和运用它,整个经济建设的发展就能前进;而我们搞主观主义,否认经济规律、忽视经济规律、违背经济规律的时候,经济建设就会遭到挫折,就会失败,就会倒退。实际上专业化协作和我国整个的经济发展都是同样的道理。

国家大略方针

从1953到1970年之间,国家进行了三个五年计划建设,其中也经历了众多的挫折和调整。有些关于执行的计划和调整,我也亲自参与过,这些都给了我宝贵的实践经验,让我受益匪浅。1962年我到国家计委工作,当时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顺利完成了,经济一天天地转好,生产不断增加,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大家都兴高采烈的。之后就是第二个五年计划了,那是在1958到1962年之间,可是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由于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行,整个国家的经济出现了倒退,第二个五年计划也成了个空架子。

1959年开始,由于“左”倾错误、自然灾害,加之苏联政府撕毁合同,致使国民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1960年7月,中共中央北戴河会议提出要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李富春同志在研究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时,提出要以“调整、巩固、提高”为基本精神。8月底,周恩来总理在听取了国家计委党组的汇报之后,提出在“调整、巩固”后面加上“充实’二字。1960年9月30日,中央转发的国家计委党组《关于一九六一年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的报告》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八字方针”。1961年1月14日至18日,中共八届九中全会讨论批准了这个方针。

1962年“八字方针”贯彻执行的时候,我被分到计委综合局。当时我们人民大学还选派了一批教师和领导人,也到国家计委帮助做些工作,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工作经验和教训,准备编制第三个五年计划,我去的时候工作正在进行中。

到了1963年,国家经济又逐渐好转了,老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安定了。这样党中央和国务院就开始考虑编制第三个五年计划。编制之前要做好多工作,所以国家计委就忙碌起来了。

当时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编制时有三种考虑:第一种是突出吃、穿、用;第二个考虑的重点是苏联的威胁,把备战放在第一位;第三个考虑是全面贯彻“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方针。就是说又要备战,又要广积粮,手中没有粮的话,人民的心里就会发慌,所以要考虑“备战、备荒、为人民”。

1964年,国家计委为制定第三个五年计划而进行的大调查开始了。通过调查,综合局从底下先起草一个初稿,初稿交上来了之后,国家计委的专业局、机械局、燃料局、电力局等相关部门会再根据自己专业的发展做一个专业计划。做完专业的计划之后,各个专业局再集合在一起,共同进行综合评审。就这样通过一番调查和评审,最后国家计委确定出一个“吃、穿、用”的计划草案。

1965年,国家计委编出计划草案之后向毛主席汇报,毛主席否定了我们的计划。他对第三个五年计划提出了三点意见:第一,对老百姓不要丧失民心,要考虑老百姓的生活;第二,要有打仗的准备;第三,还要备荒。

那时就叫“两个拳头、一个屁股”,“一个屁股”是基础工业。“两个拳头”一个是高精尖,搞原子弹和氢弹;另一个是搞农业——“备战、备荒、为人民”,保证老百姓的基本生活。他说了这么三点意见。然后国家计委就按毛主席的意见编制出一个综合方案。编制完成后上报党中央,周总理又具体地组织和审议了第三个五年计划的草案,周总理审议完后,1965年,第三个五年计划终于可以付诸实施了。

但是到了1966年,第三个五年计划执行不到半年就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同第二个五年计划一样,遭到了同样的厄运。1966年5月,全国掀起了“文化大革命”运动,我们国家计委的领导干部的职务也都被迫搁置了。后来造反派要夺权,形势更加乱作一团。到了1969年年底的时候,第三个五年计划已经完全搁浅了,计委工作都转移到了缓解“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混乱局面的调度和救急上,拆东墙补西墙。我们有些局长这时一直在计委,没有到“五七干校”去,他们临时四处救急,可是已经没有章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