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赤彤之心,风雨无阻--孙彤回忆录 第26节

点击:

在小的地方我也很注意节约,感觉没有必要花的钱就不花,但是大的地方该花,我很果断,我也愿意花。比如我听说四川汶川地震了,就到处找哪里可以捐钱。听说我们那个世纪城的安委会接受捐款,我就去捐了500块钱,后来学校党组织党员给汶川捐款我又捐了。国家有难,匹夫有责,这都是义不容辞的事情,必须捐款,不能省,要积极踊跃地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所以我还是那句话:“人就是要学会感恩。”

感谢赵履宽院长

“博览群书,交叉联系,继承创新,自成一格”这是赵老师的座右铭;不贪名利,无私奉献,实事求是,这是赵老师的为人。他是个值得人敬佩的学者。

在我心里,我始终感谢我的领导,赵履宽院长。我原来不认识他,他在贸易系,我在工经系。我在北京大学经济系当老师的时候,他的夫人杨勋也在北京大学经济系当老师,我们是校友。

有一次在校园里面见到了赵履宽老师,那是第一次见面,杨勋给我介绍:“老赵就是你们人大的呀,他是贸易系的。”我说:“哦,赵老师,我以前是人大的,现在在北大。”这样就认识了。

1978年我回到工经系以后,又上大连培训中心学了组织行为学,回来后给全校的好多班讲组织行为学。不久他就开始筹建劳动人事学院了。

1982年,赵履宽老师在人民大学办了一个独立的、挂靠在人民大学的劳动经济研究室,受人民大学直接领导。因为他一直对劳动经济人事管理这方面的事很感兴趣,所以他搞了一个劳动经济研究室。1983年,他筹建了劳动人事学院,并开始张罗着要人,他到工经系领导那里点名要我。他现在还说:“要你可难了,我跑断了腿!一次一次找你们系领导就不肯放。”所以我很感激他,当时我也很愿意去他们那儿。工经系后来换了一个男的系主任,也是不放,最后还是老校长出面才解决了我调工作的问题。所以赵履宽说:“我真是跑断了腿,为了要你过来,花了多大的辛苦!”我说:“感谢你啊!”这是真心话,赵院长对我帮助真的太大了。

到了劳动人事学院之后,我感觉赵老师要充分地发挥我的优势和长处。我这个人比较热情,讲课的感染力比较强,好多学生都反映说:“听你的课是一种享受,我们感觉老听不够。”其实我也沉浸在讲课的氛围里面,自得其乐。

有时我一讲课,感觉好像什么都忘掉了,心全都扑在讲课上面了,最后讲完了特别地痛快。所以我一到那儿,他马上给我安排去中国银行管理干部培训班讲课。银行的管理干部过去不知道组织行为学,所以都如饥似渴地学习,学的效果很好,而且马上就能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他们好多人都会联系实际,最后他们还可以给我编案例。

所以我真的很感恩,因为我之所以成功,一个是党的培养,一个是我们的国家、学校给我创造了机会,还有是我的领导和教过的学生,他们给了我很多帮助,给我补充了很有用的例子,当然还有我在国家计委工作了这么多年的实践经验,也帮助了我。总之,确确实实我都要感谢他们,没有他们的帮助就绝对没有我的今天,这一点我是非常清楚的。

赵老师给我提供了很好的发挥长处的平台,稍微做得好一点点,他就及时地鼓励我,我越干也越有劲。大概是1985年,我给中国银行管理干部培训班讲课的时候,突然传来噩耗,我的父亲去世了。侄子给我打电话说爷爷不好了,正好我哥哥又出差到德国去了。其实我父亲的身体平常是非常好的,不知道他是怎么了。

我早上接到电话,脑子里一片空白,可是马上要去上课,我不能随便地就这样走掉,于是我忍着眼泪去上课,一直到讲完了课我才赶回去,那时候哥哥还没回来,所以整个父亲的悼念活动都是我操办的。后来赵院长知道了之后,在全院大会上表扬说:“孙彤的父亲去世了,她也没有丢下工作,把工作完成了才去办事。”其实这些事都是我应该做的,他这是在鼓励我,但是我依然很感激。

对我的启蒙指导

赵院长平时也没有什么领导架子,很平易近人。我那个时候授课的任务太多了,不仅是校外的,校内的也很多。所以他就提醒我:“孙彤啊,你不要老停留在不断重复的讲课上,你还应该要搞点科研,在搞科研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这样你会讲得更好。”他经常这样提醒我。

在他的提醒之下,我开始申请国家级的科研项目。我开始没想到,毕竟讲课都忙不过来了,后来想想也对,搞点儿研究不是更好吗?这样我就开始申请第八个五年计划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研究项目,因为组织行为学是边缘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所以当时以中国科学院为主,还有国家科委,设立了一个自然科学基金。我申请了第一个科研项目的题目叫“职业设计与职业指导”,这是在赵履宽的启发之下申请的。我是中国大陆第一本《组织行为学》的作者,再加上是全国行为科学学会的理事,北京行为科学的常务理事,有了这些工作的方便,经过申请之后我终于选上了,这是很难得的,全国的人都申请,淘汰率非常高。

申请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好像是1989年,我主要负责人力资源管理的一摊子人,当时由我牵头,然后有一些人参与,进行了全国性的大调查、研究,我们有很多量表,可以通过量表的测试,来判断你这个人更适合干什么工作,是做教师好,还是做公务员好,还是到科研单位搞研究好,或是到企业里做管理人员,然后提出咨询的意见,这些都是很有用的。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最后出了本书,叫《职业设计与优选人才》,这就是第八个五年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科研项目,是全国性的。

这个项目完成了。我感觉经过科研之后,我的授课质量提高了,不仅有定性的分析,还有定量的分析,方式、方法也多样了,内容也丰富得多了,而且我经常在课堂上做一些简易的测试。比如说有些领导干部,我就给他们做一个简易的测试,看看他是一个高绩效的领导者,还是一个低绩效的领导者,他们自测后马上打出分来,有些人说还挺准,所以能引起他们的兴趣。这样我也尝到了既搞教学又做科研的甜头。

在这个基础上,我又做了一个科研项目叫“中国百名成功企业家案例研究”,并出版了《企业家的成功之路》一书,这本书作为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的第二个成果,发行之后全国各地的很多企业家反映说,对于他们怎么样做好领导者有一定的影响和启发。

这是来自于实践的,都不是空想出来的,所以赵履宽老师对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启蒙老师,他关心并提醒我注意科研要和教学相结合,这对我帮助真的很大,也才使我能够有今天的成果。

德才兼备的赵老师

赵老师不仅关心、支持、鼓励部下的工作,而且有了荣誉也不独揽,而是和部下共享,这一点也使我很感动。

1989年,我们劳动人事学院因为首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得到了北京市的“优秀教学成果奖”。按道理他是总牵头,但是他没有忘记我们。陆国泰原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的负责人,后来他当党支部书记,虽然还教这个课,但他还是把陆国泰的名字写上去了,我是继陆国泰之后,人力资源管理系的负责人,我的名字也写上去了。

当时人力资源管理系这个组织是我牵头,而且我在《现代管理百科全书》里面也负责了人力资源管理这方面的编写。陆国泰1991年4月写了一本自学考试的人事行政学。赵履宽老师在1986年时,跟吴岳忠老师合作也写过一本书《人力管理学概要》。他1986年出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组织行为学》也在同年8月份出版了。他认为这是我们三个人在人力资源管理和人事管理方面填补了国家这个学科领域的空白,成为那个专业的首创,所以才获得了这个“优秀教学成果奖”。所以说赵老师从来都是先为人,后为己,是个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