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愿把春留住--邢思玮回忆录 第49节

点击:

我这一生的遭遇、苦境、婚变、心态、孤独、落寞、无助、无奈以及悲苦和苍凉,经历了许多风雨坎坷和磨砺之后,我也获得了一种心灵的洗涤和升华。

“生者为过客,逝者为归人”。从无中来,又从无中去,人生其实真的很短,不求轰轰烈烈,只求平平淡淡。虽然会留有遗憾,但只要能体现出人生的价值,足矣!

                                                                                                                   2008.02.28

邢思玮的个人随笔及受访报道

今天阳光明媚,春风习习,大地复苏回春,心情顿时开朗了起来。虽然面前困难重重,但我对未来依然充满信心,相信“春留住”不会倒下去,一定会度过难关,重返生机。有众多好心人的支持,有媒体的介入,有员工同心同德的支持,我抱着坚定的信念。换一个角度思考,广泛征求多方意见和提议,换一种经营模式,也许会出现奇迹!

祈求上苍,念在我一片爱心的份上,成全我吧!

歌词

在我很小的时候,身体就有残疾。童年伙伴的玩笑对我都是一种刺激!

小小年纪本不知道什么是忧愁,什么是悲哀。因为残疾失去了梦想和欢乐,又因残疾却品尝着成人的无奈。慢慢长大后,没有了怨恨和责任,有的只是自强和努力。残疾并不算什么,生命就是爱的长堤。

生活不是梦

生活不是梦,而是由我们自己托起的一片晴空;生命不是一个玩笑,而是一次庄严神圣的旅程。我的多半生是生活在自尊与自卑的夹缝中,眼泪是我的主旋律,抱怨和幻想是调味品。心中的痛被昏暗笼罩着,总有一个声音在耳边说:“人生如梦,死才是梦的初醒,你去死吧!”而现在真正地清醒了,已不再自卑,也不再迷茫,心里明亮而清澈,毫不朦胧,也没有了眼泪和悲伤,即使在冬天也不觉得寒冷,反而备觉温暖。要问为什么,我要大声说:“因为心中有爱,生活不再是梦,生命只是一个过程,人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要学会宽容,要善解人意,我要把自己生命的后半生无私地贡献给我的爱心事业。要把后半生过得更加充实,有意义,我相信我会一路走好。

                                                                                                                            2006.6

身残志坚铸就光彩人生

                         ——记北京春留住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邢思玮

                                                              中国新闻访谈录特邀记者:何谐

痛苦这把犁刀一方面割破了你的信心,

同时也掘开了你的生命中新的泉水

                                                                                               ——罗曼·罗兰

我是从朋友的动情讲述中认识邢思玮的:她是一个肢残而多病的人,但她又是一个珍视生命,热爱生活,无私助贫,广施博爱,热爱公益事业的人。又经朋友强调推荐说:你们应该了解她,关注她。在北京邢女士的办公室,倾听了她的人生里程,同时也增加了对她认识的厚度……

超长凄苦:花期岁月的风雨记忆

有一位学者说:凡是尘世上的人,几乎没有谁能够不经历风雨的催磨而平安顺遂走完一生的,不论他们生活在何种环境和条件下,都或多或少、或浓或淡地在心中留下几许阴郁甚至是凄楚的记忆,为此有人发出沉重的感叹:人生真乃不易!

然而,当你走进邢思玮的心内身外时,你就会惊彻骨髓地发现,她所经历和体验到的“不易”,更能让人悯敬交加,感慨万端!

邢思玮1947年9月出生于北京一个书香门第。她的祖父是清末和民国初期的文职官员。父亲邢千里先生酷爱书画艺术,师从画坛名家张大千,画技精湛,早年成名,又家承祖业,生计殷实。按常人推断,邢思玮能生在这个家庭,应该是幸运和幸福的。但事实恰恰相反。

邢思玮在不满六个月时害了一场大病。这场病害的她患上了先天性佝偻症,害得她8岁时才学会走路,甚至害苦了她一生——这场病害得她失去了拥有健康体质的基础条件。她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完全是在与痛苦、绝望、无奈的精神搏斗中挣扎过来的。应该说,她取得了胜利——她不仅活了下来,不仅学到了来自校园内外的文化知识,还长成了大姑娘,尽管并不高大。

姑娘大了要“上山下乡”。1969年,邢思玮和所有的知识青年一样,告别了父母,离开了城市,到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去了。邢思玮在河南省一个偏远的乡村插队3年,由于患上严重的关节炎,1972年她被“病退”北京,被安排在朝阳挑补绣花厂(即北京时装绣品厂)当了一名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