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淡泊明志--叶振声回忆录 第23节

点击:

后来又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甲状腺囊肿、腰椎和颈椎病等,时常困扰着我们,我们以平静的心态去面对和积极治疗。

洪昭光教授讲的4个方面确实正确,应该说心理平衡是前提,合理饮食是基础,适当运动不可少,戒烟限酒不是问题。饮食方面,近年掌握几个要点:注意食疗食补,少用营养品;注意饮水和吃碱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油炸食品;控制主食总量。

近年来,针对自己当时身体状况选择某些运动组合,保持一定的运动量,持之以恒,有助健康。走路是最基本的运动。

叶民和葆青对我们都很关心和孝顺,这是我们最欣慰和引以为豪的。不管我们身处何地,叶民几乎每天都要打电话问候。记得在桂林,立成一人在家因事外出,未能及时接听电话,叶民连续打了七次未接电话。我去中日友好医院拍片检查,立成住院切除皮肤疣,叶民都陪护在旁。立成住院时,儿媳玉仙也到医院探望。葆青远在国外,也是经常打电话回来问候,每周一次,有时更多。2005年6月以后,改为和葆青网络视频聊天,每周一次,互相关心。葆青2004年拿到绿卡后,每年都要回国探亲。

校友会和老朋友

2008 年1 月19 日,留苏同学家庭聚会,后排右一为叶振声

关于校友会的活动,我1986年参加了桂林交大校友会,这是我参加的第一个校友会,当时会长是林佳蓉,她原是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副院长,后调任激光研究所副所长,她很热心,为校友会开展活动做了大量工作。校友们每年年底召开一次联谊会,大家座谈,搞一些娱乐活动,或用餐。每年还召开几次理事会,我也是理事之一,讨论会务。直到我2000年到北京长住后才停止参加活动。

2000年底我到北京长住后,参加了欧美同学会和乌拉尔工学院校友会的活动,减少了长期在外地工作被边缘化了的感觉。近几年我参加欧美同学会留苏分会的春节联谊会,都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有一些领导的新年致词,有俄、乌使馆人员致词等会议程序,有一些文艺演出。买了《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难忘的峥嵘岁月》纪念册上、下集,我在2007年投稿《愿中俄友好之树常青》,发表在当年出版的《续集》中。

1998年1月16日我第一次参加乌拉尔工学院同学新年聚会,由庹(读tuǒ)鹏等主持,从2001年起我每年都参加,开始在南河沿欧美同学会的厅堂里活动,从2004年起一直在三峡办的多功能厅举行,有发言、文艺助兴、集体照相留念、自助餐等,互相交谈,比较开心。有色冶炼专业为主的近10位在京同学每年轮流坐庄,家庭聚会,我从2005年开始参加,大家约定2008年我做庄。2008年1月19日到我家里聚会聊天,摄影留念,集体用餐。大家很开心,平日增多了交往,相互关心,更增深了友情。

据统计,曾经在乌拉尔工学院留学的中国学生有274人(到2006年已故33人),2004年校友通讯录上有255位校友名录,有详细信息的124人。毕业年份分别为1957、1958、1959、1960、1961年,其中以1958、1959、1960年居多。我们同学回国后分配到全国各地,但在北京的比较集中,特别是钢铁研究总院、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等单位,人数较多。

扬州中学校友会会刊经常寄来。扬中51届的在京同学每年都有聚会,多为脱若男牵头。我应邀参加了2008年10月7日重阳节在动物园牡丹庭的同学聚会,2009年10月28日又应邀到脱若男家聚会,这是我第二次参加活动。大家共同回忆往事、故乡情,也是别有一番风味。在京同学名录有21人,两次我见到的共10人,都有照片留念。震旦中学的校友会有时也寄刊物来。

一次不寻常的温馨聚会

 

 2009 年9 月5 日,留苏毕业50 周年纪念同学聚会,二排左二为叶振声

2009年初由我和季家骏联手联络各地同学,于9月5日在三峡办集会庆祝59届乌拉尔工学院同学毕业50周年,会议很成功,并被列入欧美同学会留苏分会年度工作总结报告中。

50年,就是半个世纪。对一个人来说,基本上就是涵盖了一生中最精彩的部分,完全可以写一本书。异国他乡,5年同窗苦读,共甘苦;毕业回国,各奔东西,分赴在不同的岗位上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奋斗。不少同学50年来,从未见面,思念之情,可想而知。

2009 年6 月7 日,苏联同学毕业50 周年纪念

聚会即将开始,老同学们陆续步入会场,一旦见面,多年的老同学,竟然不敢贸然相认,等双方自报姓名以后,从变化了的体态和面容中,逐渐找到了当年熟悉的身影,终于“啊!是你呀!”同学们欢快地聚在一起,热烈地交谈起来。

2009年9月5日上午9时30分,在国务院三峡办多功能活动室,乌拉尔工学院1959届同学纪念毕业50周年聚会在这里开始了。出席聚会的同学有29位,4位同学偕夫人,6位是远道而来。

等大家的情绪稍稍平静,在摆放着瓜果的4张圆桌前就坐了,聚会正式开始了。聚会的主要议程是自由发言,首先请远道来的同学们发言,介绍工作和生活经历中的情况和感想。哈工大的贾均,包头的王善来和黄正琨,现在仍在杭州工作的蒋香泉,郑州大学的沈宁福,上海的陆建春等都讲了不少自己经历的有趣的故事。乌拉尔工学院校友会会长江君照介绍了母校的发展近况,并转赠了母校主楼的最新照片和纪念品。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的金涌,钢研总院的沈主同接着也作了发言。在多位同学提议下,原国务院三峡办主任郭树言同学扼要介绍了有关三峡的建设成果,后三峡工程,引长江水济黄河工程等,并对某些社会上流传的疑问作了解答,让大家对三峡工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聚会过程中,王善来和庹鹏还情不自禁地分别给大家演唱了他们喜欢的俄罗斯歌曲,为大家助兴。

多位同学因健康原因、或在国外、或事务缠身不能赴会,但托我(会议主持人)向在座的各位同学转达了他们对参会同学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我还介绍了上海的同学早在2009年3月底已经聚会的情况,以及原乌拉尔工学院MOMS同届苏联校友在2009年6月7日在母校内也举办了聚会,纪念毕业50周年,有22位苏联同学出席,在学校主楼前留有合影,还在学校主楼餐厅里用餐时为中国的同学们举杯祝福。

聚会休息期间,在三峡办门前集体照相留念。午餐为自助餐,大家一面用餐一面交谈,已经是下午2点多钟了,大家的兴趣依然很高,没有散会的意思,但考虑到同学们都已年愈古稀,需要休息了,而且蒋香泉和沈宁福晚上要乘火车返程,不得不宣布说再见。

校友会和老朋友

由于时间限制,一次短暂的聚会做不到同学间充分交流,只有把同学们回馈的电话号码和电子邮箱印发给各位同学,便于今后继续交流。庹鹏夫妇把本次聚会实况免费录成光盘,由叶振声分送给同学,作为纪念。

出席聚会的同学普遍认为,这是一次不寻常的温馨聚会,可惜时间太短。希望以后有机会再次举办。聚会取得如此好的效果,首先是聚会符合众多同学的心愿。开始是李承受、季家骏、宣崇武、周彦邦和我,于2009年2月7日欧美同学会留苏分会在政协礼堂举行新春联谊会的时候,提了一个简单的倡议:“今年是我们毕业50周年,是否聚会一次?”后来得到了众多同学的附议,并推举我和季家骏分工负责联络筹备。再则是同学们群策群力。聚会时间是综合了沈宁福﹑彭柯和郭树言的建议定下来的。聚会地点经再三筹划,还是郭树言拍板,定在三峡办,会场布置﹑午餐、招待所等都解决了。聚会餐饮实行AA制(外地同学除外),其他经费需求并不多,主要是招待外地同学和通信等费用,虽有多位同学热情提出要资助,但有王光曾﹑周彦邦﹑我分担和校友会的补助,已经足够。可是远道来的同学,既要承受旅途劳累,又要花差旅费。为了按时出席聚会,付政﹑戴新民从美国提前回京。有些同学是抱病而来,如沈主同﹑李友浩等。王光曾﹑金涌﹑庹鹏则是丢下已有的安排赶来的。许多同学,如奚延珍﹑戴新民等,争着协助处理会务。一次不寻常的温馨聚会,点点滴滴事例,充分显示了我们乌拉尔工学院同学间的强大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