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日实现台湾回归,中国统一,民族和谐共荣;
——民主和法制日臻完善,民富国强,中华振兴,平等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牵挂的是儿女、孙女(叶子)的健康安全,事(学)业有成,家庭幸福。
教育子女,需要引导为主,言教和身教并重,但身教效果甚于言教百倍,这是我们的切身体会。
附录
“南通女师”是我一生事业的“摇篮”
一眨眼,我离开母校已六十余年了。但60年前,在母校女师学习近6年的时光,确是我一生中最最难忘的岁月。这期间,也正是革命大潮流时代,我入校不久,1946年初,就积极参加了南通“三一八”斗争。游行时,和大家一起振臂高呼“反内战,要和平”的口号,激励我精神振奋。在校学习期间,不仅在老师们的辛勤培养教育下,给我打下了离校后从事各种工作的文化基础知识,同时也结识了许多同窗好友,特别是已投身革命事业的同班同学,她们引导我,并通过传递进步书籍和交心、谈心等方式,使我逐步建立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革命人生观,这是我离校后几十年工作动力的主要源泉。
1948年9月8日,这天是我终身难忘的日子,这时我已从女师初中毕业,刚进入高中师范部。同班同学黄崇友是我入党介绍人,这天她通知我,我的入党申请报告已经组织批准,她带我到同班同学穆国玺住处。到这一天,我才知道穆国玺早已是中共地下党员,后来才知道,她是由中共南通市地下党组织决定,在1946年初,趁女师扩招插班生,以学生身份打进女师开展工作的。这一天上午,是专为我举行的入党宣誓仪式,在桌子中间,靠墙处,放了一面用红纸做的中国共产党党旗。穆国玺是以党代表身份,带领我举行入党宣誓的。宣誓前,她向
我宣讲了誓词的内容,并进行了许多纪律教育。从这天起,我下定决心,永远跟共产党走,决心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永不叛党,如不幸被捕也绝不出卖同志和战友。入党后,经常能看到“小字条”传递的战斗捷报,特别是1948年10月间淮海战役的胜利,使革命进程加快了步伐。很快,1949年2月,南通解放,我全身心地投入到党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当时中共地下党组织还未公开,我以学生身份参加了女师高中师范部住校生膳食委员会主席的竞选,当选后,尽力边学习边工作,在膳食委员会成员共同努力下,当学期就取得了扭亏为盈的好成绩。接着,又参加了校内少先队建队的工作。假期里,又参加了当时南通市青委邱云同志率领的“建团队”,到大生二厂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活动。邱云同志在后台指挥,我在前台活动,工作结束后,由我在市青委组织的经验交流会上汇报情况。
我在入党前,性格很内向。宣誓入党后,一直以誓词激励着自己:要把一切献给党的事业,甚至生命……每想到这些,在众人面前讲话,就什么也不怕了,胆子大了,劲头足了。 南通解放后,在学校内边学习边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对我锻炼非常大。
我在母校“女师”学习虽不到六年,可这段时光,正是我成长的关键时期,这段时间里所学到的各种知识,特别是建立的革命人生观的动力,确实是我一生中干好各种工作的基础。
1950年3月,党组织送我去上海“华东团校”脱产学习,毕业分配未能回母校,但仍在青年团岗位上干了16年。这16年中,工作岗位变动多次。每到一个新岗位,都受到欢迎,并非我有多大才华,主要是在母校学习期间,积累的知识和建立的革命人生观的动力,促使我有不怕艰苦、忘我工作的作风,才受到欢迎的。
这16年中,经历两次机构大变动,我都参加了结尾工作。第一次是1952年苏北、苏南合并成立江苏省团委,我负责苏北团工委的档案接送工作。第二次是1955年华东一级机构撤销,我参加了编写华东团工委“大事记”的工作。
结语
1956年起,在上海团市委工作7年。特别是1960年—1962年间,团市委经常开展抓典型、树新风的活动,主要是通过《上海青年报》和上海电视台,开展动员全市青年学习好典型的大型活动。这期间我也参与接受采写了好几个典型。印象最深刻的有两篇大文章。
一篇是《好八连》,记得是1960年间,我到“八连”驻地和他们自力更生种地的机场农田等处,进行了多天的采访和个别交谈,写了一篇文章,当时报社的肖刚同志也参与编改,刊登在《上海青年报》第二、三版,用通栏大标题,记得写的是“艰苦奋斗的好八连”。这期间,我又给“八连”当时的指导员写了一篇在上海电视台发言的讲稿。一时间,在上海青年中引起强烈反响。后来,部队系统又接着以《南京路上好八连》以及《霓虹灯下的哨兵》等文章和电视剧,在全国展开大宣传。
再一篇报导,是讲上海江南造船厂建造的我国第一艘万吨远洋轮“跃进号”胜利下水的特大喜讯,在建造过程中青年突击队发挥了很大作用的报导。
1959年,我爱人留苏学习毕业回国,我们结婚了。因这批经选拔留苏学习5年毕业回国的学生,国家很重视,在我爱人分配工作时,组织上要他征求我的意见,要否照顾分到上海?我当即回答:“不要照顾,全国各地都有青年团的岗位,哪里需要,我就到哪里。”后来我爱人就被分配到内蒙古包头钢铁公司工作。一直到1963年底,为照顾夫妻关系,我调包钢后,又在公司团委干了3年。虽然气候、生活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全身心投入工作的热情仍很高。开始阶段在团委负责宣传部工作,为了做好单身青年的工作,我常下基层,和工人们同吃同住,甚至怀孕初期在女工集体宿舍里住上铺,还没有人发现我已怀孕。在第一胎临产前一个月,当时我在公司团委负责学校部,六一儿童节当天,在公司体育场的万人大会上,我穿着风衣,上台主持大会,也很坦然。
1966年我开始转行到包钢报社。先任编委,从1970年10月起任第一副总编,一直到1977年初。1977年2月随爱人从祖国的北疆包头调到南疆广西南宁,我被分配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冶金局办公室。报到不久,正逢单位组织工作队下基层考察工作,要我带领一队,我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带领一个由十多个基层领导和技术骨干组成的工作组,在山沟里转了一个多月。虽然辛苦一些,但使我很快了解了不少矿区基层单位的情况,对开展日常工作很有利。这期间,我身边两个孩子还很小,儿子不到12岁,女儿不到7岁,爱人在广西冶金研究所工作也很忙。我下基层一个多月中,大孩子照顾小妹妹,也学会了自理。
正热心想干好本职工作,爱人于1977年10月被派往桂林冶金机械厂蹲点,1978年4月正式下调令调他在该厂工作。为照顾夫妻关系,我带着两个孩子,又于1979年夏调到桂林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矿产地质研究院工作,一直到1987年离休。矿产地质研究院是高级知识分子成堆的单位,我没有上过正规大学,仅于20世纪50年代在上海工作期间,在新闻夜大听过课,在这样的单位里开展宣传工作,能打得开局面,主要还是与在母校“女师”那段时期的锻炼分不开。在该单位,我主要负责宣传部工作。调来该单位不久,正逢党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大张旗鼓地宣传三中全会是“转折点”的重大意义。此时我抓住这个专题,在全院组织当时在位的正副院长、正副书记6人,一人一个专题,从各个角度讲解:为什么粉碎“四人帮”后的转折点不是“十一大”,而是“三中全会”?为了打开局面,我搜集了不少素材,以抛砖引玉的方式,带头第一讲,在全院六百多员工的大会上,讲了近一个半小时。这一讲,反响很强烈。当时6位院级领导,都积极认真地准备,这个宣讲活动持续了一个多月,为日常的宣传工作,打下了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