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是六十年代初的莫斯科严寒,人民之间的友谊仍旧是亲密无间,
我们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来送行的老师、同学和亚拉斯拉夫车站。
还是那一列列国际列车,把我们一批又一批接回到日夜想念的祖国和亲人身边。
莫迟缓,未依恋。赶去大江南北,抓能源,搞两弹。
为祖国奋斗五十年,整整半个世纪,也是弹指一挥间。
两弹一星也成了往事,嫦娥正飞天!
几百名留学前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的莘莘学子,没有虚度年华。
顺境也罢,遭遇曲折乃至冤假错案也好,都不曾改变出国前立下的庄严誓言。
希望在我们身上,我们欠祖国人民太多太多,用尽一生的奋斗也无法偿还。
祖国能感觉到我们迸发出来的光和热,
我们却无法用有限的笔墨来历数人人,桩桩,件件。
所有“莫动”人和我们当中的教授、院士、老总和高管高官,
无怨无悔的,丰富多彩的人生,都应归于祖国的培养,也归于给了我们知识和友谊的“莫斯科动力学院”。
无需再问我们成功的原由,这本来是历史的必然。
这就是一群优秀中华儿女,在一个特定的历史关头沿着共和国第一代领袖指引的方向,告别百废待兴的祖国,聚成一个特定的“莫动”群体,所谱写的一首壮丽的诗篇。
让我们回首过去,遥想未来,珍爱今天。
王殿儒
2007年12月26日
于华盛顿-北京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