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一项基本自然规律的--“光斥力论”诞生记 第7节

点击:

我们都知道,在宇宙空间中充满了非常多的带电粒子云,或是等离子云,它们在宇宙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同时像太阳的恒星更是数以亿万计。它们互相之间的引力作用,与光对空间自由带电粒子的斥力作用形成对立统一——它们之间既相互制衡,又相互补充,推动着宇宙间很多非常重大的自然现象的发生、变化和发展。在某种层面上,也可以说推动了自然界的进化。所以“光斥力”应当是最基本的自然规律之一,这是它最重要的一个意义。

可以部分地解释宇宙膨胀

物质的宇宙是膨胀的。我们现在还不能解释宇宙中的那些大的恒星都在离开我们“往外走”的原因。但是用“斥力论”的观点我们可以解释其中的一部分,就是宇宙物质的一部分,特别是带电的粒子,一定是向外膨胀的。这是因为从古到今有无数的超新星爆发,爆发时发出的巨大光强用无法想象的速度把极大数量的空间自由带电粒子向外推开。也就是肯定地说物质的宇宙一定是向外膨胀的

对光的本质的理解有可能更上一层楼

“斥力论”中的两个假设是对有关光线本质的传统观念的突破,也就是说提供了进一步理解光的本质的一个线索。

有个成语叫“瞎子摸象”,讲的是几个瞎子在猜大象的样子。摸到大象耳朵的瞎子,就说像两个大蒲扇一样;摸到腿的瞎子,就说像个柱子……实际上都不是,因为他们都是从一个局部来臆测整体。我们对光的本质的理解到目前为止可能也有类似的情况,尚未达到全面的、整体的、精准的认识。

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非常奇妙的,而且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对于宇宙的认知可以说是九牛一毛。因为宇宙已经存在了上百亿年,也可能是更长的时间。但是我们人类的历史也就是几千年。我们对自然的了解、对自然的认知是非常非常之渺小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斥力论”可能就易于被接受了,也有可能使我们对于光本质理解登上一个新的台阶,并为理解光和空间自由带电粒子相互作用之间更精准的关系提供新的思路和线索,提供新的物理图像。

可能设计出新式加速器

如果“斥力论”的基本思想是正确的,那么就有可能用这个原理来做成一种完全新式的加速器。现在常见的加速器是用磁力来加速的,直径都非常大。如果利用光对空间自由带电粒子的作用力,就有可能设计出一种体积小巧的加速带电粒子的机器,这种加速器可能在医学上、军事上都可能有重大的应用价值。

论文发表,阻力重重——感谢胡耀邦同志的帮助

搞“斥力论”研究的初衷其实很简单,除了个人兴趣之外,就是希望得出结果之后它能够被人们认可,能够为祖国争光。但是“斥力论”的发表和推广却遇到了我意想不到的困难。

大概在20世纪60年代初中期,我就已经写出了“斥力论”,还根据理论计算出了太阳风数密度与速度的空间分布,并和实测数据加以比较(即第二章第二节引用的两幅曲线图的数据),由此写成一篇论文。但是这篇论文的发表,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在有关的学术刊物上,我投了很多次稿。但一次一次地投稿,又一次一次地被打回来。编辑部的理由就是认为我提出的两个假设与常规的理解相悖,而不可理解。因此我的这篇论文屡屡碰壁。

后来,“文化大革命”时期在同事的帮助下,我还自己制作过油墨印刷的单行本。哪怕得到的是反对和争议也好,我只是单纯地想把这个想法传播开,希望有人能关注它。

直到“文化大革命”后期,我仍然无法发表自己的论文。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我给胡耀邦同志写了一封信。因为胡耀邦同志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做过我们科学院的院长和党组书记。在信中,我主要表达了一种观点,那就是实践始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所有大的科学发现的出发点都是和传统思想相违背的。从哥白尼写出《天体运行论》到麦克斯韦提出电磁波理论,所有伟大的、革命性的、带有里程碑意义的自然科学大发现都是和传统科学中某些思维的决裂。那么怎么来衡量新理念的正确性呢?唯一的标准就是事实,而不是人的主观判断和惯性思维,所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最后,我的信得到了胡耀邦同志的批示。

虽然编辑部没有让我看到胡耀邦批示的内容,但是我的论文终于得以在1977年的《科学通报》上发表。发表的论文是我应总编辑的要求在原有基础上压缩后的版本。

至今我仍然对胡耀邦同志怀着深深的敬意。

论文遇冷,鲜有回应

如果论文不能发表,就不能把我的思想和研究成果推向大众,就没有办法得到回应、讨论和进一步改进提高。能走出发表论文这一步已是相当不容易,但令我意外的是,我的论文发表后,几乎可以说遭到很大冷遇,因为只收到了一点点的反应。

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江苏人,他是一位物理学教师,给我提出了一个改进的建议,大体的意思是:“你这个斥力我相信是存在的。但你提出的假设,特别是第一个假设,我觉得可以再简化一些,不必做这样硬性的假设,再让一步,和经典力学的矛盾就可以小一点。”另一个是四川人,是做原子能方面的一位科学技术人员。他就反复地说:“我们中国终于出来一个大科学家了,我非常认可你的理论,我感到无比激动。”

负面的反馈相对多一些,但是很多人把信写到了《科学通报》的编辑部。他们只是说我的理论是错误的,不应当发表,但是他们争议的焦点都在“该不该发表这篇论文”上,却没有人来讨论内容本身。当时我的回应是很希望他们提出不同观点的,我说:“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拿出来,大家真正作一次辩论。”但是一直无人回应。

成书出版,再遭冷遇

因为当初发表论文时,受到版面的限制,并没有把“斥力论”的整个思想完全表达出来,所以从那之后,我就利用空余的时间想办法从哲学思想、从证明方面做了更加完善的处理,写成了一部专著。2004年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王会军同志的支持下把这部书稿出版了,印制了三千多本。

令我始料未及的是,这本书出版后也遭到了冷遇,甚至连反对的声音都没有。而且我还给一些院士送去了几本书,结果也没有回应。

但之后我慢慢地发现还是有一些影响的。比如打开“百度”,输入“魏鼎文”搜索,马上就会出现几十条“斥力论——关于一个基本自然规律的学说”的条款。再比如南京大学的一次小型同班同学聚会上,有人就问:“‘魏顿’是什么意思啊?”另外一个同学回答说:“那是‘牛顿’的‘顿’。老魏最近出了一本书,很有看头。”另一位同学说:“你的这本书我拜读过,希望你的光斥力定律能够和爱因斯坦的能量转换定律E=mc2相比类……”我说:“这本书是真的,但是现在还需要进一步的证明,需要大家的认可。”从这件事上我就发现,事实上我的这本专著还是在私底下引起了大家的一些兴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