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一项基本自然规律的--“光斥力论”诞生记 第8节

点击:

当下中国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我从1954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直到退休,都在搞科学研究。在我的科研生涯里,一般普通的分析文章,我自己觉得价值并不大但却很容易发表,并容易获得认可。而那些真正是我倾注心血研究的东西,真正有创造性的观点和成果却很难遇到知音。这是我们当代社会值得反思的一种现象。

结语

不夸张地说,我耗费了毕生的精力来研究“斥力论”。从1953年那个疑问跳进我的脑海中开始,中间经过了很多波折,但直到现在我还在坚持。

我为什么要投入这么多的力量,花这么大的精力,一辈子都没有舍弃它,一直到现在呢?其实我的原动力就是因为我觉得它的价值太重要了,我希望用我毕生的精力把它奉献出来,真正想为中国人争一点光。

为什么在“四大发明”之后,中国再也没有大的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了?现在一提还是只能说“四大发明”。在大的自然科学的大发现上,我们中国人应该有所作为,这样才对得起我们的祖先,才对得起我们中华的文明。这是我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的根本动力,也是内心深处的一个诉求。

如果没有这个动力,恐怕我就不会坚持这么长时间了。当然,我不否认也有一点私心。就是我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看到这一理论的结果,我自己确信它是正确的。但也有可能最终证明是不正确的,我同样允许。只要经过了实践的证明,我都会欣然接受它的结果,而且也没有遗憾,因为我一生的努力有了结果。

另外,现在做科学研究,多偏重在实用性方面,这本无可非议,生产力发展阶段必须要这样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在基础理论上的研究。因为理论研究是将来科学再发展的动力源,如果没有了动力,就会后劲不足,就只能跟在别人的后面。

而做理论研究,除了要有政策方面的支持外,更离不开愿意为之奋斗终身的科研人员。我也希望我的事例能给年轻人们一些启发,要做基础理论研究,要想取得重大成果,就必须要有“坐冷板凳”的心理准备,来忍住“寂寞”。没有这样的精神,在科学探索上想取得大成果,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持之以恒的精神对于做任何事都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作为总结,我还想简要地说明我写此文的诉求。第一,我坚持了近60年来研究这一理论,而且是严格地按照科学研究的方法来施行,这一点本文已作了清楚的论述,所以我本人确信“斥力论”是正确的。第二,“斥力论”涉及到物理学、天文学、宇宙学等,是一条基本自然规律。所以它也可能是自古四大发明后,由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提出的第一个关于自然科学上的大发现、大创新(这样说可能显得有些狂妄,但我想讲心里话,还请读者见谅),我希望能百家争鸣一下。第三,我希望我国领导层、科学工作者及其他读者能给予足够的关心,在读了这篇通俗小文后,能有可能读一下原著《斥力论——关于一个基本自然律的学说》。我渴望着您们的批评指正,不管是否定还是肯定,我都将虚心接受。同时,我更加期待有研究机构或者个人愿意对我提出的预测加以验证,特别是实验室的验证。让我们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旗帜下,共同前进。

数年前成诗一首,略表心意。书之于纸,悬之于壁。现抄录如下:

 

情满科学自痴迷,

攀登峰巅路崎岖。

伯乐难遇何须叹,

笑洒人生浴风雨。

附录:关于宇宙体旋转的几点猜想

关于宇宙体旋转的几点猜想

魏鼎文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摘    要

通过对模拟涡旋台风与涡旋星系深入的比较和分析,本文提出了宇宙体在旋转的猜想,并由此提出了宇转偏向力的概念,它是涡旋星系生成旋臂的最根本原因之一。因此,宇宙体不仅是膨胀的,而且也是旋转的。本文还进一步指出,由于宇宙体过于庞大,其旋转角速度在各部位可能是不同的,且距离我们越远,这种差异就越大。

 

引    言

在天气晴朗的夜里仰望天空时,漫天无数的星斗总使我们的心灵感受到无法言喻的震撼,也让我们强烈地意识到宇宙的浩瀚与神秘。自古以来,人类就怀着敬畏之情面对星空,同时也不断地遐想,渴望了解它。因此对外太空的科学探索从没有停歇过,目前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我们生活的地球与其他7颗大行星一起围绕着恒星——太阳旋转,它们所构成的体系及其所占有的空间区域就叫做太阳系。而太阳系存在于一个更庞大的系统之中,即银河系。银河系是一个巨大的涡旋星系,它含有千百万颗恒星,但令人震惊的是人们在银河系之外也已发现了数以亿计的、形态各异的星系。此外,这些星系又组成更大的星系团,大的星系团由上千个星系构成,小一些的星系团可由十几到上百个星系构成。

而另一方面,在星系团之内及之间还存在着大量星际物质。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家在距地球约100亿~200亿光年的地方发现了似星非星的天体,它的光度和质量实际上又和星系相仿,能量甚至更大,因此天文学家称之为类星体,至今已发现数千个这样的天体,但人们对它们的详情还不甚了解。

大约在同一时期,天文观测和研究还表明:宇宙中不仅有通常意义上的物质,还可能存在着我们无法直接观测到的暗物质(也包括暗能量)。它竟占到宇宙总物质的90%以上,并会影响到宇宙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综合以上讲述,由行星、恒星、星系、星系团、星云和星际物质、类星体,还有可能的暗物质等构成了浩瀚的宇宙。宇宙中的个体不是孤立的,它们通过各种自然基本规律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而我们有理由把它看成是一个整体。于是我们提出了一个新名词——宇宙体。根据观测,宇宙体的空间尺度达数百亿光年。本文最关心的是其中的涡旋星系。

以相似原理为根本依据,在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我们在实验室内对地球上猛烈的气体涡旋系统——台风(或飓风)进行了一系列的模拟实验研究。例如在台风的形成、台风螺旋云带的形成、双台风的相互作用、南半球的飓风等方面,获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受到国内外好评[17]。

十分有趣的是,在我们调研了众多星系之后,发现它们精彩纷呈,特别是涡旋星系,有中心、有旋臂,有顺时针旋转的,也有逆时针旋转的,与我们模拟的台风的各种形态十分相似。同时也发现双涡旋星系的碰撞合并,也与双台风的模拟结果相似。因此,根据自然规律的普适性,两者在形成机制上也应是相似的。由此我们以为在宇宙体内,必然存在一种重要力的作用,即类似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也就是说庞大的宇宙体不仅是膨胀的,而且也是旋转的,由此产生的力,我们称之为宇转偏向力,这是本文最重要和最根本的一个观点。

一、模拟台风的涡旋形态及其他

在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室内的台风模拟实验研究。模拟实验最根本的依据是相似原理,它要求模拟台风在动力学上和热力学上都要与自然台风具有相似性,同时也要求几何相似[1]。模拟台风最重要的设备,是一个旋转的平台,平台上放着实验的容器。平台的旋转是模拟地球的自转,它给予地转偏向力或叫柯氏力,柯氏力会改变气流运动的方向,这对台风涡旋的形成是极为关键的。模拟台风中心装有红外加热装置,使得台风外侧,在中下层的气体向中心运动,这也是台风涡旋形成的另一个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