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舞动的鹃花--马丽娟回忆录 第33节

点击:

我急得满头大汗,这可是纪念建国30周年大庆的重大政治任务,千难万难也要把这种艳蓝色研制出来。我注意到他们的床单是带纹布料,在那种蓝色的基础上加亮,说不定是个好办法。师傅们试制的时候把我喊来,但染出的蓝色依然不够鲜亮,需要我拿主意。我想了想,对师傅们说:“你用最大限度的颜色,能出来的话咱们就说是艳蓝,反正这个方队全是蓝色,只要不是普通蓝色就可以了。”

师傅们听了也挺高兴,当即拍板:“好,那我用最深的蓝色。”

最后布料多得拉不了的时候,军队的大卡车来帮忙,我们事先说好了,直接拉到被服厂去。裁剪料子的时候我就在一旁盯着,那样厚的料子都用机器剪裁,前片、后片、袖子陆续加工出来,连扣子都是机钉,效率特别高。我让师傅们留出足够做两百多顶帽子的布料,又去北京帽厂联系做帽子事宜。北京帽厂做过鸭舌帽,也做过圆帽,经验相当丰富,上来就问我帽子的号码,我说:“是男孩子的,都是中学生,两个号儿就可以了。”三天后帽厂来了电话,工人们艳蓝色的服装用时四天也做好了。

30周年国庆庆典

衣服裤子配成一套,最后一步就剩下熨烫,按大小号打成捆,晚上彩排前拉回去了。这套服装的发放较晚,做好了还要点数、发放,很麻烦。

我们团的邢德辉导演负责艳蓝色服装这部分工作,制作艳蓝色服装的布料大功告成,我圆满完成了任务。最后所有指挥部会面时,我还看到了老院长吴雪。

泰国亚运会

1980年,泰国举办亚运会,我们团有节目表演,连礼品以及带出国的服装都准备好了。那次去了一百多人,由王昆带队。跟着队伍参观泰国的名胜古迹,我们在代表性建筑、景点前留影。一路上大家说说笑笑,好不热闹。到迪斯尼公园去,什么项目我都不敢玩儿,坐飞车我就在下面看着。接待的人玩的那些特别惊险刺激,有时候都是哭着下来的,吓得不行。

 

1980年东方歌舞团赴泰国演出时参观泰国的迪斯尼公园(前排蹲着的是马丽娟)

欣赏美景固然美妙,但大多时候我却忧心忡忡。这次去泰国,我最重要的任务是采购服装。临走时财政部、文化部审批了我的预算,团里也知道这件事。有些服装国内解决不了,比如人家的亮片装饰,还有纱衣,都需要趁这次机会带回国。

我们设计了一个舞蹈——《泰国古典双人舞》,带有神话性质,但演出服装需向泰国的国家歌舞团借。本来说可以借给我,但两个服装老师避而不谈,因为在泰国这种服装有特殊的寓意。可禁不住我总去借,最后他们还是答应了。放服装的屋子很神圣,空气中有股浓烈的檀香味。我先烧香,还要在服装仓库的佛像前参拜,这样才能把服装取出来。

我只借了两套服装,女演员的服装就是一个纱笼裙,国内也可以缝制。男演员的衣服就不是一眼能参透的了,全部使用了印有花纹的泰国布,料子又长又厚,沉甸甸的。帽子并不特别,也是带有装饰的花冠。上衣有翘起的设计,感觉有种鹰的骁勇气质。裤子天天现缝现拆,泰国使用的线很特别,国内也没有,两个老师不让我缝制,但允许我在一边看。那两个老师是地道的泰国人,一句中国话都不会说,每天我得带着一个翻译。

 

1980年去泰国访问期间的宴会上,监督服装的两位老师(中)与马丽娟(左)合影

正赶上农历大年三十,我们一行人在泰国度过了值得回忆的春节。正月初一第一天,我们便搭乘飞机转战新加坡。

新加坡见闻

在新加坡赶上了正月十五的泰米尔游行。印度的穷苦人去新加坡做苦力,干的都是扫大街、看大门之类的最脏最苦的活,他们就是泰米尔人。那一天满街都是游行的队伍,虽然这些泰米尔人都来自印度,但却分出了好多帮派和民族,游行的队伍因此各不相同。

泰米尔人的习俗具有一定的封建性,男人们的鼻子和嘴唇都要扎穿带上羽毛等饰物,脑袋上一定带着东西;女人们踩火盆,双脚在燃火的铜盆里蹭来蹭去,说是印度的古老习俗。我们在人群里安静地观察他们的服装和表演,确实大开眼界。

在新加坡停留了快一个月,原计划还要去往别的国家。但有天演出完回去后,领导告诉我们:“今天晚上别睡觉,要看新闻。”我嘀咕着出了什么大事呢,这么紧张。晚上一看我们才知道,对越南的自卫反击战已经开始了,我国的军队准备不足,匆忙上阵,死伤不少人。

外交部紧急下令我们回京。看到新闻后的第三天,我们就踏上了归程。

《中国革命之歌》

从前线回来后又过了许久,重磅任务终于在1984年出现了。有一天办公室开会,我们舞美队装置组的去了,我正搞第四台团里的晚会,快接近尾声了,因而没去。回来以后装置组的同志告诉我:“马丽娟,你真了不起,人家点名要你。”我吃了一惊,说:“是吗?我没得到通知啊。”后来办公室正式通知我去《中国革命之歌》报到。

我把手头的演出工作和仓库账目交接完就去报到了。到那儿一看只有一个写文字的人,设计人员都还没到。

“我来报到了,怎么就你一个人呢?”

“创作组都到葛洲坝去了,等他们回来再说,现在没事儿,你先回去吧。”

“那具体什么时候再来呀?”

“我再通知你。”

我又回到团里,吃饭时王昆带来保姆做的菜给大家吃,我赶上了,顺便尝了个鲜。

她一见我回来,疑惑地问:“你怎么没去报到啊?”

“创作组都到葛洲坝去了,说等他们回来再通知我,现在没有事儿。”

“那你怎么回来了?”

“第四台晚会不是还有个尾声嘛。”

“那你真不错。”她说了这么一句话,之后我们就吃饭了。

《中国革命之歌》是继《东方红》20年后,党和国家的又一舞台力作。它是为了庆祝共和国成立35周年,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下重新创作和排演的,实际上反映的也是苦难的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的光辉历程。但与《东方红》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有很大的不同。《中国革命之歌》不仅增加了粉碎“四人帮”以后的形势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春回大地的新面貌,还辅之一些创业的新内容。因此这次大歌舞更贴近现实,更彰显了时代特色。

真正报到那天还是冷冷清清的,只有南京军区的舞美设计赶来了。随后各省市的编导才陆陆续续赶来。设计师基本从北京的煤矿文工团、战友文工团、铁路文工团、总政文工团中抽调。按说我不是设计人员,这时候却被算到这一组了。组内有全国最有名的设计师李克瑜,来自芭蕾舞团,她的设计图画有人的形态、神态和舞蹈动作,一般人模仿不来。

 

《中国革命之歌》服装组全体成员(前排左一是马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