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恶的“四人帮”,
是一群魑魅魍魉,
蚍蜉撼大树,
浮云遮日光;
大树巍然在,
太阳更辉煌;
浮云荡涤尽,
蚍蜉枉悲伤!
今天呀,
我们把胜利的果实,
献在您的灵堂;
今天呀,
我们又一次把黑纱戴在臂上。
挥泪继遗志,
化悲为力量,
在主席和您身后,
站出来了,跟上来了,
整整一代铁军——浩浩荡荡!
高举着毛主席华主席和您的画像,
呼唤着毛主席和您的名字,
紧跟着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
冲锋,战斗,
战斗,冲锋,
奔向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1977年1月6日为纪念周总理逝世一周年而作
母校登出补发毕业证书启事,却没有回炉学习之说(其他学校已有此举),特写几句,万望鉴谅
文凭,文凭,
没“文”怎领此“凭”?
叫一声亲爱的母校,
怜一下你的学生!
补发空纸一方,
何如做点实际事情?
补补他们空废的光阴,
医医他们受伤的魂灵!
这该不是孩子们的仵逆,
这也不是孩子们的奢求。
这是建设四化的需要,
这是作为母校的份内所应。
——1980年1月30日
注:反映了粉碎四人帮后,迫切希望充实自己,为建设四化作贡献的心情
咏菊(七绝六首)
访花寻花情自多,入眉入眼有几何?
只为此番识君去,遍寻天下不见花。
难得孤芳向人开,若诉若怨惹人怜。
从此种下相思恨,此情悠悠系南天。
此身骨格最楚翘,不并孤梅与妖桃。
曾经沧海难见水,除却巫山不算高。
那边一角露花梢,经霜经雨更清俏。
莫叹人间有苦命,夜夜清辉为你消。
似浓似淡弄微妆,半驻半留送暗香。
莫怪桃李占春色,桃李只会争春光。
花开花落终有期,争春全须盖桃李。
莫待他日憔悴去,随风黄花空唏嘘。
注:无病呻吟而已
二、诗句文章
历久弥新话三国
——《三国演义与经营谋略》再版代序
1984年12月,在整个管理界趋之若鹜迎向国外五光十色的管理学说和管理技术的时候,不到20位沉潜汇通的有心人,在孤寂的北京西山卧佛寺,举行了第一次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座谈会。这些人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会议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袁宝华先生和张彦宁先生。与会者怀着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感,自“五四”以来(或者说有史以来),第一次表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管理思想的关切,提出了一个新的文化建设主题,即如何古为今用,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会议的声音在当时那么微弱,甚至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但是,中国的管理科学研究从此架设了一道古今认同的桥梁,因而从广度和深度上大大丰富了其内涵;现代中国人开始了对本民族传统管理文化的拥抱,因而扬起了民族自信心和创造力。一项崭新的文化传承和文化扎根的伟大事业从此起步。作为一个未名之辈,我有幸忝列其中,见证了这个历史的起点,并从此加入到这一历史性工程之中。此次会议的成果由当时的国家经委经济研究所编成《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与管理现代化》一书,我有两篇论文收录其中,一是《兵书是古代管理思想的荟萃》,二是《孙子兵法中的责、权、利思想》。前者首次试图从理论上确立古代兵书中的管理学价值。
历史既然有了起点,就不能止步。1986年9月,第二次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间,《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短文,其中说日本继《孙子兵法》研究热后,又掀起了《三国演义》研究热。一种被讽刺的羞辱感冲击着我们,一个当仁不让的念头油然而生:在《三国演义》的故乡,理应有对其新视角的发掘和研究!要系统发掘研究《三国演义》中管理思想的决定就这样诞生。我们的想法得到宝华同志和彦宁同志的支持。兴奋之中,我们全然没有顾及,那是一项从巨大的矿源中炼金的艰苦劳务。
1988年6月,23万字的《三国演义与经营谋略》问世。它所受到的广泛关注出乎我们的思想准备。数十家新闻媒体和刊物予以报道或发了书评,认为“是一部开拓之作”、“在发掘、整理和借鉴我国古代管理思想方面,作了可贵的探索”、“是我国第一本比较系统地发掘和研究《三国演义》中管理思想的专著”、“是献给企业家的锦囊妙计”等。
国际著名学者韩素音女士对该书的出版表示热烈祝贺。第一版大陆重印十多次,繁体版由台湾晓园出版社出版,在世界许多地方发行。该书获得当年中国企业管理优秀论著奖,并在中南海怀仁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颁奖,后又获得全国图书金钥匙奖,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畅销书(经济类)。
《三国演义与经营谋略》一书的成功是和我们民族的文化清醒与文化自觉密切相关的。新中国的成立,本来为新文化的创建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但不久之后“左”的思潮作祟,我们的各项事业,包括文化建设,无一幸免遭受侵害。一方面,对传统文化采取一切砸烂的态度,一笔勾销了呵护我们几千年的民族文化母体,以至于任何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都缄口不谈,从而削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承继力;另一方面,虚妄地鼓吹自我中心论,陶醉在狭隘的民族自大的天方夜谭之中,关闭了和世界上其他异质文化交流融合、取长补短的渠路。概言之,既拒绝了自己的、又拒绝了别人的可资汲取的文化营养。文化上无根状态的悬浮和无现代意识的生长同时存在,从而造成文化的萎缩、退化和畸形,导致人们的文化冷漠和文化茫然。改革开放打开国门之后,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国,许多人大有“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感觉,在国外管理科学和技术面前,眼花缭乱,惊诧万分,从此产生了自卑感,有的甚至“言必称希腊,死不谈中国”。只有在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路线指导下,当我们真正以积极健康的心理和姿态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撞击时,当我们真正扫除民族虚妄或民族虚无的思想障碍后,当我们以肃然的神情重新对传统文化进行客观审视时,才能既不心有余悸地谈继承,又不冒崇洋之嫌地谈批判,才能加入海外早已开始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再评价,才能开始我们民族的文化清醒和文化自觉,才能以宽宏的气魄,以实践的标准,以科学的方法,以时空的大幅度,以内容上的多层次、多维度探讨传统文化的承接,包括传统管理文化的承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才出现了对《三国演义》的重新审视和创新性研究,诞生了《三国演义与经营谋略》等一批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