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放飞梦想我的哲学不--冯景源回忆录 第32节

点击:

四、三位一体”与唯物史观

对人类历史观的研究,不能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它靠的是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方法。在人类历史上,人们把不同的概念、范畴构成一定的历史观给人提供一种信仰、一种价值观,进而为之实践而奋斗。这时,历史观只是有科学和不科学的区别,就方法论而言,它们是同一的。“三位一体”作为历史观的方法论,是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就潜在地存在于人类文化的思维之中。这时,社会底层的人群或阶级,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就会在现存社会不合理的基础上产生否定的观念;同时,产生对未来社会的憧憬。在现存和未来憧憬之间,人们会寻找各种各样的中介即逻各斯。这种逻各斯有神学的、哲学的、道德的、理性的等等。但一般都转化为人们的信仰和价值观支配人们的实践行动。在人类历史上,这种情况以各种形式重复着。“三位一体”就是这种历史观和逻各斯结合起来的典型的思维形式。

马克思主义在历史观上可解析为:①唯物史观理论部分;②科学社会主义信仰或价值观部分;③为总目标的实现而进行的具体目标的实践部分。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就是以上三者的“三位一体”,作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他离开了哪一部分都不成为马克思主义。这就是我们说的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区别所在。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也只能是在这种“三位一体”的关系中进行。在这个关系中,理论部分的作用是指导性的。理论创新指的是科学社会主义这个总目标的实现是一个自觉的、而且是阶段性的实践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社会主义建设与以往社会的自发发展不同,它自觉进行;另一个特点是,在后进的民族或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经验可循,必须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之外,还必须遵循社会跨越发展理论,这就是必须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以理论探索的形式前进,这一切都可以归结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查查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新民主主义,其中包括“巩固和平”、“争取民主”、“实现抗战”三位一体是这样;在建设时期的三次理论创新也是如此。

附录三唯物史观与“三位一体”关系研究的意义

以上的探讨可以看到,从唯物史观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解,经历了两次思想历难过程:一是人类关于“得救”的“三位一体”历史观,这一历史观最初由宗教提出,并由哲学形式的论证而确立下来。这来之不易,它是通过两百多年神学家的奔波和后来的哲学家用“父亲”、“叔父”,把古希腊、罗马哲学家的哲学方法注入历史观中。这是一次艰苦的思想历难过程。第二次思想历难,这里有一个关键点:马克思主义这一词语从贬义词到褒义词的转变。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制定自己的理论时,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提法。那个时候,一种理论冠以人名则是贬义的。马克思就是这样使用的,如蒲鲁东主义、拉萨尔主义、巴枯宁主义等,巴枯宁也攻击马克思理论为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生前也不认同马克思主义(者)的提法。

这里,对唯物史观的理解,需要我们进一步了解马克思主义这一词语是如何上升为概念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概念是恩格斯在1886年8月,总结法国一次罢工引起的议会斗争时提出的。当时,法国议会中有两个社会主义议会党团,一个是法国工人党,一个是蒲鲁东等小资产阶级理论组成的。由于罢工被镇压,信仰蒲鲁东等小资产阶级理论的议员,叛离蒲鲁东等小资产阶级理论,在议会中成立了工人党,站到了法国工人党一边。恩格斯称这是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一件划时代的事情”,说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胜利。这个“划时代的事情”之所以能发生,是因为受到拉法格等人的教育。这里主要说明,工人、农民、士兵等,不一定要读多少马克思主义的书,只要具有了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并见之于行动,这样的人也可以成为有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者。在这里,马克思主义作为概念其核心内容是信仰和实践。从此之后,马克思主义作为概念广泛地被使用。离开了信仰和行动的马克思主义,仅从理论层面上来理解,可以有n个马克思主义,如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等。(详细论证,参见笔者《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从“定义”到“定位”的研究》《东南学术》2011年1期)。同样,离开了以上信仰和行动的唯物史观,也可以有n个唯物史观理论,在马克思“手稿”的研究上,早期“马克思热”、晚期“马克思热”导致的都是对唯物史观理论的曲解。

唯物史观在制定的时候,是作为一种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同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历史理论进行斗争中产生的。那时“三位一体”理论、“逻各斯”中介问题、信仰问题、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以及马克思主义与唯物史观的结合与理论创新等问题都不会提到日程上来。以上问题被重视,有两个重要条件:一个是唯物史观理论在作为无产阶级“得救”的理论依据时才是可能的。对于后进的民族和国家来说,还有一个条件,那就是无产阶级的政党必须掌握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才能自觉地以理论创新的形式推动社会发展。这时,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与唯物史观的结合就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参考文献

[1][10][11][12][13][15][16][17][18][19][20][21][22][24]恩格斯.布鲁诺·鲍威尔和原始基督教[M]//马克思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92,592,592-593,592,593-594,596,596,597,595,596,596,598,598-599,591页。

[2][3]真主的使者.梦回麦加的空间.百度网[OL]2009-9-3

[4][5][6][7][8][9][14]《中国基督教协会、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委员会》.《新旧约全书》.1982年南京版. 113,119,125,134,136,138,67-69页

[23]恩格斯.原始基督教的历史[M]//《马克思恩格斯文选》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475页

[25]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9页

[26][27]马克思.致帕·瓦·安年科夫[M]//《马克思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47、43-44页

[28][29][30]毛泽东.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M]//《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74,266,267页